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与弼

吴与弼
  • 姓名:吴与弼
  • 别名:字子傅,号康斋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江西崇仁人
  • 出生日期:1391
  • 逝世日期:1469年
  • 民族族群:

吴与弼(1391-1469年),明理学家。字子傅,号康斋,江西崇仁人。早年从杨文定读书,有志于仕途。19岁进京,博览群书时读到朱熹的《伊洛渊源录》即生向道之心。毅然放弃仕途,潜心研读圣贤之书,数年不下楼,独处一室,用心体会先贤之志与己之志,并身体力行。二年内由一个脾气急躁的人变成了一个温和儒雅的人。天顺元年,石亨举荐他为明英宗之子讲学,力辞不受。一生以教学为务,躬耕力食,为四方学子传经授道。饮食起居、一言一行无不按圣贤之教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可说是元代理学家许衡“君子当以务农为生”主张的忠实实践者。他严格克己的态度给弟子们以深刻影响。在众多弟子中最著名的有胡居仁、陈献章、娄谅、胡九韶、谢复、郑伉,被后人称为明代学术思想的开创者。学术上属程朱学派,但并不看重穷理主和之功,而是强调实践和修养。学说以存天理去人欲为根本。他说:“人须整理心下,使教莹净,常惺惺地,方好,此敬以直内功夫也。嗟夫!不敬则不直,不直便昏昏倒了,万事从此隳,可不惧哉?”(《明儒学案》)又说:“圣贤所言,无非存天理去人欲,圣贤所行亦然。学圣贤者,舍是何以哉。”(同上)认为圣贤之学就在于“存天理去人欲”,而天理和人欲是对立的,要做到“存天理去人欲”则须“洗心”,以达到本身清明,处理事情时有原则可循。他说,静时涵养,动时省察,以加克己复礼之功,以作虚明其心之用,使本心不为事物所扰,否则心愈乱,气愈浊。“静时涵养,动时省察”,可说是他个人“洗心”之得。并指出达到“无疾言遽色,心中洒然”途径是“静中思绎其理”,因为“本心所主浑由己”,那么,通过直接思辨,使“本心”离开物的限制,入于“无竞之境”是完全可能的。从这点看,似有唯我主义倾向。生前常感叹注释圣贤之书的书太多太滥,而真正有益于人的不多,因此不轻易著书。现行于世的著作有《康斋文集》。《明史》有传。

吴与弼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本草衍义补遗

本草衍义补遗

本草类著作。元朱震亨撰。一卷。震亨有《格致余论》已著录。朱氏医理精深,治验宏富,并对本草学颇有研究。认为寇宗奭《本草衍义》虽有可取之处,但亦有补遗必要,故撰是书。载药近二百种,其中有《本草衍义》未载药物四十五种,对本草学的发展有所贡献。如龟板一药,《本草衍义》失载,而是书详载“龟板大有其补阴之功,兼去瘀血、续筋骨、治劳倦、止血、治四肢无力等症。论述药物有独到见解,实补寇氏之不足。李时珍评赞:“比书盖因寇氏 《衍义》之义,而推衍之,近二百种,多有发明。”但以“兰草之为兰花,胡粉之为锡粉,未免泥于旧说”,实为白玉微瑕。有明嘉靖十五年(1536)刻本,《丹溪心法附余》本。

散原精舍诗集

散原精舍诗集

近代诗集。又题《散原老人手书诗稿》。陈三立著。1961年台湾中华书局据手稿影印,平装1册。卷首刊有作者《题辞》、1961年俞大纲《序言》。此集收诗稿手迹169题200余首。写作时间始于1919年,止于1926年。开篇为《始春初堂望钟山余雪》,终卷为《为姚虞琴题吴柳堂侍御罔极图遗墨》。陈三立在《题辞》中说:“此手稿付新午收藏”。俞大纲《序言》说:“《散原先生手书诗稿》起民国八年己未,讫十五年丙寅,都如干篇,次第与刊本《散原精舍诗》同。惟稿本录存《为海客索赠鼓娘诗》、《雪娘曲》、《庸庵尚书逸社第二集诗》、《庸庵尚书来游白下赋赠》、《寄题曹公亭》及《胡琴初母寿诗》等篇汰不入刊本,盖一时酬答遣兴之什,去取间有所经界也。”“先生诗造辞精眇,不苟下一字,侔色揣称,务极深美之致,稿端窜异之迹斑然可征。颖悟之士,抽绎巧绘,宜有会心。”“先生书法法山谷,略参以北碑,不假钩勒而幽姿古趣横溢毫端”。按:此诗稿原件的收藏者陈新午为陈三立之次女,俞大维之妻。此书整理者及《序言》作者俞大纲为陈三立之内侄,俞大维之弟。

王端毅公奏议

王端毅公奏议

十五卷。明王恕撰。王恕(1416—1508),陕西三原人。字宗贯,号介庵,晚号石渠。正统进士,历任扬州知府、南京刑部右侍郎、云南巡抚、宁夏巡抚、南京兵部尚书。孝宗时召为吏部尚书。居官历中外五十余年,为人刚正清严,所引荐皆一时名臣。辞官居家后致力编著,有《石渠意见》、《历代名臣奏议》、《介庵奏稿》等。《王端毅公奏议》由两书合二为一:一为《吏部奏议》九卷,由文选郎孙交于弘治四年(1491)编次;一为兵部尚书王宪取王恕在任大理寺左寺副至南部兵部尚书时的奏议,编成六卷。最初在苏州刊刻,后又在三原重刻。《王端毅公奏议》于正德年已 (1521年) 由三原知县王成章编次刊刻。此集按王恕历官的先后顺序排列,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奏疏,有《四库全书》本。

佛性观修善法

佛性观修善法

一卷,中国佛教典籍。三阶教创始人信行撰。 本文献是三阶教的重要着作。未为历代経录所着录,亦未为历代大藏経所收。关於《佛性观修善法》的内容与研究,可参见拙作《〈佛性观修善法〉的基础研究》(载木村清孝博士还历记念论集《东亚佛教的形成与展开》,2002年,春秋社)。 现知在敦煌遗书中保存该文献写本两件,即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北敦07879号(制79,缩微胶卷8386号)与北敦14802号(新1002)。北敦07879号首残尾存,尾题作「□□观修善法」,尾题的前两字脱落。北敦14802号从中部起抄写《佛性观修善法》这一文献,存有首题,但文本尾残。将两号相互对照,北敦14802号所存为该文献的前部分,而北敦07879号所存为该文献的後部分。两者约有2600字相互重复。由此可以将两个写本合并而复原《佛性观修善法》的全文。复原後,全文约有一万余字。并可补足北敦07879号尾题所残两字,恢复为「佛性观修善法」。 前此,业露华已将北敦14802号整理录文,发表在《藏外佛教文献》第四辑上。所以在此仅将北敦07879号整理录文。与北敦14802号重复的部分,参校该号及业录文。

沩山古梅冽禅师语录

沩山古梅冽禅师语录

清定冽说,真谦记录。五卷。卷上一收住潭州大沩山密印禅寺语录;卷上二收住潭州芙蓉山广化禅寺语录;卷上三收举古;卷下一收住潭州大沩山密印禅寺首座寮秉拂语录;卷下二收住潭州芙蓉山广化禅寺首座寮秉拂语录。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九册。

隆兴编年通论

隆兴编年通论

亦称《隆兴佛运通论》。佛教史书。南宋隆兴二年(1164)祖琇撰。二十九卷(含目录一卷)。编年体。记述上自东汉明帝永平七年(64),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凡八百九十四年的佛教史实。按事件和人物的时代进行编录。每一朝代之前间有“叙”文,略述朝代兴废简史;每一事件后有作者的“论”。所采资料除僧传、灯录及历代正史外,还包括大量的碑铭、诏令、表文及序记等。此书仅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