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许家惺

    许家惺

    许家惺(1873-1925),字警叔,别号默斋、东雷,浙江上虞人,举人出身。父许传霈、母高性饰,高性饰为高学治的三女儿,亦即高保康、高保徵之妹,弟许啸天。曾任《时务报》《中外日报》《沪报》《时事报》《大同报》《华英合文报》等撰述。先后发表有《中国救亡策》等多篇时评、政论文章。译有《植物学教科书》《矿物学教科书》《生理学教科书》《动物学教科书》等。家族后人辑有《许东雷诗存》。

  • 许子伟

    许子伟

    许子伟(1555~1613),字用一,号甸南。原籍金陵(今南京市),世居琼郡福德里, 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生。幼孤贫, 13岁丧父, 恃母任氏守节教养。许子伟事母至孝,克苦力学,居恒读书,披览不倦。22岁,游儋设馆教学。25岁, 始得入郡学为博士弟子员, 时有习业, 就居家里中的海瑞公质正;公忠廉介,议论吏治时政,持论严正。好接引后学,许子伟执子弟礼以师事之。乡试副榜落第后,重修旧业,益发勤奋。举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壬午科乡荐,登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丙戍科进士, 授行人司行人。


    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冬10月,起用不到3年的海瑞卒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任上,朝廷赐祭八坛。大行仪会,举同乡中贤能者护丧,众以许子伟名请,他不怕万里跋涉,奉遣扶护海瑞灵柩归琼,选吉地于滨涯村。一身受命为钦差护丧、督造坟茔、斋、谕祭文之全任,于万历十七年 (公元1589年) 春御葬工竣。擢兵科左给事中。


    万历20年(公元1592年),西北部民族降将博拜叛,煽动诸部为乱,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魏学曾连战失利,御史监军梅国桢至军中,遂劾诸将观望;会许子伟也劾学曾惑于招抚,有误国事,逮学曾至京,夺职为民。寻升吏科左给事中,敢于抗颜谏争,直声大著。乃继海忠介之后,又一位忠贞廉洁,骨鲠如铁的谏臣。有鉴于琼人北来日多,他创琼州会馆于京师, 乡绅士子羁旅称便。会念母老,请册封归省。期满,起补户科左给事中。他为国忠贞直节,因上疏弹劾权贵,廷言忤帝旨,遭谪铜仁府 (今贵州铜仁县为府治)经历, 司掌受发上下文移公务。


    明代设置六科给事中,职位虽不高,但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侍从规谏,稽察六部百司,纠劾官吏,权力颇重。万历朝六科给事中只有四人,缺员不补。许子伟先后任吏、户、兵三科给事中,在谏臣中资望之高,一直得到朝廷的器重,百司所钦。但此时神宗日趋昏庸腐化,纵情酒色,醉心珍宝,朝政废驰。给谏之臣,往往因上言忤旨,遭贬谪、除名,甚致下诏狱或廷杖致死。许子伟对此宦途风险, 深有感受。


    未久,遂归养母。居家孝友,凡戚里贫乏,多所赈给。犹关心国事,黎境氛净,时有上言;进议内使开采琼珠,科派数额过重,力言得减其数。旧有“进士”坊,原为夏升立。夏升,城内人,官加太常寺卿。该坊本属公物,时夏氏后嗣子孙不肖,以作私产欲售之,许子伟得知,照偿其价,移竖于义学之前,一面保存夏常卿芳名;一面题刻亡名谏垣使节,还为王卫弁得袭先人之职。凡荐举人才,助人成事,不取谢礼,时人称许。


    许子伟一生热心公益,持正风俗,尤重视教育,造就人才。万历二十四年 (公元1596年), 他会同知府涂文奎等官绅募建明昌塔于下窑村, 以兴文风。许子伟二游儋耳,为王敬、郭岐山、刘梅皋延馆课生,从游者众。他得志不负郭岐山旧谊,捐十金创德义书馆于兰村,即后人所谓设儋耳义学也。故儋州民间传播许子伟轶事;以及大屯塘立“许甸南先生读书处”碑、松林山白衣祠、德义书馆等遗迹多处,可见对儋人影响之大,但也有好事者附会之说。又与林有鹗等建敦仁书馆于琼山县西。并关心各方办学,定安大宗伯王弘诲归建尚友书院,他为书院以及会同学田、万州新建儒学等作《记》。文昌玉阳书院建成,县令贺瞻龙驰书聘他掌教玉阳。先后设教讲学于儋、琼、文间, 后学多所成就。


    所著有: 《广易通》、《警觉语》、《文编吟草》、《谏垣录》、《敦仁编》及后人辑有《许忠直集》等书。所题许氏宗祠“久大堂”木匾尚存。许子伟之事业未终,勋名有待,再奉简命,而溘然仙逝,享寿五十有八。官清如洗,产业所值不满百两银,名重如山,景仰每钦多士,阖郡绅耆呈请祀于乡;共建坊表于郡城大西门内,旌其“忠直”。许子伟与配孺人曾氏合葬于陶公山合水之原,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清明日立墓碑,东阁大学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蒋德璟为其撰墓表。蒋德璟父光彦,官雷琼,他曾省亲官署, 因知琼山许子伟:文章则宗丘深庵 (浚),理学则师陈白沙(献章)、杨复所(起元),气质则效海刚峰 (瑞)。他入阁后,历览许子伟奏议,敬服其高风直节: “谏草修笔不修舌,文皇转圜鉴热血”。值其婿翁汝遇授琼州知府,许忠直次子合明为翁所拔取,受业门下, 故代请表墓, 其事迹一一符合。


  • 秀野明林

    秀野明林

    秀野明林(1614~?),明末临济宗僧。四川成都人,俗姓周。号秀野。八岁,礼九龙寺星天为师。崇祯六年(1633)二十岁,遍参诸方。翌年,于金陵讲席四年。十一年抵达姑苏,参礼汉月法藏,又拜谒径山雪峤圆信、天童山密云圆悟。十二年,受具足戒。十三年,至荆州避乱,入湖北建始县永安寺,刺血书写法华经、梵网经,住瓜溪荷桂亭六年。顺治六年(1649)春,下江南,参谒南漳云台山之奇然超智。康熙十九年(1680)继襄州黄龙寺之法席。世寿不详。有语录三卷行世。[秀野林禅师语录附行繇]

  • 谢云声

    谢云声

    谢云声(1900~1967.4.16)原名龙文,南安人。少时随父迁居厦门。后入广州中山大学研究院,专门研究民俗学。曾任厦门同文书院华文部文史教员及兼任《江声报》等报刊副刊编辑部主任。20年代为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会员。 在该会《民俗周刊》上曾发表他搜集整理的民间传说故事、歌谣及有关研究文章多篇。1928年该会还出版了他的《台湾情歌集》和《闽歌甲集》。1930年他创建了厦门民俗学会,在厦门《思明日报》上编《民俗周刊》,并印行民俗丛书数种。1937年赴新加坡,任华侨学校等校教师、校长 。抗战时期转业从商。战后重执教鞭,就任裕廊律裕华学校、巴耶黎培基学校校长。后执教女子中学,直至退休。一生研究国学,擅长诗词、书法,是研究闽台民俗学和先驱。

  • 许善长

    许善长

    许善长(1823—1891),清戏曲作家。字季仁,一字元甫,号玉泉樵子,别号栩园、西湖长。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父母早逝,由祖母教养。道光二十三年(1843),初应乡试落第。咸丰优贡生。咸丰二年(1852)进士,六年,入都供职,授内阁中书。同治七年(1868)夏薄游岭南,八年,奉檄至江西,摄河口镇牙厘局事。十三年,改任湖口牙厘局事。光绪元年(1875)恩科,充江西内帘监试,二年,擢江西建昌府知府。六年、十年,两度任信州郡守。十五年尚在世,享年六十八岁。许善长祖父许宗彦早年工于词章,后以经学家闻名于世,与之相交者多当世名流,家中藏书极富。祖母梁德绳亦擅吟咏,常于家园中与闺秀联社觞咏,许善长“以后辈礼厕于其间,折纸磨墨,欣欣然为钞胥”(许善长《碧声吟馆谈塵》),故自幼即擅吟咏,尤善词曲。著有传奇《瘗云岩》一二出、《胭脂狱》一六出、《茯苓仙》一四出、《神山引》八出、《风云会》二四出及杂剧《灵娲石》一二折(含十二种单折短剧)、笔记《碧声吟馆谈麈》四卷、《端岩集》四卷及《倡酬录》一卷、续一卷,合辑为《碧声吟馆丛书》。生平事迹见赵景深《许善长年谱略》(载《明清曲谈》,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再生缘续作者许宗彦·梁德绳夫妇年谱》、绿依《秋叶随笔·许善长》(载《剧学月刊》第二卷第九期,1933年9月刊),并参见许善长《碧声吟馆谈塵》。

  • 象崖性珽

    象崖性珽

    象崖性珽(1598~1651),明末临济宗僧。福州府福清人,俗姓陈。字象崖。尝游吴山寺,闻诵禅宗正脉一书而怀持出家之志。后投长乐之常熙福出家,十九岁,受业于百丈山之克融法师。历参无异元来、密云圆悟等诸师,嗣法于浙江东塔之破山海明。其后,历住重庆府(四川巴县)龙幡禅寺、玉峰禅寺、华严禅寺诸刹。顺治八年示寂,世寿五十四。著有象崖珽禅师语录四卷。康熙十一年(1672),道智为师撰行状,十七年,陈宝钥撰塔铭。[五灯全书卷七十、黔南会灯录卷一]

  • 萧伯章

    萧伯章

    萧伯章,近代医家。字琢如,号遯园。湖南湘乡人。少业儒,光绪十八年(1892年)诸生。父瑞器,深究经方,医名颇盛。自幼随父侍诊,及长又从表兄彭厚生研求医经。苦读医书十年,始出应诊。家有药肆,故亦深通药理。认为“泰西医术,亦多可采”,故购置西医译本学习,以求综贯中西医药。1912年迁居长沙,为中华医药联合会湖南部发起人,次年任该会会长,兼翔仁医院院长,并致力于组织医业专门学校。医药会同道于医理或临证遇有疑难,则多求萧氏裁判,时有“总裁”之称。尝谓西医之精到处,可补中医之未及,主张兼收并蓄,谓中西医学交流,为中医西医双方之幸。医案中记有自创之降冲饮、养脾五根汤等。临证精于疫痘化癍治法。取临证三十年经验编成《遯园医案》两卷(1922年)。所录医案皆追忆而成,不记药量,多述心得,故常能表达其学术见解。另著《喉科要义》、《医学卮言》各两卷,《历代名医方评》若干卷等,及《诗文草》两卷,未见刊行。

  • 夏侯湛

    夏侯湛

    夏侯湛(243年-291年),西晋重要辞赋家。《晋书》有传。字孝若。谯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幼有盛才,文章宏富,善构新词,而美容貌,尝与潘岳友善,每行止同舆接茵,京都谓之“连璧”。少为太尉掾。泰始(265—274)中,举贤良,对策中第,拜郎中,累年不调,乃作《抵疑》以自广。晋惠帝即位,以为散骑常侍。元康(291—299)初卒,年49。湛性颇豪侈,侯服玉食,穷滋极珍。及将死,遗命小棺薄殓,不修封树。论者谓湛虽生不砥砺名节,死则俭约令终,是深达存亡之理。今存辞赋28篇,残篇较多。较为完整和著名的有:《雷赋》、《芙蓉赋》、《浮萍赋》、《石榴赋》、《观飞鸟赋》、《秋夕哀》、《江上泛歌》、《抵疑》等。从形式看,诸体兼备,有 一般赋体,还有骚体、答难等;从内容看,虽多为咏物赋,但描写的范围十分广泛,雷电气象、暑秋节候、树木花草、飞禽走兽等,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所不写;且艺术性上也高于“二傅”,可谓“掞蔚春华,时标丽藻”,独具时代特色。他还在《张平子碑》中具体肯定了张衡赋作的成就:“《二京》、《南都》,所以赞畿辇者,与雅颂争流,英英乎其有味与。”原有集,《隋书·经籍志》载目10卷,已佚。明人张溥辑有《夏侯常侍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又著有《新论》10卷,已佚。

  • 徐崧

    徐崧

    徐崧(?—1690),明末清初吴江(今江苏苏州)人。字松之,号岳赡、臞庵居士。徐元瑛子,史玄弟子。明诸生。入清为遗民,与顾樵、顾有孝并称高士。遍游吴中山水名胜,喜搜古碑碣,详考古今。精选诗,有诗名,富禅理,被誉为“西吴词客”。曾与陈济生合辑《诗南初集》,与汪友祯、汪森合辑《诗风》。辑刻选本《怀音集》《缟纻集》《缬林集》《云山集》《南京倡和集》《九日倡和集》等。与契友张大纯同撰《百城烟水》。著有《东南舆地记》《缬林集》《臞庵诗稿》《徐岳赡遗稿》等。

  • 学蕴

    学蕴

    学蕴禅师(1613~1689),号知空,俗姓王,洱海(祥云)人,幼时父母卜卦,言“尔命似不可处族,当出家以永天年”。14岁入鸡足山寂光寺,投水月和尚剃度为僧。


    知空出家后,精修戒律,并以大力、野愚、彻庸诸大师参究佛学,在旃檀林老僧崖下建玉霖轩闭关习静数年,后登水目山谒无住禅师。知空受无住点拨启示,“外之,苦内外圆明如一轮皎月,自谓快爽,难以喻人,复叩证于无住”,得到无住印可。无住对知空深为器重,欲将曹洞宗法传付与他。此时,正值南明永历十二年(1658)六月,知空未嗣法而辞无住下山,在滇西道上遇着奉永历帝之命到楚雄、永昌平叛的晋王李定国。知空将李定国邀至鸡足山,“请免山中徭役”。被允许后,随同李定国到了昆明,向永历帝“表贡山果”。永历给予褒奖,钦赐寂光寺为“护国兴明之寺”。当年十二月,吴三桂率清兵入滇,永历仓惶西逃。知空在鸡足山无法立足,遂只身进入楚雄崇山峻岭中的九台山,“把茅三载”,在居士姚泰廷山巨资帮助下兴建了气势恢宏的“大方广寺”。受到在昆明慈云寺传法的临济宗密行寂忍大师的赞誉,命人到九台山,传临济宗三十三世与他,赐法名学蕴。从僧人墓碑考证,滇中地区查到“觉续广读书,学通宗道成,教知悟祖师”15字演派。学蕴法名,是入九台山后密行寂忍所传。


    知空除住持大方寺外,还到各地弘法,曾应非相之请在水目山升座时说:“水目佳山,是出佛产祖之地,声传六诏,灯续五天,人杰地灵,昔之净妙、皎渊诸大老,曾于此山、此刹、此座之上,大阐玄风,挥弘祖道。若论道之一字,彼诸大老亦不曾前,山僧今日亦不曾后。大众会么?会则盖天盖地,无古无今,运水搬柴,尽是神通妙用;不会则礼佛看经,都成业识茫茫,无本可据。今日众僧既于山僧处求受心地戒法,须知即心是戒,即戒是心,心戒无二,万善从生。”可谓快人快语,超凡洒脱,讲求心戒一体,即心是佛。


    知空精研佛乘,能诗善文。从现存学蕴撰书的《凌云方丈若海师祖寿藏铭》、《开山檀越姚公之墓铭》看,其书法洒脱遒劲,“笔墨纵横,运气生动”,自成一体。其诗文流畅且深悟禅理,如“吾家远住在天边,此去江南路万千,三千灵文山岳大,五灯慧命一丝悬。洞庭渺渺天连水,黔国悠悠地接滇,将此身心奉尘刹,兴教无碍祖师禅。”还有,“凿破鸿濛无觅处,且随风月下瀛州。”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知空于1689年圆寂,终年77岁,其弟子奉肉身于楚雄九台山“临济正宗三十三世知空禅师寿塔”。进士陈士烙之为撰写塔铭:“大师檀山,蕴名空字,诞洱水阳,鸡足出世;得少林髓,传临济棒,述天童云,为宗门无;戒光定力,自少而然,摄化群品,名闻八埏;道高腊长,巍巍丈夫,百季幻色,归此浮图。”概括了大师生平。


    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卷一,“明季滇南高僧辈出第二”,列知空学蕴为明季滇南高僧,载曰:知空学蕴,洱海王氏,徐霞客游记十三,己卯九月初九条:“入野和静室。野和为克新徒,自居寂光,以其徒知空居此。年少而文,为诗虽未工,而志甚切,以其师叔见晓寄诗相示,并已稿请正,且具餐焉。”即此人也。幼入寂光寺祝发,初从大力、野愚、彻庸及西蜀了凡诸宿参究,虽并承其教,而疑情不释。后居玉霖轩,闭关习静数年,随参无住,住深许之,欲付以法,俄而辞去。永历至滇,命晋王李定国平楚雄永昌叛军,凯旋时学蕴遇于道中,因止晋王至鸡山,请免山中徭役,晋王允之,复随至昆明,表果山果,明帝嘉之,赐勅寂光为“护国兴明之寺。”国变后,入九台,把茅三载。


    担当和尚赠诗云:“别久休嗟路不通,九台高峙在空中,怪来闻问无温语,独有凝寒可赠公。”


  • 新井白石

    新井白石

    新井白石(1657年3月24日-1725年6月29日),日本江户幕府中期儒学家、政治家和史学家。初名玙,名君美,字在中、济美,通称勘解由,号白石,别号此阳、锦屏山人、天爵堂、勿斋等。自幼聪颖,热心钻研,有“神童”之称。出仕不顺,从木下顺庵学朱子学,并由其推荐,于1693年36岁时任府藩主(诸侯)松平纲本(后为德川家宣将军)的侍讲。1709年松平纲本继伍德川纲吉将军为江户幕府第六代将军,改名为德川家宣,成为日本最高统治者,白石遂被提拔为幕臣,成为家宣近侍,参与幕政。1712年家宣死后,继续辅佐第七代将军、年仅4岁的家继。1716年家继夭折,德川吉宗继任将军后,白石失势而引退,专心著述至去世。在1709年~1716年间,白石整顿日本财政,铸货币,强行限制中国、荷兰商船到长崎的贸易以防止金银外流,提倡仁政,改革外交礼仪,纠正朝鲜使节的礼节,将对德川将军之“大君”之称改为“日本国王”,使江户幕府文治达到高峰,这一时期史称“正德之治”。白石一生著述极丰,计79种193卷,主要有《读史通论》、 《藩翰谱》、《古史通》、 《古史通或问》、 《史疑》、 《西洋纪闻》和自传体回忆录《析焚柴记》等。他以批判的精神,对日本历史和古典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在历史方面贡献突出。他在日本通史、政治史、经济史、交通史、外交史诸领域均有独到见解,其影响颇为深远。白石的百科全书性的研究,提供了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奠定了近代历史学研究基础,为近代史学开了端绪,严格意义上的日本历史学是从白石开始的。他奠定了批判的启蒙精神。在德川封建制度下,发展了批判的合理主义史观。其《读史余论》重点在评论部分,纵横论说时世推移演变,思考其由来,剖析人物心理和行为,对日本史上各种人物的批判十分严峻,毫不留情。白石的史注重实证,追求历史真实,并认为历史应为现实服务,期待历史的现实效用功能。白石通过对历史进行分期表现其对历史演变和发展的认识,首次对日本历史进行分期,使用了“上古”、“中世”等概念,并在记述史实时不拘泥于时间的长短。《析焚柴记》以个人觉醒为前提,不仅描写个人,而主要是通过回忆描写记述了当代历史,这亦是先驱性的名著。白石史学又有与儒学结合,不能彻底坚持其合理主义和自由、批判精神,并带有维持德川幕府现状的保守思想。

  • 邢劭

    邢劭

    邢劭(496-569年),北齐思想家、文学家。字子才,小字吉。河间鄚(今河北任丘北鄚州镇)人。年五岁,即为崔亮所赏。十岁,能属文。文章典丽,既赡且速。年未二十,名动衣冠。释巾为北魏宣武帝挽郎、除奉朝请,迁著作佐郎。北魏孝明帝以后,劭文独步当时,每一文出,京师为之纸贵。遂为袁翻、祖莹所嫉。北魏孝庄帝永安(528—530)初,累迁中书侍郎。及尔朱氏之乱,劭与杨愔避地嵩高山。孝武帝时,迁至太常卿、国子祭酒。东魏孝静帝兴和三年(541),与温子昇撰《麟趾新格》十五篇。北齐文宣帝高洋代魏,朝臣皆作《甘露颂》,令劭为之序。又重修《麟趾格》。及文宣帝死,凶礼多访于劭,又令劭作哀策。及齐孝昭帝杀杨愔,劭被疏,出为兖州刺史。后加特进,卒。邢劭在北魏、北齐间文人中颇有盛名。初与温子昇并称“温邢”,又与魏收合称“邢、魏”。邢劭尝与杜弼争神灭之事,“以为人死还生,恐为蛇足”,与南朝范缜之论为近。劭于诗文,仰慕南朝之沈约,以为沈约所言三易(“易见事,易识字,易读诵”)为当。劭又作《萧仁祖集序》,以为“自汉逮晋,情赏犹自不谐;江北江南,意制本应相诡”。然其自作则仍多仿南人。邢劭文多骈体,虽华丽而不甚雕琢,盖得力于沈约之作。其文今存二十八篇,多存于类书,除《新宫赋》而外,率为应用文字。清严可均辑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诗风清淡而近古拙,如《冬日伤志篇》、《冬夜酬魏少傅直史馆诗》并见《初学记》卷三,皆重气质而不尚华藻;然如《思公子》(见《乐府诗集》卷七四)、《七夕》(见《艺文类聚》卷四)则辞藻亦甚华美。今存诗及断句九首,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据《北齐书》本传,劭本有集三十卷。《隋书·经籍志》著录为三十一卷。今之所存,去原本已甚远。主要事迹见《魏书》、《北齐书》、《北史》本传。

  • 谢星焕

    谢星焕

    谢星焕(1791-1857),清医家。字映庐。江西南城人。祖、父皆业医。承家业。学宗李东垣、喻嘉言,施治数十年,颇富经验。如于痿躄拘挛,认为肺焦固易产生,而湿热不攘亦易致之;至于筋急拘挛之形虽与痿躄驰长稍异,而筋受热伤则一,故于痿躄拘挛症悉从阳胜阴伤、燥气焚金、热盛筋急之旨治之。又如痰饮之辨,力排以悬饮、支饮、溢饮为端绪之说,以为不若以内饮、外饮为纲纪,外饮者可涌吐,内饮者可攻涤,颇发前人之未发。子甘澍(字杏园)继其业,著有《医学集要》,并辑成其父验案《得心集医案》六卷(1861年)。

  • 雪关智訚

    雪关智訚

    雪关智訚(1584—1637),明代禅僧。俗姓傅,字六雪,又名道訚,号雪关,上饶傅崇俭之子,父丧早。八岁辞母。依景德传出家。参博山元来,究船子藏身公案,偶入槽厂,见磨鼻拽脱有省,呈偈于博山。博山曰:“据子见地,天下人把不住,我却不肯点头。”乃掩关,谢客悬镜。返参,作“雪关歌”呈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始印可之。天启丁卯。出住玉山县瀛山寺。崇祯辛未。继席博山。丙子。赴浙之虎跑大慈妙行诸刹请。未几,博山元来圆寂,遂往来瀛博之间。后观察曹氏请往鼓山,再兴湖墅,佛事庄严。丁丑。浙归抵瀛山。示微恙。临终曰:“吾今可以谢喻弥陀矣。”遂微笑而逝。寿五十三。腊三十七。建塔于博山莲华峰之西原。黎川黄端伯撰塔铭。所著有《摘灯录》。《炊香堂诗文书》。有《雪关禅师语录》(成峦等录。开詗编)十三卷,黄端伯为之撰序。《雪关和尚语录》六卷(传善辑)传世。(《续灯正统》卷四○、《五灯全书》卷六三)

  • 许慎

    许慎

    许慎(约公元58年—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师事贾逵,博通经籍。曾任太尉南阁祭酒、洨长等职。他在当时,是一位有名的经学家,社会上流行着“五经无双许叔重”的颂辞,可以想见他的学术地位是很高的。他著有《五经異义》和《淮南子註》(均已亡佚,有清人辑本)诸书,而一生精力更集中在《说文解字》一书的撰述。《说文解字》不独保存了古代和汉代的汉字,更重要的它是一部富有创造性的有系统、有条理的字书。在此书中他发明並阐述了文字构造的原意,既说明独体的“文”,也解释合体的“字”,所以名为《说文解字》。全书共十四篇,並叙目为十五篇(後人改篇称卷),分五百四十部,收录了九千三百五十三文。


    许慎作《说文解字》,替中国文字学奠下了坚实的基础,给後世编纂字书立下了明确的规范。这部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许慎写成《说文解字》,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前有所承,陆续发展而成的。拿它的体例来说,许氏在《叙》中着重指出:“分别部居,不相杂厕。”和史游在《急就篇》所雲“分别部居不杂厕”,一脉相承,将那按偏旁联贯字羣的办法,扩而充之,成为分立部类的体例。凡形旁相同的字都集中编在一部,以共有的形旁作部首,许多部首又依形体的相近与否来编排後先相承的次序。这样,便将极其纷杂繁多成千上万的汉字,都有条不紊地收录在一起了。这一方法,是前所未有的。是许慎继承史游“分别部居”之法,加以改造而创立的一种新体例。将过去歌括体的字书,一变而为有系统、有条理的著作,是他的重大贡献。


    在内容上,许慎继承了以前的丰富文化遗产,自经史羣书以及汉赋,都成为搜集资料的源泉。他的儿子许冲在汉安帝时将《说文解字》进之于朝,並上表介绍此书的内容道:“六艺羣书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䖵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联繫许慎自己在《叙》中所说:“万物咸睹,靡不兼载”,不能算是誇大。有了这样丰富的资料,非运用崭新的方法和条理来归纳它、部勒它,不足以持简驭繁,以类统杂。他在《叙》中提出的“方以类聚,物以羣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繫联”,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它的所以能成为一部伟大著作,被後世所推崇,不是偶然的。直到今天,它的编述体例,仍为新修字典的工作者所沿用。

  • 熊笏

    熊笏

    熊笏[hù](1644―1711年),清医学家。一名庆笏,字叔陵。江西安义人。以清代诸医书多拘执于五脏五行,空谈理论,乃倡从形气中求治病之理。撰《中风论》一卷,谓中风乃四方贼风袭入卫气不密之隙,故入于人之一隅;卫气本分布于人体左右,故病左者不及右;病右者不及左,有偏格之象。且以中风一症,热病者居多,故常用凉药奏效。擅用白虎汤、竹叶白虎汤。嘉庆(1796—1820)年间至福建与陈修园切磋学术,陈氏门下遂得抄传其《中风论》。另辑注有 《扁鹊脉书难经》六卷(1817年)。所著《伤寒金匮合注》及《一隅录》医案,未见刊行。

  • 徐元瑞

    徐元瑞

    徐元瑞,元代吴郡(今苏州) 人。身世不详。

  • 谢宗可

    谢宗可

    谢宗可,元朝诗人,字不详,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其始末无考,汪泽民曾题其集,则其生活时代当与汪氏同时。宗可能诗,有咏物诗一百零六首传于世,皆为七言律诗。其诗虽佳句不少,但全篇皆佳者不多,瞿佑《归田诗话》说:“谢宗可《百咏诗》世多传诵,除《走马灯》、《莲叶舟》、《混堂》、《睡燕》数篇外,难得全首佳者。”《七修类稿》说他的《虾助》“脍炙人口”,《笔精》评他的《同根竹》“似不能复继矣”。其诗风格纤巧,与前人咏物有所不同,他别出心裁,如不咏一般的燕、蝶,而咏《睡燕》、《蝶使》,不咏一般的雁、莺,而咏《雁字》、《莺梭》,其标题就显得纤仄。他继承了唐代雍陶等人的馀波,而愈趋新巧,如《卖花声》的“春光叫遍费千金,紫韵红腔细细吟”,以颜色写声音,又切合春光与卖花,确是新奇。《睡燕》用典故写睡燕梦游,暗含淡淡的人事变迁之感,从该诗又可看出他的咏物诗在语言方面的特点:“绮靡而不伤于华,平淡而不流于俗”(汪泽民语)。其诗有的能极肖物态,又有情趣。清顾嗣立对他的诗颇为欣赏,《元诗选·初集》选录其诗四十首,又摘其“婉秀有思致”的警句二十联,如《纸鸢》的“半纸飞腾元在己,一丝高下且随人”。有《咏物诗》一卷。

  • 徐凤

    徐凤

    徐凤,明代针灸学家。字廷瑞,号泉石。弋阳石塘(今属江西)人。1400年(建文二年)学针法于倪孟仲,次年又学于彭九思,传习窦汉卿针法及“梓岐风谷飞经走气补泻法”。晚年编著《针灸大全》,收集前人针灸著作及《金针赋》、《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等,对推广针灸学术有较大影响。

  • 许国祯

    许国祯

    许国祯,元绛州曲沃(今属山西)人,字进之。通经史,尤精医术。忽必烈为藩王时,在王府掌医药。曾随征云南,攻鄂州。忽必烈即帝位,授提点太医院事。至元十二年(1275),迁礼部尚书。后升翰林集贤大学士。二十一年,奉命集诸路医学教授增修《本草》。死年七十六。


    许国帧博通经史,尤精医术。世祖即位前即召他至翰海(今阿尔泰山),留守掌医药。许氏忠正敢谏,深得世祖信任,并曾治愈了世祖的足疾。世祖即位,授荣禄大夫、提点太医院事,赐金符。后又改授金虎符,迁礼部尚书,拜集贤大学士,进光禄大夫。至元二十一年(1284)十二月主持编修《至元增修本草》,是元代唯一官修本草,惜书佚不传,后又撰成《御药院方》11卷,此书所辑多为南宋、金元医方,若干成方不见于其它方书,对临证应用有一定参考价值。此书并流传至朝鲜、日本等国。国祯胆识超群,敢于直谏。一次北撒王妃患眼疾,医生行针失误伤王妃一目。忽必烈非常气愤,欲治医生死罪。国祯知道后从容进谏道:医生应治死罪,但是,其因心怀恐惧而失手,若治罪,今后谁还敢来王府治病!忽必烈大悟,遂宽赦了医生。忽必烈继帝位(1260),任他为荣禄大夫,提点太医院事。至元十二年(1275)升礼部尚书、翰林院集贤大学士。他的节财赋、禁服色、明法律、严武备、设谏官、均卫兵、建学校、立庙仪等建议,多被采纳施行。至元廿年,他承世祖之命,召集全国医学名士,增修御药院所刊方书,“正其讹,补其缺,求其遗亡,而附益之”,编成《御药院方》20卷。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宫廷医药处方集。国祯逝世后,谥忠宪,追封蓟国公。

  • 徐彦纯

    徐彦纯

    徐彦纯,元末明初医家。字用诚。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早岁客居吴中(今江苏苏州一带),教授儒学。精医,私淑朱丹溪之学。尝撰《医学折衷》,本《内经》之旨,采摭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诸家论说,折衷其要,分中风、痿、伤风、痰等十七类,有论有按,证方俱备。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刘纯又增设咳嗽、热、火等二十三类,续增注说,厘为五十卷,改名《玉机微义》。至正(1341—1368)年间又取金元各医家论药之言,编为《本草发挥》四卷。共录药近三百种。书后又集前代名医用药总论。明太医薛铠为之校订。

  • 许相卿

    许相卿

    许相卿(1479—1557),明代诗文作家。字伯台,号云邨,一家台仲,号九杞。海宁(今属浙江)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嘉靖时授兵科给事中,频频上疏言事。宦官张锐、张忠有罪论死,帝欲宽之,许相卿上疏切谏。帝大荫宦官张钦义子为锦衣世袭指挥,许相卿言于谦子止锦衣千户,王守仁子止锦衣百户,现宦官子反过之,忠勋大臣后裔不如倖奴,谁不解体。但所言皆不听,遂谢病归,居山中几40年,累征不起。据《槜李诗系》载,他“罢归后,以盐邑紫云邨山水佳胜,移居村南茶磨山,剔石引泉,疏畦艺茗,时跨黄犊,短蓑高笠,二鹤自随,往来山谷间。尝大雪上云岫绝顶赋诗,人望之以为神仙。”“又于永安湖买山,置杜曲冈、云涛庄,后人因名其山曰九杞。”他的诗也多表现隐居生活的闲雅情怀,如《宿石门山房》:“尘土三年梦,云林胜日游。小招聊拟赋,多难独凭楼。月色千山午,江光满意秋。心期应共汝,投老白苹州。”他在《自题绝句》中说:“云村病老语多咙,造成新成杂宋腔。还溯开元论风格,拾遗坛上树旌幢。”可见他学诗并不主一家,既有唐音,也杂宋腔。他的诗聊取适意,运笔疏朗,诗风清润,如《独往》:“兴到海滨成独往,千林风日净娟娟。寒山病骨晚争瘦,白鹭沧波秋可怜。天地闲愁尘梦破,烟霞胜事草堂偏。斜阳深径渔樵尽,弄影萧萧石上泉。”诗的构思、意境并无新意,但清爽可诵。著有《云村集》14卷。

  • 薛嵎

    薛嵎

    薛嵎[yú](1212-?),宋代诗人。字宾日,小名峡,小字仲止,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师武子。治《书》,历三举,中宝祐四年进士,时年四十五。历官长溪簿。负才不遇,以诗名,所居曰渔村,题咏颇多。晚年,买山范湾营藏地,赋诗有“不知筋力何年尽,看到松杉几尺长”之句。诗宗晚唐,赵汝回为序,称其“恬静不求,本于天性,未易以矫揉学者”。王士禛《香祖笔记》尝称举其“二十里松声,千山雪未晴”(《太白观雪》)、“岩阴常候雨,松色不知春”(《真隐寺》)、“芳草思无际,春风情最多”(《春晴》)、“湖水涵秋霁,风荷动夕阳”(《渔舍》)数联。《山中吟》、《山居》等篇,“笔意古淡”(《历代诗发补遗》卷三○)。今传《云泉诗》一卷,有《汲古阁景钞南宋六十家小集》本、顾氏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四库全书》本,曹庭栋辑人《宋百家诗存》。《全宋诗》卷三三三九录其诗一卷。事迹见《宝祐四年登科录》、《弘治温州府志》卷一三、《嘉靖福宁州志》卷七。

  • 心禅

    心禅

    心禅,清僧人。居南海普陀山,后侨寓杭州。少年出家,礼佛之余,喜读《内经》、《难经》及汉晋名医著作,并多方购置医书,后遇李梦舟传以针灸术,乃融贯针、药而用于临床,治有卓效。因见医籍浩繁,遂采撷菁华,撰《一得集》三卷(1889年),历数庸医误人之过,又附内科杂病医案,谓须视病情实际,施以汤药、针灸、外治诸法。

  • 谢薖

    谢薖

    谢薖[kē](1074~1116),宋代诗人、词人。字幼槃,号竹友居士。临川(江西抚州)人。谢逸从弟,从谢逸读书,兄弟以诗文媲美,时称“二谢”。少孤贫,屡试进士不第。壮岁之后,迁居跃马泉北10余年,以布衣而终。谢薖诗格颇似其兄,吕本中将他编入《江西诗社宗派图》,并以谢朓作比况。今观其《寒食出郊》、《喜晴》、《戏咏石榴晚开》、《雨后秋山》等作,都清新淡雅,甚有风致。时人李彭说他“清诗如艳雪”,颇为中肯。如《寒食出郊》:“水晴鸥弄影,沙软马惊尘。密竹斜侵径,幽花乱逼人。深行听格磔,倦憩倚轮囷。往事悲青冢,年年芳草新。”一片春日风光,跃然纸上,词语劲拔,意境幽峭,不失为江西派中的佳作。擅长作词,风格也清新俊逸。如〔鹊桥仙〕1首,在写景中暗寓自己的身世之感,含义深沉,韵味绵远。著有《谢幼槃文集》10卷,又有《竹友词》1卷。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