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吴昌龄

    吴昌龄

    吴昌龄,西京(今山西大同)人。元代杂剧作家。生平字号均不可考。《录鬼簿》将其列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故知其为前期作家。孙楷第《元曲家考略》曾发现北京大学图书馆有《张提点寿藏记》拓本,署为“奉议大夫婺源州知州、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吴昌龄书丹篆额”,认为此或即曲家吴昌龄。吴昌龄所作杂剧今知共有十二种,现存者二种:《花间四友东坡梦》、《张天师断风花雪月》;存有残曲者一种:《唐三藏西天取经》;有存目者九种:《狄青扑马》、《货郎末泥》、《夜月走昭君》、《老回回探狐洞》、《鬼子母揭钵记》、《浣纱女抱石投江》、《哪吒太子眼睛记》、《浪子回回赏黄花》、《张天师夜祭辰钩月》。《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庭草交翠”。清人梁廷柟《曲话》论其《张天师断风花雪月》剧曰:“雅驯中饶有韵致,吐属亦清和婉约,带白能使上下串连,一无渗漏。”所论与朱权颇有相合处。其生平创作见钟嗣成《录鬼簿》、朱权《太和正音谱》、臧懋循《元曲选》。


    吴昌龄,元戏曲作家。西京(今山西大同)人。生平事迹不详。所作杂剧《录鬼簿》载有《哪吒太子眼睛记》、《花间四友东坡梦》、《张天师夜祭辰钩月》、《唐三藏西天取经》、《宫月走昭君》、《狄青朴马》、《货郎末泥》、《浣花女抱石投江》、《浪子回回赏黄花》、《老回回探狐洞》。因其多写回回戏,被人称为回回戏作家。现存《东坡梦》、《张天师》二种。《西天取经》仅存曲词二折。现存《西游记》杂剧,过去多以为吴作,实误。《东坡梦》写宋人苏轼贬官苏州,经庐山,访故友佛印的故事。作品保存了宋元以来“说参请”习俗。此多是僧侣师徒间、宾主间参禅悟道等事。此剧堪为元代“说参请”的珍贵资料。《张天师》写书生陈世英与月宫桂花仙子相爱而患相思病,道士张天师设祭坛以术招风花雪月诸仙,一一审问之事,故又名《张天师断风花雪月》。此剧风格温润明丽,明贾仲明赞其杂剧“十段锦,段段和协”(《凌波仙》)明朱权赞其词“如庭草交翠”(太和正音谱)散曲有[正宫·端正好]《美妓》套数一套,曲中不仅以工笔重彩描绘了此妓之美,更以同情笔墨写其“误落风尘”,意中人杳无音讯的凄凉苦闷。其生平创作略见《录鬼簿》。

  • 武汉臣

    武汉臣

    武汉臣,济南人,生平不详,约元宪宗元年前后在世。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一种,其中《散家财天赐老生儿》、《包待制智赚生金阁》二种有传本存世。《虎牢关三战吕布》仅存残曲一句,其余八种皆佚。武汉臣在元杂剧中;属于本色派作家,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远山迭翠。”明·贾仲明为其补挽词云:“先生清秀济南人,风调才情武汉臣。《登坛拜将》穷韩信,《老生儿》关目真;新传奇十段皆闻。听泉水,看暮云,如此黄昏。”所谓“十段皆闻”,指武氏的十种杂剧:《抱侄携男鲁义姑》、《女元帅挂甲朝天》、《曹伯明错勘赃》、《穷韩信登坛拜将》、《赵太祖创立天子班》、《郑琼娥梅雪玉堂春》、《谢琼双千里关山怨》、《四哥哥神助》及前述《老生儿》与《三战吕布》。另明·臧晋叔《元曲选》以《李素兰风月玉壶春》归于武汉臣杂剧目下,据《录鬼簿续编》所载,乃贾仲明所撰(见《玉壶春》本事按语),疑臧晋叔把《玉堂春》误传为《玉壶春》。再《包待制智赚生金阁》杂剧,《元曲选》著录为武汉臣撰,疑与武氏《四哥哥神助》相混,因二剧情节相同。据《录鬼簿续编》,《生金阁》剧疑为元明间佚名作者所撰,今暂从《元曲选》。


    《散家财天赐老生儿》是写家资巨万的员外刘从善无子嗣,女婿为争得家财,迫害、排挤刘之亲侄,还想暗害已经怀孕的刘妾。刘从善广散家财,多行善事,终于得一老生儿。剧中宣扬因果报应及封建宗法观念,但通过一个富贵家庭财产继承问题引出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却也较深刻地反映了社会风尚和人情世态。此剧还比较广泛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的生活面。故事起伏跌宕,戏剧性较强。曲文当行,宾白生动。此剧在19世纪初即被译为英文,后又有法、德、日译文。《包待制智赚生金阁》写庞衙内杀害郭成,霸占其妻,夺走他的宝物生金阁,最后终于被包拯惩处。此剧中包拯于第 3折才出场,遇到被害人的鬼魂告状,有城隍庙夜询鬼魂,鬼魂冲散社火鼓乐等情节,这在演出中当有特技表演和火彩场面。《李素兰风月玉壶春》写妓女李素兰与李斌的恋爱故事。天一阁本《录鬼簿》记贾仲明也有此作。研究者有怀疑今本是贾作而非武汉臣所撰。


    《生金阁》写书生郭成进京求取功名,庞衙内夺去了他随身携带的家传宝物生金阁,并要强娶他的妻子李幼奴。郭成不允,被庞衙内铡死。郭成的冤魂提头跑出,闯散了元宵节的花灯社火。开封府尹包拯微服巡访,得知此事,便设计赚出生金阁,将庞衙内正法。剧本揭露了权豪势要横行不法的凶残面目,但笼罩着浓厚的恐怖气氛和宿命思想。臧懋循以为此剧即《录鬼簿》中著录的《四哥哥神助提头鬼》的异名。

  • 王仲文

    王仲文

    王仲文,大都人,生卒年已无考。由金入元,约元世祖中统年间在世。元代前期杂剧作家。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剑气腾空”。惜其所作杂剧十余种,仅《救孝子贤母不认尸》一种传世,另有两支佚曲辑存。


    从现存剧目看,王仲文的创作大多取材于历史故实。唯《救孝子贤母不认尸》是作者摄取现实生活题材而创作的一本社会公案剧。这也许是此剧得以留传的重要原因。从内容上看,此剧只是一个情节戏。作者并未对现实作过分的暴露,主人翁李氏虽对司法制度进行了抨击,在检尸和法庭上两次声辩,痛快淋漓,见出作家的笔力,但剧中官吏断案行事只是手续上马虎不认真,并末见贪赃枉法。这对于官场的讥刺怨怼,是较为温和而审慎的。反映了作家思想上的局限性。从艺术上看,全剧结构较紧凑,语言当行本色,文词优美,人物富有个性。但情节稍有疵漏,明显带有肇始阶段我国元人杂剧不事细雕和斧凿的痕迹。


    王仲文(生卒年不详),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杂剧作家。《录鬼簿》将其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贾仲明为其所撰吊词,言其“仲文踪迹驻金华,才思相兼关(关汉卿)、郑(郑光祖)、马(马致远)。”然孙楷第《元曲家考略》认为“金华”乃“京华”之误,并从《金华黄先生集》卷二六《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史公神道碑》考出王仲文乃济宁郓城人史惟良(1273~1347)之师,应为金末进士,是由金入元的作家。此说虽难成定论,亦可供参考。其所作杂剧今知有十种,现存者一种:《救孝子贤母不认尸》(《元曲选》);存有残曲者一种:《诸葛亮军屯五丈原》;有存目者八种:《从赤松张良辞朝》、《淮阴县韩信乞食》、《洛阳令董宣强项》、《感天地王祥卧冰》、《七星坛诸葛祭风》、《齐贤母三教王孙贾》、《赵太祖夜斩石守信》、《孟月梅写恨锦香亭》。《太和正音谱》于元曲家中列王仲文为上品,谓其词“如剑气腾空”。就其现存剧本《救孝子》观,则颇讲究戏剧关目结构,曲辞亦较俊洁。其生平创作见《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史公神道碑》(《金华黄先生集》卷二六)、钟嗣成《录鬼簿》、朱权《太和正音谱》、臧懋循《元曲选》。

  • 王伯成

    王伯成

    王伯成,生卒年不详,元代戏曲作家。涿州(今河北涿县)人。贾仲明为《录鬼簿》补写的吊词中说他与“马致远忘年友,张仁卿莫逆交。”他大约略晚于马致远,是“前辈”中的后辈作家。今人孙楷第《元曲家考略》考定张仁卿为画家,与王伯成同是至元年间(1264—1294)人。所作杂剧今知有3种。现仅存《李太白贬夜郎》1种。《兴刘灭项》仅存残篇。并著作《天宝遗事》诸宫调。存曲不全。今人朱禧已辑成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又凌景埏、谢伯阳亦辑有《诸宫调两种》。散曲今存小令二首,套数三套,辞藻华美,写景如画。


    《贬夜郎》写唐诗人李白先受宠于朝廷,后因得罪杨贵妃被贬出京,流放夜郎东返,采石渡口因酒醉水中捉月而死,受到龙王、水族的欢迎。剧中反映贤愚不辨的黑暗现实,着力刻画了李白才华横溢,狂放不羁,愤世嫉俗的诗人气质。《天宝遗事诸宫调》,写唐玄宗、杨贵妃、安禄山秽乱春宫,内容庞杂,较富文采,其中不乏对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故事的批判态度。其生平略见《录鬼簿》。

  • 王晔

    王晔

    王晔,字日华,号南斋,杭州人。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元代中后期。《录鬼簿》将其列入“方今才人相知者”类中,称他“体丰肥而善滑稽,能词章乐府,临风对月之际,所制工巧”。至正六年,他曾汇辑历代优语,自楚之优孟,至金代玳瑁头,集为一编,名曰《优戏录》。惜原书久佚,仅存杨维桢所作之序于《东维子文集》卷十一中。其子王绎,擅长绘画,见《南村辍耕录》。其剧作有《破阴阳八卦桃花女》、《卧龙岗》、《双卖华》三种,今存前一种。另有与朱凯合撰的《风月所举问汝阳记》小令十六首及套数一套。

  • 王子一

    王子一

    王子一,元末明初戏曲作家。字号、里居、生平等均不详。朱权《太和正音谱》于“国(明)朝一十六人”中列之为榜首,评其曲“如长鲸饮海”,并谓:“风神苍古,才思奇瑰,如汉庭老吏判辞,不容一字增减,老作老作!其高处,如披琅玕叫阊阖者也。”李开先《闲居集》卷六《西野春游词》亦云:“国初如刘东生、王子一、李直夫诸名家,尚有金元风格。”所作散曲今仅存写艳情的一套,又复出一套(见《全明散曲·王子一卷》)。所作杂剧四种,今仅存《刘阮天台》一种。此外《海棠风》、《楚台云》、《莺燕峰蝶》三种,均不传。严敦易先生《元剧斟疑·误入桃源》条中疑其为《寻鬼簿续编》中的陈子一,又疑是女真遗贵族,最后疑为明初王子一,可参考。

  • 王錂

    王錂

    王錂[líng] ,明戏曲作家。字剑池。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约万历十一年(1583)前后在世。所作传奇今知有《春芜记》、《彩楼记》、《寻亲记》、《双缘航》4种。《双缘航》已佚,其余3种现存。《春芜记》写宋玉与季倩吴相爱事,本事据《登徒子好色赋》而生发,有《六十种曲》本;《彩楼记》据南戏《破窑记》改编,演吕蒙正事,有清抄本,《古本戏曲丛刊》据以影印。昆剧《检柴·泼粥》,近代地方戏曲剧种的《吕蒙正赶斋》、《评雪辨踪》等均源出于此;《寻亲记》据南戏《教子寻亲》改编,叙周瑞隆寻父事,有《六十种曲》本存世。吕天成《曲品》称其“校曲巧多,久沉酣与音藏。”生平事迹见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九。

  • 王玉峰

    王玉峰

    王玉峰,明代戏曲作家。佚其名,或谓别署月榭主人。松江(今属上海)人。生平事迹不详,大约生活在明隆庆、万历年间。著有传奇《羊觚记》、《焚香记》。后一种今存。是南戏《王魁负桂英》的改编本。一说《钗钏记》传奇亦为所作。另《传奇汇考标目》别本谓《三生记》、《茶船记》亦为其作。剧本描写王魁与桂英之间的情事,是翻案之作。作者添加种种幻局,说明王魁并非负心,而是奸人拨弄,终以团圆结局。

  • 无心子

    无心子

    无心子,姓名、字号、生平、里居均不详。生平事迹亦不可考。据《远山堂曲品》著录,曾作传奇《金雀记》、《千祥记》二种。后一种祁彪佳《远山堂曲品》列为无名氏作。《金雀记》下场诗有“无心子燕市重编”之句。今能见到的无心子的剧作仅此两篇。

  • 汪廷讷

    汪廷讷

    汪廷讷[nè](1573—1619)字昌朝,号无如,别署坐隐先生、无无居士、全一真人、清痴叟。安徽休宁人。戏曲家沈璟的弟子。家道殷富,乐善好施。博学多识,交游广泛。汪廷讷既是围棋高手,也是明代著名戏曲家。万历二十八年(1600)兴建坐隐园,编著《坐隐先生订棋谱》,获得当时名流如李贽、杨道宾、许獬、屠隆、袁黄、陈继儒、顾起元、梅鼎祚、朱之蕃、王稚登、冯梦桢、杨起元、于慎行、欧阳东凤、李登、耿定力、姚履素、祝世禄、沈凤翔等人的题赠,汇编成册,成为艺林盛事。尝从黄门石林祝公游,得性命之学。明万历间官盐运使,以开罪当道,左迁宁波府同知。汪氏工诗赋,喜制词曲,构筑环翠堂,广藏图籍家资饶富、构环翠亭,又张筵置酒,结纳四方名士。交游甚广,汤显祖、王穉登、陈所闻、张凤翼、屠隆等与汪氏皆有往来。


    所作戏剧,总名《环翠堂乐府》,包括杂剧九种、传奇十六种。今存杂剧《重会姻缘》(即《广陵月》),见收于《盛明杂剧》。又《同僚认父》、《报仇归释》、《石室悟棋》、《诡男为客》、《捐奁嫁婢》、《中山救狼》、《青梅佳句》有清乾隆间抄本,另一种《太平乐事》则已佚。传奇存《狮吼记》、《种玉记》、《彩舟记》、《投桃记》、《三祝记》、《义烈记》、《天书记》七种;佚《五多记》、《同升记》、《彩凤记》、《威凤记》、《飞鱼记》、《高士记》六种。他如《青梅记》、《长生记》、《二阁记》尚存佚曲。前人对汪氏传奇的部分作品,于作者尚有疑问。清周晖在《续金陵琐事》中谓《狮吼》、《威凤》、《同升》、《飞鱼》、《彩舟》、《种玉》、《长生》、《青梅》八种为陈所闻撰,“而书坊汪廷讷皆刻为己作”;又祁彪佳《远山堂曲品》引张灵墟序,谓《高士记》本他人作之以媚昌朝者。此类问题,尚待澄清。惟周晖谓汪氏为“书坊”,与汪氏身份不符,故周晖的记述也难置信。《全明散曲》辑录其小令四首。所作尚有《人镜阳秋》等。

  • 吴麟征

    吴麟征

    吴麟征,生卒年不详,字圣生,海盐 (今属浙江) 人。天启进士。授建昌府推官。擒豪猾,捕巨盗,治声日益闻名。父忧归。补兴化府,廉洁奉公,僚属莫敢以私进。崇祯中,历任吏科给事中、吏科都给事中、太常少卿。多建树,有直声,李自成人京师,自杀。赠兵部右侍郎,谥忠节。清赐谥贞肃。


    崇祯五年,擢吏科给事中,请罢内遣,言:「古用内臣以致乱,今用内臣以求治。君之于臣,犹父之于子,未有信仆从,舍其子,求家之理者。」又言:「安民之本在守令。郡守廉,县令不敢贪;郡守慈,县令不敢虐;郡守精明,县令不敢丛脞。宜仿宣宗用况钟故事,精择而礼遣之,重以玺书,假便宜久任。民生疾苦,吏治臧否,使得自达天子。」时不能行。麟征在谏垣,直声甚著。寻上疏乞假葬父。既去,贻言路公揭,谓:「自言官积轻,庙堂之上往往反其言而用之。奸人窥见此旨,明告君父,目为朋党,自称孤立,下背公论,上窃主权。诸君子宜尽化沾沾之意,毋落其彀中,使清流之祸再见明时。」居久之,还朝。劾吏部尚书田唯嘉赃污,唯嘉罢去。再迁刑科给事中,丁继母忧。服阕,起吏科都给事中,时货赂公行,铨曹资格尽废。麟征上言:「限年平配,固铨政之弊,然舍此无以待中才。今迁转如流,不循资格,巧者速化,拙者积薪,开奔竞之门,无益军国之计。」帝深然之。


    十七年春,推太常少卿。未几,贼薄京师。麟征奉命守西直门。门当贼冲,贼诈为勤王兵求入。中官欲纳之,麟征不可,以土石坚塞其门,募死士缒城袭击之,多所斩获。贼攻益急,麟徵趋入朝,欲见帝白事。至午门,魏藻德引麟征手曰:「国家如天之福,必无他虞。旦夕兵饷集,公何?遽为?」引之出,遂还西直门。明日城陷,欲还邸,已为贼所据。乃入道旁祠,作书诀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虽上有亢龙之悔,下有鱼烂之殃,而身居谏垣,无所匡救,法当褫服。殓用角巾青衫,覆以单衾,以志吾哀。」解带自经。家人救之苏,环泣请曰:「待祝孝廉至,一诀可乎?」许之。祝孝廉名渊,尝救刘宗周下狱,与麟征善者也。明日,渊至。麟征慷慨曰:「忆登第时梦隐士刘宗周吟文信国《零丁洋诗》,今山河碎矣,不死何为!」酌酒与渊别,遂自经,渊为视含殓而去。赠兵部右侍郎,谥忠节。本朝赐谥贞肃。

  • 王惟一

    王惟一

    王惟一(987—1067),又名王惟德。是公元十一世纪我国的著名针灸学家。他整理了前代有关针灸的文献,结合自己的学识和经验,建议当时政府铸造了针灸铜人两具,並写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对于统一各家有关腧穴的不同说法以及方便直观教学,弄清经穴部位,作出了重大贡献。


    针灸是我国特出的医疗技术之一,在历史上记载很早,战国时候,扁鹊便已倡导针灸;到了晉代,皇甫谧著《甲乙经》,总结了晉代以前的针灸治疗经验。唐代太医署内有针科,有专人负责教导针灸。从唐至明,历代都设有针灸科,在太医院中占重要地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还有专篇记述针灸,並提到曾用彩色绘製《人身经穴图》三幅。


    宋代的针灸学更加发展,著作增多,为王惟一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他既在理论学习上下过一番苦功,又结合工作实践所得,最後确定了人体的针灸部位。他把三百五十四个扎针的人体部位名称联繫起来,分成十二个部门,即所谓脏腑十二经(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还有心包络),给它註明穴道,画成人体针灸图,共三大卷,这便是後来所定名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有了这一图经,按图指穴,按穴针灸疗病,成为後来针灸治疗术的重要依据。元、明、清时的医家,虽于经穴有所扩充,但大体都不能超越这个范围。


    当宋仁宗赵祯采用他的建议铸造铜人的时候,他便亲自下到铸铜作场,和工匠们一起商量造法。根据他的著作,用青铜铸成两座铜人。铜人四肢、躯体,可以拼拆;体内还装配五脏六腑,可合可分,彼此连贯。铜人外表刻上複杂的穴道,並用错金标明名称。铜人的铸成,不独成为医学教学上的重要工具,也正是现代人造人体医疗模型的前驱。王惟一在我国针灸学的研究领域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 翁传照

    翁传照

    翁传照,撰有《书生初见》。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王逵

    王逵

    王逵,明代洪武永乐年间的钱唐人,以卖药为生,又卖卜于市,学问极博,遍究子史百家,与客议论古今事,侃侃不休,常为人解 答疑难之问题。因此《四库提要》判定此 王逵即为《蠡海集》之作者。

  • 王源

    王源

    王源(1648年―1710年),清思想家。颜李学派重要代表之一。字崑绳,一字或菴。直隶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县)人。生于清顺治五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九年。康熙三十二年(1693)举人。不应礼部试。少时从梁以樟游,以樟谈宋儒学,源闻之不以为然,唯喜习知前代典要及关塞险隘攻守方略。参加徐乾学洞庭山书局,与刘献廷交善。献廷殁,未几遇李塨,后去博野拜颜元为师。


    王源为学,倡导经世致用,主张实事实功,反对虚浮之风。他说:“源生平无他长,唯一实可以自许,不敢以一字之虚欺世,而世之欲售其欺以相诳者,亦窃笑而薄其为人”。(《与程偕柳书》)“凡爲虚言以欺天下而盗名者,悉焚其书而置之法”。(《与李中孚先生书》)主张变法,指出秦以来的封建体制,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非尽毁其故而别爲构,不可以爲居;非尽弃其旧而别爲规,不可以爲治”。(《平书·序》)提出改革官制,设立四府、六部、三院、二卫、四司的中央机构。重视保护农、商,主张实行惟农有田和畺田制度,推行印票纳税的方案,取消榷关杂税。教育上,主张恢复古代的乡举里选,废除八股科举制。


    从经世致用之学出发,王源对宋明理学进行了批判。他说:“晋之清谈,宋之理学,爲奸雄窃笑久矣。盖宋儒之学能使小人肆行其凶而无所忌,束缚沮抑天下之英雄不能奋然以有爲”。(《与李中孚先生书》)侈谈理学者“不但不足爲君子,并不足爲小人”(《与方灵皋书》)。故其置“程朱、陆王之学不讲,独从事于经济文章,期有用于世”(《与毛河右先生书》)。对王守仁的心学也作了批判,不主张以王学爲宗,“以其杂于禅也”(《与方灵皋书》),即王学与佛教纠缠在一起。又痛斥佛教,认爲佛教所说的明心见性,其实质就是灭心灭性。“举所谓心与性者而灭之,而后谓之明,而后谓之见。夫必灭之而后谓之明、谓之见,则彼之心明性见,而天地之生机熄矣,人心之恻隐亡矣,可以立视其父子兄弟之死而不动矣。天主生而彼主灭,人欲生而彼欲灭,是与豺狼之以杀人成性、盗贼之以杀人成能者,何以异哉!”(同上)进一步批判佛教的禁欲主义,指出“饮食男女,生人之大欲存焉”,“王道所以本人情,万世可行也”(《佛法论上》)。其学发展了顔李学派的思想。著作有《居业堂文集》。另 《易传》、《兵论》、《平书》均佚,其《平书》的内容可见于李塨之《平书订》。

  • 吴震元

    吴震元

    吴震元(?—1626),明太仓人。字长卿。陈继儒弟子。万历四十年(1612年)举人。天启三年(1623年)授北直隶滦州知州,降补湖广德安府通判。七年升湖广衡州府同知,改福建漳州府海防同知。崇祯五年(1632年)擒海寇刘香,次年守铜山败红巾起事。富藏书,精版本,博学通经有史才,尤精谶纬。辑刻《陈眉公先生全集》等。黄道周、董其昌、陈继儒、姚希孟等助刻其所辑《宋相眼》。与弟开元编《纲鉴荦观》。著有《春秋世家通考》《水经广注》《三国史荦》《增定北盟会编》《武宗巡幸录》《列国史世家》《奇女子传》《古文纪事》《读书随喜录》《春梦庵文集》等。

  • 吴与弼

    吴与弼

    吴与弼(1391-1469年),明理学家。字子傅,号康斋,江西崇仁人。早年从杨文定读书,有志于仕途。19岁进京,博览群书时读到朱熹的《伊洛渊源录》即生向道之心。毅然放弃仕途,潜心研读圣贤之书,数年不下楼,独处一室,用心体会先贤之志与己之志,并身体力行。二年内由一个脾气急躁的人变成了一个温和儒雅的人。天顺元年,石亨举荐他为明英宗之子讲学,力辞不受。一生以教学为务,躬耕力食,为四方学子传经授道。饮食起居、一言一行无不按圣贤之教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可说是元代理学家许衡“君子当以务农为生”主张的忠实实践者。他严格克己的态度给弟子们以深刻影响。在众多弟子中最著名的有胡居仁、陈献章、娄谅、胡九韶、谢复、郑伉,被后人称为明代学术思想的开创者。学术上属程朱学派,但并不看重穷理主和之功,而是强调实践和修养。学说以存天理去人欲为根本。他说:“人须整理心下,使教莹净,常惺惺地,方好,此敬以直内功夫也。嗟夫!不敬则不直,不直便昏昏倒了,万事从此隳,可不惧哉?”(《明儒学案》)又说:“圣贤所言,无非存天理去人欲,圣贤所行亦然。学圣贤者,舍是何以哉。”(同上)认为圣贤之学就在于“存天理去人欲”,而天理和人欲是对立的,要做到“存天理去人欲”则须“洗心”,以达到本身清明,处理事情时有原则可循。他说,静时涵养,动时省察,以加克己复礼之功,以作虚明其心之用,使本心不为事物所扰,否则心愈乱,气愈浊。“静时涵养,动时省察”,可说是他个人“洗心”之得。并指出达到“无疾言遽色,心中洒然”途径是“静中思绎其理”,因为“本心所主浑由己”,那么,通过直接思辨,使“本心”离开物的限制,入于“无竞之境”是完全可能的。从这点看,似有唯我主义倾向。生前常感叹注释圣贤之书的书太多太滥,而真正有益于人的不多,因此不轻易著书。现行于世的著作有《康斋文集》。《明史》有传。

  • 王寿昌

    王寿昌

    王寿昌,清戏曲作家。字介图,云南永北厅(今永胜县)人。嘉庆十八年(1813)举人,后任云南寻甸州(今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训导,卒于官。平生精研经学理学,著述丰富,有《浅言》6卷,《四书类典》、《金碧笺集》、《题桥集》等。剧作有《杏花园》传奇,光绪《永北直隶厅志》卷六著录,未见传本。

  • 王符曾

    王符曾

    王符曾,字锡周,清初吴门(今江苏苏州)人,身世不详,散文选家和批评家,辑评《古文小品咀华》行世。

  • 万斛泉

    万斛泉

    万斛泉(1808~1904),字清轩,一作青轩,室名尉山堂,湖北兴国(今阳新)人。家贫,少好程朱之学,时称“万理学先生”。 一生不应试,以授徒自给。1850年后,历任汉阳崇正书院、省勺庭书院、上海龙门书院主讲,苏州紫阳书院校理,兴国州叠山书院院长。先后受领国子监学张衔、国子监博士衔及五品卿、国子监司业衔。1904年卒于叠山书院,时年96岁。万以《小学近思录》、《朱子大全》、《张杨园集》、《朱子仪札经传通解》等为主要教材,要求学生“知行合二,学用一致”。著有《资洽通鉴纲目前编辨误》、《资治通鉴正编正误补》、《春秋诂经》对《朱子全集》、《张杨随先生全集》、《掘修集》、《小学集解》等书均作过校理。并重订《新三字经》l册。他依据朱熹的《童蒙须知》编纂了《童蒙须知韵语》,也是一部著名的蒙养教材。

  • 王纶

    王纶

    王纶(约1460~1537年),明代官吏兼医家。字汝言,号节斋,浙江慈谿人。《明史》(299卷)对其有简短记述,他出生官僚家庭,1484年进士,曾任广东参政、湖广右布政史等数种官职,对当时农民暴动,谬称为“盗”,并参与镇压。年轻时,因父病钻研医学,后在仕途,仍未断钻研,并为人治病。《慈谿县志》引嘉靖《府志》说他“朝听民讼,暮疗民疾,历著奇验”。据古代本草及张洁古、李东垣、朱震亨等名医著作,删节编纂《本草集要》八卷;又把朱、李学说结合起来,结合临证经验,编成《明医杂著》一书。在医理上以《内经》为主,推崇《内经》如儒道之“六经”,并受张仲景、刘河间及金元四家学说影响主张“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尤其强调朱丹溪为集诸儒医大成之大家; 在临证中,多宗朱丹溪、李杲之说。对热病的病因,提出“疠气”致病,对内科杂病,妇儿等科病证,辩证经验丰富,立方遣药,善于变通化裁并能对前人论述,批判接受。对后世医家薛己等有一定影响,当时住在我国钱塘的日本僧人汉医月湖所编辑的《类证辨异全九集》一书中的论述多引用其论述,这亦有片面之处,如认为小儿无补肾之法,张景岳等医家曾对之提出批评。


    纶,字汝言,浙江慈溪人。明代成化进士,曾任都御史,巡抚湖广。为官之余,钻研学问,尤其用力医学,是亦官亦医的典范。王纶的学术博采诸家,更多师法朱丹溪,著有《明医杂著》、《本草集要》等书。根柢深厚,临床全面,立方遣药,善于变通,疗效卓著。其中,对痰的认识尤其全面深刻,并创立专治老痰及郁痰的节斋化痰丸,流传七百余年,影响深远。1博采诸家,医道大全王纶治医,以《内经》为基础,博采诸家之长,尽量减少流弊。其中,对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及朱丹溪四家尤为服膺。他认为“盖医之有《内经》,犹儒道之六经,无所不备;四子之说,则犹《学》、《庸》、《语》、《孟》,为六经之阶梯,不可缺一者也”,故主张“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并作为“医道之大全”。另外,他认为丹溪“集诸儒之大成”,故更多师法朱丹溪。他对“阴常不足,阳常有余”进行发展完善,提出:“人之一身,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况节欲者少,过欲者多。精血既亏,相火必旺;火旺则阴愈消,而劳瘵咳嗽、咯血、吐血等症作矣。故宜常补其阴,使阴与阳齐,则水能制火,而水升火降,斯无病矣。故丹溪先生发明补阴之说,谓专补左尺肾水也。  

  • 王国瑞

    王国瑞

    王国瑞,字瑞庵。元朝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约生活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中叶,是元末着名针灸学家。金朝时期著名医家窦汉卿,将针灸之术传给王国瑞之父王开(王镜泽),王国瑞自幼跟从父亲学医,成为当时显赫的针灸名家。王国瑞是窦氏针法的主要传人,撰有《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一卷,刊行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该书是一本理论与临床、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针灸专着,包括了王氏以前针灸医家对于针法及腧穴理论与临床的精萃见解,学术价值较高。 王国瑞在继承窦氏针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子午流注针法。他在深刻认识奇经八脉气血盛衰与时间的内在关系的基础上,另创有一种逐日按时取穴的针法,这种针法是以八脉交会八穴为基础,与九宫八卦的数字相配合,再根据日、时干支的数字变化而进行推演,就是首载《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的“飞腾八法”。王氏的“飞腾八法”与灵龟八法有诸多相近之处,是明代灵龟八法的先驱。明代徐凤《针灸大全》中“灵龟取法飞腾针图”就是在深刻认识了奇经八脉气血盛衰与时间的相互关系后,受王氏“飞腾八法”之启发而创制出来的。 王氏对于针法方面的研究也很有特色,在施行补泻时,可分异穴补泻和同穴补泻两种方法,如“妇人血气痛:合谷补,三阴交泻”则属异穴补泻;“治头风刺风池,先补后泻”;“治鼻渊刺上星先泻后补等”则属同穴补泻。在同穴补泻中又有泻多补少和补多泻少之分,这种补泻先后和补泻多少的操作方法,成为后世“阳中隐阴”、“阴中隐阳”之先河。在《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的《玉龙歌》中还有一针多穴的透穴针法,如:“头风偏正最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更要沿皮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王氏还继承了窦汉卿的交经互刺思想,对于头风偏痛、胸胁疼痛的病证分别采用了“左疼取右,右疼取左”和“右疼泻左,左疼泻右”的治疗方法。 王国瑞在针法及腧穴理论与临床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为针灸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中国针灸发展史上一位较为有名的医家。尝与其父同注窦汉卿《铜人针经密语》,题为《增注针经密语》一卷,今佚。 

  • 王冷佛

    王冷佛

    王冷佛(1885一?)满族作家,本名王绮,又名王咏湘,北京内务府旗籍。清末时节在北京《公益报》做编辑,民国初期转为《爱国白话报》编辑。他最有名的作品是创作于光绪年间的长篇纪实小说《春阿氏谋夫案》,是“五·四”前后活跃在东北长篇小说创作领域里的两大人物之一。他曾担任《盛京时报》、《大北新报》的主笔,从他大量的诗歌、戏剧、杂文、小说、评论里,我们可以领略到他作为文学多面手的风采。他曾被誉为“几乎堪与穆儒丐齐名的东北文坛另一长篇小说创作能手”。一、冷佛的生平现存资料中,对冷佛生平记载的谬误之处颇多,尤其是对他的生年、本名、卒年。笔者试图通过各种资料的考证对这些谬误之处进行更正。(一)冷佛的生年对于冷佛的生年,许觉民主编的《中国长篇小说辞典》记载:“王冷佛(1885一?),别署冷佛,佛,记者,王朗。北京人。出身于满族贵族之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续水浒传》的出版说明录有冷佛的生平介绍:“《续水浒传》作者冷佛,原名王作镐,笔名佛,冷佛,满族,北京人,1858年出生,卒年不详。曾任《盛京时报》副刊《神皋杂俎》的编辑。”

  • 王濬卿

    王濬卿

    王濬卿,生卒年不详,字小雅,别署八宝王郎、八宝渔洋旧主。江苏宝应人。其伯父历官广东布政使、福建巡抚。父树轩(字子雅)为咸丰二年(1852)举人,由誊录议叙福建光泽县知县,未赴任而改为江苏上元县教谕,在任十六年,卒于任所。王濬卿时年十七岁,偕母护柩回籍,守制三年。除服后与姨表妹成婚,夫妻不洽,漫游安徽、广东、上海。光绪二十六年(1900)初,其母卒,返乡理丧。同年夏经上海赴京,报捐广东试用通判,因无钱赴任,在沪滞留五六年之久。后经友人举荐,充英国矿师、商部顾问官、陕甘矿产调查员美脱生的文案,随雇主游历大西北。事毕回京,加捐知县,仍因无钱赴任,流寓上海,以卖文糊口,并一度充任自强轩书药局编辑部长。不知所终。


    王濬卿以小说见长,所作多为谴责小说。阿英认为其“文学素养是相当高的”(《晚清小说史》),尤其他的《冷眼观》“是一部有相当成就的书”(《小说闲谈》)。所著除《冷眼观》外,尚有《冷眼重观》、《游学怪史》、《开米禁记》、《前事鉴》、《孽镜台》(又名《迷魂阵》)、《燃犀录》、《女界烂污史》(又名《东厕牡丹》)、《中国三百年失机史》等。生平事迹散见于《冷眼观》、《女界烂污史》及其序文、出书广告等。

  • 吴拱宸

    吴拱宸

    吴拱宸,字襄宗,明末清初小说家。明崇祯间举人,入清不仕,隐居茅山终老。茅山有华阳洞,故自号华阳散人。


    《鸳鸯针》全称《拾珥楼新镌绣像小说鸳鸯针》,题“华阳散人编辑”、“蚓天居士批阅”。清初卓尔堪选辑《遗民诗》卷5收有吴拱宸《丰城兵火后荒凉竟无客舍》和《离虎丘》二首诗。卷前诗人小传介绍吴拱宸:“字襄宗,号华阳散人,丹徒孝廉。肆志山水,终于茅山。”诗的作者名下写道:“襄宗,号华阳散人。江南丹徒人。觚斋集。”这大约是目前所见关于吴拱宸最多的个人信息记录。王汝梅先生的文章在引用了同样的资料后,又查光绪刻本《丹徒县志》选举志卷二十二“举人”目下记载:崇祯九年丙子科,(章旷榜)钱志驺,(见进士)吴拱宸。王汝梅先生由此推论“吴拱宸大约卒于康熙初年。1636年(崇祯九年丙子)中举人,上推20、30年为万历末年,约生于1610年前后。其生平大致可分四段:万历末年至崇祯九年,即中举以前;崇祯九年至崇祯十七年,即明亡以前;1645年福王政权建立至桂王政权亡;康熙初年。”清代王豫辑《江苏诗征》“吴拱宸”条注释:“吴拱宸,字襄宗,丹徒人。崇正丙子举人,著《觚斋集》。”又,小字注出处;“遗民集。孝廉。肆志山水,终于茅山。号华阳散人。”卷十一崇正当为崇祯。“正”为避胤禛之禛字。清代避讳字,音同、音近字也尽量避免,如真、贞。禛以正代。吴拱宸华阳散人的来历,是因他“终于茅山”的茅山上有华阳洞,故有华阳散人之号。丹徒现归属镇江,茅山位于句容和金坛交界处,是道教名山之一,山顶有茅山道院。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