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农祥

- 姓名:吴农祥
- 别名:字庆百,号星叟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 出生日期:1632
- 逝世日期:1708
- 民族族群:
吴农祥(1632~1708),清诗文家。字庆百,号星叟,别号啸台、宜斋、大涤山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荐举博学鸿词,因故报罢。家藏书逾万,与弟登楼撤梯,尽发所藏苦读。与吴任臣齐名,时有“二吴”之目。至京师,客冯溥邸,与陈维崧、毛奇龄、吴任臣、王嗣槐、徐林鸿合称“佳山堂六子”。作诗甚丰,袁枚以为“古人诗集之多以香山、放翁为最,本朝则未有多如吾乡吴庆伯先生者”(《随园诗话》)。为学条贯五经,尤精于《易》,与毛奇龄相切磋。章抚功称其文“才辨宏博,茹经涵史,驰骋百家”,称其诗“激昂发越”(《吴征君行状》)。著有《萧台集》二百四十卷,《悟园杂著》二十卷,《流铅集》四十卷,《诗余》二十四卷,及《啸台读史》、《绿窗读史》、《钱邑志林》、《唐诗辨疑》(均清史列传)《西湖水利考》、《文献通考正续纂》等,并行于世。有“吴星叟藏书”、“大涤山樵藏印”、“星叟农祥之章”等藏书印。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七○、《国朝耆献类征》卷四三一、方楘如《吴征君农祥传》、章抚功《吴征君农祥行状》。
吴农祥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灼人的秘密
讲述一个带着生过病的孩子的贵妇在塞莫林休养时,遇到一位因无聊想要寻求一场艳遇的男爵,男爵利用孩子的友谊接近贵妇,两人相识后为摆脱孩子的纠缠,不惜向孩子撒谎。那位母亲甚至向孩子乱发脾气。十二岁的小孩在那时候一瞬间摆脱了以前的怯懦,变得机警多谋,刻意破坏他们的幽会。在孩子眼里搞不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只知道母亲的参与破坏了他和男爵的友谊,猜疑愤怒失望让他独自一人坐上去祖母家的火车。发现孩子丢失后的母亲终于醒悟,在回到家见到孩子并在孩子帮她丈夫向隐瞒事实后,她选择了孩子,选择了做一位母亲……茨威格深受同时代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影响,在作品中揭示出潜伏于人们内心深处却被压抑的种种激情,并由此精彩地演绎出各种激情之间的激烈冲突。
皇明马政纪
明杨时乔撰。十二卷。时乔字宜迁,号止庵,江西上饶人。嘉靖进士,官至吏部侍郎。是书记有明一代马政,自洪武至万历二十三年(1595),计分户马、种马等十二门,叙述其中因革损益。材料丰富,原委详明,切中时病,为研究明朝马政之重要资料。有《玄览堂丛书》本。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诗集,收集了林徽因生前发表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山中一个夏夜》等诗词。
春秋平义
十二卷。俞汝言(1614-1679)撰。俞汝言字石吉,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代经学家。俞汝言在明末为诸生,孤贫力学,具有经世之才,恰值明清动乱,故闭门着书。俞氏精研经史,尤熟于明代典故。除此书外,尚有《春秋四传纠正》、《宰相列卿年表》、《渐以集》(已佚)。此书多引前人之说,自己立论者几稀。其《自序》云:“于是遍访诸家着述,辑成《春秋平义》十二卷。其言皆出于儒先,不入臆测一语。使其言足录,不以其人而弃之,言不足录,亦不以其人而存之,务得其平而已。”俞氏认为,“传经之失不在于浅而在于深,《春秋》为甚”。所谓“深”,即多臆度穿凿。故其书搜采宋明以来的持平之说,反对三传,尤其《公》、《穀》对经文的解释。
其书所采录的宋明诸儒之说计有四五十家,而采录最多者则是罗喻义《野篇》、高攀龙《孔义》、程颐之说,其次是黄震《日钞》、卓尔康《辨义》、胡安国《春秋传》。此书成于康熙十五年,《四库》系从俞氏手稿传抄。
春秋管窥
十二卷。徐庭垣撰。徐庭垣,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曾官新昌县丞。徐庭垣《自序》驳宋以来诸儒所谓孔子特笔之失曰:“世但知推尊圣人,而不知孔子当日固一鲁大夫也。于周天子则其大君,于鲁公则其本国之君,于列国诸侯,则俱周天子所封建,与鲁君并尊也。身为人臣,作私书,以赏罚王侯君公,此犯上作乱之为,而谓圣人肯为之乎?如谓所诛绝者非在伍之王公,岂先王先公遂可得而诛之乎?昌言无忌,祸之招也。纵曰深藏其书,不轻示人,然圣人者不欺屋漏,明知犯上干禁而故作之,又深匿之以图幸免,亦必无之事矣。举世袭先儒之论,而不究其非。藉有妄人,亦曰我欲法《春秋》也,亦削天子位号,黜当代公卿,其将何辞以遇之?”徐氏之攻诸儒,正所谓以谬攻谬,其失一也。又云:“观《春秋》一书,与《礼经》相表里,礼存其体,而《春秋》着其用。故必先达于礼而后能达于《春秋》也。”又云其书之体例云:“以《左传》之事实质经,以经之异同辨例,于《公羊》、《穀梁》二传以汉晋宋诸儒论释其合于义例,先后无悖者,不复置议。如其曲说偏断,理有窒碍,则就经文先后之例以驳正之。”其书亦时有考证,如隐公年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公》、《穀》以克为杀,徐氏引庄公之语“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证克为“角而得俊”之辞。《四库》系据抄本收录。
大爱道比丘尼经
梵名Maha^ -praja^pati^-bhiks!un!i^-su^tra 。凡二卷。译于北凉,译者不详。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又作大爱道受戒经、大爱道经。内容叙述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佛于迦维罗卫释氏精庐时,姨母大爱道请求出家、受持佛之法律,佛不许,阿难以姨母对佛有养育之恩,多次代为恳请,佛遂听许之,为说比丘尼种种戒律。盖大爱道依阿难之斡旋,得出家受八敬、十戒等法,于中阿含卷二十八瞿昙弥经、中本起经卷下瞿昙弥来作比丘尼品、四分律卷四十八、五分律卷二十九等均广说之,本经或即根据此等所说加以敷陈而成。开元释教录将本经编为北凉失译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