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筠

吴筠
  • 姓名:吴筠
  • 别名:字贞节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778年
  • 民族族群:

吴筠(?—778年)唐朝著名道士、文学家。字贞节。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少通经学,工文辞,举进士不第。性孤高,不耐沈浮于时,隐居南阳依帝山,后又入嵩山隐居。拜著名道士潘师正为师,成为道士,传正一之法,苦心钻研,尽通其术。开元中,南游金陵,访道茅山。天宝元年(742),南游天台,与李白、孔巢父等隐居剡中,对酒赋诗,所著诗篇传于京师。玄宗闻其名,遣使征召,献《玄纲》3卷,又举荐李白,玄宗亦遣使征召,同授待诏翰林。众沙门忌妒吴筠受到玄宗的厚遇,高力士平素信奉佛教,在皇帝面前多有谗言。当时李林甫、杨国忠专权祸国,筠预见天下将乱,屡求放还嵩山,未准,乃别立道观。安史之乱前夕,求还茅山,归隐如愿。不久,中原大乱,两京沧陷,江、淮不安,乃东游会稽剡中。大历十三年(778)卒。弟子私谥为宗元先生。据《旧唐书》本传载,有文集20卷,并称其“词理宏通,文彩焕发,每制一篇,人皆传写。虽李白之放荡,杜甫之壮丽,能兼之者,共唯筠乎!”其诗多赞颂神仙高士、宣扬道法,其《览古》、《游庐山五老峰》为登临题咏之作,尚佳。《全唐诗》存录其诗120余首,《全唐文》存录其文《岩楼赋》、《登真赋》、《竹赋》等20余篇。有《宗元集》。


〔正 史〕


吴筠,鲁中之儒士也。少通经,善属文①,举进士不第。性高洁,不奈流俗,乃入嵩山,依潘师正②为道士,传正一③之法,苦心钻仰,乃尽通其术。开元④中,南游金陵,访道茅山⑤。久之,东游天台。筠尤善著述,在剡⑥与越中文士为诗酒之会,所著歌篇,传于京师。玄宗闻其名。遣使征⑦之。既至,与语甚悦,令待诏翰林⑧。帝问以道法,对曰:“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其诸枝词蔓说,徒费纸札耳。”又问神仙修炼之事,对曰:“此野人之事,当以岁月功行求之,非人主之所宜适意。”每与缁黄⑨列坐,朝臣启奏,筠之所陈,但名教世务而已,间之以讽咏,以达其诚,玄宗深重之。


天宝⑩中,李林甫、杨国忠用事,纲纪日紊(11)。筠知天下将乱,坚求还嵩山,累表不许,乃诏于岳观别立道院。禄山将乱,求还茅山,许之。既而中原大乱,江淮多盗,乃东游会稽(12)。尝于天台、剡中往来,与诗人李白、孔巢父诗篇酬和,逍遥泉石,人多从之。竟终于越中。文集二十卷。其《玄纲》三篇、《神仙可学论》等,为达识之士所称。筠在翰林时,特承恩顾,由是为群僧之所嫉。骠骑(13)高力士素奉佛,尝短筠于上前,筠不悦,乃求还山。故所著文赋,深诋释氏,亦为通人所讥。然词理宏通,文彩焕发,每制一篇,人皆传写。虽李白之放荡,杜甫之壮丽,能兼之者,其唯筠乎?


《旧唐书·隐逸传》卷一九二


〔注 释〕


①属文:属,连接。属文,即作文章。②潘师正:唐初道士,茅山第11代宗师。③正一:道教语。道教认为,一,为万物之本;正一,即永恒不变之义。顾欢《夷夏论》:“道称正一,一归无死。”五代谭峭《化书·道化·正一》:“命之则四(虚、神、气、形),根之则一,守之不得,舍之不失,是谓正一。”④开元:公元713—742年,唐玄宗李隆基年号为开元。⑤茅山:位于江苏省句容与金坛两县之间,原称地肺山,又名句曲山,为我国道教名山之一。⑥剡:郡名,治所在今山东剡城北。⑦征:召,征召(一般指上对下)。⑧翰林:唐人对翰林院供奉官的泛称。⑨缁黄:僧道的代称。和尚穿缁衣,道士戴黄冠,故称“缁黄”。⑩天宝:公元742—756年,唐玄宗李隆基年号。(11)紊:乱。(12)会稽:郡名,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大业至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越州为会稽郡。(13)骠骑:将军名,即骠骑大将军,位在诸将军之上。

猜你喜欢的书

与山巨源绝交书

与山巨源绝交书

晋嵇康撰。山涛字巨源,他与本篇作者都是“竹林七贤”中人物。涛曾任选曹郎,后他迁,欲荐嵇康代其原职,康作此书拒绝。本篇以老庄思想为精神指归,就礼法的森严提出“七不堪”,就生性的放荡提出“二甚不可”,以此表示不与世俗合流的决心。文笔之幽默,骋情之自由,可谓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如写自己的独立不羁:“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虽饰以金镳,飨以嘉肴,逾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再如对山涛的抨击:“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也,己嗜臭腐,养鹓雏以死鼠也。”文章所流露的批判精神,具有广泛的针对性,它不但触及到了山涛的灵魂,还触及到了司马氏统冶集团的本质,这不免为日后的杀身之祸埋下了前因。

岭南卫生方

岭南卫生方

本书为宋元时期研究岭南地区流行性疾病——瘴疟的专著。前二卷辑入李待制瘴疟论、张致远瘴疟沦、王棐指迷方瘴疟论、汪南容治冷热瘴疟脉证方论(疑与前王棐为一人)、章杰岭表十说、继洪卫生补遗回头瘴说等。卷三为明以后人增附,收入娄安道八证标类及《东垣药性赋》,后附日人山田筒之《募原偶记》。此书早于吴又可《温疫论》三百余年,提出瘴疟与伤寒不同,主张治疗因地制宜。可与《温疫论》互为表里,但一主苦寒,一主辛温,盖以岁运方土异其治耳。现据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东瀛天保十二年学古馆雕板影印。

赤嵌集

赤嵌集

四卷。清孙元衡 (约1711年前后在世)撰。孙元衡,字湘南,桐城 (今安徽桐城)人,生卒年均不详。官台湾同知,终至东昌府知府。本集是元衡为台湾同知时所作,因该地有赤嵌城,故以为集名。集中多记海外风土物产,颇具才气,而未能尽规于律诗。是集由王士祯点定。王士祯赞其“追踪建安,蹑迹长公”,似乎言过其实。该书 《四库全书总目》列入存目书著录。

陆机集

陆机集

晋代诗文别集。陆机撰。陆机字士衡,曾官平原内史。陆云《与兄平原书》称“集兄文为二十卷”,可见陆机的作品在其生前已由陆云编辑成集。《隋书·经籍志》著录“晋平原内史《陆机集》十四卷”,并注明:“梁四十七卷,录一卷,亡。”说明南北朝时期,陆集卷帙浩繁,到隋唐时散佚已多。宋代公私书目著录《陆机集》仅10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陆机)所著文章凡三百余篇,今存诗赋、论议、笺表、碑诔一百七十余首,以《晋书》、《文选》校正外,余多舛误。”晁说可证宋刊10卷本乃是宋人据唐前类书、总集重新纂辑的,故其中残篇断简较多。南宋庆元间,徐民瞻汇刻陆机、陆云集为《晋二俊文集》。明正德间,陆元大据徐本翻刻,其中《陆士衡集》10卷是现存最早的刻本。明人汪士贤辑《汉魏诸名家集》即用陆元大本。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金涛声点校本《陆机集》,亦以陆元大翻宋本为底本,校以北京图书馆所藏影宋抄本,并参校总集、类书及史传资料。原集10卷保持不变,凡赋4卷,诗、乐府3卷,杂著1卷(包括《演连珠》50首),文2卷。经考证,诗的部分删去卷7《悲哉行》(萋萋春草生)1首,此为谢灵运诗;文的部分删去卷9《吴丞相江陵侯陆公诔》1篇,此为陆云作。点校中辑录的集外佚文,按赋、诗、文编为3卷,附于10卷之末作为《补遗》。此本还附载陆机的专著(《晋纪》、《洛阳记》、《要览》)遗文,以及陆机传记、陆机集序跋资料。又,近人郝立权著有《陆士衡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

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

宣化上人讲述,一千多年以来,《楞严经》在东亚大乘佛教国家评价极高。本经之所以如此重要,其原因之一,即在于经中最后部份:即本书所讲解的,由五蕴所生的五十种阴魔的境界。书中对每一蕴讲了十种境界。每一种境界中,都指出了该修行人所经历过的心理上的现象,及引起该种现象之原因。也指出了该修行人由于执著境界,而生起的种种困难,及对此境界之误解。… 那些著魔境界的起因,是由于不持守戒律;这个重要的起因在本书中充分发挥。修习禅定的人,若要在平定上有所进步的话,其先决条件就是要断淫、杀、盗、妄。不然,其结果就会产生错误的知见,身心内外都会引起魔著。… 本经中对盲修瞎炼的人、邪知邪见的人、滥用神通的人,以及邪师的误导,描绘得特别明确而生动,因此对某些人就造成很大的威胁。… 本书最重要的,就是对佛教修行人而言,是很独特而有价值的指引。宣公上人对本经的讲解价值也在于此。

尊胜佛顶修瑜伽法轨仪

尊胜佛顶修瑜伽法轨仪

凡二卷。唐代善无畏译。说明念诵尊胜陀罗尼之仪则。又称尊胜佛顶真言修瑜伽法轨仪。略称尊胜仪轨。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本书凡十二品,内容包括除灾、增益等四种念诵法、净法界三摩地法、五轮三摩地法、护身结界法之金刚三昧耶与降三世明王之印真言、尊胜陀罗尼、尊胜曼荼罗及大坛曼荼罗之画法等。于其中,第六尊胜佛顶修瑜伽本尊真言品所说之三十四种成就法,与若那所译佛顶尊胜陀罗尼别法所说三十八法之前三十四法、佛顶尊胜陀罗尼真言中第三念诵尊胜别行法之说皆相同。依近代学者之说,此三十四成就法可能为后世所增窜者;又本书或为喜无畏所撰集,一般以为善无畏所译,似应存疑。另有一说,谓善无畏即是喜无畏。此外,本书之传于日本者,或题为‘尊胜佛顶真言修瑜伽经’,或题为‘尊胜佛顶修瑜伽仪轨’,其内容均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