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吴枋

    吴枋

    吴枋(生卒年不详),南宋学者。字水方。江阴人。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著有《宜斋野乘》十卷,后毁于火,祇忆录为一卷传于世。书前有作者隆兴二年(1164)自序,称其自40岁以来,荣念已绝,闻见之学,读书所感,随手抄记,积成10余卷。

  • 王令

    王令

    王令(1032~1059) 宋代诗人。初字钟美,改字逢原,原籍魏郡元城(治今河北大名)。五岁而孤,随其叔祖王乙居扬州,遂占籍为广陵郡人,因被称为广陵先生。少折节勤学,约在庆历八年(1048),离扬别居,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授徒糊口。皇祐四年(1052),诏举贤者,王令虽贫而不应试。至和二年(1055),王安石由舒州通判被召入京,道经高邮,令上《南山之田》诗求见,遂成莫逆之交。由于王安石的延誉,一时名士如孙觉、黄莘、黄稀、王回等,与王令相投赠唱酬,令声誉鹊起,成为北宋文坛大放异彩的江淮诗人。嘉祐二年(1057),在江阴、常州等地授徒,讲《论语》、《孟子》。三年,娶王安石妻妹。次年,因患脚气病而卒。王令有遗腹女,后嫁吴师礼,生子说。王令死后六七十年,其外孙吴说为王令诗文编集成20卷《广陵先生文集》。但久未刊行,仅抄本流传,直到1922年,吴兴刘氏嘉业堂据抄本雕板,始有全集刊本。今以沈文倬先生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本为精善。令能文,尤工诗。王令诗抨击时弊,反映人民疾苦。申述不得志的失意和贫穷窘况,偶有一些写景之作。其诗风格雄伟,感情奔放,想像力丰富。其生平事略见《临川集》卷九七《王逢原墓志铭》、《东都事略》卷一一五、沈文倬《王令年谱》(点校本《王令集》附录)等。其集卷九有《月蚀》诗,乃叹卢仝遇飞来横祸而卒,诗云:“卢仝不作韩愈死,天目虽盲未见嗟,坐叹清光无惜处,一将吞吐听虾蟆。”卷一一《谢张和仲惠宝云茶》诗云:“故人有意直怜我,灵荈封题寄荜门。与疗文园消渴病,还招楚客独醒魂。烹来似带吴云脚,摘处应无谷雨痕。果肯同尝竹林下,寒泉犹有惠山存(注云:先有诗云:“宝云更许同尝否? 拟待重烹第一泉。”故有是句)。”王令为其叔祖王乙所撰《行状》(《文集》卷二○)称:王乙在真宗时,尝巡二浙路睦、衢、婺三州私茶盐,反映当时茶禁极为苛严,故茶利大增的重要史实。

  • 王得臣

    王得臣

    王得臣(1036年-1116年),宋代笔记小说家、诗论家。字彦辅,自号凤台子(一说凤亭子)。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从学于郑獬、胡瑗,与程颐为友。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进士,历岳州巴陵令、管干京西漕司文字。为秘书丞、提举开封府界常平等事,任开封府判官。出知唐、邠、黄、鄂三州。元祐八年,为福建路转运副使。召为金部郎中、司农少卿。绍圣四年,以目疾管勾崇禧观。政和六年卒,年八十一。得臣学问赅博,长于考证,《四库全书总目》对其《麈史》评价甚高,谓“凡朝廷掌故、耆旧遗闻,耳目所及,咸登编录,其间参稽经典,辨别异同,次资参考”(卷一二○)。平生著述甚丰,有《江夏辨疑》一卷、《麈史》三卷、《凤台子和杜诗》三卷、《江夏古今纪咏集》五卷(《宋史·艺文志》三、五、七、八)。今仅存《麈史》三卷,有明抄本、知不足斋刊本、《四库全书》本、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校点本。《全宋诗》卷七八二录其诗六首。《全宋文》卷一八三三收其文四篇。事迹见王得臣《麈史序》、王明清《挥麈后录》卷八、《湖北通志》卷一五一等。

  • 王致远

    王致远

    王致远(1193-1257),字任道,号九山,南宋永嘉郡(今浙江温州)人。荆湖北路转运使王允初之子。生于绍兴甲戌(1154)十二月一日,卒于嘉定甲戌(1214)五月一日,享年61岁。他22岁游太学,25岁中南宫选。淳熙辛丑(1181)登进士第。嘉兴府户曹,监襄阳户部大军仓,嘉熙年间任慈溪知县,安吉、婺州通判,大理寺丞,湖北、浙西提刑,台州知州。居永嘉10年,撰写历史著作。南宋·宁宗年间太府寺丞,著名教育家。淳祐七年(1247)任提点浙西刑狱公事时,摹刻“天文图”、“地理图”和“帝王绍运图”等四碑。原存放于苏州文庙。1247年,建立石刻“天文图”。它是流传至今最早的星图之一。现存苏州,故称苏州石刻星图,又称淳祐天文图。该图高2.16米,宽1.06米,上部绘一圆形星图,计有一千四百多颗星,下部有简要的说明文字。还著有《开禧德安守城录》等传世。

  • 韦光黻

    韦光黻

    韦光黻[ fú ],清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君绣,号涟怀、洞虚子。韦韵觉父,顾元熙弟子,顾德华师。诸生。与姚燮、包世臣友,与顾禄为莫逆友。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迁居马铺桥,后居枫桥行医。礼佛为居士。通《易》学,精堪舆术。善弹琴。书学顾元熙,宗法欧阳询,画花卉得夏之鼎指授。咸丰二年(1852年)曾与任熊、黄鞠、杨韫华、齐学裘等发起成立华阳道院书画会。能文工诗。诗初学李贺,后出入盛唐,极为陈文述称赏,为“吴中后七子”之一。辑有《鹅湖小绿天》《寒山寺汉铜佛像题咏汇编》等。著有《蕊珠居集论》《闻见阐幽录》《杂纂新续》《广雅纂》《在山草堂集》等。

  • 王君玉

    王君玉

    王君玉,《杂纂续》作者,宋代人,出生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王定保

    王定保

    王定保(870-954)五代南汉文学家。南昌(今属江西)人。唐昭宗光化三年(900)登进士第。马殷据有湖南,王定保游湖湘,不以礼待之。不久,王定保为唐容管巡官,遭乱不得还。刘隐为清海军节度使,据广州,以礼招王定保,辟为幕僚。及刘岩欲称帝,惧王定保不从、先遣王定保出使荆南。刘岩(刘)即位后,王定保回。刘先使倪曙迎接劳问,且告以建国事。王定保云:“建国当有制度,吾入南门,清海军匾额尚在,岂不为四方见笑。”南汉大有初,王定保官宁远军节度使。大有十三年(940)冬,代赵损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不久即卒。王定保善文词。刘曾建南宫,极土木之盛,王定保献《南宫七奇赋》赞美,一时称为绝伦。所著《摭言》(即《唐摭言》)15卷,行于世,颇受历代学者重视。

  • 王浮

    王浮

    王浮,西晋惠帝时道士,天师道祭酒。生卒年不详。相传曾经和佛教徒帛远辩论道、佛二教的高下,为了贬低佛教,抬高道教的地位,造作《老子化胡经》,声称老子西出流沙后,化为西方之“佛”,因此才兴起佛教,以此证明道先佛后。这种“老子化胡说”对后世的宗教影响很大,道、佛相争时,道教徒常以此为据,认为道教高于佛教。著有志怪小说《神异记》,鲁迅先生《古小说钩沉》有其辑本。

  • 王琰

    王琰

    王琰,生卒年月不详,南朝齐小说家。太原(今属山西)人。幼年在交趾,曾从贤法师受戒,后还都。泰始末,移居乌衣,复游于江都、峡表。齐建元元年(479),复还京师,曾为太子舍人。入梁,官吴兴令。著有杂史《宋春秋》、小说《冥祥记》,俱佚。今传《冥祥记》,凡百三十一则,有鲁迅《古小说钩沉》辑本。生平事迹见《高僧传序》、《三希堂法帖·万岁通天帖》、《<冥祥记>自序》。

  • 文惟简

    文惟简

    文惟简,晋州岳阳(今山西洪洞东北)人。宋代湖南岳阳雕刻家。四川大足石箓山石窟佛龛,有其及儿子居安、居礼、居用雕刻的如佛教释迦牟尼、儒教孔子、道教老君及圣母等造像。又于1095年雕得藏龛造像。1086至1093年,其雕刻文宣王龛造像,上有“岳阳处士文惟简”题款。

  • 王称

    王称

    王称(1195—1200)南宋宁宗庆元间吏部郎中。旧讹作王偁,字季平。南宋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历知龙州(今四川平武县东南)、直密阁。庆元间官至吏部郎中。其父王赏,曾参与编修实录。王称继承家学,刻意治史,以国史实录为基础,广搜北宋九朝事迹,撰成纪传体(无表、志)北宋史《东都事略》一百三十卷。其书记事要而不繁,信而有征,卓具史识,为考采史者所宝贵。淳熙十二年(1185),洪迈修四朝国史时奏进。又著有《西夏事略》、《张邦昌事略》。

  • 王成棣

    王成棣

    王成棣,一名王昌运。出生年月不详,其父为医官王宗沔。宋纯福帝姬赵金铃被掳往北国,归珍珠大王,后嫁给王成棣。金天会五年(1127年)三月二十八日,王成棣受粘罕之命,作为翻译人员,从汴京出发,跟随金珍珠大王设野马押送韦后等人经燕京到上京。因韦后等人大都监押在青城斋宫,故王成棣把一路上的行程和见闻的记录定名为《青宫译语》。


    《青宫译语》所记内容,都是作者亲闻历见之事,因而极为真切可靠。此书的主要价值是在于其中所记载的金国历史地理方面的重要文献。《青宫译语》的特点是每日都记有从某地到某地的行程,并记录见闻。它与《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可互为发明和补充。二书对照起来,相得而益彰。例如:天会五年四月三十一日抵海云寺,“五月一日入寺驻马,王及妃姬皆洗手焚香。妃姬辈请成棣书疏,发愿期得还乡……初二日,王令驻屯一日,共浴温泉”。而许亢宗出使金国时也曾经过海云寺,《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第十八程云:“自来州八十里至海云寺……寺去海半里许,有温泉二池……”。两相对照,简直象互为注释。再如天会五年五月“初七日过兔儿涡,初八日渡梁鱼涡。此两日如在水中行,妃姬辈虽卧兜子中,驼马背亦湿透重裳,地狱之苦,无过于此。”而《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亦云:“第二十三程自显州九十里至兔儿涡。第二十四程,自兔儿涡六十里至梁鱼务(即梁鱼涡之同名异译)。离兔儿涡东行,即地势卑下,尽皆萑苻沮洳积水,是日凡三十八次渡水,多被溺……”。这与《青宫译语》的“如在水中行”亦可互相印证。特别是二书所记行程不同之处,可考见驿站的变动情况。例如:将到金初都城上京的几程,《青宫译语》所记已与《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有不同之处。但和稍后的洪皓《松漠纪闻》所记却无不切合。《青宫译语》所记为:“二十日渡混同江,宿报打孛堇寨。二十一日渡来流河,宿阿萨铺。二十二日抵会宁头铺,上京在望,众情忻然”。而《松漠纪闻》反方向记为:上京“三十里至会宁头铺,四十五里至第二铺,三十五里至阿萨铺,四十里至来流河,四十里至报打孛堇铺……”。这恰与《青宫译语》所记吻合。诸如此类者,有许多都是研究当时金国历史地理的极有价值的史料。


    另外,书中对于一路上所见北方刚经战乱的凄惨荒景,以及押送途中宋室王、妃、姬等人的事迹都详为记述。由此也可见他们北迁途中的坎坷经历。此外,书中还记录了女真族纳妾的仪式,是研究女真民俗与北迁妇女屈辱命运的罕见史料,也反映了靖康国耻的一个侧面。


    《青宫译语》未有刻本及单行本存世。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确庵编辑记载靖康事件始末的稗史而成《同愤录》,其中节录此书。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耐庵依据《同愤录》下帙增订成《靖康稗史》。由此,《青宫译语》的节选本才流传至今。

  • 韦承

    韦承

    韦承,《瓮中人语》作者,宋人,出生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王洙

    王洙

    王洙(997年~1057年)北宋学者,字原叔,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少聪悟博学,记问过人。天圣二年进士及第(《隆平集》卷一四),为庐州舒城尉。调贺州富川县主簿,未行,晏殊荐其才,为应天府学教授。召为国子监直讲,迁大理评事、史馆检讨,知太常礼院、天章阁侍讲,同判太常寺。坐苏舜钦监进奏院祠神饮酒事,贬知濠州,历知襄、徐、毫州。召还,充史馆修撰,拜知制诰,权判吏部流内铨。至和元年,为翰林学士。三年,改侍读学士兼侍讲学士。嘉祐二年卒,年六十一。


    王洙以文儒进用,博学强记,范仲淹谓其“文词精赡,学术通博,国朝典故,无不练达”(范仲淹《乞召还王洙及就迁职任事札子》)。朝廷有大故实,多就以考正。尝预校《史记》、《汉书》,修《崇文总目》、《国朝会要》、《集韵》、《祖宗故事》、《三朝经武圣略》、《乡兵制度》。编《杜工部诗集》为二十卷,并撰序,以后之杜甫诗集皆沿其本。著有《易传》十卷、杂文千馀篇,《宋史·艺文志》七又著录其有《昌元集》十卷,文集今不存。其著述今存者《王氏谈录》一卷(或署王钦臣撰),有《百川学海》本。《全宋诗》卷二○二录其诗五首。《全宋文》卷四七八收其文十二篇。事迹见欧阳修《翰林侍读学士王公墓志铭》(《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一)、《宋史》卷二九四本传。

  • 尉迟枢

    尉迟枢

    尉迟枢,五代南唐时人。中主保大四年,书《中兴佛窟寺碑》刻石,立于金陵。著有《南楚新闻》三卷,《新唐书·艺文志》收入小说家类,注为“唐末人”误。此书原本今已不存,《太平广记》、《说郛》、《绀珠集》、《实宾录》等书中,引有此书逸文三○馀则,其内容以唐代朝野逸闻奇事为主,有关晚唐者尤多。另有《五朝小说》、《唐人说荟》等本,皆系后人所重辑,不全。事迹据《宝刻类编》卷八。

  • 王韶之

    王韶之

    王韶之(380~435)南朝宋文学家。字休泰。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晋骠骑将军王廙曾孙。家贫,父为乌程令,因居县境。笃好史籍,博涉多闻。初为卫将军谢琰参军。私撰《晋安帝阳秋》,既成,时人谓宜居史职,即除著作佐郎,使续后事,至义熙九年(413)。时人以为善叙事,辞论可观,为后代佳史。迁尚书祠部郎,转中书侍郎。晋恭帝即位,迁黄门侍郎。入宋,加骁骑将军。宋少帝时迁侍中,出为吴兴太守。在郡有政声,称为良守。后宋文帝征为祠部尚书,加给事中。以事免,又出为吴兴太守。卒于任,时年五十六。 王韶之善作郊庙歌辞,当时郊庙歌辞,皆出于王韶之之手。《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文集24卷,已佚。今存诗文见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4)、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宋文》卷18)。

  • 吴文英

    吴文英

    吴文英(1212-1272),南宋词人。本姓翁,出继吴姓改,字君特,号梦窗,晚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与翁元龙、逢龙为亲伯仲。少好文词,不攻举子业。20岁至苏州,为仓台幕僚。淳祐六年(1246)后,往来江、浙间。九年为绍兴浙东安抚使吴潜幕客,次年随吴潜离越至杭州。景定元年(1260)后,又为度宗生父嗣荣王赵与芮的门客。一生未做官,以布衣出入侯门。所与交游,如史宅之、吴潜为宰相,赵与芮为亲王,皆过从甚密。与其他显贵,如贾似道等亦有酬唱。曾在苏、杭闲居,晚年为荣王赵与芮邸中幕客,常居绍兴。晚年困顿,以布衣终。一生潜心填词,流传至今346首,仅次于辛弃疾。其词或表现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情绪,重炼字炼句炼意,风格典雅温丽,喜用典故,用意晦涩,张炎《词源》贬之,晚清词人多褒之,至今仍评说不一。词集为《梦窗集》。又知音律,能度曲,所创词牌有《霜花腴》、《古香慢》等。


    吴文英词远承温庭筠,近师周邦彦,在辛弃疾、姜夔词之外自成一格。尹焕推重他说:“求词于吾宋,前有清真,后有梦窗”(《花庵词选》)。吴文英作词主张“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沈义文《乐府指迷》)。吴文英在自己的创作中是努力实践这种主张的。他的词题材较窄。传世的340首词中,按题目所标的内容,大体分为4类:即咏物的有64首,节令的40首,酬应的140首,另有一些感慨时事,殷念国运的作品。总之,那种莺啼燕啭缠绵悱恻的作品,在文英词中占主导地位,较少反映社会现实而多个人身世之感。他对词的贡献主要在艺术技巧方面。梦窗词是以讲究字面、烹炼词句、措意深雅、守律精严为基本特征的。他用笔幽邃而绵密,脉络井然,章法多变,情思婉转曲折,写出了众多的优秀之作。但有些词因过分研炼,不免流于晦涩。张炎《词源》就认为吴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断”。集有《梦窗词》。

  • 王松

    王松

    王松(1867—1930)字友竹,号寄生。别号沧海遗民。台湾新竹人。祖籍福建晋江,自其祖父始迁台湾。他的诗学观念承袁枚和赵翼的性灵诗派,力主“性灵说”,主张将性情、学问、精神熔于一炉,注重诗人的个性和情思。针对日据时代的文人过于虚荣,念念不忘昔日的“功名”,批评时人的媚日倾向。少时聪颖。稍长,“读书以经世为务,穷究博览于古今安危治乱之变,独不喜为帖括家言,暇则登涉山林,赋诗饮酒自乐而已。乡里父老稔其内行孝友淳实,皆以才学人称之,共白当事,刊入保案,奖以职衔荣典,而友竹独意有弗屑,力辞者屡矣!”(丘菽园《赠王君友竹序》)《马关条约》签订,台湾被迫割让于日本,愤而携眷回大陆。途中遇盗,财物被劫,于福建晋江祖居地作短暂停留,迫于生计重返台湾,隐居乡里,自号“沧海遗民”。能诗。刘承幹称其诗“大都穷愁发愤所作,遭历不平之鸣,么弦孤曳,如鼓雷威之琴,变徵之音,恍如燕台之筑,其志怨,其声哀以促”(《沧海遗民剩稿·序》)。林纾称其诗“近体骨力清健,仿佛陈简斋,然往往流出悲音,则伤其故乡之属他人也”(《沧海遗民剩稿·跋》)。著有诗集《沧海遗民剩稿》二卷、《台阳诗话》。生平事迹见丘菽园《赠王君友竹序》、《遗民王友竹君生圹表》(俱载《沧海遗民剩稿》)。

  • 王直方

    王直方

    王直方,生卒年均不详,约公元一o五五年至一一o五年间在世,宋代文学家。字立之,号归叟。汴洲(河南开封)人。王棫子。王直方自幼无他嗜好,唯以昼夜读书、手自抄录为乐。绍圣元年(1094),以假承奉郎监怀州酒税,时年才25岁。不久改为冀州籴官。仅仅几个月,又投劾归侍而不复做官。在城边的一个小园中,居住15年,笑傲自适,如同一日。园中有堂,他命名为“赋归”,又有亭,命名为“顿有”。他对朋友疾病死丧,都大力相助,做到力竭势穷而毫不厌倦。晚年得风痹,卧病2年。大观三年(1109)三月卒于河南,年41岁。直方喜与文人游,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常聚会于其家。陈师道亡故,割田十顷以济其孤。能诗,吕本中列入江西诗派中。


    王直方与当时江西诗派中著名人物如洪驹父、李希声都有交往,又喜从苏轼、黄庭坚游,所以也是江西诗社中人。但其诗传世的不多,南宋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说:“王直方诗绝少,无可采。”清人所编《宋诗纪事》收录几首,也都算不上佳作。王直方的成就主要在于诗论方面,他的毕生精力大多用在撰写《王直方诗话》(又称《归叟诗话》、《兰台诗话》、《王子立诗话》、《王立之诗话》、《王子直诗话》)上。

  • 吴沆

    吴沆

    吴沆[ hàng ](1116—1172)字德远,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元祐初,与弟吴澥各献所著书于朝,下国子监议,以误抵庙讳罢归。后又进《周礼本制图论》,下礼部,复以事罢。遂隐于环溪,号无莫居士。绍兴间,郡县以不求闻达者举荐。奏上,将行而卒,年五十七(《全宋诗》谓其“卒于乾道八年,年五十七”,不确)。私谥环溪居士、文通先生。吴沆学通五经,尤长《易》、《礼》,旁通于百家,而游艺于文学,著有《环溪大全集》八卷,楼钥亟称之(《环溪文集序》)。又著有《易发微》、《论语发微》、《老子解》(谢谔《环溪居士文通先生行实》),均已佚。又撰《环溪诗话》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论诗推崇唐代杜甫、李白、韩愈,于宋代推崇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所论仍不出宋人诗评窠臼,于书中自述学诗经历与创作心得,缕析唐宋诗人警句,自有其特色。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有陈新校点《环溪诗话》三卷。《全宋诗》卷二○六一录其诗十四首。《全宋文》卷四三九六收有其文。事迹见谢谔《环溪居士文通先生行实》、《宋史翼》卷三六。

  • 魏元旷

    魏元旷

    魏元旷 (1857—1936) 原名焕奎,号潜园,又号斯逸、逸叟,江西南昌县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官刑部主事,京师高等审判厅推事长。尝讲学南昌东湖书院,并受聘为《豫章丛书》主编。家富藏书,著作合刊为《魏氏全书》三十七种共一百一十二卷,其中杂编二十九卷中多南昌风俗轶事,实为方志素材。光绪三十年(1904)县令江召棠聘魏主纂《南昌县志》。江于南昌教案中受害后,魏即携志稿自随,时作增补,至民国八年( 1919)始告印行,为历代《南昌县志》中最完备者。《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称其“不惟增新,且能补旧”。鉴于里邑西山旧志散佚不传,复自撰《西山志》六卷,颇为简洁。有关地方志者尚有《南昌文征》、《南昌诗征》等多种。著有《潜园全集》,内有《蕉鹿诗话》《潜园诗集》《蕉鹿随笔》等。

  • 王若虚

    王若虚

    王若虚(1174—1243),金文学家,字从之,号慵夫,滹南遗老,槀城(今属河北)人。幼聪颖,先后拜其舅周昂和名士刘中为师。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若虚登经义进士第。调鄜州录事,历任管城、门山二县令,有政绩。秩满入京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国知制诰。奉使夏国。使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朝为著作佐郎。哀宗正大初,宣宗实录修成,迁平凉府判官,不久,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哀宗天兴元年(1233),哀宗走归德,蒙军围汴京。天兴二年(1234),崔立叛变降蒙,翟奕以尚书省官职命王若虚为崔立写功德碑,若虚以理驳翟奕,终不为降臣立碑。天兴三年(1235),金亡,若虚时年六十一,微服北归镇阳,闲居数年,与刘郁等人登泰山,坐大石瞑目而逝。


    王若虚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博学而有创见,为当时文坛领袖。金元好问评其创作时说:“文以欧、苏为正脉,诗学白乐天,作虽不多,而颇能似之。”(《内翰王公墓表》)《中州集》存诗33首,多抒写个人感慨,风格清新自然。其散文平易典实,多为学术著作。《文辨》、《诗话》等文学理论著作,主张“真”、“似”和“以意为主”,强调文章应有生活内容,反对模拟雕琢。另有经、史学论述,如《五经辨惑》、《史记辨惑》、《诸史辨惑》、《新唐书辨》等。从众多的文论辨惑中可见其学识渊博、富有探索精神。《金史》有王若虚传,《中州集》有王若虚小传。有《慵夫集》(已佚亡),今存《滹南遗老集》。

  • 吴景旭

    吴景旭

    吴景旭,明末清初诗人,诗词家。字又旦,一字旦生,号仁山。归安(浙江吴兴)人。明末诸生,入清后隐居不出,筑室于元赵孟頫之故宅,名南山堂,为遗民名士燕集之所,他在其中读书著述至终。其存世诗歌皆入清之后所作,诗中对清初社会现实多有描写。如《缲丝车》记农家忙于缲丝,因为“全家饱粥糜,赖此一绚丝”;《伤哉行》言当时吏治混乱,仓夫肆意盘剥,“小民归去母妻愁,仓夫却喜羡余留”。诗风朴素质实,无浮华之病。著有《历代诗话》80卷,分为10集,始于《诗经》,迄于明诗,以考订诗中所涉典章制度、地理及名物,诠释字句中的方言俗语为重点,引证博洽,内容丰富。其体例为先立所论述或考辨之题目,引作品原文,陈列前人旧说,最后说明自己的见解,并标明“吴旦生曰”。其中不少见解可供后人参考,书中的《杜陵年谱》纠正了两唐书杜甫传和前人所编杜甫年谱的一些错误,颇为论家推崇。著有《南山堂自订诗》8卷,《乐府》1卷,《续订诗》5卷,《三订诗》4卷。

  • 魏泰

    魏泰

    魏泰,生卒年不详,宋代文学家。字道辅,号溪上丈人,又号临汉隐居。约宋神宗元丰中(1082)前后在世。襄阳(湖北襄樊)人。幼时豪爽,从师于徐禧。屡应进士考试,不第。史载,他曾在试院中因忿怒不平,殴打考官。他博览群书,有口才,擅长作文章,尤其喜欢谈论朝野之事。崇观年间,北宋大臣章惇屡赞他的才能,欲引荐他做官,未成。他是曾布的妇弟,为人无行而有口,依仗权势,为患乡里。当时又有田衍居襄阳,人们作谣谚说:“襄阳二害,田衍魏泰。”人品殊不足取。他生活在宋神宗、哲宗、徽宗时期,与王安石、王安国、黄庭坚、黄大临、徐禧、章惇等名人交游。年轻时恃才豪纵,曾因一时气忿,殴打主考官,未能中进士第,以至一直隐居。宋徽宗时,章惇推荐他做官,他拂袖而去,返回故里。他的姐夫曾布,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助手,魏泰的思想,颇接近曾布,有进步的一面。


    魏泰博极群书,长于诗文,尤能谈朝野可喜之事,亹亹终日,在当时影响很大。他的诗如“博山绕沉水,烟尽气不灭。日暮白门前,杨花散成雪”,格律峭峻,韵味深婉,确为佳作。有集20卷,今不传。


    魏泰有《临汉隐居诗话》1卷,在宋人诗话中也是上乘之作。此书论诗,主有余味,与叶梦得《石林诗话》相近。认为:“诗者述事以寄情,事贵详,情贵隐。”“凡为诗,当使挹之而源不穷,咀之而味愈长。”“诗主优柔感讽,不在呈豪放而致怒张也。”凡此诸说,颇击中时弊。魏氏还有《东轩笔录》15卷,记载北宋太祖至神宗6朝旧事,尤以王安石变法事居多,是一部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宋人笔记。另有《括异志》10卷、《志怪集》、《倦游录》等书。但魏泰著书,作伪及诬蔑前人之处不少,颇为后人诟病。

  • 吴殳

    吴殳

    吴殳( shū )(1611—1695)明末遗民。又名乔,字修龄,号沧尘子。江苏太仓人,赘婿于崑山,故改籍崑山。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补为诸生,不久被斥,遂事佛,兼好神仙。明亡后,奔走南北,常以设馆为生,兼以代人作应酬诗文糊口,康熙初,曾寄寓于崑山名宦徐乾学在北京的碧山堂中,得与一时名学者如万斯同、刘献廷、阎若璩等人相过从,学问为诸人所推重。一生流离困阨,终不失遗民气节。吴殳于书无所不读,才气过人,学识渊博。他精通诗律,所著《围炉诗话》等与当时诗人冯班、贺裳、赵执信等人书并称此道中佳作。又留心晚明亡国史实,与戴笠合著《怀陵流寇始终录》一书,成为后世治晚明史者必读之书。此外,于天文地理、乐聿音韻,乃至医药卜筮、炼丹服食等,莫不探原竟委,深有见地。平生著述宏富,诗文集有《舒拂集》、《吞鸟集》、《息机草》等,惜多已散佚。


    吴殳是明清之际最有成就的武术家之一,是明末程宗猷以后唯一留下大量武术著作的人。少年时代,他有感于中原多事,以后见用,必与兵事,乃与同里诸少年习骑射,读孙武、戚继光书。崇祯六年(1633年),与同县陆世仪等从流寓崑山的石电(敬岩)练习枪法,按石电之传授,练枪法之戳、革二法者凡二年,枪法粗成。后来又得到沙、杨两家枪法,并从安徽程宗猷所著《耕余剩技》书中,探明程氏所传枪、刀等武艺。至此专心习武已达十年之久。明亡以后,吴殳“心如死灰”,笔墨俱废,枪法等亦近于放弃。直至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殳年已50岁时,因友人相勉,乃援笔作《石敬岩枪法记》一篇,意在存其失忘之余。此年又在北方碰到“渔阳老人”,得老人所传剑法。翌年,在河北省鹿邑县盛氏家设馆,巧遇安徽程真如之高足朱熊占,从朱习程真如的峨眉枪法,乃据朱氏之说辑成《峨眉枪法》一卷,並撰《枪法圆机说》等文。同年,又据日本传入中国之双手刀法,参以渔阳老人所传剑法,撰成《单刀图说》一卷。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殳又据少林僧洪转所传枪法,撰成《梦录堂枪法》一卷。同年八月,将自己平生所著武艺各书及诸篇论说辑成《手臂录》一书,时吴殳年已67岁。至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吴殳又将《手臂录》中关于枪法的部分重加写定,成《无隐录》书稿。


    吴殳平生所学武艺,有枪法、剑法、单刀法及双刀法等,但主要是枪法。因此他的著作皆以枪法为主要内容。明代以来,无论军旅、民间,步战枪法皆以六合枪为大宗,但六合枪虽号称出于一源,实际上支派甚多,说有异同,加上民间花法拳师妄为衍义,于是虽有戚继光、程宗猷诸家著作可供检览,毕竟武艺非书本可通,不能深明其技者难以按图索骥。吴殳《手臂录》等书,从石电所传枪法入手,最后归之于程真如的峨嵋枪法,其间对杨、马、沙三家及少林枪法等,详加诠释与辨析,一一讲明其异同优劣,使后之学者一览无余,所以,可以说吴殳是明代至清初各家枪法之集大成者,他的书是对前代和当代枪法的总结性著作。不过吴殳在议论学问时常有刻薄前人、好为高论之病,因此而受到时人之诟议。在论述枪法时,也多少有此倾向,晚年所谈,时有前后牴牾之处,这是不应该为之回护的缺点。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