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棣

王成棣
  • 姓名:王成棣
  • 别名:王昌运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王成棣,一名王昌运。出生年月不详,其父为医官王宗沔。宋纯福帝姬赵金铃被掳往北国,归珍珠大王,后嫁给王成棣。金天会五年(1127年)三月二十八日,王成棣受粘罕之命,作为翻译人员,从汴京出发,跟随金珍珠大王设野马押送韦后等人经燕京到上京。因韦后等人大都监押在青城斋宫,故王成棣把一路上的行程和见闻的记录定名为《青宫译语》。


《青宫译语》所记内容,都是作者亲闻历见之事,因而极为真切可靠。此书的主要价值是在于其中所记载的金国历史地理方面的重要文献。《青宫译语》的特点是每日都记有从某地到某地的行程,并记录见闻。它与《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可互为发明和补充。二书对照起来,相得而益彰。例如:天会五年四月三十一日抵海云寺,“五月一日入寺驻马,王及妃姬皆洗手焚香。妃姬辈请成棣书疏,发愿期得还乡……初二日,王令驻屯一日,共浴温泉”。而许亢宗出使金国时也曾经过海云寺,《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第十八程云:“自来州八十里至海云寺……寺去海半里许,有温泉二池……”。两相对照,简直象互为注释。再如天会五年五月“初七日过兔儿涡,初八日渡梁鱼涡。此两日如在水中行,妃姬辈虽卧兜子中,驼马背亦湿透重裳,地狱之苦,无过于此。”而《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亦云:“第二十三程自显州九十里至兔儿涡。第二十四程,自兔儿涡六十里至梁鱼务(即梁鱼涡之同名异译)。离兔儿涡东行,即地势卑下,尽皆萑苻沮洳积水,是日凡三十八次渡水,多被溺……”。这与《青宫译语》的“如在水中行”亦可互相印证。特别是二书所记行程不同之处,可考见驿站的变动情况。例如:将到金初都城上京的几程,《青宫译语》所记已与《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有不同之处。但和稍后的洪皓《松漠纪闻》所记却无不切合。《青宫译语》所记为:“二十日渡混同江,宿报打孛堇寨。二十一日渡来流河,宿阿萨铺。二十二日抵会宁头铺,上京在望,众情忻然”。而《松漠纪闻》反方向记为:上京“三十里至会宁头铺,四十五里至第二铺,三十五里至阿萨铺,四十里至来流河,四十里至报打孛堇铺……”。这恰与《青宫译语》所记吻合。诸如此类者,有许多都是研究当时金国历史地理的极有价值的史料。


另外,书中对于一路上所见北方刚经战乱的凄惨荒景,以及押送途中宋室王、妃、姬等人的事迹都详为记述。由此也可见他们北迁途中的坎坷经历。此外,书中还记录了女真族纳妾的仪式,是研究女真民俗与北迁妇女屈辱命运的罕见史料,也反映了靖康国耻的一个侧面。


《青宫译语》未有刻本及单行本存世。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确庵编辑记载靖康事件始末的稗史而成《同愤录》,其中节录此书。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耐庵依据《同愤录》下帙增订成《靖康稗史》。由此,《青宫译语》的节选本才流传至今。

王成棣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理想与历程

理想与历程

这本书集结了罗素的诸多理论,比如爱情、婚姻、理想、爱欲、人性、家庭、心理等诸多方面,内容详实,并且分析精到,独具匠心。内容给我们最直接的启迪,也教会我们健康的思维方式。

亡灵出没在古城

亡灵出没在古城

《亡灵出没在古城》又名《连续自杀事件》,是约翰·狄克逊·卡尔创作的一部悬疑推理小说。很久以前,在史塔伯斯家族管理的查特罕监狱里,阴森的鬼魅传说、囚犯们血泪斑斑的故事就像挥之不去的巨大阴影依然笼照着这座废弃了百年之久的监狱,这里很早以前是处死女巫的绞刑场,监狱建成后残酷的管理手段让此处彷如炼狱。而历代担任典狱长并拥有此处大批地产的史塔伯斯家族也自此厄运连连,传言史塔伯斯家继承人注定要断颈而亡。这个谣言在这一代史塔伯斯家主人身上再度应验。吓坏了的史塔伯斯家长子勉强遵照遗嘱,到查特罕监狱守夜接受试炼,众人也决定在外面监看避免意外发生,然而……厄运又降临了吗?靠着菲尔博士的明察秋毫,隐藏在这一切谣言传说背后的邪恶阴谋才得以逐步揭开。

西南联大文化课

西南联大文化课

本书主题是“文化课”。书中收录了冯友兰、张荫麟、汤用彤、罗庸、雷海宗、吴晗、闻一多等七位先生的文章。本书从中西文化的比较入手,渐及中国历史文化、人文文化,最后通过对哲学与人生的讲解,形成了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文化的完整概述,展现了西南联大通识教育“以民族文化为主体,融汇古今、中西文化而重建现代中国文化”的特色和各位先生深厚的学术功底。

通志

通志

南宋郑樵撰。200卷。纪传体通史。记述上古至隋唐3000余年的史事。郑樵博学而著述丰富。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进经旨、礼乐、文字、天文地理、虫鱼草木、方书等31种书。绍兴二十六年,综合历代史料编成此书。分本纪、年谱、略、世家、列传等。计本纪18卷,自三皇五帝至隋,依各史抄录;世家3卷,分周同异姓;列传108卷,自周至隋;载记8卷,为五代十国;四夷传7卷,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年谱4卷,自三皇五帝至 隋;20略52卷,记上古至唐宋历代典章制度及文化发展。20略计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礼、谥、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灾祥、昆虫草木等,其中多袭用《通典》旧文,惟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木五略,为旧史所无。20略为作者用力之作,也是本书的精华。 其中最要者为《艺文》与《校仇》。《艺文略》为宋以前之图书分类目录,著录图书10912部,110972卷。《校仇略》为目录、校仇学之重要著作。旧以此书与《通典》、《文献通考》合称《三通》,但本书是通史,三书并列不当。元大德三山郡刻元明递修本,元至治二年福州刻本为现存最早版本。明清版本颇多,通行有清武英殿本。1937年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有《十通》合刊本。《二十略》有单行本,名《通志略》,有明陈宗奎校刊本、《四部备要》本、世界书局本等。

梁书

梁书

纪传体史书。唐初姚思廉撰。56卷。其中本纪6卷、列传50卷。无表志。成书于唐贞观十年(636)。思廉父姚察在隋时撰有旧稿,贞观三年(629),思廉奉命修史,在其父旧稿的基础上,参照梁谢吴《梁书》等诸家史书,补充整理,续成此书。记载南朝梁自萧衍建国至萧方智之国56年间历史(502—557)。内容对梁朝的政治、军事及思想、文学、史学、宗教、民族关系都有叙述。篇中有关梁与北朝抗衡、屯田、农民起义等事较有参考价值。文笔较为简练,记事较为详备,是现存梁史比较原始的记载。范缜、阮孝绪、陶弘景等传,保存了当时思想、目录、医药方面的史料。版本有宋大字本,明南、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百衲本。1973年中华书局出版卢振华点校本。

那先比丘经

那先比丘经

Naxianbiqiujing,佛教经典。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的西北印度,最早所用语种不详,学术界对此有梵语、混合梵语等不同说法。后形成北、南两种流传本。北本于东汉时传入中国,即汉文大藏经中的《那先比丘经》;南本约定型于4世纪,即收入南传巴利三藏并流传于南传佛教各国的《弥兰陀问经》。北本的内容相当于南本的序言及前三部分,篇幅约为南本的四分之一。该经以公元前2世纪入主西北印度的大夏国王弥兰陀与印度佛教僧侣那先进行讨论的形式,论述轮回业报、涅槃解脱、灵魂观、佛身观等一系列佛教理论问题。对于了解印度原始佛教、印度与希腊思想的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此经先后有汉译三种,现存二卷本(东汉译出、译者不详)、三卷本(译时、译者不详)两种,另有一卷本一种,已佚。巴利语的《弥兰陀问经》有僧伽罗文、泰文、罗马字母等不同文字拼写本多种,内容略有差异。此外,还有英、德、日、法各种文字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