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通

王孝通
  • 姓名:王孝通
  • 别名: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唐代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王孝通,中国唐代数学家、天文学家。限于史籍,他的籍贯、身世和生卒年代均未能详考。出身平民,少小学算,曾在隋朝任下级官吏,唐初为历算博士,后升任太史丞,精通天文历法。在数学方面,他通过研究《九章算术》和祖冲之父子的《缀术》等书,认为其中的体积算法尚有疏漏,因而“更作新术”,写成《缉古算经》一书,并且在进呈给朝廷的表文中十分自信地说:“请访能算之人考论得失, 如有排其一字, 臣欲谢以千金。” 唐显庆元年(656)这部著作被列为国子监算学馆“十部算经”之一,因而改称《缉古算经》, 并流传至今。


王孝通的数学成就,集中地反映在他的名著《缉古算术》之中,这部著作成书年代不详,也称《缉古算经》.从他的《上辑古算术表》可以看出,这部著作是在他晚年时,总结多年“钻寻秘奥”而得以撰成的,其上表时间大约在626年之后.所以,《缉古算经》编撰工作在此之前,成书可能在626年之后.现存《缉古算经》1卷,共20题.内容包括天文历算、土木工程以及勾股计算等问题.每道题都有答案,有解题步骤,还有自注.其中关于多面体体积计算公式和高次方程(尤其是三次方程)数值解法的成就最为显著.《缉古算经》中关于“堤积”计算是典型的多面体体积计算问题,而且相当复杂.不仅有根据工程具体情况计算体积和长、宽、高的尺寸问题,还有由已知某一部分体积返求其长、宽、高的尺寸问题.他提出了所谓“求堤积都术”,就是堤积的一般公式,这在当时堪称一绝.他在《上辑古算术表》中得意地写道:“臣昼思夜想,临书浩叹,恐一旦瞑目,将来莫睹,遂于本地之余,续狭斜之法,凡二十术,名曰辑古,请访能算之人,考论得失,如有排其一字,臣欲谢以千金.”可见,堤积问题是《缉古算经》精粹之作.《缉古算经》中的大部分问题,包括上述堤积问题都要用高次方程(主要是三次方程)来求解,这在当时是较为高深的数学理论.王孝通依据实际问题建立起高次方程,在没有符号代数的情况下,他在每一条有关高次方程的术文之下都用自注说明方程各项系数的来历.他相当于列出了28个形如
x3+px2+qx=r (p>0,q≥0, r>0)
的三次方程28个,在当时,由于没有通用的代数符号,也没有设立未知数列方程的一般方法, 列出一个高次方程是十分困难的。王孝通借助几何关系说明了每个方程各项系数的计算过程, 表现出高超的几何变换技巧, 同时对每个方程都给出了一个满足原题目要求的正根,书中没有记载求根过程,其方法应是由《九章算术》的开立方程序推广而来的。书中还给出一个体积公式,用以计算具有一对平行面的任何六面体,这是几何计算中的一个精彩结果。书中正确而熟练地运用了相似勾股形对应边的比例及一些恒等变换, 实际运用了许多多项式的乘法公式。


《缉古算经》的巨大价值在于: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系统地研究三次方程的著作。在中国,虽然祖冲之曾研究过二、三次方程,但其著作已经失传。古希腊数学家曾用几何方法求解过三次方程x3=2a3,公元10世纪阿拉伯人发展了三次方程的几何解法, 但都不能真正解决一般三次方程的正根计算问题。欧洲人直到13世纪初才由斐波那契给出了一个特殊三次方程的数值解, 已在王孝通之后600年了, 因此,王孝通对三次方程的研究是世界数学史上的辉煌成就, 在中国数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56年唐代国子监内设数学科,搜集数学典籍时就包括《缉古算经》,直到宋代这部书仍为必修教本。1081—1085年间,出版《算经十书》时,也收了《缉古算经》.后来,此书外传到日本等亚洲国家。

王孝通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千里命稿

千里命稿

《千里命稿》,此书是民国时期上海的韦千里先生所著,是他主讲的命学培训班的讲义,成书时间在1935年。

十粒金丹

十粒金丹

弹词。古代民间讲唱文学之一。是书内容叙高廷赞一家悲欢离合事。宋神宗时,镇国公高廷赞,妻生一女梦鸾,妾生一子双印;丞相吕国才与高廷赞不睦,荐其北征,又诬其通敌,削职为民。廷赞继妻伏氏谋害双印母子,双印被带往他乡抚养成人。廷赞女梦鸾寻父时,闻北安王出兵犯中国,乃入京比武大胜群雄,封侯挂帅出征,败敌兵。梦鸾未婚夫寇潜,因家中弟云虎诬其杀婢,下狱,后女装逃入北安国,得封公主,梦鸾与之团聚。高廷赞闻女挂帅北征,亦来助战,巧遇子双印、妾素娘,父子、夫妇、母子再得团圆。梦鸾胜利,班师回京,出示吕国才通敌证据,帝赐吕国才死,功臣皆封官,廷赞子女亦各自婚娶,合家团聚。是书一名《宋史奇书》,又名《第一奇女》。 《贩书偶记续编》著录。今有光绪癸巳(1893)上海书局排印本,同年上海进步书局石印本,《申报馆丛书》本等行世。

归庐陵日记

归庐陵日记

日记,周必大撰,《归庐陵日记》又称《癸未日记》、《癸未归庐陵日记》。隆兴元年(1163)三月,周必大因抨击天子倖臣获咎,辞官南归家乡庐陵(今江西吉安)。此日记主要记载其南归途中见闻、途中亲友应酬以及所历州县地理山川、交通道路、古迹名胜等,间加考证,足资参考。

眉庐丛话

眉庐丛话

《眉庐丛话》是“清季四大家”之一的况周颐先生在清廷灭亡之后不久写的一部笔记,发表在《东方杂志》第11卷第5号至第13卷第2号,共有五百一十五则。辛亥革命之后,况周颐流寓上海,自称“遗老”,不再理会政治。况氏为晚清词学大家,兼治野史掌故,该书即其野史掌故方面的名作。全书内容广泛,以清代宫廷轶闻、朝野逸话、典章制度为主,稍及前代历史。原连载于《东方杂志》,后有单行本行世。今据《东方杂志》原本整理。

草木子

草木子

明代笔记。4卷。叶子奇撰。该书大约写成在洪武十一年(1378)之后,但最早刊刻却是在正德十一年(1516),系由其七代宗子叶溥付梓刊行。此外,还有明万历,清乾隆,同治年间的重刻本。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了校点本。北京图书馆善本室所藏正德初刻本,系清人王韬旧藏。书中有王韬7则题记。王韬题记介绍其书说:“洪武十一年春,有司祭城隍神,群吏窃饮猪脑酒,县学生发其事,子奇适至,以株连就逮狱中。用瓦磨墨,有得辄书,事释家居,续成之,号《草木子》。其书稽上下之仪,星躔之轨,律历推步之验,阴阳五行生克之运,海岳浸渎戎貊希有之物,神鬼伸屈之理,土石之变,鱼龙之怪,旁及释老之书,而归之于籍,兼记时事失得,兵荒灾异。曰《草木子》者,以草计时,以木记岁,以自况其生也。”其自序也说明是发愤著述:“幽忧于狱,恐一旦身先朝露,与草木同腐,实切悲之。”全书原为22篇,后由叶溥改并为4卷,共8篇:管窥篇、观物篇、原道篇、钩玄篇、克谨篇、杂制篇、谈薮篇、杂俎篇,内容涉及较为广泛。书中对元末起义军的记述,是珍贵的资料。该书文笔清峻,文字简洁。

净名玄论

净名玄论

凡八卷。隋代吉藏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论述净名经(维摩经)之要旨。此书属吉藏晚年著作。初述撰著缘由,次分名题、宗旨、会处三科。引用书籍颇多,有大品经、法华经、涅槃经、大智度论等三十余部经论,并载录道安、鸠摩罗什、僧肇、道生、北土论师等数十家之说。注释书有日本智光之净名玄论略述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