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直方

- 姓名:王直方
- 别名:字立之,号归叟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汴洲(河南开封)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王直方,生卒年均不详,约公元一o五五年至一一o五年间在世,宋代文学家。字立之,号归叟。汴洲(河南开封)人。王棫子。王直方自幼无他嗜好,唯以昼夜读书、手自抄录为乐。绍圣元年(1094),以假承奉郎监怀州酒税,时年才25岁。不久改为冀州籴官。仅仅几个月,又投劾归侍而不复做官。在城边的一个小园中,居住15年,笑傲自适,如同一日。园中有堂,他命名为“赋归”,又有亭,命名为“顿有”。他对朋友疾病死丧,都大力相助,做到力竭势穷而毫不厌倦。晚年得风痹,卧病2年。大观三年(1109)三月卒于河南,年41岁。直方喜与文人游,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常聚会于其家。陈师道亡故,割田十顷以济其孤。能诗,吕本中列入江西诗派中。
王直方与当时江西诗派中著名人物如洪驹父、李希声都有交往,又喜从苏轼、黄庭坚游,所以也是江西诗社中人。但其诗传世的不多,南宋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说:“王直方诗绝少,无可采。”清人所编《宋诗纪事》收录几首,也都算不上佳作。王直方的成就主要在于诗论方面,他的毕生精力大多用在撰写《王直方诗话》(又称《归叟诗话》、《兰台诗话》、《王子立诗话》、《王立之诗话》、《王子直诗话》)上。
王直方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韦斋集
诗文别集。又称《朱韦斋集》、《韦斋朱先生集》。十二卷。宋朱松撰。《朱子大全》卷九七《皇考朱公行状》谓松“有《韦斋集》十二卷行世,《外集》十卷藏于家”。《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别集类著录《韦斋小集》十二卷,而卷二○诗集类复著录《韦斋小集》一卷。疑卷一八所著录的《韦斋小集》即《韦斋集》。《宋史·艺文志》著录即作“《韦斋集》十二卷、又《小集》一卷”。《文渊阁书目》卷一○著录一部三册,完全,入于诗词类。《箓竹堂书目》卷三著录《韦斋朱先生集》六册,卷四著录《朱韦斋集》三册;前者诗、文合刊,后者为诗。知其时诗有单行本。今通行本有《四部丛刊》续编影铁琴铜剑楼所藏明刊本,卷首有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傅自得序,卷末有淳熙八年尤袤跋,知其源于宋刊。另有明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邝璠刻本、清圣祖康熙四十七年(1708)程垲刻本、康熙四十九年朱昌辰刻本、清世宗雍正六年(1728)朱玉刻本、清穆宗同治七年(1868)紫霞洲祠堂刊本。《四部丛刊》本前六卷为诗,共四百十七首;后六卷为文,共八十四篇;末附朱槔《玉澜集》一卷。
宋文选
三十二卷。不著编辑者名氏。案张邦基《墨庄漫录》,称崔伯易有《金华神记》,编入《圣宋文选后集》中。则此乃其前集,在南渡以前。所选皆北宋之文,自欧阳修以下十四人,惟取其有关于经术、政治者,诗赋碑铭之类不载。中无三苏文字,而黄庭坚、张耒之文则录之。盖当时苏文之禁最严,而黄、张之类则稍宽。又其中无二程文,盖不以文士目之。何焯《义门读书记》跋所校《元丰类稿》后曰:己卯冬,于保定行台(案焯是时在直隶巡抚李光地署中)阅内府所赐大臣《古文渊鉴》,有在集外者六篇,则《书魏郑公传》、《邪正辨说》、《再上田正言书》、《上欧蔡书》。后知立斋相公(案立斋为大学士徐元文之别号)有建本《圣宋文选》数册,其中有《南丰文》二卷,嘉善柯崇朴借钞,遂传于外,此六篇皆在。案 《书魏郑公传》后一篇,《宋文鉴》亦载,不仅见于此集中。焯盖考之未审。然《南丰外集、续稿》,至清并不传。其佚篇惟赖此集以存。盖亦不为无功。宋人选宋文者,南宋所选尚多,北宋惟此集所存。其赅备虽不及《文鉴》,然用意严慎,当为能文之士所编。尤未可与南宋建阳坊本出于书贾杂钞者一例视之。此集收文为欧阳修二卷、司马光三卷、范仲淹一卷、王禹偁一卷、孙明复二卷、王安石二卷、余元度一卷、曾巩二卷、石介三卷、李邦直五卷、唐庚一卷、张耒七卷、黄庭坚一卷、陈莹中一卷。有《四库全书》本。
北大历史课
《北大历史课》包括中国与世界历史两部分,以北大著名历史教授们的教学指导为方向,按照时间顺序,精编了华夏文明上至盘古开天的历史传说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覆灭长达五千年的浩瀚长卷。世界史部分则展现了从古文明时期到二战后世界格局新变化的历史概况。在选材上反映了各个时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人物及其贡献。以典型事例为题,通俗易懂。站在大师的高度看世界,读历史,一书在手,谈古论今,鉴往知来。
本草问答
药学著作。二卷。清·唐宗海撰。刊于1893年。本书记述唐氏和他的学生张士让就本草学中的一些问答。书中对于中西医药的不同理论观点,以及中药药性对人体医疗的相互关系等,均作了探讨。在中西汇通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共设问答近60条,重在中医药理讨论。作者采用阴阳五行、形色气味、取类比象等传统说理方法为主,兼述中西药理之异同及短长,时或以西学论证中药。现有初刻本和大量石印本以及《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本。
圣持世陀罗尼经
一卷,赵宋施护译。玄奘所译持世陀罗尼经之别本也。先说持法,次说诸咒,诸印。
大乘十法经
萧梁扶南国沙门僧伽婆罗译,即《大宝积经》第九大乘十法会异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