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

王逸
  • 姓名:王逸
  • 别名:字叔师
  • 性别:
  • 朝代:东汉
  • 出生地:南郡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王逸(生卒年不详),东汉文学家,学者。字叔师,汉南郡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汉安帝元初(114—119) 中,举上计吏,为校书郎。顺帝时,官侍中。博雅多览,读《楚辞》而伤愍屈原,著《楚辞章句》 行于世。


以儒家思想为指归,强调“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推崇“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批评顺臣、佞臣“怀道以迷国,详愚而不言,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婉娩以顺上,逡巡以避难”,疾言是为“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贱也”(《全后汉文·楚辞章句叙》)。反对班固对屈原 “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的评价,高度颂扬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同上)。认为屈原《离骚》之作,乃依託五经以立义,“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同上),其内容“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已也”(《全后汉文·离骚经》)。指出《离骚》艺术上的特点是“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并赋予 《离骚》中“香草、美人”等意象以特定的含义,“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脩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託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同上),此说对后世有相当的影响。


其《楚辞章句》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颇为后世学者重视。今有中华书局点校本。另外作有赋、诔、书、论及杂文凡二十一篇,《汉诗》一百二十三篇,多亡佚。为哀悼屈原而作的《九思》,今存 《楚辞章句》 中。明人张溥辑有《王叔师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王逸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宝刻丛编

宝刻丛编

《宝刻丛编》20卷,南宋陈思撰。陈思乃临安市贾,其书编成于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有魏了翁、陈振孙、孔山居士3篇序,其中陈振孙序说:“始欧阳公为《集古录》,有卷帙次第而无时世先后;赵德甫《金石录》乃自三代秦汉而下叙次亡,而不著所在郡邑;及郑渔仲作系时、系地二录,亦疏略弗备;其他如诸道石刻录、访碑录之类,于所在详矣,而考订或缺焉。都人陈思,一旦取诸家所录,辑为一编,以今九城京府州县为本,而系其名物于左,昔人辨证审定之语具著之。”此书按地登载碑刻,以《元丰九域志》京府州县为纲,凡石刻可考郡县者,均分别辑入各路之下,最后一卷收录不详其地者。每碑之下均引录前人考证,并注明其出处。其中所引《寰宇访碑录》、《诸道石刻录》、《集古后录》、《复斋碑录》、《京兆金石录》、《元丰碑目》等书,今皆散佚不传,借此可见其涯略。就是所引存世著作,也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清初朱彝尊就曾辑录此书所引《隶续》佚文,以补今本《隶续》之阙。《宝刻丛编》今天的传本均有所残佚,《四库全书》本残阙较多,较完备的版本是《十万卷楼丛书》本,已经收入《丛书集成初编》。这个版本缺卷情况如下:第11(秦风路、河东路)、12(淮南东路、西路)、16(荆湖南路、北路)、17(成都府路)共4卷全缺,第15卷江南东路缺饶州以下,江南西路全缺,第18卷梓州路和利州路只存渠、巴、文3州,其余均缺。

穴道秘书

穴道秘书

全称《杨成博先生遗留穴道秘书》,杨成博著,杨成博生平事迹不详。伤科类中医著作,成书年代未详。论述点穴手法,被点穴后受伤症状的吉凶鉴别,以及医治的方药。方药按十二时辰、二十四节气分类,不同时辰、不同节气受伤,则用药不同。书末附有三条不论时辰、时节的跌打方。方药多用酒煎。

历代建元考

历代建元考

清钟渊映撰。收录了自汉武帝到明代的各政权年号,十卷。张之洞在《书目答问》史部中有记载,说记载年号的书,李兆洛的《纪元编》最简便,叶维庚的《纪元通考》最详细,而《历代建元考》是早于两书的著作。初期有守山阁本,金壶本。民国30年又由中华书局出版。

史记索隐

史记索隐

三十卷。唐朝司马贞撰。司马贞,字子正,自号小司马,河内(河南沁阳)人。官至散大夫,弘文馆学士。撰《史记索隐》及《补三皇纪》三十卷。生卒年不详,约开元中人。当初与张嘉会共撰索隐。有褚少孙补司马迁书,又有裴骃集解的音义,但散佚,邹诞生、柳雇言的书亦失传;刘伯庄、许子儒等人的书又多疏漏,于是就专心注司马迁书,只标出所注的字,不抄原文,又作《述赞》一百三十篇,及补《史记》条例,最后补作《三皇本纪》一篇,《索隐》中批评《史记》,认为项羽不该列入本纪,而应该列入世家;陈涉不该入世家,而应列入列传。《三皇本纪》题名小司马氏,采录各种传说,并加了注解,宋代以来各种刻本都列在书首,清殿本改附在全书之后,《老子庄周列传》与《伯夷列传》《申不害·韩非子》同一卷。有广雅书局本、汲古阁本、毛氏单刻本。现通行本《史记》中均附有司马贞的《史记索隐》。

七女观经

七女观经

佛教经典。译者不详。一卷。述冥缘王七女得道之事。谓七女有一次出城游玩,于冢间见一死尸。姐妹七人绕尸三匝,涕零号哭,各说一偈,认为人命无常,应勤修福德。忉利天下凡,问七女所欲,七女所愿皆属“无想”,后皆得道果。此经与三国吴支谦译《七女经》(已收入历代大藏经)的主要内容完全相同。据历代经录记载,西晋竺法护译有《七女本经》一卷,西秦圣坚译有《七女本经》一卷,另有失译的《七女本经》、《七女经》各一卷,均佚。现敦煌遗书有收藏,或即上述四本之一。本经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误入疑伪部。

是法非法经

是法非法经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说恃善生慢,反为非法。是中阿含真人经之别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