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成

王伯成
  • 姓名:王伯成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涿州(今河北涿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王伯成,生卒年不详,元代戏曲作家。涿州(今河北涿县)人。贾仲明为《录鬼簿》补写的吊词中说他与“马致远忘年友,张仁卿莫逆交。”他大约略晚于马致远,是“前辈”中的后辈作家。今人孙楷第《元曲家考略》考定张仁卿为画家,与王伯成同是至元年间(1264—1294)人。所作杂剧今知有3种。现仅存《李太白贬夜郎》1种。《兴刘灭项》仅存残篇。并著作《天宝遗事》诸宫调。存曲不全。今人朱禧已辑成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又凌景埏、谢伯阳亦辑有《诸宫调两种》。散曲今存小令二首,套数三套,辞藻华美,写景如画。


《贬夜郎》写唐诗人李白先受宠于朝廷,后因得罪杨贵妃被贬出京,流放夜郎东返,采石渡口因酒醉水中捉月而死,受到龙王、水族的欢迎。剧中反映贤愚不辨的黑暗现实,着力刻画了李白才华横溢,狂放不羁,愤世嫉俗的诗人气质。《天宝遗事诸宫调》,写唐玄宗、杨贵妃、安禄山秽乱春宫,内容庞杂,较富文采,其中不乏对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故事的批判态度。其生平略见《录鬼簿》。

王伯成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人性论

人性论

英国哲学家休谟的主要哲学著作,1734至1737年写成。全书共分3卷,1739年出版了第1、2卷,1740年出版第3卷。第1卷论述了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哲学观点。休谟认为,哲学首先应在经验的基础上,用经验的方法研究人类的知识的性质、范围和能力,不要超越这个范围和能力之外,去追求那些关于世界本原等旧的“形而上学”的问题。他认为感觉经验即知觉既是知识的对象又是知识的来源,我们只能认识知觉之间的关系,认识只能限制在知觉的范围之内,知觉则是由心中不可知的因素引起的。除了知觉,在知觉范围之外,是否有物质实体或精神实体存在的问题,在原则上是不能解决的。我们称他的这种观点为温和的怀疑论或不可知论。他用他不可知论的观点既批判唯物主义,又批判唯心主义。不过他认为知觉不仅是认识的对象,而且是唯一的存在,所谓事物不过是一束知觉,这同贝克莱的物是观念的集合同出一辙,因而其哲学仍是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他论述了因果性学说,认为因果性观念是习惯性的联想。第2、3卷阐述了他的道德政治观点,认为支配人的生活的是意志和情感(或激情)而不是理性,道德和政治的基础是“自利心”和“同情心”。

元和唯亭志

元和唯亭志

清元和人沈藻采纂。沈氏字九如,道光时人,国子监生。承父遗命,费时十年,三易稿而成此志。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印。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全书分都图、形胜、风俗、物产、津梁、祠庙、寺院、社仓、古迹、第宅园亭、冢墓、生员、监生、人物、孝友、耆硕、流寓、列女、杂记、八景诗等部分。体裁严密,图文并茂,保留了明以来地方史料。道光二十八年原版毁失,民国二十二年(1933)沈氏后人重加纂修,铅印传世。冯桂芬称赞此志说“是编之成,斯是贵矣!”可与名志书相颉颃。

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

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

道教书名。原题“东方朔撰”,乃依托,盖出于魏晋时之古道书。一卷。此书叙述道教灵山五岳(泰山、衡山、嵩山、华山、恒山)四山(青城山、庐山、霍山、潜山)之形胜灵迹。仿山水上下曲折之状绘制成图。谓有此真形图,则入山不迷,可避兵灾毒害。并有道士入山书佩符图之法。收入《道藏》第197册。

灵台秘苑

灵台秘苑

记述恒星观测与术数占候的天文专著。十五卷,中国北周庾季才原撰。北宋王安礼等重修。有《四库全书》本、《湖北先正遗书》本及北京图书馆藏明钞本。王安礼(1034—1095),字和甫,曾任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尚书左丞、提司天监、御史、知太原府等职。著有《天文书》。庾季才原著110卷或115卷或120卷已不可得见。本书为奉敕重修的星象专著,以唐《步天歌》及北宋皇祐年间天文观测为准。10.5万字,图31幅。

因果本起经

因果本起经

因果本起经,一卷,刘宋求那跋摩译。收于房山石经第02册。

呆庵普庄禅师语录

呆庵普庄禅师语录

凡八卷。八卷,明普庄说,慧启、智粤、智胜等编,附塔铭,又云敬中和尚语录,内题呆菴庄禅师语录,惟末卷尾题吴门兜率园比丘明闻阅呆庵庄禅师语录。刊于崇祯三年(1630)。又称敬中和尚语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三册。敬中普庄为临济宗了堂惟一之法嗣,曾住持抚州(江西临川)北禅寺、江西南康云居真如禅寺、杭州(浙江杭县)径山万寿禅寺,弘扬禅法,接化学人。本书内容乃普庄住持上记三刹之语录,包括上堂、小参、拈古、颂古、偈、诗、赞、塔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