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渊

- 姓名:王道渊
- 别名:名玠,号混然子
- 性别:男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江西南昌修江(今江西修水)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王道渊,名玠,号混然子,生卒年不详,元末明初江西南昌修江(今江西修水)人,全真南宗道士。其具体生平及师承无足考,但在当时道教界应是个较有影响的人物,许多道士与他有来往,和他交流或向他请教修丹功法。著名道教理论学家正一道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曾对其极尽赞誉和钦佩,为其书《还真集》作序,序中称其金液还丹之旨,“虽上紫阳、清庵亦未知孰先后也。”(97页)王氏一生笔耕不辍,勤于著述,其撰有《还真集》3卷,《道玄篇》1卷。注释有《太上升玄说消灾护命妙经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纂图解注》、《崔公入药镜注解》、《黄帝阴符经夹颂解注》及《青天歌注释》等,其中《黄帝阴符经夹颂解注》“可谓以丹道释《阴符》之集大成者”,其《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纂图解注》“经水精子增注后,(《道藏》未收)为《清静经》注本中最通行者。”(545页)这些著作被其后不久的正一教徒完整地收存在《道藏》中。
王道渊著述颇丰,为元明之际道教界较有影响力的道士之一,与其同时的正一天师张宇初称赞他“足以振发末季之弊”。学界一般认为其为全真南宗后学,其理论与李道纯一脉颇为接近。追溯其思想渊源,可以看出王道渊思想具有明显的混融特色,他在立足全真南宗的同时,兼摄北宗之学,并吸纳理学理论,借鉴体用范畴,“天命之性”“气质之性”之分以及惩忿窒欲的修养功夫,同时援引佛教肉体假有、明心见性、业报轮回等教义教理。王道渊性命思想的主要内容为本文探讨的重点。王道渊继承了道教传统的以道为本源的宇宙生成思想,指出人与普通万物的不同即是“人得道之全者而最灵”。他将人之性划分为先天之性与后天之性,以“先天一点至灵”释先天之性,认为其是先天具足,无所缺余的,现实之人千差万别则是由后天气质之性不同造成的。至于“命”,王道渊则以“人身一点原阳真气”来解释,以其为“人一身之根本”。关于性命二者的关系,王道渊以体用范畴言之,极富创见地提出性命“互为体用”,认为从功用层而,性命双方功用的发挥并不是单边割裂的,而是一方为用、发挥功能之时,以另一方为体,继而双方的体用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挥功用主体不同时,分体分用、有体有用、互为体用的。而当通过内丹的修养功夫,达至性命混融之境时,性与命是不存在形名体用之分的,修命的同时也是修性。将性命思想运用到内丹修炼的实践之中,王道渊强调性命修炼需要兼备。修命时,先要识得“内丹三要”,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精气神三者的修炼补足,完成筑基的准备工作后,依次打通人身三关。在修性上,王道渊则更多借鉴了理学思想和净明道之理论,主张“惩忿窒欲”“持戒收心”。当性命修行至“性命混融”之时则可实现生命的超越,与道合真。笔者认为,元明之际全真南北二宗关于内丹修炼之时性与命二者孰先孰后、孰主孰客的问题存在严重分歧,王道渊则在诠释性命关系之时,引入体用范畴,创造性地提出性命“互为体用”,以“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之说进一步密切性命关系,甚至指出性命混融之际无形无名之分,此种理论既丰富了内丹性命思想,也在理论层面调和了南北二宗的矛盾冲突,为南北二宗在义理上的进一步融合作出了贡献。同时,在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大潮流下,王道渊力倡“三教混融”“三教一理”,并实践力行。在顺应三教合一大潮流之时,在客观上也有利于道教吸引一般民众“无问三教根宗”,直接追求寂静忘一的生命境界,在儒佛二教鼎盛的环境下,推动丹道在世俗现实社会的普及与发展。
王道渊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兔子屋的秘密
家住卷心菜田边的年轻太太认识了会做各种美味佳肴的兔子,为了免除下厨的劳累与麻烦,她要求兔子每天为她提供饭菜,为此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兔子受到的挫折与挑战更大……在寒冷的冬天,年轻的画家屋里没有暖炉,冻得直发抖,而他的运气更差,所画的画一直卖不出去。有一天,有人来敲门,是一只猫,接下来奇迹发生了……作品中无论是兔子、猫还是玻璃球、藏红花,都拥有某种奇异的魔法与魔力,而爱的力量、善的力量却有如种子一般顽强生长。
缘督集
宋代诗文别集。20卷。曾丰著。作者为当时理学名家,故作品以学术论著为主。《四库全书总目》谓“丰仕迹不显,颇以著述自负,集中如《六经论》之类,根柢深邃,得马、郑诸儒所未发。其他诗文,虽间有好奇之癖,要皆有物之言”。其咏史诗如《秦望山》:“锐意秦皇初学仙,要和鸡犬也升天。那知身与鲍俱臭,嬴氏炊寒不复烟。”寓意深刻,发人深思。写景诗亦有清丽之作,如描写金溪县疏山风光的七绝:“草径蜿蜒十里闲,云关若在画图看。万松密翠地无影,一水长清天自寒。”
仲氏易
清毛奇龄撰。三十卷。《西河合集》本。此书训解《易》旨,以为《易》兼“五义”:为变易、交易、反易、对易、移易,立说颇有新意。《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初,奇龄之兄锡龄邃于《易》,而未著书,惟时时口授其子文辉;后奇龄乞假归里,锡龄已卒,乃摭文辉所闻者以己意润饰成是书。或传奇龄假归之后,僦居杭州,一日著一卦,凡六十四日而卦成,虽以其兄为辞,实即奇龄所自解。以理断之,或当然也。大旨谓《易》兼五义。
刘二和与王继圣
《刘二和与王继圣》是赵树理一篇没有写完的小说。他计划写三部分,每部分三章。但实际上只发表了前三章,后来又在他家属保存的遗稿中找到了第四章第五章。本篇前三章初刊于1947年太行华北新华书店编辑的《新大众》杂志。曾编入1958年版《赵树理选集》;但删去了每章前原有的小标题。本集在收辑这篇作品时,参考了工人出版社1980年版的《赵树理文集》,增收了作者遗稿中的四、五两章,并恢复了每章前的小标题。
文选颜鲍谢诗评
四卷。元方回 (1227—1305)撰。是编取《文选》所录颜延之、鲍照、谢灵运、谢惠连、谢脁之诗并以次各为评论,评谢灵运诗,多取其能作理语者,又好评一字为名眼,仍不脱宋人旧俗。对其他人之诗的评论,不象《瀛奎律髓》那样持论偏颇,往往比较客观中肯,时有考订,但有的失之繁琐。时也有误引、附会之弊,大约是方氏晚年之作。有《永乐大典》 本、《四库全书》 本等。
金刚经讲话
本书是对《金刚经》的现代解读,作者采用传统和现代融合的路数。参考清朝溥畹大师注疏。及相关之科释义解,辅以梁昭明太子三十二分为科目,再于每分设立简明的标题,切入每分的中心思想,并做白话泽述、原典标点、名相注解等释义。 当今社会,人们脚下步调匆忙,眼前歧路纷然,《金刚经》为世人提供持正、忠恕、勇猛精进的人生正道,并以此护持众生,像一根划亮的火柴,令听者闻者藉此鉴照到般若宅藏。本书对《金刚经》的阐述简明易懂,以图向世人证明:经典不应封藏于深山古利的“藏经楼”,而是能趋向人间各个阶层;佛陀的一言一行都印证生命的实相;佛经的一句一偈都是治病的良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