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文

王仲文
  • 姓名:王仲文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王仲文,大都人,生卒年已无考。由金入元,约元世祖中统年间在世。元代前期杂剧作家。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剑气腾空”。惜其所作杂剧十余种,仅《救孝子贤母不认尸》一种传世,另有两支佚曲辑存。


从现存剧目看,王仲文的创作大多取材于历史故实。唯《救孝子贤母不认尸》是作者摄取现实生活题材而创作的一本社会公案剧。这也许是此剧得以留传的重要原因。从内容上看,此剧只是一个情节戏。作者并未对现实作过分的暴露,主人翁李氏虽对司法制度进行了抨击,在检尸和法庭上两次声辩,痛快淋漓,见出作家的笔力,但剧中官吏断案行事只是手续上马虎不认真,并末见贪赃枉法。这对于官场的讥刺怨怼,是较为温和而审慎的。反映了作家思想上的局限性。从艺术上看,全剧结构较紧凑,语言当行本色,文词优美,人物富有个性。但情节稍有疵漏,明显带有肇始阶段我国元人杂剧不事细雕和斧凿的痕迹。


王仲文(生卒年不详),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杂剧作家。《录鬼簿》将其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贾仲明为其所撰吊词,言其“仲文踪迹驻金华,才思相兼关(关汉卿)、郑(郑光祖)、马(马致远)。”然孙楷第《元曲家考略》认为“金华”乃“京华”之误,并从《金华黄先生集》卷二六《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史公神道碑》考出王仲文乃济宁郓城人史惟良(1273~1347)之师,应为金末进士,是由金入元的作家。此说虽难成定论,亦可供参考。其所作杂剧今知有十种,现存者一种:《救孝子贤母不认尸》(《元曲选》);存有残曲者一种:《诸葛亮军屯五丈原》;有存目者八种:《从赤松张良辞朝》、《淮阴县韩信乞食》、《洛阳令董宣强项》、《感天地王祥卧冰》、《七星坛诸葛祭风》、《齐贤母三教王孙贾》、《赵太祖夜斩石守信》、《孟月梅写恨锦香亭》。《太和正音谱》于元曲家中列王仲文为上品,谓其词“如剑气腾空”。就其现存剧本《救孝子》观,则颇讲究戏剧关目结构,曲辞亦较俊洁。其生平创作见《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史公神道碑》(《金华黄先生集》卷二六)、钟嗣成《录鬼簿》、朱权《太和正音谱》、臧懋循《元曲选》。

王仲文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自杀

自杀

西默农总是对自杀很着迷。从年轻时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自杀的念头从未离开过他的脑海。此外,他最疼爱的女儿在二十五岁时自杀而亡。 读者在读《奥迪尔的失踪》时,必然会想到他的爱女在头脑中和书信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那个神经质的年轻女孩子的故事:离开家和作家爸爸,不是离家出走,而是去自杀。 《鲁埃家的窗户》讲述的是一个老处女通过一扇窗户看世界,最终自杀的故事。她不停地监视着别人的一举一动,最后忍受不了自己失败的一生,服用安眠药自杀。 还有些人通过手枪来结束生命。《麦格雷与老人们》里面那些年迈的贵族经历了一场凄惨的自杀事件。

2889年 一个美国新闻界巨子的一天

2889年 一个美国新闻界巨子的一天

作者儒勒.凡尔纳 ,29世纪的人生活在不断变换的环境中,表面却一无所感似的。他们对奇迹美景已经厌倦,面对日新月异的进步成果十分淡漠。他们觉得一切都自然得很。然而,倘若同往昔比一比,他们便会更珍惜我们的文明,并重视走过的道路。

上清素灵上篇

上清素灵上篇

《上清素灵上篇》,又名《玄丹上经》。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东晋南朝。陶弘景《登真隐诀》已引此篇。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言存思人首九宫神君之法。其内容文字与《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所载《太上道君守元丹上经》篇完全相同,当系南北朝道士节录该经改编而成。

王直方诗话

王直方诗话

诗话。北宋王直方撰。六卷。此书名称各家称引颇不一致,或称《王立之诗话》、《归叟诗话》、《兰台诗话》、《诗文发源》,此外尚有称《王子立诗话》、《王子直诗话》者。多杂录北宋苏、黄、王等人作诗佚事及论诗之语。郭绍虞《宋诗话考》云:“书中述事处多,论诗语少。即论诗之语,亦以转述他人者多而自得者少。”其中误漏者亦在所不少,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叶梦得《石林诗话》、赵令畤《侯鲭录》、张邦基《墨庄漫录》、吴曾《能改斋漫录》、洪迈《容斋随笔》、陈鹄《耆旧续闻》、陈岩肖《庚溪诗话》于其皆有纠补。然是书在宋诗话中为较早出者,直方所交游,又多当时名流,故其所录,亦有足资参考者。初著录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为六卷;《遂初堂书目》亦著录然不言卷数。明以还,已不见诸家著录。考宋曾慥辑《类说》所收是书仅一卷,已为删节之本,知是书早已遗佚。郭绍虞乃从《类说》、《苕溪渔隐丛话》、《诗话总龟》、《修辞鉴衡》等书中辑出凡三百零六条,收入《宋诗话辑佚》中,可见其貌。

尚书集传或问[标点本]

尚书集传或问[标点本]

二卷。宋陈大猷 (生卒年不详)撰。其字、号均不传,两浙路东阳(今属浙江省)人。绍定二年(1229)进士,由从仕郎历六部架阁,事迹不详。大猷论《尧典》“敬”字条下,首举“心之精神谓之圣”,其学盖出于杨简。大猷先有《尚书集传》,《或问》专论前书去取诸说之故,与朱熹《四书或问》体例相同,持论与朱熹多有不同。陈大猷嘉熙二年(1238)三月《进书表》称“臣所编《书集传》十二卷,《集传或问》三卷,缮写成一十五册。”是该书本名《集传或问》,卷数当为三卷。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著录宋刻本,题“《书集传》十二卷、《或问》二卷”,是此书宋时已省称《或问》,卷数亦改并为二卷。现有元刻本,藏北京图书馆,《书集传》十二卷、《或问》二卷俱在,《总目》谓“《集传》 已佚”,不确。

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是袁了凡用来训诫他儿子所作的家训,当时命名为《诫子文》,在劝善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佛家的“境随心转”与道家的“转改运数”中所谓“境”和“运”其实是瞬息万变的,变化的依据就是人的起心、动念。《了凡四训》列举了了凡先生的亲身经历及其他果报故事,从种何种因、得何种果的因果观出发,劝诫世人多行善举。《了凡四训》虽然是一部家训,但是其劝善之意已经超出了“小我之家”,更怀有佛家的“普度众生”精神。这部家训主体部分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通篇都在说明人可以掌握和改变自己的命运,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