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宗沂

汪宗沂
  • 姓名:汪宗沂
  • 别名:字仲伊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安徽歙县人
  • 出生日期:1837
  • 逝世日期:1906
  • 民族族群:

汪宗沂(1837一1906)安徽歙县人,字仲伊,号韬庐处士。同治三年(1864)优贡,光绪二年(1876)举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授山西即用知县,告病辞官归里,专心读书著述。清廷镇压太平天国后,持所著谒见曾国藩,曾延用为忠义局编纂。因师李联琇受汉学,师方宗诚受百家之学。李鸿章为直隶总督,曾延宗沂入幕参议兵农诸政。居五年辞归,先后主讲安庆敬敷、芜湖中江、歙县紫阳诸书院。光绪二十一年由安徽学政保举学行,特旨赏加五品卿衔。汪宗沂少好经世之学,曾师事临川李联琇。并受考据之学于仪征刘毓崧,受义理之学于桐城方宗诚。治学以经为主,旁及医术、兵法,声韵、音律,均有所建树。晚年好道家言。“诗不求工,亦往往可诵”(王赓《今传是楼诗话》)。


一生著述很多。治《周易》,以为《说卦》三篇,今佚其二,古籍引《易》而不见今本者即《说卦》逸文,辑《十翼逸文》一卷。又以王弼扫象数,虞翻注参道家,故于李鼎祚《集解》外复辑韩婴、孟喜、周生、蔡景君之说及《史记》、《淮南子》、贾、董、杨、刘之书以己意抉择,撰《周易学统》九卷。辨别今古文尚书,著《尚书合订》上下卷。以为《逸礼》三十九篇均为周礼,著《逸礼大义论》。又谓《论语》齐论有《问王》、《知道》二篇,因匡衡尝述齐论出于后仓,后仓有《曲台记》,故小戴《礼记》中《冠义》以下七篇均为齐论逸文,撰《逸论语》一篇。此外有《孟子释疑》、《管乐元音谱》、《声谱》、《汉魏三调乐府诗谱》、《金元十五调南北曲谱》。辑《伤寒杂病论合编》、《葬经校注》、《龙经校注》。壮喜论兵,以今之《六韬》非真帙,武侯阵图、李靖兵法亦沦佚,乃钩稽典籍所引,辑《太公兵法逸文》一卷,《武侯八阵兵法辑略》一卷,《卫公兵法》三卷。刺取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奏议中论兵语,辑为《三湘兵法》。辑佚书有《何氏姓苑辑本》。校订之书有《急就章写校本》、《韬庐隶谱》。诗文有《韬庐诗略》、《韬庐文稿》。生平事迹见刘师培《汪仲伊先生传》(《碑传集补》卷四一)、章梫《汪宗沂传》(《碑传集三编》卷三三)、《安徽通志稿·列传五》、《民国歙县志》卷七、卷一五、《皖志稿·集部考·词曲》、《民国皖志列传稿》卷五等。

猜你喜欢的书

悟真篇正义

悟真篇正义

道教内丹修炼典籍,清董德宁对宋张伯端的《悟真篇》所作的注,三卷。民国守一子《道藏精华录一百种提要》对该书非常推崇,其言:《悟真篇》是张伯端所著,乃修丹之金科,为养生之玉律,后人纷纷释注,遂致惑乱真机、邪说横行,世传有薛(道光)注者,也总是伪诧,故著者数十家,尽是求明反晦,迨至清乾隆戌申元真子董(德宁)君,始将所得玄秘,详注于《悟真》之中,而阐其幽微,咸归正道,名曰《正义》,乃专言内丹之道,与《参同契》互相发明,斯张君(伯端)之本旨以显,学者宜精究而熟研之,则自可达其真际而不致认贼为子。该书的结构为:卷上对《悟真篇》中的十六首七言律诗进行注解,卷中对其中的六十四首七言绝句进行注解,卷下对其中的一首五言四韵、十二首〈西江月〉、又一首〈西江月〉、五首七言绝句及几首歌赋进行注解。注者董德宁认为:五言四韵一首乃总述药物作用,以及结丹功效;十二首〈西江月〉多是对修炼金丹进行注解;又一首言金丹的〈西江月〉之文气与《悟真篇》不同,且在张伯端的原序中,只言〈西江月〉十二首,今有其十三首,疑是后人所添;五首七言绝句虽言旁门之学,以及修性之徒,但无甚深奥之义。

太上长生延寿集福德经

太上长生延寿集福德经

太上长生延寿集福德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经文乃元始天尊为长生护福神王讲说,篇幅较短。内称众生归依大道,应先行三清静:「第一身清静,第二心清静,第三口清静」。然后可修三洞上法。并于三元、五腊、八节、四时、本命生辰日诵念「长生延寿咒」、「集福德咒」,即可神魂洞彻,外散鬼魔,福德日积,世世安乐,经中有咒颂。

萤窗清玩

萤窗清玩

全称《新订萤窗清玩花柳佳谈全集》。言情小说。 作者不详,亦不知创作时间。现存清抄本。小说全集共四卷,分别描写青年男女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第一卷《连理枝》第二卷《玉管笔》第三卷《游春梦》第四卷《碧玉箫》,不题撰人。成书于清光绪年间。现仅存稿本,藏山东大学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稿本,1997年春风文艺出版社“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续”排印稿本。

卢沟桥

卢沟桥

四幕话剧。田汉著。1937年8月作。初刊1937—1938年汉口《抗战戏剧》第1卷第1—4期。1937年10月成都协美印刷局初版。1938年1月汉口大众出版社初版。抗战戏剧丛书之二。1939年11月戏剧书店初版。国防戏剧丛书第一种。

大乘广百论释论

大乘广百论释论

凡十卷。又称大乘广百论释论、广百论、广百论释。护法造,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本书系对圣天所造广百论本之注释书。内容分八品,各品有偈颂二十五首,合为二百偈颂。专为破斥外道、小乘所说诸法实有之迷执,证我、法皆空,开显真空无我之中道义。圣天为中观派大师,护法则为唯识派大师,广百论释论之形成,显示出后世一般以中观与瑜伽两系之教法乃空、有相对之看法,在本质上有欠允当,本论即证明两系之教法系相辅相成;论中,护法既说中观之真谛空,亦说唯识之俗谛有,故此书乃融和二学派而成。本论之注释书亦有多种,然仅存唐代文轨所撰之广百论疏(十卷)卷一。

阿罗汉具德经

阿罗汉具德经

一卷,宋法贤译。是说百弟子之德及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之德者。与增一阿含经之弟子比丘尼品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