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必昌

王必昌
  • 姓名:王必昌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704
  • 逝世日期:1788
  • 民族族群:

王必昌(1704-1788),乳名揆,生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为德化名进士,史乘善本清乾隆版《台湾县志》、《德化县志》主纂者。他付出的心血与劳动,为中华民族、为台湾人民与德化人民作出不朽的贡献。


王必昌自幼聪明好学。5岁启蒙。8岁时,为探望在台湾谋生的兄长王必捷,第一次登上台湾宝岛。山区童稚初次见识宝岛风情,天真好奇,顿启茅塞。从此,蕴育了他后来求知之渴望。小必昌不久返德后,曾受业于当时名儒蔡嗣隆。15岁考入泉州府学。次年乡试,准附科举进场。17岁丧父辍学,应聘为塾师,以束薪养家,兼修学业。家贫无力买书,常向人借阅或抄读,长期研习,寒暑不辍。雍正十年(1732)壬子科乡试,以五经中第13名举人。雍正十二年(1734)受德化知县黄南春延聘掌理县义学。后又随严房师游学将乐、仙游等地。乾隆十年(1745)乙丑科会试登进士第,殿试二甲第62名,铨选吏部观政,后敕授文林郎。


必昌中进士后,候缺归梓。途经省城,应福州知府徐恒聘留审阅12县童子试试卷,认真评点,备受嘉誉。乾隆十一年(1746)二月,应德化县令鲁鼎梅之聘,主纂《德化县志》。次年六月修纂完成。全志共18卷,修成时,鲁集同僚、绅士庆贺,赋《纂修邑乘告成效柏梁体》诗以鸣盛。他所纂乾隆版《德化县志》,堪称现存历代所修诸版之善本,为德化留下珍贵的历史文献与文化财富。后又受大田县学朱銮章之聘,掌教大田县义学。以上期间,王必昌还选刊《图南书院课艺》,校刊《鲁孔壁先生仕学全书》。


乾隆十四年(1749),鲁鼎梅调任台湾知县。十七年,王必昌又应鲁之聘赴台湾主纂《台湾县志》。必昌到台湾后,慎重其责,总结《德化县志》修纂经验,组织采访人员深入广征博采,会同协修人员共同努力其事,仅8个月修纂告成付梓。该志由巡视台湾御史钱琦作序。全志共15卷,详细记载其疆域、山川、建置、赋役、学校、祠宇、礼仪、武卫、职官、选举、人物、风土、艺文、杂记等方面内容,并绘有《台湾县境图》、《城池图》、《澎湖舆图》以及《台湾八胜景图》,为研究台湾历史、地理、人文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留下极其丰富珍贵的资料。


郁永河在康熙叁十六年(1697)由福建到台湾来采硫磺,那一年距施琅率清军入台已有十四年了,就环境变迁的角度而言,十七世纪汉人在台湾固然已垦成一些田园,但从郁永河将来台见闻所撰的《裨海纪游》观察,可以发现当时台湾原始景观的改变仍然有限。最初,郁永河自府城(台南)出发,随行给役者凡五十五人,他乘着犊车经过新港社、嘉溜湾社和麻豆社,见识到府城附近土着聚落的改变。接着他由半线社到大肚社、牛骂社,渡过大甲溪,到达宛里社。这段路程他印象深刻,他记道:「经过番社皆空室,求一勺水不可得;得见一人,辄喜。自此以北,大概略同。」其实这就已观察出大甲溪是当时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另一分界。从竹堑社到南崁社的路途中,他吃尽了苦头,沿路未见一人一屋,感到当地「非人类所宜至也」。亦即反映出十七世纪新竹一带未开发的景观。到达淡水社以后,郁永河遂在关渡附近暂居数月,上山考察硫磺矿穴,历经茅棘,发现各地多为森林的原始景观。


乾隆十八年(1752),王必昌出任湖北郧县知县,兼理竹溪、剧县政事。任职3年,勤政爱民,常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处事精敏勤谨,及时披阅文书案卷,“不假幕僚而案无尘牍”;又大兴农桑,创办学校,革除陋习,移风易俗,使人民安居乐业。他兼理竹溪县时,常下乡劝导农桑,偶见郊野溪涧两岸柳树掩映如林,枯枝败叶丛积腐烂污染水源,因联想到当地居民多聋哑、生瘿瘤,疑为与饮用含“柳毒”溪水有关,即令百姓凿井汲泉,不饮用受“柳毒”污染溪水,后该病遂渐减少。他所到邑县,离任时无不竞颂“好官”,依依惜别,遮留满道。


后必昌因病辞官归梓,林居30年,寄娱诗书。乾隆五十三年(1788)卒于故居甲园,终年85岁。

王必昌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太上赤文洞神三箓

太上赤文洞神三箓

太上赤文洞神三箓,原题「梁贞白先生(陶弘景)集,唐太史令李淳风注」。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众术类。卷首有贞观六年(632)李淳风序,称此书乃齐梁古籍,符箓精妙。书分三箓:一曰《八卦内吉凶应箓》,有八卦神符八道,谓服符念咒,可召神真来告吉凶。又有「祖师入夜梦游诸境玉女迷魂法」,载十二种咒诀,谓诵咒可使人梦游诸境。 二曰《太上玄妙通神箓》,载五方诸圣咒、五方神咒、五方神印。谓念咒用印,可以行诸种法术,隐形通神。 三曰《太上玄妙千金箓》,内载十二时符,谓服食此符,启请神真,书写都箓、纳真等符,可与神对语。或求神营卫,或乞判吉凶,或求禄求财,凡有所求,无不应验。

广嗣五种备要

广嗣五种备要

清王实颖辑。五种。王氏博采《医宗金鉴》、《证治准绳》 、《东医宝鉴》 诸书有关妇产、儿科内容及平日累积之医方,分类辑成 《种子心法》、《保胎方论》、《达生真诀》、《新产证治》和 《全婴须知》五书。是书有论有方。包括广嗣、妊娠及保胎、临产、产后、护婴等有关注意事项。其中,《种子心法》强调有关生育问题的若干内容,如回天、选雌、寡欲、知时、知窍、疗治,并附有种子丸四方,丰富了性医学内容。

骚略

骚略

赋别集。南宋高似孙撰。3卷。此集专收作者拟楚辞之作与赋类作品。作者自序称“余固不能窥(屈)原作,犹或知原志者,辄抱微款,妄意抒辞”,因以《骚略》名集。卷一收拟《九歌》而咏越地之作15首及《欸乃辞》2首;卷二收《嶀台神弦曲》及《幽兰赋》等九篇,有诗歌,亦有辞赋;卷三收《水仙花赋》、《水仙花后赋》等赋6篇。今传有《百川学海》、《宋人集丁编》、《四明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版本。

陈子龙及其时代

陈子龙及其时代

本书是关于南明抗清将领、文学家陈子龙的传记。陈子龙是崇祯进士,工诗文。弘光帝时任兵科给事中,见朝廷混乱,去职还乡。清军破南京后,他两次在松江起义兵抗清,事败被捕,投水而死。作者融人物于时代,在明政权日益崩溃、清军进逼中原、农民起义迭起的大背景下,生动地刻画了陈子龙从只关心诗文的名士到以国事为己任,最终以身殉国的斗士的形象。同时,作者还以一个文学史家独到之笔触,勾勒了一幅十七世纪中国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试图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寻找真正的斗士产生的契机。

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梵名Bhais!ajya -ra^ja bhais!ajya samudgata bodhisattva su^tra 。全一卷。刘宋■良耶舍译。又称观药王药上菩萨经、药王药上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本经内容乃叙述佛在毗耶离国青莲华池精舍,说药王、药上二菩萨之功德、观法,及过去本生等。二菩萨过去为星宿光、电光二兄弟,曾以呵梨勒醍醐良药供养日藏比丘;以此因缘,二菩萨得以上妙法药广施一切众生,灭除一切烦恼。

前世三转经

前世三转经

一卷。西晋法炬译。说佛前世三转生行檀波罗蜜之事。佛在祇园,笑而放光。阿难问其因缘?佛为说本生事,初为上色女,割二乳救食子者,次转成男子作国王,正法治国,复以身普施禽兽,后转生为婆罗门子,绝食以求出家,舍身以救乳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