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直方

- 姓名:王直方
- 别名:字立之,号归叟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汴洲(河南开封)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王直方,生卒年均不详,约公元一o五五年至一一o五年间在世,宋代文学家。字立之,号归叟。汴洲(河南开封)人。王棫子。王直方自幼无他嗜好,唯以昼夜读书、手自抄录为乐。绍圣元年(1094),以假承奉郎监怀州酒税,时年才25岁。不久改为冀州籴官。仅仅几个月,又投劾归侍而不复做官。在城边的一个小园中,居住15年,笑傲自适,如同一日。园中有堂,他命名为“赋归”,又有亭,命名为“顿有”。他对朋友疾病死丧,都大力相助,做到力竭势穷而毫不厌倦。晚年得风痹,卧病2年。大观三年(1109)三月卒于河南,年41岁。直方喜与文人游,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常聚会于其家。陈师道亡故,割田十顷以济其孤。能诗,吕本中列入江西诗派中。
王直方与当时江西诗派中著名人物如洪驹父、李希声都有交往,又喜从苏轼、黄庭坚游,所以也是江西诗社中人。但其诗传世的不多,南宋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说:“王直方诗绝少,无可采。”清人所编《宋诗纪事》收录几首,也都算不上佳作。王直方的成就主要在于诗论方面,他的毕生精力大多用在撰写《王直方诗话》(又称《归叟诗话》、《兰台诗话》、《王子立诗话》、《王立之诗话》、《王子直诗话》)上。
王直方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庄子集解
清王先谦撰。清人注解《庄子》者,有的博采众说以详解,有的不尽依旧注而附己见。集众者难免繁冗,附己意者有违原旨。王先谦作《庄子集解》,熟悉旧注,参合诸说,互推短长,择其善解而录,取文从简,避免繁杂冗长。上自司马彪注,下至俞樾、郭庆藩之言,都予以斟酌采择。对于陆德明音义,列句读异文录入较多。书中训诂义理并用,随文所适而标注。后世学者对此书较为推重,认为此书既收前人研究成果,又有各家考证之文,使后世学者研究《庄子》,读一书而知众家言。虽然他以一人之见而定取舍,未免有不当之处,但对于一般学者来说,可有启蒙作用。所以此书与郭庆藩《庄子集释》并行于世,是目前流行较广、内容较好的注本。现存湖南思贤书局本、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国学基本丛书》本,还有1954年中华书局重印本。
抱朴子
东晋葛洪撰著的一部杂家著作。葛洪自号抱朴子,因以名其书。全书共七十卷,其中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内篇言及“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rang)邪却祸之事”,思想内容属道家,是现存体系最完整的“神仙家言”,对道教理论有一定的发展,是研究道家思想的重要资料。其中《金丹》、《黄白》、《仙药》等篇研究用矿物炼丹药,炼金银,用植物治疗疾病等,对化学和药物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外篇详谈人间得失,世事臧否,思想倾向属儒家,对当时官场内幕、贵族的残暴以及社会的伪善等揭露颇多,是研究当时社会思想史的重要资料。因本书基本上以道家思想为主,故道家将其奉为经典,并收入《道藏》“太清部”。本书内、外两篇,原本各自分别刊行,后《道藏》虽将两篇兼收,但却于二者之间插入《抱朴子别旨》一篇,故仍未合为一部。明代刻印本书时因不明此理,将其分为三种,总名为《抱朴子》。本书现有《道藏》和《四部丛刊》本。参考书有清俞樾《读抱朴子》、孙诒(yi)让《抱朴子校注》。
郑孔目风雪酷寒亭
元杂剧剧本。简名《酷寒亭》。杨显之撰。末本。《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均有著录。剧写孔目郑嵩娶妓女萧娥为妾,萧娥气死郑妻萧县君。郑孔目奉命外出,萧娥与高成通奸并虐待孔前妻的子女。郑孔目回家杀死萧娥,因此被发配沙门岛。郑嵩的义弟宋彬(绿林好汉)闻讯赶到酷寒亭,救了郑嵩,并同往山寨。本剧表现的是后妻虐待前妻子女的传统主题,情节曲折紧凑,语言本色精练,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今存《古名家杂剧》本、《元曲选》本。
建炎时政记
宋李纲撰。三卷。记事起建炎元年(1127)五月,终八月。绍兴五年(1135)三月进上。即纲奏议附录中的一种,其后析出单行。前有奏书原序。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梵名Abhidharma -sam!gi^ti-parya^ya-pa^da 。凡二十卷。印度舍利子造,唐玄奘译。又作说一切有部集异门足论。略称集异门足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为阿毗达磨六足论之一。本论系舍利子为预防佛陀入灭后之诤论而作,计分十二品:第一缘起品,明示舍利子代佛陀结集法律之缘起。自第二之一法品至第十一之十法品,明示一法乃至十法之法门。第十二赞劝品,明示佛陀之印可。此论常引法蕴足论,故必作于是书之后。又广本有一万二千颂,今流传者为八千颂。此外,有关本论之作者另有异说,称友之梵文俱舍释论及西藏传说均载为执大藏(梵Maha^kaus!t!hila )所作。
不增不减经
全一卷。今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元魏菩提流支译。其梵名若依宝性论所引用者,应为 Anu^natva^pu^rn!atva-nirdes/a-parivarta,梵本、藏译无本经,其中心部分的三分之一,则被宝性论所引。由其梵名推之,此经原系大部经典之一品,而今则成为小部之经典。其内容为世尊与舍利弗对于有关六道三界四生中轮回的众生界有无增减等问题之对答,为说明如来藏思想之重要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