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览

王玄览
  • 姓名:王玄览
  • 别名:名晖,法名玄览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广汉绵竹
  • 出生日期:627
  • 逝世日期:698
  • 民族族群:

王玄览(627—698),唐初著名道士,名晖,法名玄览。其先祖于晋末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移居广汉绵竹(今四川绵竹)。据王太霄《玄珠录·序》载:十五岁时,“数道人之死生,童儿之寿命,皆如言”。年三十余,曾与二三乡友往茅山学道,途中觉同人非仙才,遂归故里,叹长生之道无可共修,于是行坐起住,唯道是务。年四十九,益州(今四川成都)长史李孝逸召见他,很受敬重。后为道士,隶籍至真观,居成都。士人与道士多慕其学,常相与谈经问道,尊称他为“洪元先生”。益州谢法师、彭州杜尊师、汉州李师等及弟子们谘论“妙义”,询问经教,其所受言,各录为私记,经王太霄汇集,并题为《玄珠录》。在该书中,王玄览因袭《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之说,分“道”为“可道”与“常道”,认为“常道”生天地,“可道”生万物。万物有生有死,而天地可以不老,因此“可道”无常,而“常道”是实。他认为,道生万物即心生万物。“心生诸法生,心灭诸法灭”,“心之与境,常以心为主”。谓“法本由人起,法本由人灭,起灭自由人,法本无起灭”。“一心一念里,并悉含古今”。“十方所有物,并是一识知”。其思想源於道家而杂有佛教。在道教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保存至今的著作是其谈经论教的语录《玄珠录》。还有《遁甲四合图》、《真人菩萨观门》、《混成奥藏图》、《九真任证颂道德诸行门》、《老经口诀》等。


王玄览对佛道二教的经教,留心研讨,其思想体系的特点是渊源于道家而杂有佛家色彩。他一生勤于著述,但其大部分著作现皆已亡佚,仅有《玄珠录》两卷流传至今,收入《道藏》太玄部,是现存研究王玄览道教思想的主要材料。作为唐初著名道教学者,王玄览思想既具有时代特征,又富含个人特色,他的思想及理论充实了道家的义理,对后世的道教有深远的影响。对其思想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不仅对研究唐代道教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对探究唐时儒、释、道三教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极具重要意义。

王玄览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文忠集

文忠集

诗文别集。一作《周益公集》、《平园集》、《周益公大全集》、《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周益国文忠公集》。二百零四卷,另一本二百零六卷。宋周必大撰。必大晚年,在家乡吉州,尝刻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以详确称。必大卒,其子纶与曾三异、彭权夏、许凌、罗克宣遵刻欧集之例,订校其集,于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刻于吉州,计《省斋文稿》四十卷、《平园续稿》四十卷、《省斋别稿》十卷、《词科旧稿》三卷、《掖垣类稿》七卷、《玉堂类稿》二十卷、《政府应制稿》一卷、《历官表奏》十二卷、《奏议》十二卷、《奉诏录》七卷、《承明集》十卷、《玉堂杂记》三卷、《二老堂诗话》二卷、《二老堂杂志》五卷、《玉蕊辨证》一卷、《乐府》一卷、《书稿》十五卷及《附录》五卷。今有残本。其《辛巳亲征录》一卷、《壬午龙飞录》一卷、《癸未日记》一卷、《闲居录》一卷、《丁亥遊山录》三卷、《庚寅奏事录》一卷、《壬辰南归录》一卷、《思陵录》二卷,以涉及时事未刊。此后不久,吉守郑子敬为补刻之,《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著录的《周益公集》二百卷,即此书。《解题》并称有年谱一卷。今按,年谱乃其子周纶撰,开禧刻时当已有。《宋史·艺文志》著录时,缺《承事录》。《文渊阁书目》卷九著录《周益公文集》五十二册,云缺。至清初,传益稀。清高宗乾隆(1736—1795)年间修《四库全书》,据鲍士恭家抄本著录,定名《文忠集》,合《思陵录》二卷为一卷,附录作四卷,共二百零四卷。吉人欧阳棨取《四库全书》本、彭邦畴校本、张观察抄本互勘,于清宣宗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年谱》一卷及《省斋文稿》至《承明集》前十一种共一百六十二卷,于文宗咸丰元年(1851),续刻馀三十八卷及附录五卷,共二百零六卷,复宋本之旧。

唐诗九讲

唐诗九讲

从唐诗的起源开始,系统介绍唐诗经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的发展脉络,研究唐诗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风貌,更详细介绍其特质、发展因缘,概观及派别。以及独特地介绍了唐代诗人、宫人、闺人等妇女的诗。囊括唐诗的方方面面,堪称研究唐诗的微型百科,是当代影响力较高的唐诗阅读鉴赏的经典选本。

治痢捷要新书

治痢捷要新书

疟痢著作。丁国瑞(子良)撰。刊于1923年。书谓治痢首当辨寒热虚实,主张治痢宜伸阳气,不宜过用清凉,于治痢颇有见地。列大纲分细目,约而不陋,博而不繁,另附方174首。此书收入《三三医书》 中。

词学集成

词学集成

清江顺诒辑。八卷。卷首有铁岭宗山序和自撰“凡例”九则。序称此辑“寻源竟委,审律考音,取诸说之异同得失,旁通曲证,折衷一是。所以存前人之正轨,示后进之准则”。是书经宗山参订,条分缕析,分列子目,卷一曰源、卷二曰体、卷三曰音、卷四曰韵、卷五曰派、卷六曰法、卷七曰境、卷八曰品。末有附录四则。书中引录前人词论,倘需全编登载始能得其旨趣者,皆全编过录。如卷八采录郭频伽《词品》十二则、杨伯夔《续词品》十二则以及江顺诒《续词品》二十则。对各家词序,则择要摘录,以见各序之长。如卷一徐鼒《水云楼词序》、卷六吴谷人《露蝉词序》和诸迟菊《词综续编序》等。该书所辑,间有己论,并用案语标出,以示区别。如卷一录张惠言《词选·序论》。诒案:“此论高出流辈,发前人所未发。”又如卷二录杜文澜《词律校勘记序》。诒案:“万氏有功于词学,杜氏又为万氏之功臣。虽其书知声而不知音,然舍此别无可遵之谱,则校勘之不可少也明矣。”所案也能自成一则。是书有光绪七年(1881)刊本,唐圭璋《词话丛编》据以收录。

名卿绩纪

名卿绩纪

万历四十五年完成,此书被编入四库全书,史部-传记,明万历丁巳(四十五年)江西巡按陈于廷刊本。收入《明代传记丛刊》第42 册

群经大义相通论

群经大义相通论

近代经学家刘师培,辑齐学、鲁学大义为一编的经学综合性著作。1册,由8篇构成: 《公羊孟子相通考》,《公羊齐诗相通考》,《毛诗荀子相通考》,《左传荀子相通考》,《榖梁荀子相通考》,《公羊荀子相通考》,《周官左氏相通考》,《周易周礼相通考》。认为《六经》订于孔门,汉初经学无今古文之事,只有齐学鲁学之别。凡数经之同属鲁学者,其师说必同; 凡数经同属于齐学者,大义亦必同。故西汉经师多是数经并治,诚以非通群经,即不能通一经。“齐学详于典章,而鲁学则详于故训。故齐学多属于今文,而鲁学多属于古文。观《白虎通》所采以齐学为根基。《五经异义》所陈则奉鲁学为圭臬。何尝有仅治一经而不复参考他经之说哉” (《序》) 。后世学者往往拘泥一经之言,而不能旁推其余诸经之义。今汇齐学、鲁学之大义辑为1编,成《群经大义相通论》,辨析齐学、鲁学之异同,稗有助于治经者。收入1936年印行之《刘申叔先生遗书》第9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