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泰

- 姓名:魏泰
- 别名:字道辅,号溪上丈人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襄阳(湖北襄樊)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魏泰,生卒年不详,宋代文学家。字道辅,号溪上丈人,又号临汉隐居。约宋神宗元丰中(1082)前后在世。襄阳(湖北襄樊)人。幼时豪爽,从师于徐禧。屡应进士考试,不第。史载,他曾在试院中因忿怒不平,殴打考官。他博览群书,有口才,擅长作文章,尤其喜欢谈论朝野之事。崇观年间,北宋大臣章惇屡赞他的才能,欲引荐他做官,未成。他是曾布的妇弟,为人无行而有口,依仗权势,为患乡里。当时又有田衍居襄阳,人们作谣谚说:“襄阳二害,田衍魏泰。”人品殊不足取。他生活在宋神宗、哲宗、徽宗时期,与王安石、王安国、黄庭坚、黄大临、徐禧、章惇等名人交游。年轻时恃才豪纵,曾因一时气忿,殴打主考官,未能中进士第,以至一直隐居。宋徽宗时,章惇推荐他做官,他拂袖而去,返回故里。他的姐夫曾布,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助手,魏泰的思想,颇接近曾布,有进步的一面。
魏泰博极群书,长于诗文,尤能谈朝野可喜之事,亹亹终日,在当时影响很大。他的诗如“博山绕沉水,烟尽气不灭。日暮白门前,杨花散成雪”,格律峭峻,韵味深婉,确为佳作。有集20卷,今不传。
魏泰有《临汉隐居诗话》1卷,在宋人诗话中也是上乘之作。此书论诗,主有余味,与叶梦得《石林诗话》相近。认为:“诗者述事以寄情,事贵详,情贵隐。”“凡为诗,当使挹之而源不穷,咀之而味愈长。”“诗主优柔感讽,不在呈豪放而致怒张也。”凡此诸说,颇击中时弊。魏氏还有《东轩笔录》15卷,记载北宋太祖至神宗6朝旧事,尤以王安石变法事居多,是一部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宋人笔记。另有《括异志》10卷、《志怪集》、《倦游录》等书。但魏泰著书,作伪及诬蔑前人之处不少,颇为后人诟病。
猜你喜欢的书
古俪府
十二卷。明王志庆(生卒年不详)撰。王志庆字与游,昆山(今江苏松江县)人。天启丁卯举人。有《丙园诗文稿》。本书从六朝、唐宋骈体之词藻之中,采摭英华、分类编辑。另外,汉魏时代的赋颂之文章,虽非四六骈体,但典实博丽,已开对偶之渐者,作者也一并收录。全书分十八门。为天文、地理、岁时、帝王、宫掖、储宫、帝戚、人、职官、礼、乐、道术、文学、武功、居处、恩赉、物类等。门下分一百八十二子目。本书可能仿欧阳询的《艺文类聚》的作法,收录或载全篇,或存节本。与其他类书只存字句、割裂饾饤者不同。所引至宋以前,引文全从总集、别集中录出。不象明人的其他类书,辗转稗贩,冗琐舛讹。有《四库全书》本。
经络汇编
经络类著作。明翟良撰。不分卷。良字玉华,山东益都人。幼时体弱多病,后学医并以医为业。另有《脉诀汇编说统》已著录。作者认为经络非专为针灸而设,医者必须精通经络,为脏腑辨证所需,故撰此书。刊于崇祯元年(1628)。于经络总叙之后,载脏腑经络分合详说及分别各脏腑图论。其次循序分述十二经并任、督二脉之生理及见证、经脉走行、诸穴歌、分寸歌等项,及手经与足经起止图。后自设问答,论述阴阳、络脉、命门等问题。并载十二经脏腑图、脏腑表里图、十二经所属歌、营卫清浊升降论、循经记穴及奇经八脉论等。末为内景图赋。全书本于《内经》,参照前代有关著述,于释文中略有发挥。收载内容丰富,叙述简要。将经络与脏腑结合论述,随经而附脏腑见证,并论述手足阴阳学说,方便读者参阅。有清老二酉堂藏版《脉诀汇编说统·经络汇编》合刻本。
苏小卿月夜贩茶船(残折)
《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题目中“月夜”或作“月下”。《九宫正始》引题为《苏小卿》,或题《双渐》,均注为“元传奇”。按双渐实有其人,《万姓统谱》云:“渐,庐江人,庆历进士。”说唱、戏剧或由此加以衍化而成。宋金诸宫调有《双渐豫章城》。《水浒传》第五十一回中有白秀英说唱《豫章城双渐赶苏卿》。金院本有《调双渐》(见《辍耕录》)。剧本作者不详。故事可参见梅鼎祚《青泥莲花记》。叙娼女苏小卿,与风流才子双渐交好。其母定计,将小卿卖与茶商。小卿嫁后,渴念双渐,月明之夜坐茶船弹琵琶诉怨,泊金山题诗于壁寄情。后双渐成名,见壁诗,经官论之,复为夫妇。剧本佚,《宋元戏文辑佚》存佚曲十支。元杂剧有王实甫《苏小卿月夜泛茶船》、纪君祥《信安王断复贩茶船》、庾天锡《苏小卿丽春园》、《赶苏卿》,俱见《录鬼簿》。传奇有明无名氏(或谓马守真)《三生记》、无名氏《茶船记》,俱见《远山堂曲品》;《千里舟》,见《曲海总目提要》。
文笔要诀
诗文评著作。唐杜正伦撰。杜正伦,相州洹水(今河北临漳附近)人。隋仁寿中与兄正玄、正藏俱以秀才擢第。善属文,尤明释典。仕隋为羽骑尉。唐高祖武德中历迁齐州总管府录事参军。太宗贞观元年,以魏徵荐擢授兵部员外郎。高宗时贬为横州刺史,卒于贬所。《文笔要决》新、旧《唐书》均未著录。藤原佐世《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收《文笔要决》一卷,题杜正伦撰。有日本五岛庆太郎藏平安末期(相当我国中、晚唐时期)写本,昭和十八年(1943)据以影印。空海《文镜秘府论》北卷录其“句端”部分,而没其名。此外,印融之《文笔问答钞》、《眼心钞》均摘抄之。文笔之分,乃六朝以来通论,即以有韵者为文,无韵者为笔。要诀,即要法。五代冯鉴撰《修文要诀》,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其“杂论为文体式,评其误谬,以训初学云”。以此推之,则杜氏书当与之近似。惟现存者仅为论述句端语助者。“句端”问题,六朝时已为人所注意,如《文心雕龙·章句篇》云:“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骈文与赋尤重发端。杜正伦首加归纳、解释,引起后人重视,故其价值不可低估。今人王利器有《杜正伦〈文笔要决〉校笺》。
江苏省通志稿司法志
宣统元年(1909)始修,由江苏通志局主持,缪荃孙任总纂。司法志。历来司法不入方志,近始有之。苏省司法,仿于汉晋,宋齐梁陈,赦宥恤刑,本纪皆详,自不宜略。由斯而后,迄于有明,或重原恕,或务刻深,胡蓝方黄,终于降李,大狱之类,亦须列入。谳案秋录颇重,其可原者,年有停勾,乾隆以后,取于实录,惜不能备。光绪诸案,重者录之。
菩萨戒义疏
凡二卷。隋代智顗(538~597)说,灌顶(561~632)记。又称梵网菩萨戒经义疏、菩萨戒经义记、菩萨戒经义疏、菩萨戒义记、天台戒义疏、天台戒疏、戒疏。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册。本书系注解梵网菩萨戒经。初立释名、出体、料简三科,次释经文,解义甚为简略。天台、净土宗所传之大乘圆顿戒专依此书而立。收入净土宗全书第十五卷。本书之注疏有明旷之菩萨戒义疏删补三卷、道熙之菩萨戒义疏钞四卷、蕴齐之菩萨戒义疏记三卷、袾宏之菩萨戒经义疏发隐五卷、道光之菩萨戒义疏见闻六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