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子伟

- 姓名:许子伟
- 别名:字用一,号甸南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金陵(今南京市)
- 出生日期:1555
- 逝世日期:1613
- 民族族群:
许子伟(1555~1613),字用一,号甸南。原籍金陵(今南京市),世居琼郡福德里, 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生。幼孤贫, 13岁丧父, 恃母任氏守节教养。许子伟事母至孝,克苦力学,居恒读书,披览不倦。22岁,游儋设馆教学。25岁, 始得入郡学为博士弟子员, 时有习业, 就居家里中的海瑞公质正;公忠廉介,议论吏治时政,持论严正。好接引后学,许子伟执子弟礼以师事之。乡试副榜落第后,重修旧业,益发勤奋。举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壬午科乡荐,登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丙戍科进士, 授行人司行人。
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冬10月,起用不到3年的海瑞卒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任上,朝廷赐祭八坛。大行仪会,举同乡中贤能者护丧,众以许子伟名请,他不怕万里跋涉,奉遣扶护海瑞灵柩归琼,选吉地于滨涯村。一身受命为钦差护丧、督造坟茔、斋、谕祭文之全任,于万历十七年 (公元1589年) 春御葬工竣。擢兵科左给事中。
万历20年(公元1592年),西北部民族降将博拜叛,煽动诸部为乱,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魏学曾连战失利,御史监军梅国桢至军中,遂劾诸将观望;会许子伟也劾学曾惑于招抚,有误国事,逮学曾至京,夺职为民。寻升吏科左给事中,敢于抗颜谏争,直声大著。乃继海忠介之后,又一位忠贞廉洁,骨鲠如铁的谏臣。有鉴于琼人北来日多,他创琼州会馆于京师, 乡绅士子羁旅称便。会念母老,请册封归省。期满,起补户科左给事中。他为国忠贞直节,因上疏弹劾权贵,廷言忤帝旨,遭谪铜仁府 (今贵州铜仁县为府治)经历, 司掌受发上下文移公务。
明代设置六科给事中,职位虽不高,但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侍从规谏,稽察六部百司,纠劾官吏,权力颇重。万历朝六科给事中只有四人,缺员不补。许子伟先后任吏、户、兵三科给事中,在谏臣中资望之高,一直得到朝廷的器重,百司所钦。但此时神宗日趋昏庸腐化,纵情酒色,醉心珍宝,朝政废驰。给谏之臣,往往因上言忤旨,遭贬谪、除名,甚致下诏狱或廷杖致死。许子伟对此宦途风险, 深有感受。
未久,遂归养母。居家孝友,凡戚里贫乏,多所赈给。犹关心国事,黎境氛净,时有上言;进议内使开采琼珠,科派数额过重,力言得减其数。旧有“进士”坊,原为夏升立。夏升,城内人,官加太常寺卿。该坊本属公物,时夏氏后嗣子孙不肖,以作私产欲售之,许子伟得知,照偿其价,移竖于义学之前,一面保存夏常卿芳名;一面题刻亡名谏垣使节,还为王卫弁得袭先人之职。凡荐举人才,助人成事,不取谢礼,时人称许。
许子伟一生热心公益,持正风俗,尤重视教育,造就人才。万历二十四年 (公元1596年), 他会同知府涂文奎等官绅募建明昌塔于下窑村, 以兴文风。许子伟二游儋耳,为王敬、郭岐山、刘梅皋延馆课生,从游者众。他得志不负郭岐山旧谊,捐十金创德义书馆于兰村,即后人所谓设儋耳义学也。故儋州民间传播许子伟轶事;以及大屯塘立“许甸南先生读书处”碑、松林山白衣祠、德义书馆等遗迹多处,可见对儋人影响之大,但也有好事者附会之说。又与林有鹗等建敦仁书馆于琼山县西。并关心各方办学,定安大宗伯王弘诲归建尚友书院,他为书院以及会同学田、万州新建儒学等作《记》。文昌玉阳书院建成,县令贺瞻龙驰书聘他掌教玉阳。先后设教讲学于儋、琼、文间, 后学多所成就。
所著有: 《广易通》、《警觉语》、《文编吟草》、《谏垣录》、《敦仁编》及后人辑有《许忠直集》等书。所题许氏宗祠“久大堂”木匾尚存。许子伟之事业未终,勋名有待,再奉简命,而溘然仙逝,享寿五十有八。官清如洗,产业所值不满百两银,名重如山,景仰每钦多士,阖郡绅耆呈请祀于乡;共建坊表于郡城大西门内,旌其“忠直”。许子伟与配孺人曾氏合葬于陶公山合水之原,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清明日立墓碑,东阁大学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蒋德璟为其撰墓表。蒋德璟父光彦,官雷琼,他曾省亲官署, 因知琼山许子伟:文章则宗丘深庵 (浚),理学则师陈白沙(献章)、杨复所(起元),气质则效海刚峰 (瑞)。他入阁后,历览许子伟奏议,敬服其高风直节: “谏草修笔不修舌,文皇转圜鉴热血”。值其婿翁汝遇授琼州知府,许忠直次子合明为翁所拔取,受业门下, 故代请表墓, 其事迹一一符合。
许子伟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法国大革命中的群众
法国大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最重要的就是巧妙地利用了人民群众与资产阶级革命分子领导者相结合。从最早的制宪会议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开始,广大民众积极参加的制宪会议三级会议就开始对公职王权和限制贵族教士的权力起了重要的作用。人民群众推动了各个党派尤其是雅各宾派与巴黎公社派的政治计划一步步取得成功,是法国革命一步步深入的助推剂。本书从社会史的角度对此做了深入讨论,很有学术价值。
杜征南集
文集。西晋杜预(222—284)撰。一卷。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著作家。司马懿之婿,仕魏历相府参军、镇西长史。入晋累官河南尹、秦州刺史、度支尚书,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灭吴有功,封当阳侯,死后追谥征南大将军。博学多通,于经济、政治、军事、历法、算术、律令,水利工程等诸方面均有著述和研究。时有“杜武库”之美誉。尤好《左传》,自称有“左传癖”。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为现存之最早注本,已收入《十三经注疏》。另有《春秋释例》十五卷。原有集十八卷,已佚散。今集为明张溥辑刊,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清吴汝纶评选本。
历代名画记
唐代张彦远著。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绘画通史。张彦远(约815~约875),字爱宾,河东(今山东永济)人,乾符初官至大理寺卿。本书成于大中元年(847)。十卷。记述自轩辕黄帝起至唐会昌元年间历代画家三百七十二人的传记和有关绘画史论的专文十六篇,其论述中多有卓见,如论“六法”,强调立意和用笔;指出画风演变,因时而异;以顾恺之、陆探微为密体,张僧繇、吴道子为疏体;阐明书画同笔同理等。传世版本有明王世贞刻《王氏画苑》本,明毛晋汲古阁《津逮秘书》本和清张海鹏刻《学津讨源》本。
一草亭目科全书
眼科著作。明末清初邓苑撰。一卷。苑字博望,清江(今属江西)人。以医为业,尤精通眼科。此书约成于清顺治元年(1644)。载目论、目议、外障、外障治法、内障、内障治法、小儿痘毒眼治法、小儿疳积眼治法、治小儿雀目法等,凡九篇,专论眼科证治。附薛氏选方,载列明目地黄丸、加减驻景丸等十三首方剂之应用。眼科疾病虽变化多端,但邓氏认为总不越内外二障,故以内外二障总括论之。如论外障多属风凝热积血滞,法当除风散热,活血明目; 内障多系水火有亏,血少神劳而肾虚,法当养血补阴,安神明目。列述证治,首为议论,次载方药。所论强调辨内外诸因,根据眼疾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而力倡“五轮”辨证,对后世颇有影响。有康熙五十一年(1712)颖川鹿氏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
第二张照片
“某君中学毕业,年26岁,仪表挺秀。家有薄产,愿得一年龄在20以内曾受新教育之女子为偶。有意者,请投函一六七号信箱,即当约期面晤,如双方合意,再行正式订婚。”
这一类“征婚”广告,在那时期报纸上差不多天天可以发见。同时也有女子求男的广告,那更足引起般少男们的注意。这种现象,在这20世纪所谓“文明”时代中,原算不得稀罕。颖更时髦的广告自然还有。“某男某女,于某日起实行同居生活”;或是“某男某女。于某日起解除同居之约”。这就是那时候的新现象的一斑。要是把时光倒流,退回到五六十年前去,人们读了这样的广告,简直要莫名其妙!
阿弥陀经摘要易解
阿弥陀经摘要易解,一卷,附往生呪,清真嵩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