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渊

王道渊
  • 姓名:王道渊
  • 别名:名玠,号混然子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江西南昌修江(今江西修水)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王道渊,名玠,号混然子,生卒年不详,元末明初江西南昌修江(今江西修水)人,全真南宗道士。其具体生平及师承无足考,但在当时道教界应是个较有影响的人物,许多道士与他有来往,和他交流或向他请教修丹功法。著名道教理论学家正一道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曾对其极尽赞誉和钦佩,为其书《还真集》作序,序中称其金液还丹之旨,“虽上紫阳、清庵亦未知孰先后也。”(97页)王氏一生笔耕不辍,勤于著述,其撰有《还真集》3卷,《道玄篇》1卷。注释有《太上升玄说消灾护命妙经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纂图解注》、《崔公入药镜注解》、《黄帝阴符经夹颂解注》及《青天歌注释》等,其中《黄帝阴符经夹颂解注》“可谓以丹道释《阴符》之集大成者”,其《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纂图解注》“经水精子增注后,(《道藏》未收)为《清静经》注本中最通行者。”(545页)这些著作被其后不久的正一教徒完整地收存在《道藏》中。


王道渊著述颇丰,为元明之际道教界较有影响力的道士之一,与其同时的正一天师张宇初称赞他“足以振发末季之弊”。学界一般认为其为全真南宗后学,其理论与李道纯一脉颇为接近。追溯其思想渊源,可以看出王道渊思想具有明显的混融特色,他在立足全真南宗的同时,兼摄北宗之学,并吸纳理学理论,借鉴体用范畴,“天命之性”“气质之性”之分以及惩忿窒欲的修养功夫,同时援引佛教肉体假有、明心见性、业报轮回等教义教理。王道渊性命思想的主要内容为本文探讨的重点。王道渊继承了道教传统的以道为本源的宇宙生成思想,指出人与普通万物的不同即是“人得道之全者而最灵”。他将人之性划分为先天之性与后天之性,以“先天一点至灵”释先天之性,认为其是先天具足,无所缺余的,现实之人千差万别则是由后天气质之性不同造成的。至于“命”,王道渊则以“人身一点原阳真气”来解释,以其为“人一身之根本”。关于性命二者的关系,王道渊以体用范畴言之,极富创见地提出性命“互为体用”,认为从功用层而,性命双方功用的发挥并不是单边割裂的,而是一方为用、发挥功能之时,以另一方为体,继而双方的体用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挥功用主体不同时,分体分用、有体有用、互为体用的。而当通过内丹的修养功夫,达至性命混融之境时,性与命是不存在形名体用之分的,修命的同时也是修性。将性命思想运用到内丹修炼的实践之中,王道渊强调性命修炼需要兼备。修命时,先要识得“内丹三要”,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精气神三者的修炼补足,完成筑基的准备工作后,依次打通人身三关。在修性上,王道渊则更多借鉴了理学思想和净明道之理论,主张“惩忿窒欲”“持戒收心”。当性命修行至“性命混融”之时则可实现生命的超越,与道合真。笔者认为,元明之际全真南北二宗关于内丹修炼之时性与命二者孰先孰后、孰主孰客的问题存在严重分歧,王道渊则在诠释性命关系之时,引入体用范畴,创造性地提出性命“互为体用”,以“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之说进一步密切性命关系,甚至指出性命混融之际无形无名之分,此种理论既丰富了内丹性命思想,也在理论层面调和了南北二宗的矛盾冲突,为南北二宗在义理上的进一步融合作出了贡献。同时,在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大潮流下,王道渊力倡“三教混融”“三教一理”,并实践力行。在顺应三教合一大潮流之时,在客观上也有利于道教吸引一般民众“无问三教根宗”,直接追求寂静忘一的生命境界,在儒佛二教鼎盛的环境下,推动丹道在世俗现实社会的普及与发展。

猜你喜欢的书

彼得堡故事

彼得堡故事

本集子里包括《涅瓦大街》、《鼻子》、《肖像》、《外套》、《马车》、《狂人日记》、《罗马》。表现了作者果戈理的爱憎立场是十分鲜明而彻底的,他对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感到不能忍受的生理的厌恶。果戈理笔下的彼得堡是个充满谎言与假象的世界。在这里“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是幻影,一切都和表面看到的样子不同!”你眼前看到的纯情少女,其实是个卖身为生的娼妓;那个衣冠楚楚的官僚,其实是个脱离了主人身体的鼻子;看似志得意满、功成名就的画家其实早已失去了最初的才能;那幅看起来人畜无害的肖像画其实蕴含着魔鬼的力量,会把所有拥有它的人引入黑暗的深渊……在这个虚伪的世界里,想要诚实地、高尚地生活的人们注定没有幸福的结局。《涅瓦大街》的主人公、高尚的画家庇斯卡辽夫因为爱情理想的破灭而悲惨地死去,而他的朋友,只把爱情当成享乐的庇罗果夫仍好好地活在世上;兢兢业业的小官吏通过节衣缩食买来的新外套被人抢走,而为此受到训斥并付出生命代价的却是他自己。美德不被奖赏,恶行不被惩罚,果戈理颠覆了传统文学中的道德范式,并以这样的情节设定表现了现实的非逻辑性。

徐志摩小说选

徐志摩小说选

本书收录了《吹胰子泡》《童话一则》《小赌婆儿的大话》《香水》《珰女士》等五篇小说。徐志摩的小说华丽而令人神往,遗憾的是他的小说长期被人所遗忘!打开志摩的小说,犹如打开了一坛陈年的琼浆,犹如深山里采撷到一去奇花异草,给你献上一杯美酒,给一捧别样的芬芳。

老子注

老子注

又名《老子道德经注》、《玄言新纪道德》。二卷。魏王弼撰。王弼之注《老子》,原“不分道、德而上下之,亦无篇目”(熊克跋语)。今本二卷八十一章的体例系受河上公本影响,其定型亦当在唐以后。此书在当时已为何晏激赏,西晋之末何劭作《王弼传》,称其注《老子》“致有理统”,南朝时期更居于独尊的地位(其时《河上公章句》主要流行于北方)。唐代帝王崇奉道教,玄宗亲为《老子》作注解疏说,王弼注遂不行,至宋已属“希有”(熊克跋语)。清修《四库全书》,广搜民间书册,始得明万历中张之象刻本。此注侧重于从哲学思辩角度阐发《老子》思想。王弼在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的基础上提出“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认为“无”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称“天地虽广,以无为心;圣王虽大,以虚为主”(三十八章注),从而奠定了正始玄学的基调。王弼《老子注》在思想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望,唐陆德明云:自《河上公章句》“言治身治国之要,其后谈论者莫不宗尚玄言,唯王辅嗣(王弼字辅嗣)妙得虚无之旨。”现代学者更誉之为经典式的著作。有《道藏》本、《合刻周秦经书十种》本、《四库全书》本、《古逸丛书》本、《子书百家》本、《四部备要》本、《百子全书》本、《诸子集成》本。

有象列仙全传

有象列仙全传

明王世贞辑、汪云鹏补辑《有象列仙全传》九卷,因书中神仙多数都配有画像插图故名“有象”,此书前八卷署名“吴郡王世贞辑次”,学者多认为是借助王世贞之名 而加强此书的影响力,八册本及四册本藏于国家图书馆;全书九卷,以时序为纲,收录上古至明中期五百多位得道之士的神仙故事,始于道祖老子,终于明代道士周思德,图文并茂。书内节选仙人加以图绘,有列仙版画两百多幅,为徽刻名家黄一木刻。此为明万历时期书林杨初虹刊(翻刻玩虎轩)本。

海外寄霓君

海外寄霓君

现代诗人朱湘写给夫人刘霓君的书信集。北新书局1934年出版。朱湘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些书信展示了他对妻子的真挚的思念,对自己的解剖与忏悔,以及对末来生活的天真憧憬。

四书人物考

四书人物考

明代薛应旂撰。全书共四十卷,分作:纪(帝王)三卷、传(臣人)三十七卷。其内容将《四书》中所载人物按照身份、国别、时代、行业等进行分类,援引诸书(礼记、左传、史记、战国策等典籍),详其事迹。此为明嘉靖三十七年刊本。《四书》原文中谈及的各类人物凡 280 人之众,薛应旂将凡是与《四书》人物相关的行迹、辞命、章疏、礼乐、政教等见于经史诸子者悉为收录。资料主要来自于《礼记》、《左传》、《史记》、《战国策》、《国语》、《吕氏春秋》、《吴越春秋》、《新序》、《说苑》、《孔子家语》、《孔丛子》、《列女传》等先秦两汉的古代典籍。薛氏编纂《四书人物考》的另一个目的是有裨问学。据薛应旂自序所说,该书是作者在董理浙江学政罢归之后,“将平生所录古人行迹各注于名氏之端者,编为纪传,总四十卷,其泛引杂证,虽尝删次,而文章事行,苟有裨于问学治理者咸在所录”,可见,《四书人物考》对于试子们科考提供了方便的应试资料,省却了诸多翻检之劳,同时,也为我们今天研究与理解《四书》的内容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因此,整理历代科举文献,收录《四书人物考》,既可以如实反映科考文献的历史,也对研究《四书》不无裨益。【文中会有错字,可以对比PDF图片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