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纶

- 姓名:王纶
- 别名:字汝言,号节斋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浙江慈谿人
- 出生日期:约1460
- 逝世日期:1537年
- 民族族群:
王纶(约1460~1537年),明代官吏兼医家。字汝言,号节斋,浙江慈谿人。《明史》(299卷)对其有简短记述,他出生官僚家庭,1484年进士,曾任广东参政、湖广右布政史等数种官职,对当时农民暴动,谬称为“盗”,并参与镇压。年轻时,因父病钻研医学,后在仕途,仍未断钻研,并为人治病。《慈谿县志》引嘉靖《府志》说他“朝听民讼,暮疗民疾,历著奇验”。据古代本草及张洁古、李东垣、朱震亨等名医著作,删节编纂《本草集要》八卷;又把朱、李学说结合起来,结合临证经验,编成《明医杂著》一书。在医理上以《内经》为主,推崇《内经》如儒道之“六经”,并受张仲景、刘河间及金元四家学说影响主张“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尤其强调朱丹溪为集诸儒医大成之大家; 在临证中,多宗朱丹溪、李杲之说。对热病的病因,提出“疠气”致病,对内科杂病,妇儿等科病证,辩证经验丰富,立方遣药,善于变通化裁并能对前人论述,批判接受。对后世医家薛己等有一定影响,当时住在我国钱塘的日本僧人汉医月湖所编辑的《类证辨异全九集》一书中的论述多引用其论述,这亦有片面之处,如认为小儿无补肾之法,张景岳等医家曾对之提出批评。
纶,字汝言,浙江慈溪人。明代成化进士,曾任都御史,巡抚湖广。为官之余,钻研学问,尤其用力医学,是亦官亦医的典范。王纶的学术博采诸家,更多师法朱丹溪,著有《明医杂著》、《本草集要》等书。根柢深厚,临床全面,立方遣药,善于变通,疗效卓著。其中,对痰的认识尤其全面深刻,并创立专治老痰及郁痰的节斋化痰丸,流传七百余年,影响深远。1博采诸家,医道大全王纶治医,以《内经》为基础,博采诸家之长,尽量减少流弊。其中,对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及朱丹溪四家尤为服膺。他认为“盖医之有《内经》,犹儒道之六经,无所不备;四子之说,则犹《学》、《庸》、《语》、《孟》,为六经之阶梯,不可缺一者也”,故主张“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并作为“医道之大全”。另外,他认为丹溪“集诸儒之大成”,故更多师法朱丹溪。他对“阴常不足,阳常有余”进行发展完善,提出:“人之一身,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况节欲者少,过欲者多。精血既亏,相火必旺;火旺则阴愈消,而劳瘵咳嗽、咯血、吐血等症作矣。故宜常补其阴,使阴与阳齐,则水能制火,而水升火降,斯无病矣。故丹溪先生发明补阴之说,谓专补左尺肾水也。
王纶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苏格拉底的申辩
古希腊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著。该书记叙苏格拉底被美勒多等人指控不信国神、败坏青年等罪,在法庭受审并判处死刑的经过以及他在法庭上为自己所作的辩护。该书由自我申辩、定罪后的态度和定罪后的遗言3部分组成。在自我申辩中,苏格拉底首先简述其一生的业绩:为祖国而战,有功于国,充当民族的“牛虻”,随时披露弊端以激励祖国前进;力排众议,坚决反对判处十将军死刑;不屈服于三十僭主的权势与淫威,拒绝参与残害民主人士。其次,他列出理由以反驳诬告者:首先,原告肯定其不信神是无神论者,又说另立新神,前后自相矛盾;他宣称信奉神灵,而且是神派往雅典的“牛虻”。其次,原告诬陷其败坏青年,他辩护道:若我教人为坏,为何还受被害者及其家人之感谢和帮助?从逻辑上推论,同坏人接近将会危害于自身,若我引诱和败坏青年,岂不贻害自身?该书对于研究苏格拉底生平及其思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书见严群的中译本《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198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梅仙观记
一卷。宋杨智远撰。传说西汉末年有位叫梅福的,曾修道炼丹,飞举成仙。后人称其为梅仙,并于其成仙处修建宫观以祭祀,其观名为梅仙观。杨智远撰此书就是编记梅福仙迹。此书收有《梅仙事实》一篇,详述梅福居官、修道、炼丹及飞举成仙之事,以及梅仙山残存梅福遗迹与宫观情形,此篇不著撰人名姓;据其记称“自汉至今凡二十二丙寅”,知其为唐人所作。其次收唐末诗人罗隐(833—909)所撰《梅先生碑》及萧山明、萧泰来碑题。又收宋代加封梅福尊号及修建仙坛观敕文六篇(即所谓“敕诰”);又次收录宋人有关梅福及梅仙观赞颂诗词题记共四十余篇。其内有苏辙、黄庭坚等名流之作。所收诸篇除《梅仙事实》不署名外,其余各篇都标作者姓名。其中有李义山诗一首,据清厉鹗《宋诗汇事》知其为宋代李义山所作,而非唐代李商隐(字义山)所为。据其书所收、萧山明碑题称咸淳六年(1270)六月朔,知此书成于宋度宗时。总观全书所收篇章,有名流之作,也有粗鄙之文。然其无论俗雅之作皆为唐宋之品亦属可贵,对后世研究仙家道流,不无可参考之处。现存明《道藏》本,清《四库提要》据浙江汪汝瑮家藏本,著录于道家类存目。
老子说五厨经注
老子说五厨经注。唐·尹愔注。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参校版本:一、《道藏辑要》本,收入该书尾集第一册。二、《道藏精华录》,收入该书第四集。经文盖六朝道士依托。述存一炁和泰和之服气法,尹注多引《庄子》和释氏之言。
星阁史论
一卷,清赵青藜撰。 “星阁”是赵青藜的号。是书是作者的史论著作。共由14篇论文组成,涉及上至秦汉,下迄明代的政治、人物等。“项羽本纪书法论”论述《史记·项羽本纪》的写作意图,不在于“伸项以绌刘(邦)”,而在于“援楚以利秦”;“治不复三代论”认为封建井田之不复,不应该归咎于汉文帝、汉高祖,实际上是势使之然;“武侯论”认为诸葛亮为政体恤民力,卒得成功; “费祎论”认为蜀汉之亡,亡于费祎,黄皓等人不足责;“唐论”说明唐亡不在于建立藩镇,而在于宦官; “宋论”论述宋代诸小人的亡国; “于谦论”认为于谦在“夺门之变”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此外还有“徐勣论”、“汉王允唐五王合论”, “蜀汉后帝论”、 “先帝不取荆州论”, “灌婴论”等。全书议论,观点新颖,有理有据,对历史发展的某些线索作了一定的探讨。
刘子
亦称《刘子新论》、《新论》等。初见于《隋书·经籍志》。新、旧唐书著录并题为刘勰撰。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说:“北齐刘昼、孔昭撰,唐袁孝政注。或以为刘勰,或以为刘孝标,未知孰是。”但《宋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提要》等多认为是刘昼所撰。十卷五十五篇。“泛论治国修身之要,杂以九流之说”。评论儒家,说他们“顺阴阳之性,明教化之本,游心于六艺,留情于五常,厚葬文服,重乐有命;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尊教其道。然而薄者流广文繁,难可穷究也”(《九流》)。以为九流之中,儒与道是最重要的两派。提倡诵读儒家经书,说“不游六艺,不知智之源”(《崇学》)。主张遵循儒家礼教和道德规范,提出治世之人“宜以礼教为先”(《九流》),说“忠孝仁义,德之顺也;悖傲无礼,德之逆也”(《思顺》),指出统治者必须“以仁爱为本,不以苛酷为先。宽宥刑罚,以全人命,省彻徭役,以休民力”(《爱民》),欲以儒家学说弥补道家思想之不足。有《文津阁》本等。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刘子集校》。
佛说帝释所问经
一卷,赵宋法贤译。佛于摩伽陀国毗提呬山帝释岩中为帝释演释种种之疑问。即中阿含之释问经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