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

张衡
  • 姓名:张衡
  • 别名:字平子
  • 性别:
  • 朝代:汉代
  • 出生地:南阳郡西鄂
  • 出生日期:78年
  • 逝世日期:139年
  • 民族族群: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04)间,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邓骘慕其才华,累召不应。二十三四岁时,应南阳太守鲍德之邀,出任主簿。元兴(105)初,衡因王侯以下豪侈过度,仿班固《两都赋》而作《二京赋》,以讽时弊。安帝以其有名,善机巧,精于天文、阴阳、历算,特征公车,拜为郎中,迁尚书郎,转太史令,掌管天象观测,著《灵宪》、《算罔论》两部天文学著作,又制成浑天仪。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阳嘉元年(132),制成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尝作《应间》赋,宣称决不“捷径邪至”,“于进苟容”,钻营取宠,甘愿“师天老而友地典,与之乎高睨而大谈”,以明其致力天文和学术之志向。阳嘉(132—135)中,针对当时图谶之风盛行,上疏求禁绝。后迁侍中,为帝赞导诸事,顾问应对,讽议左右。因触怒外戚和宦官,遭宦官谗毁,遂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衡不愿六居机密,上书请求专事东观收检遗文,补缀《汉书》,定汉家礼仪。顺帝不允,遂在永和(136—141)初出为河南和间相。在职三年,树威严,治法度,清奸党,郡中大治。时值衰年,便作《归田赋》,上书乞骸骨。顺帝复征拜为尚书,未期年而卒。张衡所处之时代,乃东汉从安定渐趋衰落之时代,政治十分昏乱。他从唯物论观点出发,驳斥了图谶迷信,批判了腐败的外戚宦官政体,主张礼义治国,除奸用贤,遵节俭,尚朴素,为无为,事无事,永有民以孔安。这些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众多奏议和《二京赋》等大赋作品中。他的作品大都“依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芬为小人,思以道术相报贻于时君,而惧谗邪,不得以通”(《四愁诗序》),抒发自己想往贤人、忧国忧民的忠君爱国思想。他是“汉赋四大家”之一,继承了汉大赋的辅张扬励,又融进了讽谏议论,为汉大赋之集大成者。同时,又开创了一种抒情小赋,使汉赋转入新境界。其完整的赋作有《温泉赋》、《应间》、《思玄赋》、《二京赋》、《南都赋》、《归田赋》、《髑髅赋》等8篇,其它如《舞赋》、《羽猎赋》等均残缺散佚。作品题材广泛,上至王侯下至百姓,讽谏议论,言情状物,无所不涉。长篇极轨的大赋,抒情清丽的小赋,诸体皆有。“文以情变,绝唱难踪。《两京》宏富,《归田》标举,《思玄》飘渺,《髑髅》伤情”(何沛雄《读赋零拾》)。但作品中仍有过于铺张、呆板、堆砌、雕琢之处。他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把大赋推向最高峰,开辟了抒情小赋新途径,又创制以《四愁诗》为代表的新体七言诗,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崔瑗称其“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河间相张平子碑》)。郭沫若誉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见”(《张衡碑记》),恰如其分。《后汉书》本传载衡著有“诗、赋、铭、七言、《灵宪》、《应间》、《七辨》、《巡诰》、《悬图》凡三十二篇”,《隋书·经籍志》著录其集11卷,大多散佚。明代张溥辑有《张河间集》43篇,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背影

背影

散文集。朱自清著。1928年10开明书店出版。书前有作者的《序》。这是朱自清最著名的散文集,作者生前曾多次重版。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朱自清文集》中,《背影》一书收在第1册里。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朱自清全集》第1卷中,也收入了该书。《背影》的《序》,作者曾以《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文》为题,发表在《文学周报》第345期上,它是当时评论散文创作的重要论文。作者总结了新文学发生以来散文创作的成绩,以及发达的原因; 并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归纳了创作散文的特点。《背影》中的文章,作于1925年至1928年间,这正是朱自清散文创作的巅峰时期,之后便转入“国学是我的职业”时期,作者主要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上,散文就写得少了。《背影》中的作品,多为作者的精品,是他散文的代表作,其中作为书名的那篇《背影》,更是现代散文的佳构。

上清外国放品青童内文

上清外国放品青童内文

早期上清派经典之一,约出于东晋南朝。《上清大洞真经目》着录「上清外国放品青童内文二卷」:《无上秘要》等书引《洞真外国放品经》,皆指此书,今本二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 经文乃高上玉帝授上相青童君,言诵音佩符之法。上卷题作《高上入国隐元内文》,内称东西南北上下六方各有神国,每国各有「六音之铭」(六枚篆文,附注读音),合计六国之铭三十六首。若有知此铭文内音者,即寿与天齐。又载「入六国隐文」(六组符文,共一百八十枚),据称佩带此符,可以游名山、之五岳、入六国,召致群仙,制魔伏兵。「佩之六年,得与六国仙官交言,自明三十六国之音也。」经文下卷题作《高上九玄三十六天九垒三十六外国放品内音》。内称上有九玄三十六天,下有九垒三十六地,诸天地各有「内音」。所谓「内音」,即代表三十六天王和三十六地皇隐名之符箓,共七十二枚。修仙者依法受此「内音」,诵念真名,即可书名东华,灭尸土皇,周游六国,灭魔伏兵。篇内又载「高上外国六品正音(六枚篆文,附注音读),其功用与上卷所载「六国之铭」相同。

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

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

早期上清派经典之一,约出于东晋南朝。原为《太微灵书紫文上经》中一篇,后分出单行。《真诰》卷五称「仙道有琅歼华丹,服之化为飞龙。」陶弘景注云「在《灵书紫文》中。」今《正统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真部方法类。经文假托为太极左仙公(葛玄)上启金阙帝君而撰集,并传付方诸青童君。内言炼制与服食外丹之法。其法以丹砂、雄黄、白石英、空青、紫石英、硝石、硫黄、云母、胡粉、戎盐、雌黄等十四种药物配合捣制,入神泥釜中烧炼百日,收取釜上三十七色飞华,即成「琅玕华丹」。服用此丹可致头生七色之气,面有金华玉映,唾地化为飞龙,「千乘万骑,飞行上清」。此丹成后若再炼百日,则成为「黄水月华丹」。饮食此丹可分形变化,浮游太空。黄水月华丹再炼百日,则成白水玉膏状,中有明珠三枚,名曰「徊水玉精丹」。食明珠一枚则身生水火,唾气成玉,化形为日,「天帝下迎,乘景上清」。又取黄水、徊水丹熬炼七沸,则成「水阳青映液」。饮之身有青光,口吐紫烟,飞升上清。又取琅玕丹一枚投于液中,加铅汞,可炼成白银;投入三枚则炼成紫金。是为早期道教炼服金丹黄白之术。

化胡经十二戒

化胡经十二戒

老君曰:戒之不饮酒,常当莫念醉,五声味相和,混沌乱正气。戒之不食肉,心当莫念煞,含血有形类,元气所养活。

麟儿报

麟儿报

又名《葛仙翁全传》。中篇小说。清佚名撰。四卷,十六回。书叙廉清与昭华婚姻故事。明末湖北孝感县乡民廉小村,为人忠厚,喜行善事。曾于大雪中救一饥寒待毙老人,即葛仙翁。葛仙翁见小村善良忠厚,指其择吉地葬母,因此小村年五十得子,名廉清(即麟儿)。廉清聪明过人,为告老尚书幸某赏识,接至家,以女昭华妻之。因廉清恃才傲物,昭华母及全家不满, 廉清亦无心向学,终日嬉戏。夫人劝女改节,女不从,而鼓励廉清用心读书。廉清果一试中解元,然夫人已将昭华另许他人。昭华出逃,得御史毛羽救助。毛羽有女小燕,待字闺中,不知昭华乃女扮男装,深爱之,招为婿。后经周折,昭华终与廉清遇合,与小燕同嫁廉清。全书意在劝善戒恶。情节与描写颇生动。有咸丰二年(1852)经国堂重刻本, 集古居刊本(改题《葛仙翁全传》,文字有较大改动)。

元史续编

元史续编

明胡粹中撰。16卷。作者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永乐中官楚王府长史,鉴于明初所修《元史》略于成宗以下治平之迹,顺帝时事亦多阙漏,乃仿《通鉴纲目》体例,起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终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八月,编年系月,随事缀载,有所论断。论者谓其议论学步宋儒,未免过于刻画。所谓续编,意在续《通鉴纲目》,非续《元史》。商辂等修《续通鉴纲目》,于有元一代史事,全取此书为兰本,并其评论亦颇采之。旧有浙江汪汝瑮家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