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殳

吴殳
  • 姓名:吴殳
  • 别名:吴乔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苏太仓人
  • 出生日期:1611
  • 逝世日期:1695
  • 民族族群:

吴殳( shū )(1611—1695)明末遗民。又名乔,字修龄,号沧尘子。江苏太仓人,赘婿于崑山,故改籍崑山。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补为诸生,不久被斥,遂事佛,兼好神仙。明亡后,奔走南北,常以设馆为生,兼以代人作应酬诗文糊口,康熙初,曾寄寓于崑山名宦徐乾学在北京的碧山堂中,得与一时名学者如万斯同、刘献廷、阎若璩等人相过从,学问为诸人所推重。一生流离困阨,终不失遗民气节。吴殳于书无所不读,才气过人,学识渊博。他精通诗律,所著《围炉诗话》等与当时诗人冯班、贺裳、赵执信等人书并称此道中佳作。又留心晚明亡国史实,与戴笠合著《怀陵流寇始终录》一书,成为后世治晚明史者必读之书。此外,于天文地理、乐聿音韻,乃至医药卜筮、炼丹服食等,莫不探原竟委,深有见地。平生著述宏富,诗文集有《舒拂集》、《吞鸟集》、《息机草》等,惜多已散佚。


吴殳是明清之际最有成就的武术家之一,是明末程宗猷以后唯一留下大量武术著作的人。少年时代,他有感于中原多事,以后见用,必与兵事,乃与同里诸少年习骑射,读孙武、戚继光书。崇祯六年(1633年),与同县陆世仪等从流寓崑山的石电(敬岩)练习枪法,按石电之传授,练枪法之戳、革二法者凡二年,枪法粗成。后来又得到沙、杨两家枪法,并从安徽程宗猷所著《耕余剩技》书中,探明程氏所传枪、刀等武艺。至此专心习武已达十年之久。明亡以后,吴殳“心如死灰”,笔墨俱废,枪法等亦近于放弃。直至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殳年已50岁时,因友人相勉,乃援笔作《石敬岩枪法记》一篇,意在存其失忘之余。此年又在北方碰到“渔阳老人”,得老人所传剑法。翌年,在河北省鹿邑县盛氏家设馆,巧遇安徽程真如之高足朱熊占,从朱习程真如的峨眉枪法,乃据朱氏之说辑成《峨眉枪法》一卷,並撰《枪法圆机说》等文。同年,又据日本传入中国之双手刀法,参以渔阳老人所传剑法,撰成《单刀图说》一卷。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殳又据少林僧洪转所传枪法,撰成《梦录堂枪法》一卷。同年八月,将自己平生所著武艺各书及诸篇论说辑成《手臂录》一书,时吴殳年已67岁。至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吴殳又将《手臂录》中关于枪法的部分重加写定,成《无隐录》书稿。


吴殳平生所学武艺,有枪法、剑法、单刀法及双刀法等,但主要是枪法。因此他的著作皆以枪法为主要内容。明代以来,无论军旅、民间,步战枪法皆以六合枪为大宗,但六合枪虽号称出于一源,实际上支派甚多,说有异同,加上民间花法拳师妄为衍义,于是虽有戚继光、程宗猷诸家著作可供检览,毕竟武艺非书本可通,不能深明其技者难以按图索骥。吴殳《手臂录》等书,从石电所传枪法入手,最后归之于程真如的峨嵋枪法,其间对杨、马、沙三家及少林枪法等,详加诠释与辨析,一一讲明其异同优劣,使后之学者一览无余,所以,可以说吴殳是明代至清初各家枪法之集大成者,他的书是对前代和当代枪法的总结性著作。不过吴殳在议论学问时常有刻薄前人、好为高论之病,因此而受到时人之诟议。在论述枪法时,也多少有此倾向,晚年所谈,时有前后牴牾之处,这是不应该为之回护的缺点。

吴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罗马与中国

罗马与中国

《罗马与中国:历史事件的关系研究》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J.梯加特的部代表作,出版于1939年。这部书突破传统的史学研究观念,提出并使用了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即:针对历史上某一有重大意义的课题,将与之有较密切关系(在时空上)的历史事件详加罗列,在精细的对比中进行研究,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该书列举的大量史实表明,在罗书帝国的盛衰期,其本土及北境、东境经常遭受蛮族的进攻、骚扰,而这类“侵扰”,以及罗马帝国主动发起和被动接受的诸多战争,又往往直接或者间接地受到中国对西域地方的经营及政局变化的影响,从而在理论上将古代东西方的交往(尽管在当时应属于较疏松、较间接的交往)由简单的经济关系上升到复杂的政治关系,使当时的世界形势展现出一种全新的画面……

打枣谱

打枣谱

中国最早一部记述枣的专书,元代柳贯著。贯字道传,浦阳(今浙江浦江)人。官至翰林待制。全书仅一卷,不足500字,分“事”与“名”两部分。事的部分,释枣之名,记枣之用及有关枣的掌故。名的部分,记枣之名73种,有的记其产地,有的注见何书,有的只有名称而已。73种枣名之中,有的出于神话。仅有《说郛》本行世。

四部正讹

四部正讹

考辨伪书专著。三卷。明胡应麟著。唐宋以还,赝书代作,作者日传,有人不察,尽信不疑,致使谬种流传,为害非浅,而辨伪专著甚少。应麟有感于此,著成《四部正讹》,专门考订辨别伪书。此书先概括介绍伪书出现的种种情况,将其分为二十类:一,有伪作于前代而世率知之者;二,有伪作于近代而世反惑之者;三,有掇古人之事而伪者;四,有挟古人之文而伪者;五,有傅古人之名而伪者;六,有蹈古书之名而伪者;七,有惮于自名而伪者;八,有耻于自名而伪者;九,有袭取于人而伪者;十,有假重于人而伪者;十一,有恶其人,伪以祸之者;十二,有恶其人,伪以诬之者;十三,有本非伪,人托之而伪者;十四,有书本伪,人补之而益伪者;十五,有伪而非伪者;十六,有非伪而实伪者;十七,有当时知其伪而后世弗传者;十八,有当时记其伪而后人弗悟者;十九,有本无撰人,后人因近似而伪托者;二十,有本有撰人,后人因亡逸而伪题者。然后按经、史、子、集次序列出伪书,逐一辨析论证。卷末还有审核伪书的方法八条:一,核之《七略》以观其源;二,核之群志以观其绪;三,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四,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五,核之文以观其体;六,核之事以观其时;七,核之撰者以观其托;八,核之传者以观其人。本书所辨伪书有一百零四种,比此前宋濂的《诸子辨》超过一倍多,而且把辨伪范围扩大到经、史、子、集四部,实乃前人所无有。宋书之辨,多属“卫道”之评,胡书之辨,皆为辨伪求真。书中所概括伪书的情况、辨伪的方法,对我们今天仍有很大参考价值。

淳熙玉堂杂记

淳熙玉堂杂记

笔记。 南宋周必大(1126—1204)撰。三卷。必大有《文忠集》已著录。另著有《省斋集》、《玉堂类稿》等八十一种。亲聆皇帝玉音之处为玉堂(或称翰林院),有所问对思考,笔录成文,得五十余条,于淳熙九年(1182)成书。以记翰林故事为主,凡銮坡制度沿革、一时宣诏奏对诸事,多有记述。其中奉表德寿署名、赐安南国王嗣子诏书等,皆能援引古义,合于典礼。尤以琐闻遗事,脍炙人口。与洪遵《翰苑群书》、程俱《麟台故事》、洪迈《容斋随笔》参照阅览,可备考证唐宋典制之需。有明汲古阁刻本,《说郛》本,《四库全书》本。

北欧神话

北欧神话

神话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与散漫的希腊神话迥然不同,北欧的神话,是庄严的、悲剧的;北欧的众神,是庄重、正真、博大的;这些如斯堪的纳维亚群山一样粗朴而巨伟的传说,无不透露着北欧民族个性中的冰与火。本书是由我国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所著的一本以“北欧神话”为主题的神话学知识普及读本。不仅是文学家,同时也是中国神话学研究领域的第一人,茅盾先生潜心研究了八本重要的文献书籍,从而梳理出北欧神话的总体脉络,并深入浅出地写就了这一本通俗好懂的普及读物。本书在内容上罗列了各种来源不同的北欧神话素材,并结合茅盾先生本人的观点和解读,条理清晰地梳理了北欧神话中的诸神轶事,以及诸神之间的关系。

法界宗五祖略记

法界宗五祖略记

应戴京曾之请而作。是华严宗五位祖师(初祖杜顺、二祖智俨、三祖法藏、四祖澄观、五祖宗密)的合传,其中杜顺传和智俨传取材于《华严悬谈会玄记》,法藏传取材于《法藏和尚传》,澄观传和宗密传取材于诸种疏记。书中否定法藏于唐万岁通天元年(696)讲新译《华严经》和受具足戒的事实,认为法藏受具足戒于上元元年(674);认为《妄尽还源观》非为杜顺撰,而为法藏撰,等等。许多说法与唐、宋时期的史料记载不尽相同。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