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善长

许善长
  • 姓名:许善长
  • 别名:字季仁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
  • 出生日期:1823
  • 逝世日期:1891
  • 民族族群:

许善长(1823—1891),清戏曲作家。字季仁,一字元甫,号玉泉樵子,别号栩园、西湖长。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父母早逝,由祖母教养。道光二十三年(1843),初应乡试落第。咸丰优贡生。咸丰二年(1852)进士,六年,入都供职,授内阁中书。同治七年(1868)夏薄游岭南,八年,奉檄至江西,摄河口镇牙厘局事。十三年,改任湖口牙厘局事。光绪元年(1875)恩科,充江西内帘监试,二年,擢江西建昌府知府。六年、十年,两度任信州郡守。十五年尚在世,享年六十八岁。许善长祖父许宗彦早年工于词章,后以经学家闻名于世,与之相交者多当世名流,家中藏书极富。祖母梁德绳亦擅吟咏,常于家园中与闺秀联社觞咏,许善长“以后辈礼厕于其间,折纸磨墨,欣欣然为钞胥”(许善长《碧声吟馆谈塵》),故自幼即擅吟咏,尤善词曲。著有传奇《瘗云岩》一二出、《胭脂狱》一六出、《茯苓仙》一四出、《神山引》八出、《风云会》二四出及杂剧《灵娲石》一二折(含十二种单折短剧)、笔记《碧声吟馆谈麈》四卷、《端岩集》四卷及《倡酬录》一卷、续一卷,合辑为《碧声吟馆丛书》。生平事迹见赵景深《许善长年谱略》(载《明清曲谈》,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再生缘续作者许宗彦·梁德绳夫妇年谱》、绿依《秋叶随笔·许善长》(载《剧学月刊》第二卷第九期,1933年9月刊),并参见许善长《碧声吟馆谈塵》。

许善长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阿育王:一部孔雀王国史

阿育王:一部孔雀王国史

《阿育王:一部孔雀王国史》以阿育王的一生为主线,援引在印度各处发现的阿育王时期的大量石柱法敕、碑文与洞穴石刻,以法显和玄奘等中国求佛者的游记为佐证,讲述了公元前323年到公元前232年孔雀王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理清了孔雀王国转变为佛国的历史脉络,对阿育王的转变、阿育王时期佛教的发展及阿育王时期孔雀王国的疆域、军事和行政机构等做了详细的描述和合理的分析。

诺桑觉寺

诺桑觉寺

《诺桑觉寺》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创作的长篇小说,它是奥斯汀打算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定稿完成于1797年左右,即奥斯汀大概22岁的时候。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初露锋芒,文风初步成形。该作讲述家境小康的牧师女儿凯瑟琳天真可爱,在跟随邻居艾伦夫妇去巴思旅游时,结识了两对兄妹:家境富有的蒂尔尼兄妹正直而善解人意;家境平平的索普兄妹利欲熏心;凯瑟琳与蒂尔尼相爱,但索普为了把凯瑟琳追到手,同时把妹妹嫁给凯瑟琳的哥哥,耍了许多诡计,使蒂尔尼趋炎附势的父亲极力阻挠儿子的婚姻,并且毫不留情地将上门作客的凯瑟琳赶出家门。蒂尔尼向来尊重父亲,但在维护自己幸福的问题上没有退让,经过重重曲折后,终于和凯瑟琳喜结良缘。

王惺所先生集

王惺所先生集

诗文集,十卷,王以悟撰。王以悟,字惺所。河南陕县东凡人。明代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中进士,任邢台令。由分陕张而讷辑录,洛阳张孔训编次,刊于天启三年(1623)。民国二十五年《陕县志》志略云:“内选集程、朱、阳明、白沙之诗,而加以释解,多超悟处。”

运甓记

运甓记

传奇剧本。明邱瑞吾作。《传奇汇考标目》增订本著录。二卷四十出。叙晋朝陶侃故事。谓侃初授武冈县令,时有陈敏、杜弢等先后作乱,陶侃一一平定,官封东乡郡侯。因受钱凤、王敦谗谮,迁为广州刺史。在州无事,侃朝运百甓于中庭,暮则运入内室,借以劳形。不久,王敦叛乱,陶侃起兵勤王,平定叛乱。继而苏峻又起逆兵,陶侃率兵前往,射杀苏峻。朝廷授侃官太尉,封长沙郡王。侃与妻子团圆,喜庆结局。有明末汲古阁原刻本、《六十种曲》本。

四友斋丛说

四友斋丛说

明何良俊撰。 38卷, 分经、 史、 杂记、 子、 释道、文、 诗、 书、 画、 求志、崇训、尊生、娱老、正俗、考文、词曲、续史等17类。何良俊,字元朗,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嘉靖中以岁贡生入国学,特授南京翰林院孔目。弃官归家后移居苏州,与文征明等人交游。藏书4万卷。在明代学者中,堪称博学多闻。 自称和古人庄周、王维、 白居易为友, 因名斋曰“四友斋”。此书搜采甚广,记有很多明代史料,苏松等处地方掌故,以及各类专门性考证和批评。 其中“文”、“诗”、“词曲”三类,论及文、诗、 曲诸方面源流变迁等,如,“诰敕起于六朝,然其来甚远,肇自舜命九官与命羲仲和仲之词,后《君奭》、《君牙》、《蔡仲之命》,皆其遗制也。”(《四友斋丛说·文》如,“金、元人呼北戏为杂剧,南戏为戏文……夫诗变而为词,词变而为歌曲,则歌曲乃诗之流别”(《四友斋丛说·词曲》)。

空同子

空同子

一卷。明李梦阳(1473—1530)撰。李梦阳,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 (今属甘肃)人,后徙居河南扶沟 (今河南省扶沟县东北)。明弘治六年 (1494)举乡试第一,第二年便成进士,曾作过户部主事、郎中,江西提学副使等官。梦阳性格刚毅,不畏权势,由于反对宦官刘瑾专权误国,受到迫害,曾数次入狱。刘瑾败,起官,后因事夺职家居。李梦阳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前七子”。李梦阳为矫正明初以来盛行的台阁体诗文的流弊,特别强调向古代优秀文学遗产学习,但由于思想片面,走入了复古主义的歧途,提出了“文必仿秦汉,诗必仿盛唐”的错误口号。他的诗、文作品数量很多,但多模拟之作,最终陷于“以模拟剽窃为能,以艰深的文字掩盖内容的浅薄”的境地。著有《空同集》、《空同子》、《空同子纂》等。《空同子》共一卷,分化理篇一;物理篇一;治道篇一;论学篇二;事势篇一;异道第一,共六目八篇。此书虽在体例上模仿了汉杨雄的 《法言》,但内容包括广泛,从自然现象到社会问题,阐释比较明确,尤其是在揭示事物规律方面,颇有见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收入《空同集》中。有明嘉靖刻本、万历李思孝刻本、及清光绪间刻本,并收入 《广百川学海》 己集、《金声玉振集·撰述》、《说郛》续卷二、《子书百家·杂家类》、《百子全书·杂家类》 等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