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星焕

谢星焕
  • 姓名:谢星焕
  • 别名:字映庐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西南城人
  • 出生日期:1791
  • 逝世日期:1857
  • 民族族群:

谢星焕(1791-1857),清医家。字映庐。江西南城人。祖、父皆业医。承家业。学宗李东垣、喻嘉言,施治数十年,颇富经验。如于痿躄拘挛,认为肺焦固易产生,而湿热不攘亦易致之;至于筋急拘挛之形虽与痿躄驰长稍异,而筋受热伤则一,故于痿躄拘挛症悉从阳胜阴伤、燥气焚金、热盛筋急之旨治之。又如痰饮之辨,力排以悬饮、支饮、溢饮为端绪之说,以为不若以内饮、外饮为纲纪,外饮者可涌吐,内饮者可攻涤,颇发前人之未发。子甘澍(字杏园)继其业,著有《医学集要》,并辑成其父验案《得心集医案》六卷(1861年)。

谢星焕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初恋

初恋

《初恋》是俄国作家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创作的中篇小说,发表于1840年4月的《读者文库》。《初恋》写了四十余岁的中年人,符拉基米尔·彼德罗维奇对他十六岁初恋生活的回忆,并细致而独特地描写了少年“我”的心理活动。主人公是一个情窦初开的16岁的花季少年,在他充满着爱情的预感的时候,他们家旁搬来了一户新邻居——一位穷公爵夫人和她的女儿。少年便很自然地与21岁的公爵小姐齐娜伊达相遇和相识。后来,少年发现齐娜伊达与一个中年男人幽会。于是少年跟踪她,最后发现那个中年男人竟是自己的父亲。《初恋》完成于1860年,是一篇自传性的中篇小说。屠格涅夫承认:“《初恋》也许是我最爱的作品,其他作品或多或少有编造的成分,《初恋》却根据真事写成,不加一点修饰,每当我反复阅读时,人物的形象就在我眼前鲜明地现出来了。”

农政全书[四库本]

农政全书[四库本]

明朝科学家徐光启著。成于崇祯元年(1628)。崇祯十二年刊行。全书六十卷,约六十万字。计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及荒政十二个部分,举凡农业及与农业有关的政策、制度、措施、工具、作物特性、技术知识等,应有尽有。全书分十二大类,其中农本三卷,田制二卷,农事六卷,水利九卷,农田四卷,树艺六卷,蚕桑四卷,蚕桑广类二卷,种植四卷,牧养一卷,制造一卷,荒政十八卷。【此本为四库本,本站也有标点本,可以搜索查找!】

处世悬镜

处世悬镜

《处世悬镜》是一本教人如何为人处世的经典古书。行为上,识为先;藏者盛,舍者得;曲为聪,止为智;忍为要,厚者成;信者无敌。世事无常,先求退安而后致荣达。

素问识

素问识

医经著作。8卷。日本丹波元简 (廉夫) 撰于日本文化三年(1806年)。作者撷取《素问》72篇(除7篇大论与刺法、本病论) 之精要,摘录王冰、马莳、吴崑、张介宾等注家之言,及朱丹溪等学术见解,参考经传百氏,对《素问》某些条文进行训诂、解词、校勘和注释,并对前贤疏义之失,予以订正。卷首有素问解题、素问汇考、素问诸家注解书目及全元起本卷目等。要言不繁,识见允正,为研究《素问》重要参考文献之一。现有日天宝八年 (1837年)刊本,日文久三年 (1863年) 排印本,建国后有排印本。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作者:唐玄宗李隆基。十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参校本:敦煌卷子P.3592、P.2823、S.4365 号。唐玄宗与左常侍崔沔、道士王虚正、赵仙甫及诸学士详疏《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论述“妙本”,阐发道教哲学。

成实论

成实论

梵名Satyasiddhi -s/a^stra 。凡十六卷。又作诚实论。诃梨跋摩(梵Harivarman )着,鸠摩罗什于姚秦弘始十三年至十四年(411~412)间译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为成实宗之根本经典。‘成实’即‘成四谛之实’之意。论中说明宇宙各种现象之存在皆为无实体之假象,最后终归于空,修如是观可体解四谛之理,以八圣道灭除所有烦恼,最后到达涅槃。内容分发聚(序论)、苦谛聚、集谛聚、灭谛聚、道谛聚(以上为本论)等五聚,计二○二品。发聚共三十五品,先论述佛、法、僧三宝,后说造论之理由及四谛之法义,并列举佛教有关有相、无相等十种重要异说,以示明本论之立场。苦谛聚共五十九品,说明五受阴(五取蕴)之苦,并详叙色、识、想、受、行。集谛聚共四十六品,说明苦因与业、烦恼。灭谛聚共十四品,披沥本书独特之见解,即谓灭尽假名心、法心、空心等三心,可达于涅槃之境界。道谛聚共四十八品,说明灭苦而实现涅槃之方法,为禅定与智慧。其中,智乃空无我之真智,系灭烦恼后所得者;此外,复言及空与无我之实践。本论之立场取二世(过去及未来)无论、性本不净论、无我论等,且说人法二空;全书之教说不仅网罗部派佛教(小乘佛教)重要教理,亦含有大乘之见解;又多立于经量部之立场,以排斥说一切有部之解释。在佛教史上,被认为是由小乘空宗走向大乘空宗过渡时期之重要著作。古来对本论究竟为大乘或小乘时有争论,如南朝梁代之三大法师站在般若、法华、涅槃诸经立场,判定本论为大乘论,嘉祥大师吉藏一派则断定本论为小乘论。南北朝时一度出现专讲此论之成实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