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象斗

余象斗
  • 姓名:余象斗
  • 别名:名文台,字象斗
  • 性别:
  • 朝代:明末清初
  • 出生地:福建建阳人
  • 出生日期:约1560
  • 逝世日期:1637
  • 民族族群: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时期还有刘、熊、郑、叶、杨、陈、詹氏等书坊世家经营着百余家书坊。余象斗主要以双峰堂、三台馆两个觉号刻书据不完全统计,自万历十六年(1588)到崇祯十年(1637)50年间,他刊刻了70余种书籍,规模之大、刻书之多、持续之久,不仅在竞争激烈的建阳书坊业,甚至放眼全国,同时期无人能出其右。尤其是在通俗小说领域,他刊印小说近20种,并亲自编纂了《廉明公案》《诸司公案》《北游记》《南游记》《列国前编十二朝》等五部小说。


经他编著和刊行的小说有《四游记》、《列国志传》、《全汉志传》、《三国志传评林》、《东西晋演义》、《大宋中兴岳王传》等等。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出现了历史小说创作的热潮,对历史小说的真实性问题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其中一派主张历史小说应严格依据史实进行实录,不应有任何虚构成份在内。这一派由于张尚德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引》中提出历史小说应“羽翼信史而不违”,因而在小说批评史上被称为“羽翼信史”派。余邵鱼以此为宗旨创作了历史小说《列国志传》。余象斗为余邵鱼的族孙,他于万历年间重刊《列国志传》并为之作序,于序文中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派的理论主张。针对当时社会上对历史小说混淆正史、虚妄荒诞的指责,他更进一步对一般的史书也提出怀疑,认为“世无信史”,一部十七史“其序事也,或出幻渺;其意义也,或出幽晦”。而与此不同,像《列国志传》这样的历史小说,一方面忠于史实,另一方面又具有“条之以理,演之以文,编之以序”的高于史书的优点。他企图以历史小说来救史书之弊,因而他的核心论点仍是对历史小说中史料真实性的强调,而对于历史小说作为小说艺术的特色则有所忽视。


晚年的余象斗在建阳、邵武当地德高望重,多次受到官府旌奖,曾被赐予“儒官章服”。余象斗的逝世年份不见记载,但根据上述资料可以推断他去世于1637年之后,享寿约有八、九十岁。他的刻书和古典小说编撰生涯跨越了半个世纪。

猜你喜欢的书

关中记

关中记

地方志,晋代潘岳撰,1卷。该书载秦汉关中山川形势、宫殿池沼、故事歌谣等内容,原书久佚,《水经注》、《文选》注、《初学记》、《太平御览》、《北堂书钞》等皆有引文。清代王谟辑佚成书,收入《汉唐地理书钞》。

退庵医案

退庵医案

清代凌淦撰,李龄寿批注,医案。成书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本书共载医案五十二则,包括风疹、咯血、咳呛多痰i乳泣、经事、感冒、痫证等病证。现存抄本,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上清洞真解过诀

上清洞真解过诀

述八节日、五通日、五达日、夜半日中、辰巳五德日、六丁日、六甲之旬六丁之日月晦之夕六甲之日谢过诸法,包括存神、存北斗、祝咒、呼名等。

高峰乔松亿禅师语录

高峰乔松亿禅师语录

清玄亿说,灯洪编。二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重庆府忠州柏岩禅院语录、住夔州府梁山高峰禅院语录、住湖鄂大别山卧云禅院语录、颂古、拈评、行由,卷二收宗统遍颂。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九册。

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

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

僧伽跋摩,意为“众铠”,天竺人,生卒不详。僧伽跋摩善解三藏,尤精《杂心》。南朝宋元嘉十年(433),他出流沙至于京邑。后应慧观等人之请,译出《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十卷等。《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又称为《摩得勒伽论》。其写法与《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基本相同,“萨婆多部”又名“说一切有部”,为小乘二十部之一。本论是依萨婆多部的观点对《十诵律》的解释和说明。在本论第一卷中即阐述其对戒律的基本立场和形而上的基础,说明了戒律的相持属性,确立了本部对戒律的理解。文中对犯“毗尼罪”分别从“作”与“无作”、“色”与“非色”、“可见”与“不可见”、“有对”与“无对”、“有漏”与“无漏”、“有为”与“无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阴摄”与“非阴摄”、“界摄”与“非界摄”、“受”与“不受”、“心”与“非心”、“四大造”与“非四大造”、“从结生”与“非结生”、“记”与“无记”、“隐没”与“不隐没” 、“有缘”与“无缘”、“有报”与“无报”、“业”与“非业”、“内入”与“外入”、“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善无记”或“不善无记”……等诸多理论方面给予说明。第二卷以下即结合佛陀制戒的因缘而阐述对戒律持守的基本内容。

注维摩诘经

注维摩诘经

凡十卷。后秦僧肇撰。全称维摩诘所说经注。又作注维摩、注维摩、注维摩经、净名集解。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鸠摩罗什译出维摩经之后,僧肇遂根据其师之说与道生、道融之说而发抒己见,阐释维摩经之旨意,完成此书,成为 我国佛教思想界极具影响力之书。本书卷首所附僧肇之序文叙述‘本’、‘迹’之观点,以洞察维摩经之本义,并将法华经等之深奥教理相通互会。本文内容系依经文先后加以解释,而为我国注解维摩经之始。其后,智顗之维摩经玄疏六卷、文疏二十八卷,与隋代慧远之维摩经义记八卷、吉藏之维摩经义疏八卷、略疏五卷等,均为根据维摩经所作之研究书,亦皆以本书为蓝本而成。另有窥基之说无垢称经疏十二卷则系根据玄奘译之维摩经(说无垢称经六卷)所注释者,然多少亦参照罗什所译之维摩经与本书之说法。维摩经本成立于印度,自古以来即备受重视,传说世亲(梵Vasubandhu )曾着维摩经论(今已散逸)。罗什之维摩经观乃直接采用印度本土之解释;而道生等人则根据中国人之看法著书立论,故其内容与注维摩于思想史上深具意义。要之,于古维摩中,因僧肇之皈入佛门,遂将罗什之新译加以发扬,并透过其老庄学之素养,而展开解释维摩之新天地,其例证可见于本书各处。又本书不仅于东方哲学、禅宗中具重要之价值,更以发挥大乘佛教之精髓为其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