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岘

- 姓名:魏岘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鄞县小溪(今鄞江镇)
- 出生日期:1192?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魏岘(1192?—?),丞相魏杞之孙,刑部郎中魏熊梦之子。居鄞县小溪(今鄞江镇)之滨。淳熙十四年(1187)以承事郎知滁州清流县,嘉定间(1208—1224)以通直郎通判抚州军事,嘉定十四年(1221)以朝奉郎提举福建路市舶。绍定初任都大坑冶司,罢归。淳祐二年(1242)复起为直秘阁,知吉州军事,年老致仕。
魏岘是一位水利专家,对四明它山水利卓有建树。嘉定十四年,他以乡郡为念,请于朝,得祠牒,命里人宋、王二氏修复废湮渠堰碶闸,重建乌金碣。嘉熙年间(1237—1240),罢职家居的魏岘见流沙淤塞它山堰,自出力募人疏浚,又请郡守赵以夫增置淘沙田29亩,以其岁入作疏浚之费用。淳祐元年(1241),魏岘受命主持堰口淘沙。次年受沿海制置使陈垲之命主持兴筑回沙闸。三年,在闸外委人淘沙;同年秋又主持修筑被风雨所坏的洪水塘湾。在上述工程中,魏岘善于用人,赏罚分明,办事廉洁,有责任心和组织才干。在十余年闲居中,魏岘“日与田夫野老话井里闲事,且州家尝属以任修堨、淘沙、造闸之责,益得以讲源委、究利病;又考图志所载及前哲记文,粗知兴造增修之由,参以己见,编为一帙”,这就是著名的《四明它山水利备览》。
中国的筑堰工程源远流长,都江堰、鉴湖水利工程名垂千秋,遗憾的是均没有留下工程专著。魏岘的《四明它山水利备览》堪称我国第一部水利工程专著,分上下两卷约2万字,上卷分记它山堰的兴建、历次维修、规划和施工,下卷收录了有关文献。《备览》编写的指导思想很明确地是为了“资治”,便“讲明水政者观此”易于操作。因此,书中涉及鄞地水利特点、主要任务、水源、水系、流量、筑堰史、维修史、工程规制、原理、工程配套、环境变迁、治沙要点、工程实施经验、水政管理、经济核算乃至有关文献,一应俱以记录。他是把它山堰引水排涝工程作为系统整体来加以记述的,并非只重它山堰主体的作用,所以它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地方水利史专著。该书体例自由,详略得当,积累了许多四明人民治水实践的先进经验,也提出了作者自己的治水心得。中国古代治水注重实践而忽视理论,所传治水经验也往往是经过提炼后的几个字的要诀。《备览》的出现,可以看作是中国水利史上自觉到要形成系统水利理论的第一个信号,从这个意义上说,《备览》是中国水利史系统理论的滥觞。
《备览》记录了工程对流量有效控制的概念,即所谓“涝则七分水入于江,三分入溪,以泄暴流;旱则七分入溪,三分入江,以供灌溉”②。这个三七分洪的设计思想,最早明确记录的是楼钥《它山堰》诗:“水大十分七入江,徐挹三分供溉灌”③,是非常合乎科学的。据新编《鄞县水利志·鄞江排洪枢纽工程》计算,按二十年一遇的洪水设计,它山上游总行洪量662立方米每秒,第一次由它山堰溢流分洪314立方米每秒,占47.4%;余下的由洪水湾第二次分洪,如分洪150立方米每秒,则占总洪量22.6%,两次分洪之和占总洪量的70%。这虽是在假设前提下的模数,但是平时的分洪实际上与此不会相差甚远。因此三七分洪的说法当属大体正确。
《备览》阐述的回沙闸的设计构思虽不尽完整,但却是一项很有创见的发明。《备览》留下了一份触目惊心的樟溪流沙目击实录:“浮沙随流奔下,淤塞溪流,至高四五丈,绵亘二三里。两岸积沙侵占,溪港皆成陆地,其上种木有高二三丈者,由是舟楫不通,田畴失溉。”①沙淤溪港,只有平时请人淘挖。魏岘在淳祐元年(1241)就亲自组织过一次淘沙,兴师动众,仅能解一时之急,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对付沙害,建造防沙水利设施就提到了议事日程上了。淳祐二年,庆元知府陈垲与魏岘的想法不谋而合,遂委任魏岘提督建造回沙闸。回沙闸的原理是:当大溪来水在堰前受阻而东折后,势必有一减速过程,也成为悬沙沉淀的过程。这时,在东折之水距堰150米处建成一座三孔闸,中孔3.57厘米,两边孔3.02厘米,“中顿闸版五六片,略与岸平,水轻在上,沙重在下,水从版上不妨自流,沙遇石版碍住不行。沙之所淤,不过闸外三四十丈,淘去良易;版之为限,以水为则,水涨则下,水平则去,闭启以时,不病舟楫”②。今回沙闸四石柱尚存原地,西首第二柱镌有“则水尺”,作放水标准,每一小格合今2.7厘米,古时约为一寸。回沙闸设计的特点是利用水流的减速和水体中上下泥沙含量的不同,控制流沙到固定的地点沉淀。又由府仓开支,雇当地农夫八名守闸,使之真正“闭启有时”。回沙闸的建造无疑是南宋人完善它山堰工程的最有创造性的一笔。
魏岘还认真考察了它山水利环境变迁的历史,第一个自觉地著文论述环境保护对于水利的重要性。在《淘沙》条中,魏岘经过考察后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生态失衡的严重后果,指出了滥伐森林是导致洪水泛滥的罪魁祸首,提出了以草木固沙的科学原理,指出了上游水土保持对减少河道淤沙的重要性。这一点不能不叹为中国古代水利学和生态学上的最卓越的见解。
此外,魏岘及其后继者在它山堰的分洪吸淡方面也有所贡献。魏岘对作为第二级分洪溢水口的洪水湾特为重视。淳祐三年(1243)秋,因“连经大风水,冲坏江堤,溪流走泄”,魏岘受知府黄壮猷的委托筑治洪水湾塘,长十二丈,阔一丈二尺。这说明到南宋时洪水湾的重要性得到了更充分的认识。嗣后在宝祐四年(1256)庆元知府吴潜惨淡经营它山堰的配套工程洪水湾。吴潜认识到“它山洪水湾岸坍水汇,关系匪轻”,乃吸收属下的意见,提出“即其地为坝三,一濒江以御狂澜,一濒河以防罅漏,一则介其间,为表里之拓”,并于江之东南紧要处何氏竹木园,“浚地为江,因畚沙以实二坝之北,河堤坚密,江水安流”。这里,吴潜不但提出了洪水湾作为它山堰的第二分洪泄口的有机性和重要性,而且在水利工程的设计上作出了组合坝的创意,这在浙东水利史上尚属首次。
魏岘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开庆四明续志
一称《四明续志》、《开庆续志》。南宋吴潜修,梅应发、刘锡撰。十二卷。开庆元年(1259)成书。因续《宝庆四明志》而作,故名。四明即庆元府,治今浙江宁波市。全书内容分为庆元府额、增秩因任、学校、科举、城郭、坊巷、郡圃、水利等三十七子目。凡山川、疆域前志已叙者,即不复载。多述判庆元府吴潜治绩及其诗文,系因人修志。
頖宫礼乐疏
十卷,明李之藻撰。之藻字振之,仁和人。万历戊戌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是编首列頖宫祀典,次列仪注,次列名物器数,共成八卷。第九卷为启圣祠及名宦、乡贤祠,附以乡饮酒礼。第十卷附以乡射礼。其中如释奠仪之散斋、演乐、涤牲诸礼,及时祭仪注,皆《明会典》及《南雍志》诸书所未载。又迎神乐章,谓明制本宋旧,一成三成,相沿不易。其乐章诸谱,配以六律者,唯填工尺一字,颇能得其源流。盖乐律自宋仁宗时始省去坐、立二部,及堂上、堂下之分。南宋诸儒,又以旧乐加平减之制,无高上、高尺之律,於是所用者惟中和韶乐。明代实沿其制。之藻所谱,又注明时俗之一凡、清凡诸调,与旧调相合者,分毫不爽。又於琴瑟操缦之法,别成一谱。其琴谱不越松风阁之旧规,以数音谱出一字,少用钩剔。盖欲近於和缓,以和韶乐。瑟谱则以六律为主,行迟其声以应节,又与元熊朋来《瑟谱》之一声一字者迥殊。盖历律皆根於数。之藻娴於算法,世所行《天学初函》,即其所刻。故因数制律,足自为一家之学。其末卷载乡饮酒礼兼及乡射礼者,明初之制,犹行射礼於頖宫。迨其中叶,此礼遂废。故《明会典》及《南雍志》诸书载之不详。之藻稽古证今,考辨颇为赅悉。惟《褒崇》一门,仅采史传,不及马端临《学校考》之备。又《仪器图》内犠尊诸制,既不本於《三礼图》,又不以《考古》、《博古》诸图证其异同,仅以时俗陈设者为准,未免稍略。然礼以时王所制为定,是亦自有其义焉,未可尽非也。
绘事微言
中国古代画学论著。明唐志契著。四卷。卷一凡五十一节,论述山水画美学原理。认为“凡画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主张情景合一,以艺术家的个性贯注于山水之中。提出“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的观点。指出以情观景,才能使落笔不生软、不板呆,强调以审美情态观察山水,才能使作品超越古人。又有“画尊山水”、“画以地异”、“山水写趣”、“画要读书”、画“要看真山真水”等各节,反映其反对绘画摹拟古风,重视真、情的美学观点。卷二至卷四,采集前人观点,包括《品画录》、《续画品序》、《画录补遗》、《纪艺》、《续纪艺》、《画笺》、《画麈选要》、《画媵选要》、《画题》、《山水松石格》、《山水诀》、《画论》、《画山水赋》、《笔法记》、《名画记》、《林泉高致》、《山水纯全集》、《画史》、《画训》、《画继杂说》、《画山水诀》、《图画歌》、《山水节要》、《绘宗十二忌》、《采绘辑议》、《画谱》、《无声诗》、《画苑》、《画说选要》、《国朝吴郡丹青志》、《画史》、《书画金汤》、《名人图画语录》等。为历代画学美学思想精华。该书一度流传较广,为艺林所重。原刻藏本有“天启丁卯(1627年)仲春自序”,今已佚。现只存郑元勋序一篇。有《秦汉十印斋旧藏明钞本》、文澜阁《四库全书》补钞本、《海陵丛刻》本、文澜阁《四库全书》珍本、清钞本等。《画论丛刊》收录。1985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有王伯敏点校本。
吕祖志
吕祖志,编者不详。约出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六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此书汇辑吕祖(即吕洞宾)之传记师承、丹法源流、显道灵迹及诗词杂着等资料。全书分三部分。首列三幅图像,即正阳开悟传道真君像、纯阳演正警化真君像、纯阳吕祖本来面目图。其次为事迹志,包括真人本传、真人自记、枕中记、神通变化、更名显化、晋谒儒门、经游寺观、市廛混迹、庙堂赴会、丹药济人、因缘会遇等节,共记事近九十条。其三为艺文志,共收入各类诗词歌曲约二百五十首。大多记述吕洞宾出生家世,得道经过,丹法渊源,显化灵迹,随缘度人等。书中保留部分历史资料,但大多为神话传说。
六一诗话
原书只称诗话,后人改称为《六一诗话》、《六一居士诗话》、《欧公诗话》、《欧阳永叔诗话》、《欧阳文忠公诗话》等。诗话。宋欧阳修(1007—1072)撰。一卷。修有《欧阳文忠公全集》已著录。此编成书时间,《四库提要》谓“熙宁四年(1071)致仕以后所作, 越一岁而修卒, 其晚年最后之笔也。”共二十八条,多叙论诗词作者身世及作品。多评论北宋时期诗人作品,间亦论及唐诗。书前自题:“居士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也。”故多记述诗人轶事,亦表现出作者提倡艺术锤炼加工,反对浅率,主张诗歌应做到“意新语工”,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
与《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起教阿难陀缘由》同卷,总不出撰集,及译人名,恐是此土人所集,非西土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