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伯阳

- 姓名:魏伯阳
- 别名:名翱,号云牙子
- 性别:男
- 朝代:汉代
- 出生地:会稽上虞(今浙江)人
- 出生日期:151
- 逝世日期:221年
- 民族族群:
魏伯阳(151~221年)东汉炼丹方士,吴人,名翱,号云牙子或太素真人。会稽上虞(今浙江)人。《神仙传》说他“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其所从来。”著有《周易参同契》,为世界炼丹史上最早的一部理论著作,享有“万古丹经王”称号。用《周易》揭示阴阳之道,参合黄老自然之理,讲述炉火炼丹事,是道教最早的丹经。因此魏伯阳也是丹鼎道派的开门祖师。道教传说中,他还是最早服丹成仙的方士之一。《神仙传》载他领三弟子入山炼丹,丹成,为考验弟子的诚心,先将丹给一白犬食,谓弟子曰: “犬即飞者,人可服之,若犬死即不可服也。”犬服果死,弟子于是问魏伯阳服否,魏伯阳说:“我弃家入山,炼丹么久,不得仙道,真是羞耻。”乃服丹,入口即死。三位弟子中,只有一位对魏伯阳深信不疑,以为师非凡人,服丹而死,肯定有用意,便跟着魏伯阳服了丹,亦死。其余两位,畏缩不敢服,乃共出山,为魏伯阳及死弟子求棺木。二人去后,伯阳即起,将所服丹纳死弟子及白犬口中,皆起,于是一齐仙去。
魏伯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遂初堂书目
私人藏书书目。南宋尤袤撰。一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作者遂初堂藏书为近世之冠,杨万里《诚斋集》有为作者作的《益斋书目》,其名与此书不同,但马瑞临《文献通考》引杨序列《遂初堂书目》条下,知为一书。今本无此序,而有毛并一序,魏了翁、陆友仁二跋。此书分经为九门:经总类、周易类、尚书类、诗类、礼类、乐类、春秋类、论语孝经孟子类、小学类。分史为十八门:正史类、编年类、杂史类、故事类、杂传类、伪史类、国史类、本朝杂史类、本朝故事类、本朝杂传类、实录类、职官类、仪注类、刑法类、姓氏类、史学类、目录类、地理类。分子为十二门:儒学类、杂家类、道家类、释家类、农家类、兵家类、数术家类、小说家类、杂艺类、谱录类、类书类、医书类。分集为五门:别集类、章奏类、总集类、文史类、乐典类。其例略与史志同。惟一书而兼载数本,以资互考,首创版本目录学先河,多为后人仿效。此书无解题,另外还不载诸书卷数及作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疑其为传写者删削。其子部别立“谱录”一门,以收香谱、石谱、蟹录等无类可附者,是从宋代新出现的书籍实际出发,“为例最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当然此书分类也有不妥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宋人目录存于今者,《崇文总目》已无完书,惟此与晁公武志为最古,固考证家之所必稽矣。”
戊壬录
宋玉卿编。见成都昌福公司出版之汉史氏编《满清野史》第六种,亦见陆保璿编《满清稗史》。是书3万余言,分5节:记述1898年(戊戌)至1903年(壬寅)五年间大事。除第1、2节记述戊戌政变及立储始末外,余者皆与义和团事有关。例如第3节《义和团之乱》,述说义和团为白莲教支流,因德人卒割胶州湾以去,义和团乃乘间而起。第4节《辛丑和约》,述说奕劻、李鸿章、王文韶等参与议和的经过情况。第5节《两宫回銮》,述说1901年末至1902初(辛丑年十月至壬寅二月)慈禧及光绪从西安启程回归京师沿途情况。
瞽言
瞽[gǔ]言,明清之际陈确的有关道德问题的论文集。共4卷,30余篇。自称其学说不苟同于习俗,“世皆切切然莫不以吾言之瞽”(《瞽言序》),故命之曰《瞽言》。反对宋儒把天理人欲绝对对立,认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造成“身心之害百出”(《近言集》)。指出富贵福泽和忠孝节义一样,是庸圣皆同的人欲。要求人们“只时从人欲中体验天理,则人欲即天理矣,不必将天理人欲判然分作两件也。”(同上)肯定人的物质欲望和道德追求同样具有合理性。揭露周敦颐“无欲”之说为“禅障。”提出气、情、才即性,人性不能离开人的自然生命,批判“另悬静虚一境莫可名言者于形质未具之前,谓是性之本体”的理论是“援儒入释”的学说。(《圣学》)重视“习”在人性修养中的重要意义,认为人的道德品质“所以有善有不善之相远者,习也,非性也,故习不可不慎也”。(《子曰性相近也二章》)并进而提出“素位”的道德修养方法,宣称“素位是戒惧君子实下手用功处。”(《与刘伯绳书》)只要人们各安其分,诚身改过,“正己反求”,则能“自得而无怨尤”(《生计》),从而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瞽言》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陈确的伦理思想。
佛说文殊菩萨最胜真实名义经
佛说文殊菩萨最胜真实名义经,一卷,元沙啰巴译,沈明仁题记,成函,大正一一八九。后附文殊所说最胜名义经,宋金总持等译,各藏另目,见碛砂更函,大正一一八八。此不重印。
十地义记
十地义记,卷一,首缺,宝藏题记,编号二七五八。
般若心经注讲
般若心经注讲,一卷,清行敏述,附金刚神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