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子伟

- 姓名:许子伟
- 别名:字用一,号甸南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金陵(今南京市)
- 出生日期:1555
- 逝世日期:1613
- 民族族群:
许子伟(1555~1613),字用一,号甸南。原籍金陵(今南京市),世居琼郡福德里, 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生。幼孤贫, 13岁丧父, 恃母任氏守节教养。许子伟事母至孝,克苦力学,居恒读书,披览不倦。22岁,游儋设馆教学。25岁, 始得入郡学为博士弟子员, 时有习业, 就居家里中的海瑞公质正;公忠廉介,议论吏治时政,持论严正。好接引后学,许子伟执子弟礼以师事之。乡试副榜落第后,重修旧业,益发勤奋。举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壬午科乡荐,登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丙戍科进士, 授行人司行人。
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冬10月,起用不到3年的海瑞卒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任上,朝廷赐祭八坛。大行仪会,举同乡中贤能者护丧,众以许子伟名请,他不怕万里跋涉,奉遣扶护海瑞灵柩归琼,选吉地于滨涯村。一身受命为钦差护丧、督造坟茔、斋、谕祭文之全任,于万历十七年 (公元1589年) 春御葬工竣。擢兵科左给事中。
万历20年(公元1592年),西北部民族降将博拜叛,煽动诸部为乱,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魏学曾连战失利,御史监军梅国桢至军中,遂劾诸将观望;会许子伟也劾学曾惑于招抚,有误国事,逮学曾至京,夺职为民。寻升吏科左给事中,敢于抗颜谏争,直声大著。乃继海忠介之后,又一位忠贞廉洁,骨鲠如铁的谏臣。有鉴于琼人北来日多,他创琼州会馆于京师, 乡绅士子羁旅称便。会念母老,请册封归省。期满,起补户科左给事中。他为国忠贞直节,因上疏弹劾权贵,廷言忤帝旨,遭谪铜仁府 (今贵州铜仁县为府治)经历, 司掌受发上下文移公务。
明代设置六科给事中,职位虽不高,但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侍从规谏,稽察六部百司,纠劾官吏,权力颇重。万历朝六科给事中只有四人,缺员不补。许子伟先后任吏、户、兵三科给事中,在谏臣中资望之高,一直得到朝廷的器重,百司所钦。但此时神宗日趋昏庸腐化,纵情酒色,醉心珍宝,朝政废驰。给谏之臣,往往因上言忤旨,遭贬谪、除名,甚致下诏狱或廷杖致死。许子伟对此宦途风险, 深有感受。
未久,遂归养母。居家孝友,凡戚里贫乏,多所赈给。犹关心国事,黎境氛净,时有上言;进议内使开采琼珠,科派数额过重,力言得减其数。旧有“进士”坊,原为夏升立。夏升,城内人,官加太常寺卿。该坊本属公物,时夏氏后嗣子孙不肖,以作私产欲售之,许子伟得知,照偿其价,移竖于义学之前,一面保存夏常卿芳名;一面题刻亡名谏垣使节,还为王卫弁得袭先人之职。凡荐举人才,助人成事,不取谢礼,时人称许。
许子伟一生热心公益,持正风俗,尤重视教育,造就人才。万历二十四年 (公元1596年), 他会同知府涂文奎等官绅募建明昌塔于下窑村, 以兴文风。许子伟二游儋耳,为王敬、郭岐山、刘梅皋延馆课生,从游者众。他得志不负郭岐山旧谊,捐十金创德义书馆于兰村,即后人所谓设儋耳义学也。故儋州民间传播许子伟轶事;以及大屯塘立“许甸南先生读书处”碑、松林山白衣祠、德义书馆等遗迹多处,可见对儋人影响之大,但也有好事者附会之说。又与林有鹗等建敦仁书馆于琼山县西。并关心各方办学,定安大宗伯王弘诲归建尚友书院,他为书院以及会同学田、万州新建儒学等作《记》。文昌玉阳书院建成,县令贺瞻龙驰书聘他掌教玉阳。先后设教讲学于儋、琼、文间, 后学多所成就。
所著有: 《广易通》、《警觉语》、《文编吟草》、《谏垣录》、《敦仁编》及后人辑有《许忠直集》等书。所题许氏宗祠“久大堂”木匾尚存。许子伟之事业未终,勋名有待,再奉简命,而溘然仙逝,享寿五十有八。官清如洗,产业所值不满百两银,名重如山,景仰每钦多士,阖郡绅耆呈请祀于乡;共建坊表于郡城大西门内,旌其“忠直”。许子伟与配孺人曾氏合葬于陶公山合水之原,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清明日立墓碑,东阁大学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蒋德璟为其撰墓表。蒋德璟父光彦,官雷琼,他曾省亲官署, 因知琼山许子伟:文章则宗丘深庵 (浚),理学则师陈白沙(献章)、杨复所(起元),气质则效海刚峰 (瑞)。他入阁后,历览许子伟奏议,敬服其高风直节: “谏草修笔不修舌,文皇转圜鉴热血”。值其婿翁汝遇授琼州知府,许忠直次子合明为翁所拔取,受业门下, 故代请表墓, 其事迹一一符合。
许子伟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甘泉先生续编大全
文集,湛若水撰。《甘泉先生续编大全》三十三卷,嘉靖三十四年刻,万历二十三年修补本,今藏国家图书馆。
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
吴晗著,初版于 1962 年。该书主要讲述了明代锦衣卫、东厂和西厂这几个特殊机构的发展历程、职权范围、行事手段及其在明代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产生的影响。作者吴晗通过丰富的史料,详细剖析了这些机构如何从最初维护皇权的工具,逐渐演变成为权力斗争的利器,其特务统治如何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对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风气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深刻地揭示了明代专制统治的特点和本质。
锦里耆旧传
四卷。一名《成都理乱记》。宋句延庆撰。句延庆,字昌裔,籍贯不详,曾任荣州应灵县令。《锦里耆旧传》记载王氏,孟氏占据蜀地之事。《宋史·艺文志》记此书共八卷;陈振孙《书录解题》记载:“开宝三年,秘书丞刘蔚知荣州,得此传,请延庆修之,”起咸通九年(868年),止乾德三年(965年)。”今存本只有四卷,起于僖宗中和五年 (885年),无咸通年间之事。该书体例近似编年,记述两蜀兴废之事颇为简略,但诏敕章表、书檄之文记载尤为详细,对研究者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书中对后蜀君主多有溢美之辞,疑作者为蜀地人。此书有《读画斋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膏兰室札记
《膏兰室札记》是章太炎早年在杭州诂经精舍求学时所作的读书札记。章太炎先生早年著作《膏兰室札记》原有四卷,抗战时期佚失一卷,目前关于《膏兰室札记》的论述均基于存世三卷.收录章太炎于光绪十七年(1891)至光绪十九年(1893)在杭州诂经精舍肄业时的读书札记。生前未发表,1982年据章氏家属收藏未刊稿本校点刊印。《札记》卷一有231条,卷二有155条,卷三有88条,共474条。
诸经日诵集要
诸经日诵,一卷,佚名,外著墨笔题记,谓内有伪经,指中册末之血盆、寿生等经也。
宝云经
佛教经典。南朝梁曼陀罗仙译。七卷。是唐达磨流支译《宝雨经》的异译本。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