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宗沂

汪宗沂
  • 姓名:汪宗沂
  • 别名:字仲伊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安徽歙县人
  • 出生日期:1837
  • 逝世日期:1906
  • 民族族群:

汪宗沂(1837一1906)安徽歙县人,字仲伊,号韬庐处士。同治三年(1864)优贡,光绪二年(1876)举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授山西即用知县,告病辞官归里,专心读书著述。清廷镇压太平天国后,持所著谒见曾国藩,曾延用为忠义局编纂。因师李联琇受汉学,师方宗诚受百家之学。李鸿章为直隶总督,曾延宗沂入幕参议兵农诸政。居五年辞归,先后主讲安庆敬敷、芜湖中江、歙县紫阳诸书院。光绪二十一年由安徽学政保举学行,特旨赏加五品卿衔。汪宗沂少好经世之学,曾师事临川李联琇。并受考据之学于仪征刘毓崧,受义理之学于桐城方宗诚。治学以经为主,旁及医术、兵法,声韵、音律,均有所建树。晚年好道家言。“诗不求工,亦往往可诵”(王赓《今传是楼诗话》)。


一生著述很多。治《周易》,以为《说卦》三篇,今佚其二,古籍引《易》而不见今本者即《说卦》逸文,辑《十翼逸文》一卷。又以王弼扫象数,虞翻注参道家,故于李鼎祚《集解》外复辑韩婴、孟喜、周生、蔡景君之说及《史记》、《淮南子》、贾、董、杨、刘之书以己意抉择,撰《周易学统》九卷。辨别今古文尚书,著《尚书合订》上下卷。以为《逸礼》三十九篇均为周礼,著《逸礼大义论》。又谓《论语》齐论有《问王》、《知道》二篇,因匡衡尝述齐论出于后仓,后仓有《曲台记》,故小戴《礼记》中《冠义》以下七篇均为齐论逸文,撰《逸论语》一篇。此外有《孟子释疑》、《管乐元音谱》、《声谱》、《汉魏三调乐府诗谱》、《金元十五调南北曲谱》。辑《伤寒杂病论合编》、《葬经校注》、《龙经校注》。壮喜论兵,以今之《六韬》非真帙,武侯阵图、李靖兵法亦沦佚,乃钩稽典籍所引,辑《太公兵法逸文》一卷,《武侯八阵兵法辑略》一卷,《卫公兵法》三卷。刺取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奏议中论兵语,辑为《三湘兵法》。辑佚书有《何氏姓苑辑本》。校订之书有《急就章写校本》、《韬庐隶谱》。诗文有《韬庐诗略》、《韬庐文稿》。生平事迹见刘师培《汪仲伊先生传》(《碑传集补》卷四一)、章梫《汪宗沂传》(《碑传集三编》卷三三)、《安徽通志稿·列传五》、《民国歙县志》卷七、卷一五、《皖志稿·集部考·词曲》、《民国皖志列传稿》卷五等。

猜你喜欢的书

古今之争

本书收录了C.S.路易斯就古今之争这一问题进行思考的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有条主线,即古今之争或古今之别。路易斯针对现代性中的问题提出,不懂古今之争,反思现代性只能流于以近期新流行的“后现代”思潮反“现代”这一粗俗模式,并对之予以伦理性批判。书中所选文稿,包含无数精彩论断。无论是对生命图景的比喻性描绘,还是对日常生活难题的独到观察,都饶有趣味而发人深省,甚至直击人心;路易斯对“古今之争”的见解,也无疑有利于治疗我们的“时代势利病”。

大唐新语

又名《大唐世说新语》,或《唐新语》。笔记。唐刘肃撰。十三卷。肃为宪宗元和时人。曾官江州浔阳主簿。此书成于元和二年(807)。仿《世说新语》体例,计分匡赞、规谏、极谏、刚正、公直、清廉、持法、政能、忠烈、节义、孝行、友悌、举贤、识量、容恕、知微、聪敏、文章、著述、从善、谀佞、厘革、隐逸、褒赐、惩戒、劝励、酷忍、谐谑、记异、郊禅三十篇,按时代先后为序,或记人物故事、掌故传说,少则五、七条,多则二、三十条,全书共三百五十三条,近十万字。多采国史旧闻,记唐初至大历间轶闻杂事,颇有关乎政事、典制、人物、学术及宗教方面参考资料,亦随录保存若干诗歌佚篇。有部分内容取材《隋唐嘉话》,然较《嘉话》更为详赡。以《四库全书》本为善,三十篇外有“总论”一篇。有明万历三十一年刻本,王世贞刻本及《稗海》本。《丛书集成》据《稗海》本刊印。一九五七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版,据《稗海》本点校新排印本。

对山医话

医话著作。四卷。补篇一卷。清·毛祥麟撰于1903年。书中记述了医药典故、医林逸事、民间疗法、医理、药物心得体会等。对诊治中因循执方等弊病予以批评。书中尚有炼丹等内容。现有1905年铅印本、《三三医书》本和《中国医学大成》本。
毛祥麟,字对山,清代末年上海市人,精于医学。公元1902年著《对山医话》四卷。

白话聊斋

《白话聊斋》选取《聊斋志异》中的经典篇章,翻译成白话文,定名为《白话聊斋》,以让现代读者也体味到作品的深远魅力。

西巡回銮始末记

6卷。日人吉田良太郎、〔清〕八咏楼主人同撰。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仿泰西法石印本。是书卷1除首录上谕外,还记有《王公大臣受辱记》、《北塘炮台被攻记》、《保定失守记》、《庆王李相与瓦德问答》、《联军剿匪记》、《两宫西狩记》、《罪魁奉旨赐死记》等7则。卷2记有《毓贤戕教记》、《辽宁拳匪滋事记》等15则。卷3记有《北京教堂被围记》、《南省保卫记》等19则。卷4录有《直隶潘臬往来札文》、《端中丞劝戒告示》等13则。卷5录有《湖北教案条款》、《和议准约》等8则。卷6录有《诸国往来国书》、《中西大员往来电文》等9则。本书记载义和团兴起、八国联军的入侵、西太后与光绪帝西逃、清廷与洋人妥协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全书主线为西太后等西返京的经过,故名。史料价值极高,辑录当时谕旨、邸报和当事人口述等多种原始资料。其所辑录的谕旨、国书等,与官方《东华录》中所录者文字颇不一致,反映出较多的历史实情。有光绪二十八年石印本,民国时收入《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中,后又有《中国野史集成》影印本等。现据《丛书》本标点整理。

楞严经臆说

楞严经臆说,一卷,明圆澄注并序。明代释圆澄撰。《楞严经臆说》一书,是对 《楞严经》的注疏。《楞严经》全称为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略称除 《楞严经》外,还有 《大佛顶首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该经由唐代般刺蜜帝译,共十卷。该经主要内容是,“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因众生不明自心“性净妙本”,故流转生死,当修禅定,以破各种“颠倒”之见,通过由低到高阶段的修炼,达到 “方尽妙觉,成无上道”。圆澄根据自身所学和切身体验,对《楞严经》加以注释,阐述他对经义的见解,对研习 《楞严经》有一定帮助。现见载版本有明代万历四十四年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