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羌特

王羌特
  • 姓名:王羌特
  • 别名:字冠卿,号笠夫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伏羌人(今甘肃甘谷县)
  • 出生日期:1615
  • 逝世日期:1680
  • 民族族群:

王羌特(1615—1680)字冠卿,号笠夫,伏羌人(今甘肃甘谷县)。工诗,能书,善吟对,出口成章,有“奇童”之称。十二岁通《四书》、《孝经》、《春秋》大意,涉猎《五经》,时陇右道王鸣玉闻其名,召见试以对:“绿萍浮碧水”,王即对以“红日挂苍天”。对文更奇,王大加赞赏,待酒席间王又出上联:“怀饼遗亲,子不敢食先父。”王羌特对曰:“吐哺下士,公无以国骄人。”王大加称赞:“真奇童也。”十二岁考取秀才,远近闻名,但乡试失败,仅以文优补廪生。


明崇祯十七年(1644),弃置举业。清顺治四年(164年)复廪。顺治五年(1648),考选拔贡生,在县令赵志抃家教塾一年。顺治七年(1650),赴京考职,回乡后参加乡试,连五科未中。康熙六年(1667),因伏羌田赋制度积弊日久,粮赋苛重,百姓苦不堪言,有一钦差大臣巡视陇右,王羌特写成“粮浮于地,赔累难支,恳请开豁,以苏民命”一文呈交西来钦差大臣,为民请命。转奏朝廷后,将伏羌田赋批准“去六存四”,共减荒地4178顷,除粮5505石,免银6760两。


康熙十年(1671),去京得云南顺宁府通判,分管运粮、河防及农耕。据《伏羌县志》载:“是时郡处荒徼,自兵燹后,残民孑遗,半是蒲蛮,虽有士子,不事通读。”他到任后,兴办教育,招抚流亡,抑制强暴,发展商务,呕尽心血,方有起色。


康熙十二年(1674)元月,在保和殿朝见康熙皇帝,帝命在京食俸。时新任云贵总督鄂善留湖广筹划剿灭吴三桂,王羌特奉命从军效力。当年五月离京抵达荆州,七年之间,往来奔走,艰苦备尝。


康熙十九年(1680),吴三桂叛乱平定,准备回任时,不幸殁于军中。


王羌特一生怀才不遇,命运坎坷,便发不平之声于咏叹,寄人生愿望于梦寐,于康熙十五年(1676)在荆州著成《怕猿闻诗》和小说《孤山再梦》,一时辗转相抄,好评如潮。 《孤山再梦》共二册,四卷六回,内容叙写江南姑苏书生钱雨林和同乡守财奴的女儿万宵娘的恋爱故事。钱与万相识后,由于意外的干扰,万宵娘一病身亡,钱雨林被迫离乡,后来钱中举得官,万还魂复生,二人结为夫妻。书中人物不多,语言通俗,情节离奇,显然是受《牡丹亭》和《孤山梦》传奇的影响。


《孤山再梦》手抄本脍炙人口,流传达三百余年,198年始由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称“此书系罕见之孤本,有幸流传下来,将为清代小说史的研究,提供又一份珍贵资料。”

王羌特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沧螺集

沧螺集

六卷。明孙作(约1361前后在世)撰。孙作,字大雅,以字行,一字次知,江苏江阴人,生卒年不详。元至正末,避兵三吴,惟载三世藏书,众为买田筑室于淞。洪武六年 (1373),召修 《大明日历》。书成,例授翰林院编修,以老病乞外,授太平府 (今安徽崇左)教授。入为国子助教,寻迁司业。以事废为民。后复官福建长乐县教谕。著有《东家子》、《沧螺集》。是集为明末汲古阁刊本,凡六卷。诗一卷,文五卷。其诗为追黄庭坚,在元季自为别调。五言古与七言律绝稍有特色。如集中《与陈检校诗》有:“苏子落笔崩海江,豫章吐句敌山岳。汤汤涛澜绝崖岸,㟧㟧木石森剑槊。”等句,皆可见其熔铸陶冶之匠心,然其才力不及黄庭坚之富,故虽颇拔俗却未能造古;其文则磊落奇伟,隐而有程度,卓然足以自传。宋濂 《东家子传》评论说:“他人之文束于理则词不畅,肆于词则理不直。唯作洞瞩千古之上,析之则理胜,阙之则词严,动有据依,皆非臆说。”《明史·文苑传) 亦称其文醇正典雅。是集收入《四库全书》。《江阴丛书》、《粟香丛书》、《元四家集》亦收入此集。

金石文考略

金石文考略

十六卷。清李光暎撰。李光暎,字子中,嘉兴 (今属浙江省)人。嘉兴朱彝尊曾著有《吉金贞石志》,后朱氏所藏金石刻,又归于李光暎。李氏遂辑所得,并集诸家之论,而成此书。书前有雍正七年 (1729)金介复序,称此书编撰有条理。此书收集金石之书四十种,收集文集地志等书六十种。以前著录金石书籍诸家,均自据见闻,并为之评说。此书乃仿宋陈思《宝刻丛编》,杂取诸书,荟萃为之。在每条下,各注明所出之书,中有少数是李光暎自己考释。以前著录金石书籍各家,大都以考证史事为长,而此书却是以品评书迹为主。故在论书法上,汉隶则推宗郑簠之评,唐碑则取赵崡之论。正由于此,此书所引欧、赵、洪诸家释文,仅十之一。但《瘗鹤铭》不引张弨释文、“天发神谶碑”不引周在浚释文、“兰亭序”不引俞松考释,似为疏漏。传本有 “四库全书”本。

道德会元

道德会元

2卷。元·李道纯撰。此书原题“都梁清庵莹蟾子李道纯元素述”。卷首有至元二十七年(1290)自序,称:历代研究注释《道德经》之书,诸家解义,多“私意揣度,所见不同,各执一端。惟《河上公章句》、紫清真人(白玉蟾)《道德宝章》颇通”。书中于《序例》中设置“正辞”和“究理”两项。“正辞”以《河上丈人章句》白文本为主,将各种《道德经》注释本之差讹列出,凡大同小异者达200余处。“究理”则将各家解义与《老子》义理不符者表出,举异同谬误十余处,以此冠于经文之前,意在使后之读《道德经》者消除异同之感。关于本书对经文注释意图,其序云:“将正经逐句下添个注脚,释经之义,以证颐神养气之要。又于各章之下,总言其理,以明究本穷源之序。又于各章复作‘颂’,以尽明心见性之机,至于修齐治平,纪纲法度,百姓日用之间,平常践履之道,洪纤巨细,广大精微,靡所不备。”故总名曰《道德会元》。书中大抵以儒、禅解《老》,注多儒义,颂近禅偈。后世学者对此书能分析诸家异同,博采众说,且无偏执之弊,予以好评。其书有元至正、明初及明弘治十年(1497)等多种刻本。收入《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道教义枢

道教义枢

道教论著。道士孟安排编集。凡10卷,《正统道藏》收入。孟安排约为唐初人,生平不详。全书分37门,广引众经,解释道教教义理论,“显至道之教方、标大义之枢要”。有道德、法身、三宝、位业、三洞、七部、二观、三乘、六通、福田、动寂、感应、有无等品目。每门起首有“义曰”一段,概述要旨,然后以“释曰”一段作诠释。所论教义以道家思想为本,又受佛教理论影响。内容广泛,为研究六朝及隋唐道教思想重要著作。

谢金吾诈拆清风府

谢金吾诈拆清风府

元杂剧剧本。简名《谢金吾》。无名氏撰。旦本。剧写北宋枢密王钦若私通辽邦,为陷害镇守三关的杨景,派女婿谢金吾拆毁杨家清风无佞楼,并伤及佘太君。杨景闻讯偕焦赞私下三关,回家探母,因而中了王钦若奸计,为其所执。焦赞夜入谢府,杀害了他全家。宋真宗遂判处杨景、焦赞死刑。正在绑赴法场之际,被杨景岳母长皇姑所救,同时孟良在三关截获辽邦给王钦若谋反的密信,奏明皇帝,事实才真象大白。王钦若被处死,加封了杨景和焦赞,重建了清风楼。此剧歌颂了忠良,痛斥了奸佞,戏剧矛盾突出,情节曲折动人,人物性格鲜明,声貌各异,很适合舞台演出。

关中奏议 [标点本]

关中奏议 [标点本]

《关中奏议》为明杨一清撰。一清字应宁,安宁人,成化壬辰进士,官至华盖殿大学士,谥文襄,事迹具《明史》本传。此编以其生平章疏分为五类。卷一、卷二曰《马政类》,卷三曰《茶马类》,弘治十五年以副都御史督理陕西马政时所上。卷四、卷五、卷六曰《巡抚类》,则寇入花马池,命巡抚陕西时所上。卷七、卷八、卷九曰《总制类》,则正德初寇犯固原隆德,一清以延绥、甘肃、宁夏有警不相援,患无所统摄,请遣大臣领之,即命一清总制时所上。第十卷曰《后总制类》,则其忤刘瑾致仕后,以安化王寘鐇反复起时所上也。以所陈多陕甘边事,故以“关中”为名。嘉靖初始刊行於南京。其间所载,不尽皆一清奏稿。凡当时部臣覆疏及前后所奉谕旨,悉编入之。故於时事本末颇为详尽。史称一清官陕西提学副使时,即详究边情利弊。尝当羽书旁午,一夕草十疏,悉中机宜。其才一时无两,或比之姚崇云。卷十一至卷十八,是杨一清嘉靖四年(1525年)以故相再任提督三边军务时所上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