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

- 姓名:文林
- 别名:字宗儒,号交木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文林,生卒年月不详,明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宗儒,号交木。文洪长子,文徵明父,桑悦表兄,徐祯卿、唐寅师。成化八年(1472年)进士。授浙江永嘉知县,善听讼断狱,通水利毁淫祠,旌表为浙令第一。十八年起补博平知县,二十一年迁南京太仆寺丞,入觐建言时政十事。弘治五年(1492年)病归。十年起为温州知府,祀名宦。与吴宽、李应祯、杨君谦、沈周为知己。学术优明赅博,以经济自负。考证经史,善数学,尤精于易数,亦通堪舆、卜筮。书法墨浓体肥有古意,诗文明畅不蹈袭雕刻。修有《文氏族谱》,著有《文温州诗》《文温州集》《琅琊漫钞》《族范》等。
文林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编珠
现存最早的古类书。隋杜公瞻奉隋炀帝之命编录。此书原有四卷,现存一、二两卷。一度失传,至清康熙时,史学家高士奇偶然在废纸堆内发现,但仅存一、二两卷。后来高士奇把《编珠》按原目补为四卷,又续编了两卷,于是成为《编珠》四卷、《续编珠》二卷。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经徐乾学作序,三十七年高士奇重加增删、作序刊行于世,至今所见就是这个刊本。六卷中只有前二卷是杜氏原书,而前二卷每一门类的后面,都有高氏的补充,注以“以下补入”的字样。《编珠》原目分十四个部类,现存者一二卷的五个部类,引书据统计为194种。由于此书出现较晚而引起真伪问题的争议,被屡遭怀疑,认为不是先唐著作,其所引的古籍,清代辑佚、校勘学者几乎没有利用。但经学者专家考证,认为伪造之说是错误的。清代大内确有此书残本前二卷,且确为杜公瞻原作,卷帙虽少,而征引古籍文字,还多出于现存隋、唐、北宋类书之外。因此,它在校勘、辑佚工作中是较有价值的。
野菜谱
一卷。明王磐撰。王磐,字鸿渐,号西楼,高邮 (今江苏高邮县)人。约生活于明正德、嘉靖年间。因江、淮之间连年水、旱,饥民多采食野菜充饥,王磐热心饥民因误食有毒野菜而丧命,便多方调查访问,写成《野菜谱》一书,供饥民们参考。《野菜谱》记录了六十多种野菜,且 “题下有注,注后系以诗歌,又绘图其下。其歌多寓规戒,似谣似谚,颇古质可诵。”这使得《野菜谱》成为一本通俗易懂的普及性读物,更加便于它的推广传播。除被收入《四库全书·子部农家类》存目之外,还有 《山居杂志》本、《三续百川学海》本、《说郛》本、《说郛续》本、及 《古今图书集成》本等。
三八节有感
丁玲的《“三八”节有感》是解放区文学史上极富争议的文本。它发表于1942年,当时延安的性别/个人叙事几乎毫无例外地统摄于抗日救国的宏大目标。但丁玲的“有感”却偏离上述思路,在一片“抗战建国”的大话声中,她关注女性日常经验,并暗示革命和民族国家的价值目标未能在女性日常生活领域得到验证。丁玲的这篇言论给她招来阵营内部的激烈批评,又被不少研究者推为以女性主义视角反威权体制的典型文本。可除此之外,在这篇短小的杂文中还包含着丰厚的历史信息。结合丁玲的早期创作和中国现代历史中的若干重要主题,本文试图探究现代中国关于女性问题的多种话语冲突,以及作为一支反抗力量的女性主义在20世纪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运动中的定位和出路。
佛说盂兰盆经译注
一卷。首尾完具。经文叙述目连以神通力入十八王三昧定,不能知母死后生于何处,故向佛求告。佛谓其母已生于地狱饿鬼中,如设盂兰盆,以百一饮食奉佛施僧,可使其母离饿鬼三劫之苦。经中谓诸国王、长者均因此而设盂兰盆会以救七世父母于地狱饿鬼道。佛并应阿难之请,说明目连母乃因前世贪悭而入地狱。此经为《大唐内典录》卷七所载,称它为《盂兰盆经》之别本,“五纸,未知所出。”正为五纸,可知确为当时流传之本。但《开元录》卷十八判其为疑经,称:“时俗传行,将为正典。细寻文句,亦涉人情。事须审详,且附疑录。”此经把“盂兰盆”径直解释为一种盛放东西的器皿,并由此衍出金盆、银盆等七宝盆,以此盛种种供养品以奉佛施僧。从这一点讲,颇似出于中国人之编撰。但内容与《盂兰盆经》、《报恩奉盆经》基本相同,故是否确系中国人所撰,尚须考证。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施八方天仪则
一卷,大兴善寺翻经院阿闇梨述。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梵名Abhidharma -nya^ya^nusa^ra 。凡八十卷。印度众贤造,唐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九册。又称随实论、俱舍雹论。略称顺正理论、正理论。共计二万五千颂八十万言。分为八品:(一)辩本事品,明示蕴、处、界之三种,摄一切法。(二)辩差别品,明示二十二根之差别,论破无因、一因、不平等因等之计执。 (三)辩缘起品,明示三界、五趣、七识住、九有情居、四生等,及中有、十二因缘、有情非情之世间相等。(四)辩业品,辩说诸业。(五)辩随缘品,说明烦恼。(六)辩贤圣品,叙述贤圣之行果。(七)辩智品,说明断道。(八)辩定品,辩说诸定。本论以有部之立场,论破世亲之俱舍论,为宣扬有部宗义之书,亦为研究俱舍论所不可或缺之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