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称

王称
  • 姓名:王称
  • 别名:字季平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南宋眉州(今四川眉山)人
  • 出生日期:1195
  • 逝世日期:1200
  • 民族族群:

王称(1195—1200)南宋宁宗庆元间吏部郎中。旧讹作王偁,字季平。南宋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历知龙州(今四川平武县东南)、直密阁。庆元间官至吏部郎中。其父王赏,曾参与编修实录。王称继承家学,刻意治史,以国史实录为基础,广搜北宋九朝事迹,撰成纪传体(无表、志)北宋史《东都事略》一百三十卷。其书记事要而不繁,信而有征,卓具史识,为考采史者所宝贵。淳熙十二年(1185),洪迈修四朝国史时奏进。又著有《西夏事略》、《张邦昌事略》。

王称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国富论

国富论

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该书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以分工为分析的起点,依次论述了交换、货币、价值等一系列经济问题。第一次创立了比较系统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是经济学说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书中强调劳动是国家财富的真正源泉,国家财富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它批评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力倡经济自由主义。大约从1767年起,斯密就着手该书的写作,1770年完成了初稿,但由于健康原因到1773年才完成原稿。之后,他又在伦敦花了三年时间修改补充,终于在1776年3月9日初版问世,以后经斯密自己修订又出了四版。《国富论》出版后,立刻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不久就被译成几国文字出版。1902年,严复将其译成中文 (译名《原富》) 介绍到中国; 1931年,郭大力、王亚南重新翻译这本书,并将书名改为《国富论》。该书的基本思想是研究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产生发展的条件,目的在于寻找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书中认为,增加国民财富的途径,一是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这主要靠发展分工; 二是增加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数,这主要靠增加资本。围绕这一基本思想,全书首先树立正面的理论体系,然后对历史经验和过去各种错误的经济学说及政策进行评论和批评; 它以对私人经济的讨论为主,兼及国民财富。全书除序论外,共分五篇三十二章。这本书不仅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理论原理,而且还探讨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经济政策以及财政学。它的出版,标志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已经建成,因而在人类经济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空前的影响。

唐鲁孙谈吃

唐鲁孙谈吃

唐鲁孙是中国饮食文化和掌故杂谈方面具有代表性和传奇性的人物。他以其博闻强记和细腻动人的文字功夫,演绎了一段段“舌尖上的民国史”,功力至深,韵味至长,尤为难得的是,在“吃”之外,唐鲁孙还记录下很多鲜为人知的民俗掌故、宫闱秘闻,以及晚清民国的服饰、手艺、年俗、名人轶事等。

窥词管见

窥词管见

词话。清人李渔撰。一卷。渔有《笠翁传奇十种》已著录。此编系今人唐圭璋先生从《笠翁全集》中录出。全书只有22则,约九千字。但比较全面地论述了词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作法。李渔主张要严格区分诗、词、曲三者之间的界限,认为“诗之腔调宜古雅,曲之腔调宜近俗,词之腔调,则在雅俗相和之间”。他主张词意贵新,而所谓“新”,并非指事情新奇少有,而是能“言人所未言,而又不出寻常见闻之外者”,要“能于浅近处求新”。这就等于强调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和体察意境,然后再提炼加工。李氏为一代曲家,于诗词亦颇有造诣,尤于创作、鉴赏多精湛见解。故此编所论对于词艺创作、欣赏、鉴别均有重要价值。

法华经玄义节要

法华经玄义节要

法华经玄义节要,二卷,明智旭节并跋。

显识论

显识论

梵名Vidya^nirdes/a -s/a^stra 。全一卷。陈·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内容阐明三界唯识之义。初说识有显识、分别识等二种,次举一切三界唯识等论旨。本论论题下有‘从无相论出’之语,而同为真谛所译之‘转识论’论题下亦有此语。又除高丽大藏经外,于宋、元、明三种版本中之本论卷首皆有‘显识品’三字,准此,推测本论系阐释‘无相论’中显识品之作,然因无相论于汉译中并无译本,故亦无法确知作者究系何人。此外,本论之夹注谓(大三一·八八○中):‘义疏九识第三,合简文义有两,一明识体,二明识用;一识体者出唯识论。’上引中‘义疏九识’之语,或指真谛所倡言之九识义,而转识论中亦有(大三一·六二上)‘具如九识义品说’之语,故推知本论与转识论当为姊妹作之关系。又上引中‘出唯识论’之语,似意味本论所说‘一切三界唯有识’等文乃出自唯识论,若然,无相论当系唯识论之异名。又若自本论之译语观之,则与真谛译之摄大乘论释等颇不一致,故推测本论或系由真谛,或真谛之门人所造。

安士全书

安士全书

清朝周安士居士所著,包括“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万善先资”、“欲海回狂”、“西归直指”四部。被号称中国净土宗十三祖的民国高僧印光大师称为“善世第一奇书”。全书共分四部,约60万字。本书被印光法师称为“善世第一奇书”,在佛教界被认为是准佛经。全书以佛教思想为主线,汇集了许多历史故事,深刻地诠释了中国儒释道三教文化,雅俗共赏,启迪智慧,有益于劝人为善、济世救人、净化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