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还初

- 姓名:吴还初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明代小说作家吴还初生平资料经过今人整理已经有一些收获。其前,通过他的著作《天妃娘妈传》、《新民公案》二书探讨了他的籍贯。《天妃娘妈传》上卷卷首题“南州散人吴还初编,昌江逸士余德孚校,潭邑书林熊龙峰梓。”《新民公案》卷首有《新民录引》,题“大明万历乙巳孟秋中浣之吉南州延陵还初吴迁拜题”。学者们得出福建漳州人、莆田人、江苏常州人数说,程国赋的《明代小说作家吴还初生平与籍贯新考》提出江西南昌说。此文主要通过南州与豫章的关系,以及 邓志谟的《得愚集》中关于吴还初的文章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程国赋文章发表以后,又获得了惊人消息,国内发现了孤本明文萃堂本《新刻全像五鼠闹东京》乃吴还初所作,里面有提“豫章还初吴迁编”。
吴还初是江西人于是有了铁证。程国赋说他是江西南昌人固然有很大的认同力。但也有值得商榷的余地,狭义上讲,豫章与南州都别指南昌。但豫章与南州都有广义,这一点不容忽视。豫章为汉高帝初年(约于公元前202年)江西建制后的第一个名称,即豫章郡(治南昌县)。其领县十六、侯国二:南昌县(治所,南昌市区)、庐陵县、彭泽县、鄱阳县、历陵县、余干县、柴桑县、艾县、赣县、新淦县、南城县、建成县、宜春县、海昏、雩都县、鄡阳县、南野县、安平。其郡辖地大致相当于今江西省。而南州也指豫章郡。因此豫章与南州广义上讲均泛指江西。
谢灵运《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南州实炎德,桂树凌寒山。”,李觏《虔州石城柏林堂书楼记》云:“南州自豫章右上,其大州曰吉,又其大曰虔。二州之赋贡与其治讼世以为剧……疑其负南越,袭瘴盅余气,去京师愈远,风化之及者愈疏,乘其丰富以放于逸欲宜矣!”此两条的南州均指江西。
《新民录引》,题“大明万历乙巳孟秋中浣之吉南州延陵还初吴迁拜题”,而江西临川则是江西延陵吴氏的肇始之地。吴季札是春秋末叶把吴国引导上称霸之路的吴王寿梦的儿子,根据当时史籍的记载,由于季札很贤能,寿梦曾经决定要把王位传给他,可是季札却谦让了,结果仍由他的长兄诸樊继位,他自己则被别封于延陵——吴季札的后裔此后便以「延陵」为堂号。季札第四子吴子玉宗,在唐宋之际开始崛起。吴子玉的后裔有部份在吴国灭亡后,仍一直紧守家园,世代族居延陵,人称延陵吴氏。季札第53世孙吴宣,迄至五代,李唐王朝衰亡,吴宣的岳父孟知祥割据称王,建立后蜀王朝。但是吴宣淡泊名利,以63岁高龄,毅然携妻孟氏和三个儿子及孙子举家南迁,他们一路跋涉,辗转数千里,徙今江西抚州府临川县之石井,是为江南始祖。
吴迁字还初,号南州散人,犹如徐孺子号南州高士,小说家号江西野人,金溪吴宏号西江外史,而其前冠以“南州延陵”,当为江西延陵吴氏肇始之地即今江西临川。南昌吴氏祖先本是安徽歙县人,后从歙县迁居江西如皋,传吴韫德时,以流寓身份入籍南昌,成为南昌吴氏的始祖。之后南昌吴氏多为渤海吴氏、鄱阳吴氏,绝少延陵吴氏寄居。并其吴氏文人远没有抚州临川、金溪、崇仁等地繁荣昌盛。
明代后期,江西文化的中心在临川,仅就小说而言,这里诞生了汤显祖、朱鼎臣、朱星祚、何大抡等数位小说家,其创作小说的数量已经是全国之冠,而影响临川周边地区,金溪有吴敬所、宜黄有黄化宇,而饶州安仁(今余江)却与抚州金溪、东乡两地交壤,安仁邓志谟又与临川诸多人物关系密切。汤显祖尝以异才称之,丘兆麟校正其小说,他的《得愚集》中也可找到他不少临川友人。程国赋在《《南海观音菩萨出身修行传》作者探考》一文中,认为西大午辰走人即是《天妃娘妈传》的作者“南州散人吴还初”,那么这书是由吴还初与临川朱鼎臣合作编写的。从吴还初的交游我们可以发现他与临川的一些关系。
因此,狭义上讲豫章与南州,吴还初是江西南昌人,但广义上讲豫章与南州,吴还初应是江西临川人。
明代吴还初编撰的小说,现存两种:一是《新刊出像天妃济世出身传》(一名《新刻宣封护国天妃林娘娘出身济世正传》,简称《天妃娘妈传》)二卷,福建建阳熊龙峰忠正堂万历年间刊刻;另一种是《郭青螺六省听讼录新民公案》(简称《新民公案》)四卷。关于《新民公案》的编撰者与刊刻者尚存在一些争议,徐朔方为《古本小说集成》所撰《郭青螺六省昕讼录新民公案·前言》认为此书“作者不详”,实际上,根据《新民公案》一书卷首吴还初所撰《新民录引》可知此书为吴氏所作,《新民录引》云:“甘棠存召绩,镌石垂不朽,故纪公(按:指郭青螺)六省理人之政,每又概揭其一二于篇什,非贡谀也,欲俾公今日新民之公案,为万世牧林总者法程也,有志而喜,于是乎乐谭而镂之剞劂。”
通过邓志漠(得愚集》卷二《答余君养谦》、《与吴君还初》两篇书信,再结合吴还初的两部小说创作,我们可以考证吴氏的生平经历、文学修养及其籍贯。
1.吴还初博学多才,笔力甚健,著述甚丰,正如邓志漠《与吴君还初》一文所言:“胸臆中贮立丘坟几许,一下笔词源滚滚,即譬之静界寺咄咄泉也。”我们从吴还初的小说创作也可以看出其知识渊博的一面,他对特经》、《论语》、《楚辞》等典籍非常熟悉,经常化用其语,如《天妃娘妈传》第二十三回《弱水国还臣奉贡》回末引诗中“欲报之德”之句即出自《诗经》中的《小雅·谷风之什·葬狡》。
2.由《答余君养谦》一文可知,吴还初虽然满腹才华,但怀才不遇,“零落可惜”,一生漂泊,命运坎坷,不幸客死他乡,甚至连死后也无法归丧。
3.吴氏与邓志漠交往频繁,关系密切,经常碰面,所以邓志漠才有“数日不面足下,心族摇曳矣”(《与吴君还初》)的感概,邓氏还邀请吴还初为自己的《蝉吟稿》作序。
4.关于吴还初的籍贯,根据上述两篇书信,我们可以否定建阳当地人、福建漳州人、莆田人、江苏常州人数说,由《答余君养谦》所云“吴还初不幸于闽旅捺,刃漠之归”一句即可证明。“旅棣”一词下原注云:“客死而归丧者日旅棣。”这说明吴还初是客死他乡,不是建卿1当地人;“于闽旅徐”则表明他不仅不是建阳当地人,也不是福建人。吴还初是何处人氏呢?我们还是从其号“南州散人”以及自称“南州延陵还初吴迁”人手。南州一词,或泛指南方地区,或指具体地名,福建、四川、云南、江西均有南州之称,但以江西最为普遍、最为知名,《后汉书》卷五三《徐稚传》云:“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郭)林宗日:`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这里说得很清楚:“南州”是“豫章南昌”的别称,刘福铸《<天妃娘妈传>作者初探》把“南州高士徐孺子”理解成“南方高士徐孺子”有些牵强附会。
猜你喜欢的书
洞玄灵宝度人经大梵隐语疏义
《洞玄灵宝度人经大梵隐语疏义》,原不题撰人。从内容文字看,盖系隋唐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本书取《度人经》中大梵隐语、灵书中篇、三十二天内音及道君后序等篇章词语,采集众家之说疏解其义。如注「隐语」一词云:「隐语者,大梵之音,与地上不同;『隐语之中有四:一者隐名,二者隐讳,三者隐事,四者隐义也」。此种文体类似南北朝隋唐道士所撰《灵宝经义疏》、《玄门大义》、《道教义枢》等书。
平砂玉尺经
元代刘秉忠著。刘伯温注解,该书主要讲述了总述了风水原理和实践方法。《平砂玉尺经》一书以微妙、精细、不可思议的赋文总述了风水原理和实践方法;《逐吉赋》论述消峰及其断言;《天机赋》是论述纳水及其断言。“三赋”的关系是:《逐吉赋》是《造微赋》测量峰砂风水好坏的操作尺度,《天机赋》是《造微赋》测量朝堂水吉凶的操作风水尺度。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国师刘伯温对“三赋”进行论释。风水学中的峦头派、三合派褒奖《平砂玉尺经》一书“至精至深,尽泄地理玄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应遵循“验者为真,不验者为假”的原则来学习。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
二十卷。唐末强思齐 (生卒年不详) 撰。强思齐,字默越,濛阳 (今属四川彭县)人。他自幼即探讨玄关秘要,深得妙旨。前蜀王建赐号玄德大师。所撰《玄德纂疏》约成书于前蜀乾德二年 (920),卷首有杜光庭序文一篇。该书将上卷 (《道经》)三十七章分而为三:第一、一章,标道宗致;第二、三十五章,广明道法;第三、一章,总结指归。将下卷 (《德经》) 四十四章分而为三: 第一、一章,正开德宗;第二、四十二章,广明德义;第三、一章总结前旨。此书开篇解释“道德”的含义,认为“道是虚通之理境,德是志忘之妙智。”(卷一)。进而阐述二者的关系:“境能发智,智能克境,境智相会,故称道德。”(卷一)。该著引用旧注较多,除各章解题、段落分析、标明旨意等是作者之意外,其余几乎不参己见。其中以唐明皇所注《道德经》为主,又集各家所长而成。后世学者对其品评不一,但一般认为此书所引注疏太多,良莠并存,有繁冗之累,且集各家之说强合于一,使其体例生涩杂芜。然其流传广泛,影响颇深,仍有许多可取之处,是后世学者研究《老子》的重要参考古籍。现存明 《道藏》本。
太上六壬明鉴符阴经
太上六壬明鉴符阴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宋代。四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卷首序文称:昔孙膑学道于鬼谷,在园中遇白猿赐以此书,其书言兵家六壬遁甲之术。大抵以书符念咒、踏罡步斗、醮祭启告玉皇上帝等方术,召役六丁六甲来助,使行法者能隐形遁身,造作兵器有灵、或召风雨雷火,破敌成功等等。原书正文三卷:卷一共十式:混元式、天元式、地元式、人元式、二仪式、三才式、四序式、五行式、六丁式、六甲式。各具符咒祭法。 卷二共四式:造褙子式、造器械式、六甲厌式、造神枪式。 卷三共十一式:九星式、十干式、十二支式、十二月式、十二月将式、八门式、太一式、祭风式、祭雨式、平地成河式、平地生火式。三卷之后,又增补第四卷,引述三元经及伍子胥、王璋之语,讲述奇门遁甲之法十余种。包括:急则从神缓取门、避形遁迹、玉女反闭局、门下十干神名、欲行千里出门法、三奇吉门禹步、真人禹步斗罡、六甲阴符、行军禳风法、玉女返闭指南、每日出门咒、四不向战、推入节宜向、李仆射孤虚法等。大抵亦言卜战求财、出门求仙、隐形遁迹、趋吉避凶之符咒法术。
楞伽经合辙
简称《楞伽合辙》。佛典注疏。明天启元年(1621)通润撰。八卷。是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经》的注释书。作者自序称:本书“凡值经之性相分途处,双引性相并释之……务令性相二宗如车两轮,并行不悖”,故命名“合辙”。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佛说盂兰盆经新疏
此经以法供为名。自性三宝为体。孝慈为宗。拔苦与乐为用。大乘为教相。原夫人世福田。莫尚乎三宝。出世道法。莫先乎孝慈。欲报深恩。莫要乎与拔。欲成济度。莫大乎盂兰。是以目连道满。首思乳哺之恩。大圣垂慈。广示法供之式。时必择夫自恣。德乃藉于众僧。僧宝所存。法轮斯在。法轮转处。佛常现前。举一即三。最胜无比。圆音一唱。慈亲已脱于苦轮。锡类重咨。芳轨永贻于缁素。谁无父母。如何弗思。况复垂训殷勤。教令念念常忆。自非观心起行。焉能事理双彰。一字法门。非海墨之所罄。四辈齐奉。岂浅近之津梁。略述五重。用探奥旨。就五重中。又各二番明义。一就事。二观心。初就事释名者。即是盂兰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