王之春

- 姓名:王之春
- 别名:字爵棠,一作芍棠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清泉县(今衡南县)人
- 出生日期:1842
- 逝世日期:1906
- 民族族群:
王之春(1842~1906) ,字爵棠,一作芍棠。清泉县(今衡南县)人。文童出身。早年曾投身湘军,隶彭玉麟部,擢为通判。清光绪十四年(1888),他由广东粮道迁浙江按察使。旋调任广东按察使。1890年升湖北布政使。次年刊行《国朝柔远记》,综述1644—1872年间清代外交历史。1894年,他奉命赴俄吊唁亚历山大逝世。次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朝野人士竭力反对,要求废约。他奉命绕道巴黎归国,引法国出面干预。于是俄、德、法三国联合压迫日本归还辽东。1897年调任四川布政使,任内镇压余栋臣起义。1899年升山西巡抚,旋调安徽巡抚。1902年调任广西巡抚,因主张以出让广西矿产权利为条件,借法兵镇压广西人民起义,激起国内拒法运动,1903年被革职。1904年10月,革命党人万福华在上海行刺王之春未遂,他从此在政治舞台上销声匿迹。1906年病死。著作甚多,现留存的有《船山公年谱》、《国朝柔远记》(后改为《通商始末记》)、《谈瀛录》、《王大中丞椒生奏议》、《使俄草》、《中国通商史》、《椒生随笔》、《椒生诗草》、《防海纪略》、《王椒生集》、《憇园记》、《高州府志》54卷等。
猜你喜欢的书
伦理学导论
《伦理学导论》是一部导读性的伦理学著作。与时下的以说教为主的规范伦理学相异,本书追根溯源,从史的角度探讨了“伦理”即“道德”的起源及其存在的必要性,追问了人性中“德性”“至善”的最终根据。对于时下浮云蔽日的道德精神时空,本书不啻为一剂祛除迷雾的清新剂。
梅溪集
五十四卷。宋王十朋撰。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 (今浙江乐清县)人。绍兴二十七年 (1157)进士,授绍兴府签判,除著作郎。孝宗即位,知严州,除侍御史。上疏论史浩八大罪,使浩出知绍兴府。张浚北伐失利,主和者乘机攻击,十朋上疏劝孝宗勿为群议动摇。后出知饶州、夔州、湖州、泉州等。颇有政绩,人绘而祠之。累官太子詹事,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卒谥文忠。十朋政治上反对和议,主张恢复。每以诸葛亮、寇准、范仲淹、韩琦、唐介自比,为朱熹、张栻推重。学以孔孟为正宗,以韩愈、欧阳修,司马光为师,是绍兴末乾道初最有名望的学者之一。刘琪集序称其诗“浑厚质直,恳恻条畅,如其为人。”汪应辰亦称其“于文专尚理致,不为浮虚靡丽之词。其论事章疏,意之所至,展发倾尽,无所回隐,尤条畅明白。”著有《会稽三赋》、《论语解》、《东坡诗集注》等。所著 《梅溪集》五十四卷为正统五年温州教授何㶇所校,知府刘谦刻之,黄淮为序。共奏议五卷,前集二十卷、后集二十九卷。并附以汪应辰所作墓志铭。后有其子宣教郎闻礼跋。今见《四库全书》和《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另有 《梅溪王先生文集》五十四卷见 《四部丛刊》。
思潮
本书收录了庐隐的作品:《思潮》《前尘》《月下的回忆》《蓬莱风景线》《愁情一缕付征鸿》《雷峰塔下》《夜的奇迹》《春的警钟》《秋声》《生命的光荣》《东京小品》《异国秋思》《夏的歌颂》《我愿秋常驻人间》《星夜》《几句实话》《妇女生活的改善》《劳心者和劳力者》
贞观政要译注
集录唐代“贞观之治”的政治法律观点和业绩的重要文献。唐吴兢撰。它分类编辑了唐太宗与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的问答、大臣的诤议和所上劝谏的奏疏以及唐代的政治法律设施。全书包括《刑法》、《公平》、《赦令》、《君道》、《君臣鉴戒》、《择官》、《政体》、《纳谏》等,共10卷40篇,记述了贞观年间(627—649年)唐太宗君臣“安人宁国,先存百姓”、“正身修德”等的治国思想;削减繁苛,法贵宽平,简约刑罚的立法思想和“设法与天下共之”的守文奉法的“慎杀”的司法思想。《贞观政要》中关于贞观年间的史实比《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等书都较详尽,是研究唐初和中国封建政治和法律思想的重要文献。
沈从文哲思录
沈从文著,沈从文先生关于“生活哲学”的思考历程的缓缓呈现,是沈从文先生对其始终如一的人生态度的坚定而温柔的刻画。文中选取了31篇能表现沈从文先生对于人生的富含哲学思考的篇目,汇编成一本《沈从文哲思录》,字里行间是沈老哲学观念下的发人深省的深刻的哲言,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寄托着对现实的人文关怀。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
简称《华严经决疑论》、《决疑论》。佛教著述。唐李通玄撰。四卷。据序称,李通玄撰《新华严经论》四十卷后,“犹虑时俗机浅”,故又作此书及《华严经大意》、《释华严经十明论》。认为《华严经》是“一乘圆教佛果之门”,分十部分叙其“纪纲”,以俾学者“知进修之轨”。所述十部分(十门)均附《华严经》内相应的品名,并作详细解释,实际上是把《华严经》分为十个部分讲解。见载于日本《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