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申子

- 姓名:王申子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元邛州今四川邛崃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王申子,原名王申,字翼卿,号秋山。元邛州今四川邛崃人,在南宋中过进士做过官。一生大部时间隐居慈利州天门山, 授徒讲学。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南宋末年到元中后期。关于王申子,《明一统志》王申子,本邛崃人,号秋山。元季隐居慈利,注《大易辑说》《春秋类传》。言王申子号“秋山”,与《周易折中》同,他处未见。且一言王氏隐居之时当元朝末年,与下文考证元朝中后期,大体一致。《湖广通志》“直隶澄州志”袭《明一统志》旧说王申子,《明一统志》“本印峡人,隐居慈利,注《大易辑说》、《春秋类传》。”《元史类编》王申子,字翼卿,邓州人,寓居慈利天门山着《大易缉说》十卷。……皇庆二年,征为南阳书院山长,尚有《春秋类传》、《周礼正义》等作。言王申子尚有《周礼正义》,为其它史料未见,存疑。
朱彝尊《曝书亭集·王氏大易缉说跋》“《大易缉说》十卷,元武昌路南阳书院山长邓州王申子粪卿撰。康熙庚申借无锡秦氏本绿而藏之。”朱彝尊《经义考》卷四十四“王氏申子大易缉说十卷,存。”其后,《经义考》对《大易缉说》做了较为详尽的引述。包括卷首王履序、程文海序,卷末李琳跋、田泽《续刊大易缉说始末》,此外最有价值之处是有吴澄的评价,不见于他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大易缉说》,元王申子撰。申子字翼卿,邓州人,其始末未详。据卷首载田泽“刊书始末”惟称其皇庆二年行省剳付充武昌路南阳书院山长,又称其寓居慈利州天门山,垂三十年始成《春秋类传》及此书。
王申子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喀尔巴阡古堡
作者是儒勒·凡尔纳。在奥地利帝国的特兰西瓦尼亚地区,牧羊人福利科发现荒芜多年的喀尔巴阡古堡突然又冒烟了,他恐怖得叫了起来。福利科被当作巫师,人们说他有呼神唤怪的能耐,他看到妖魔鬼怪了吗?本书作者以惊人的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构思,描写了一座既神秘又恐怖的古堡。作者通过描写弗朗兹这一传奇式人物不畏艰险地对古堡进行探索,揭示了古堡的奥秘。这个故事富于浪漫的传奇色彩,但绝非无聊的杜撰。
天后圣像
妈祖亦称天妃、天后,是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此《天后圣像》不题撰者。此书通过十四则神迹故事演绎妈祖的民间传奇,始于:窥井得符、抛梭拯溺,终于:邪魔反正、白日飞升。每则配故事画,前附本传、天后传、天后娘娘像。此为清乾隆时期福建修文堂刊本。
心泉学诗稿
宋诗别集。6卷。蒲寿宬著。关于蒲寿宬的字号及其在宋末的人品节操,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论证甚详。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152《心泉记》云:“初,君行山间,得泉一泓,爱之,有会于心,即其所结庵,匾曰‘心泉’。”知心泉当原为其室名,后又为其别号,即以名集。此集编于入元之后,原本久佚,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中辑出蒲寿宬赋4篇,古律诗及绝句凡267首,诗余18首,重新编次为《心泉学诗稿》6卷。诗中多写青山秀水,恬淡心情。就诗论诗,颇堪讽诵。然生当亡国之时,徜徉于剩水残山之间,极少有黍离麦秀之悲,故于其人品节操,不能无讥。
缘情手鉴诗格
诗格著作。唐李洪宣撰。李洪宣,晚唐人,生平不详。《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录为“樵人李宏宣撰”,又云:“未详何人,当在五代前。”书中所引诗例为方干、杜牧之作。方干卒于咸通末年,该书当成于此后。书中内容简略,无突出见解。“诗有五不得”言作诗避忌,乃袭自皎然《诗式》中之“诗有六迷”。此外,如所谓“束散法”、“审对法”、“自然对格”者,皆论作诗方法。有《吟窗杂录》、《诗法统宗》及《诗学指南》本,又有《全唐五代诗格校考》整理本。
古今风谣
民谣集。明杨慎辑。一卷(一作两卷)。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代文学家,正德进士,授翰林修撰。世宗时,以直言极谏贬云南永昌。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后受业李东阳门下,诗有拟古倾向,贬谪后,多感愤之作,一生所著甚丰,词曲、杂著等百余种,亦重视民间文学,后人辑有《升庵集》,散曲有《陶情乐府》。是书系杨慎居云南时,为游目遣怀,博采古书及民间流传之歌谣成集,故名。成书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约两万字。收入自上古至明代嘉靖时期的古今民谣280余首。为我国较早的民间歌谣专集。编者博览群书,广为采撷。从先秦古籍及历代有关文献中,搜罗摘引时谣、童谣、韵语和注文,以古籍传引的先后为序,加以编排。所选歌谣,内容多牵涉时政和对历朝人物的评价。
五分比丘尼戒本
一卷。梁代释明徽撰。《五分比丘尼戒本》是依佛陀什译弥沙塞五分律及弥沙塞五分比丘戒本而作。全戒本载有三百八十戒条。具体有:八婆罗夷法,十七僧伽婆尸沙法,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二百一十波逸提法,八婆罗提提舍尼法,一百众学法,共三百七十三戒,缺无七灭净法,合之总为三百八十戒。此书“律本虽略,准义合安。岂可尼僧有诤不殄”是其优点所在。不足之处是,此戒本尚缺“七灭净”有失圆满。该戒本对约束教众,规范佛教具有积极作用。是佛教比丘在管理上,走上正规化,制度化、法律化的具体体现。有金陵刻经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