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裕

- 姓名:王仁裕
- 别名:字德辇
- 性别:男
- 朝代:五代
- 出生地:天水(今属甘肃)人
- 出生日期:879年
- 逝世日期:956年
- 民族族群:
王仁裕(公元879年—956年),字德辇,天水(今属甘肃)人。少不知书,以狗马弹射为乐。年二十五始就学,以文辞知名秦陇间。唐末为秦州节度判官。后入蜀事前蜀后主,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前蜀亡,又事后唐。后唐废帝之檄文、诏书、诰命,多其所撰。久之,以都官郎中充翰林学士。后晋时,历司封、左司郎中、右谏议大夫、给事中等职。后晋出帝开运二年,迁左散骑常侍。后汉天福十二年,改授户部侍郎,充翰林学士承旨。乾祐元年,知礼部贡举,擢为户部尚书。三年,改兵部尚书。后周广顺元年,为太子少保。显德三年,卒,年七十七,赠太子少师。
仁裕喜为诗,与和凝皆以文章知名当时。其仕前蜀时,随后主东巡,与翰林学士李浩弼等人,一路酬答吟咏,无有虚日。曾作诗满万首,蜀人呼其为“诗窖子”。又通晓音律,能书。《宣和书谱》称其“翰墨虽无闻于时,观其送张禹偁诗,正书清劲,自成一家。”所著《开元天宝遗事》,乃蜀亡后其至镐京,采摭民言所成。其中多记宫中琐闻杂事,尤留意宫内外风俗习尚之记载。他如王公贵族淫靡之风,亦多涉及。故此书颇为后世戏剧小说家所重。所作甚多,除《西江集》百卷外,《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有《开元天宝遗事》二卷(《郡斋读书志》作四卷),又《入洛记》一卷。《宋史·艺文志》著录《乘辂集》五卷、《紫阁集》五卷、《紫泥集》一二卷、《紫泥后卷》四○卷、《诗集》一○卷。此外,顾櫰三《补五代史艺文志》尚记有《国风总类》五○卷、《南行记》一卷。《十国春秋》又记有《王氏见闻录》、《玉堂闲话》等。除《开元天宝遗事》外,余皆佚。今存诗一五首及断句一联,《全唐诗》卷七三六编为一卷。《全唐诗补编·续拾》卷四二又补诗一首,移正一首。此外,所著《玉堂闲话》、《王氏闻见录》部分条目尚散见于《太平广记》中。生平事迹见《旧五代史》卷一二八、《新五代史》卷五七、《十国春秋》卷四四本传。
猜你喜欢的书
退步主义者
本书是与太宰治齐名的日本战后文学中“无赖派”的旗手坂口安吾的中短篇精选集。收录《退步主义者》等8个反思输家哲学的珠玉小品。作品多呈戏谑及反叛色彩,有着颓废而又浪漫的输家哲学之美。收录的代表作《退步主义者》正是当年坂口安吾在课桌上刻下的“余将成为伟大的落伍者,有朝一日重现于历史上”的完美诠释。
重修革象新书
中国古代全面探讨天文学原理的综合性著作。赵友钦著。原书共5卷,33篇,元时由作者门人章濬编辑出版,收入《永乐大典》。后由王袆删改润色为2卷,改名《重修革象新书》。明清时有多种版本刊印。其“革象”之名,取义于“革卦大象”之文。《四库全书》2种版本并载,其《简明目录》评论曰:“术数主于测算,不论文词之工拙,且儒者之兼通终不似专家之本业,故二本今并存焉。”王祎字子充,浙江义乌人。明初与宋濂同修 《元史》,官翰林待制。有 《大事记续编》《卮辞》《王忠文公集》等。王氏称《革象新书》芜冗鄙陋,便“为之纂次,削其支离,证其讹舛,厘其次等,挈其要领”。与原本相校,润色者颇多。
玉照定真经
一卷。不着撰人姓氏。旧本题作晋郭璞撰、张颙注。但《晋书》郭璞本传不言有此书,《隋志》、《唐志》、《宋志》以下诸家书目皆不着录,故决非郭璞之书。考其正文与注,如出一手,极可能是张颙依托郭璞之名而为此书。张颙其人不详。本书为星命家着作,大抵论述年仪、月仪、六害、三奇、三交、四象之类,以言吉凶应验。书中以曲说穿凿,牵强附会,且文句亦不雅驯,多无可采。但于命理却颇有阐发,由中可见星命家理论之一斑。原书久佚,修订四库时由《永乐大典》中录出,今有《四库全书》本存世。
素女经
一卷,不著撰人名氏。此书言“房中”之术。中国自古即讲求房术,《汉书·艺文志》列此类著述入“方技略”;班固云:“方技者,皆生生之具也。”又云:“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殒性命。”此说足以代表汉儒对房中术的认识与重视。所谓“素女”,据高诱称,是“黄帝时方术之女”;而《素女经》之见于载籍,最早当推晋葛洪《抱朴子》之《遐览篇》。此前,东汉张衡《同声歌》有“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此后,南朝陈徐陵《答周处士书》有“优游俯仰,极《素女》之经文;升降盈虚,尽轩皇之图艺”;而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道书”类著录《玄女经》一卷、《素女经》一卷,《隋书·经籍志》“医方”类有《素女秘道经》一卷,注云“并《玄女经》”。由以上推知,此经成书或在东汉,至隋唐之世仍有流传。两唐《志》则均不著录,是宋人已无由得见;此后亦遂绝迹中土,不料却藉日本之遣唐使携入东瀛。叶德辉云:“日本宽平中《见在书目》有《素女经》一卷……虽未见有刊本,而载在彼国永观二年丹波康赖所撰《医心方》廿八卷中。”遂由叶氏录出刊行,其事始末略见其附于卷首之《新刊素女经序》。本书从医疗和养生的角度研究性学,认为“知交接之术”、“得阴阳之道”可以“男致不衰,女除百病”,从而“延年益寿”。有《双楳景闇丛书》本。
光绪朝东华续录选辑
不分卷,据清季朱寿朋纂「东华续录」(光绪朝)选辑而成。所辑史事,适始於同治十三年日兵侵略牡丹社事件之後,中经法、越一役法兵之入浸,以讫光绪二十一年台、澎之沦日,其间「开山抚番」、筹防建省之经营,不啻为清季台湾开一创局;可惜甲午中、日战争结果,台、澎竟罹割地之变。一番惨淡经营之结果;却以悲剧收场。前辑第二六二种「东华录选辑」及第二七三种「东华续录选辑」原书均本於各朝「实录」为主(详见前两种篇),本书原书则出於邸抄、京报并兼采当时新闻纸所载,自有其独特之处;亦因如此,却又不及官书(「实录」及其他官纂史书)之严整。
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
成唯识论,是我国法相唯识宗的基本论典。 我国的唯识宗,源自印度的瑜伽行学派。佛典上说,释迦世尊灭度九百年顷,无著论师出世。他梵名阿僧伽,住世于印度笈多王朝(320|500)时代,他是北印度健陀罗国富娄沙富城人,出身于婆罗门家庭,父名憍尸迦,居国师之位,有子三人,长即无著,次名世亲,幼名师子觉。无著先在小乘佛教化地部出家,相传他因思惟空义不能得入,曾欲自杀,后得遇宾头卢罗汉为讲小乘空观,他初闻悟入,然犹不能满意。据说天宫兜率内院的弥勒菩萨,应无著之请,在中印度阿瑜遮那国,为无著说《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大乘庄严论》、《辩中边论》、《金刚般若论》五部大论,无著承弥勒之说,造对法、显扬等论,集众宣之,广弘此宗。此宗以《瑜伽师地论》为主依论典,故后人称之为瑜伽行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