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琰

- 姓名:王琰
- 别名:
- 性别:
- 国籍: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王琰,生卒年月不详,南朝齐小说家。太原(今属山西)人。幼年在交趾,曾从贤法师受戒,后还都。泰始末,移居乌衣,复游于江都、峡表。齐建元元年(479),复还京师,曾为太子舍人。入梁,官吴兴令。著有杂史《宋春秋》、小说《冥祥记》,俱佚。今传《冥祥记》,凡百三十一则,有鲁迅《古小说钩沉》辑本。生平事迹见《高僧传序》、《三希堂法帖·万岁通天帖》、《<冥祥记>自序》。
王琰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意拳论——桩功与四形
意拳是王芗斋先生吸取太极、形意、八卦少林等各派中国拳术之长处而创造出的一种拳术,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对人的身体健康和技击水平都会有较大的帮助,所以很受练习者的喜爱。王芗斋为20世纪中国武术一代宗师,自创意拳(又称大成拳),在武林具有极高的知名度。留下了《意拳正轨》《拳道中枢(大成拳论)》《断手述要》《意拳论》等几部著作。
曲目新编
戏曲目录。清支丰宜编。是就黄文旸《曲海总目》及焦循《剧考》的增补,列成一表,分为“国朝传奇”、“国朝杂剧”、“元人杂剧”、“明人传奇”、“明人杂剧”五栏,以便于查阅;并根据编者所知,作了一些增补。但把一些散曲集如《雍熙乐府》也列入,则不合黄氏原目的体例。卷末有梅花溪上老人的《题曲目新编后》一篇,由词曲的产生极言戏曲的意义,并仿时艺的风格及作法分类,将戏曲的风格亦分为相应的八类,又进而认为传奇、杂剧永不可废。此文短小但见解新颖。《曲目新编》版本现存道光二十三年朴存堂刻本及清末刻本等。清末刻本改书名为《曲目表》,内容稍有删订,近人陈乃乾编《曲苑》所收本与该本同。《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所收本系以朴存堂刻本作底本并据《曲苑》本校勘。
天公经
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篇幅甚短,仅二百余字。本经好几处经文实据《观世音经》及净土经典敷衍而成,重点在宣传净土思想。文内“螺文”、“重光”等提法,证实本经确为中国人所撰。本经最早见录于隋《法经录》卷四,被判为伪经。其后诸经录均有著录,但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但录文略有误。
华严策林
佛教著述。唐法藏述。一卷。简述《华严经》的宗旨,分为九个部分:一征普眼、二明理事、三辩正因、四融大小、五结成坏、六通二界、七明隐显、八明因果、九达色空。书中谓《华严经》的宗旨最终可归纳为“因果二门”,“因”指“普贤行愿”,“果”指“舍那业用”。认为“因果二位,同一缘起,义不孤行”;“普贤行愿,方号圆因;舍那十身,遂称满果”,从而肯定菩萨修行与成佛的同一性。又强调“法无前后”,反对“从因获果”之说和“即因是果”之说,即既反对把众生与佛完全割裂开来,又反对把佛与众生完全等同。由此主张“因满即果”,“果满即因成”,圆满的普贤菩萨修行即是成佛的体现,成佛的标志又是菩萨修行的完成。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法界次第初门
凡三卷。隋代智顗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略称法界次第。乃智顗为天台之初学者阐述毗昙等之教义及诸法之名目,并兼明诸教之浅深次第以作为习学三观者之阶梯。自初门名色以下至三念处,共计六十门。又卷首之自序列举著作本书之三意(大四六·六六四中):‘一为读经寻论随见法门脱有迷于名数者,二为未解圣教所制法门浅深之次第,三为学三观之者。’
恒水经
佛说恒水经,一卷,西晋法炬译。与中阿含赡波经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