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

- 姓名:王松
- 别名:字友竹,号寄生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台湾新竹人
- 出生日期:1867
- 逝世日期:1930
- 民族族群:
王松(1867—1930)字友竹,号寄生。别号沧海遗民。台湾新竹人。祖籍福建晋江,自其祖父始迁台湾。他的诗学观念承袁枚和赵翼的性灵诗派,力主“性灵说”,主张将性情、学问、精神熔于一炉,注重诗人的个性和情思。针对日据时代的文人过于虚荣,念念不忘昔日的“功名”,批评时人的媚日倾向。少时聪颖。稍长,“读书以经世为务,穷究博览于古今安危治乱之变,独不喜为帖括家言,暇则登涉山林,赋诗饮酒自乐而已。乡里父老稔其内行孝友淳实,皆以才学人称之,共白当事,刊入保案,奖以职衔荣典,而友竹独意有弗屑,力辞者屡矣!”(丘菽园《赠王君友竹序》)《马关条约》签订,台湾被迫割让于日本,愤而携眷回大陆。途中遇盗,财物被劫,于福建晋江祖居地作短暂停留,迫于生计重返台湾,隐居乡里,自号“沧海遗民”。能诗。刘承幹称其诗“大都穷愁发愤所作,遭历不平之鸣,么弦孤曳,如鼓雷威之琴,变徵之音,恍如燕台之筑,其志怨,其声哀以促”(《沧海遗民剩稿·序》)。林纾称其诗“近体骨力清健,仿佛陈简斋,然往往流出悲音,则伤其故乡之属他人也”(《沧海遗民剩稿·跋》)。著有诗集《沧海遗民剩稿》二卷、《台阳诗话》。生平事迹见丘菽园《赠王君友竹序》、《遗民王友竹君生圹表》(俱载《沧海遗民剩稿》)。
猜你喜欢的书
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皇极典
《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10000卷,目录40卷,原名《古今图书汇编》,是清朝康熙时期由福建侯官人陈梦雷(1650-1741)所编辑的大型类书。该书编辑历时28年,共分6编32典,是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采撷广博,内容非常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有人类、禽兽、昆虫,乃至文学、乐律等等,包罗万象。它集清朝以前图书之大成,是各学科研究人员治学、继续先人成果的宝库。由于成书在封建社会末期,克服以前编排上不科学的地方,有些被征引的古籍,现在佚失了,得以赖此类书保存了很多零篇章句。明伦,彰明人伦。人伦在此指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此部收录了有关于彰明人伦的各类辞赋文章。
淡水厅筑城案卷
本书(一册一二○面七二、○○○字)不分卷,今据台湾省立博物馆所藏前淡水厅筑城案卷整理辑成。淡水厅设自清雍正元年,至道光年间始行建城。此辑起自道光六年十一月地方人士、铺户具呈吁屿请城,以迄二十三年缮修水关及其他未竣工程,记载颠末綦详。
读通鉴论
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阅读《资治通鉴》及历史的议论。书成于王夫之晚年,盖读史有感,随事触发,初无意于为文,故每篇皆不立题目;而于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制作轻重之原,均有论列。全书30卷,包括秦1卷,西汉4卷,东汉4卷,三国1卷,晋4卷,宋、齐、梁、陈、隋各1卷,唐8卷,五代3卷,另附《叙论》四篇为“卷末”,约六十余万字。《读通鉴论》每卷之中,以朝代为别,每代之中,以帝王之号为别;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王夫之从69岁开始执笔,“贫无书籍纸笔,多假之故人门生,书成因以授之”,直到康熙三十年(1691年)逝世前完成,用意在于“推本得失之原”,“立一成之型”。在四库全书中为史部史评类。目前中华书局所刊印的《读通鉴论》采用曾国藩金陵刻本为底本。
密云禅师语录
十卷。明代密云圆悟撰,山翁道忞编。圆悟,俗姓蒋,字觉初,号密云,宜兴人。自幼乖巧,常闻佛声,仅八岁便知佛号,稍长常独自一人顾世相作无常之想,每每进城卖柴路经行人毫无察觉,心想凝重,渐渐看破红尘。出家奉法,住寺天童寺。出家后益思研经,用功刻守,积累了不少学习心得和体会,遂将其用语录体整理成书,即《密云禅师语录》。此书对了解圆悟佛学很有帮助。卷末附有虞山钱谦益作的“塔铭”,圆悟弟子道忞所作的“行状”和“年谱”。收有圆悟禅师的上堂语、开示、小参、入室机缘、问答机缘、勘辨机缘、法语、书问、举古、拈古、征古、别古、代古、颂古、佛祖赞、自赞、偈、佛事、杂著、行状、年谱、塔铭等。另有十二卷本。收入《龙藏》、《中华大藏经》。
三圣圆融观门
简称《三圣圆融观》。佛教著述。唐澄观述。一卷。主要论述“华严三圣”(毗卢遮那如来、普贤和文殊)的圆融无碍关系。书分两部分:(1)“相对明表”,谓三圣之中,二圣为因,如来为果,“若悟二因之玄微,则知果海之深妙”。又二圣“表”不同之“三法”:普贤“表”所信法界、所起万行和所证法界;文殊表能信之心、能起之解和能证大智。(2)“相融显圆”,先述二圣法门本身各自圆融,次述二者相互圆融,在此基础上述三圣圆融,“普贤因满,离相绝言,没因果海,是名毗卢遮那”。书中并强调理智等不离于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三圣圆融”说首创于李通玄,此文受其影响,又有发挥。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般若守护十六善神王形体
般若守护十六善神王形体,一卷,唐 金刚智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