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象斗

- 姓名:余象斗
- 别名:名文台,字象斗
- 性别:男
- 朝代:明末清初
- 出生地:福建建阳人
- 出生日期:约1560
- 逝世日期:1637
- 民族族群: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时期还有刘、熊、郑、叶、杨、陈、詹氏等书坊世家经营着百余家书坊。余象斗主要以双峰堂、三台馆两个觉号刻书据不完全统计,自万历十六年(1588)到崇祯十年(1637)50年间,他刊刻了70余种书籍,规模之大、刻书之多、持续之久,不仅在竞争激烈的建阳书坊业,甚至放眼全国,同时期无人能出其右。尤其是在通俗小说领域,他刊印小说近20种,并亲自编纂了《廉明公案》《诸司公案》《北游记》《南游记》《列国前编十二朝》等五部小说。
经他编著和刊行的小说有《四游记》、《列国志传》、《全汉志传》、《三国志传评林》、《东西晋演义》、《大宋中兴岳王传》等等。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出现了历史小说创作的热潮,对历史小说的真实性问题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其中一派主张历史小说应严格依据史实进行实录,不应有任何虚构成份在内。这一派由于张尚德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引》中提出历史小说应“羽翼信史而不违”,因而在小说批评史上被称为“羽翼信史”派。余邵鱼以此为宗旨创作了历史小说《列国志传》。余象斗为余邵鱼的族孙,他于万历年间重刊《列国志传》并为之作序,于序文中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派的理论主张。针对当时社会上对历史小说混淆正史、虚妄荒诞的指责,他更进一步对一般的史书也提出怀疑,认为“世无信史”,一部十七史“其序事也,或出幻渺;其意义也,或出幽晦”。而与此不同,像《列国志传》这样的历史小说,一方面忠于史实,另一方面又具有“条之以理,演之以文,编之以序”的高于史书的优点。他企图以历史小说来救史书之弊,因而他的核心论点仍是对历史小说中史料真实性的强调,而对于历史小说作为小说艺术的特色则有所忽视。
晚年的余象斗在建阳、邵武当地德高望重,多次受到官府旌奖,曾被赐予“儒官章服”。余象斗的逝世年份不见记载,但根据上述资料可以推断他去世于1637年之后,享寿约有八、九十岁。他的刻书和古典小说编撰生涯跨越了半个世纪。
猜你喜欢的书
证治针经
综合类著作。清郭诚勳编。四卷。诚勳字云台,海昌 (今浙江海宁县南) 人。成书于道光三年(1823)。约四万余言。首载伤寒心法,伤寒摘要,内伤摘要,杂证要旨赋等,辑录前人有关著述,加以注释,阐述医经中关于伤寒及内伤杂病要旨。次论内、外、妇、儿各科证治,并女科要旨、幼科要略总赋等。举凡七十五种证治。每证详述证、因、辨治、方药,后附辑录前人著述中有关论述或医案,亦掺有个人医案。末附集中备检方诀,分伤寒、杂证、中风、虚劳等三十四门,每门载方若干首。所辑以歌赋为多,注释简略,所选多属常见证治,简捷实用。实为医学门径书。有清刻本,藏于吉林省图书馆。
方剂辞典
本书原名《方苑》,又被称为处方集,日本水走嘉言所著。文化八年(1811)刊行,共收载1044首处方,按片假名顺序排列。陈存仁将此书收入《皇汉医学丛书》出版时,题名为《方剂辞典》,并按处方首字画多少重新排序,且编有病证用方索引,以方便临床用方时快捷检索。本书涵盖临床各科,收录古今较多方剂,切合日常应用,可称得上是一部临床实用方剂的代表性著作,也是临床极好的参考书籍。 本书亦有单行本刊行。现存《皇汉医学丛书》本、单行本,1955~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重印本。系一部由国外学者编纂的早期中医方剂学辞书。
三都赋
中国古代骈赋。西晋左思作。分《蜀都赋》、《吴都赋》、《魏都赋》三篇。前二篇假设西蜀公子与东吴王孙争相称颂三国时蜀都益、吴都建业的形势、物产、宫室情况,末一篇则由魏国先生盛赞魏都建设及魏国政治措施,强调立国根本在于政治设施而不在自然条件。写于左思青年至中年时期,据传历时10载。左思(约250—约305),字太冲(一作泰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人,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家贫寒,晋武帝时,其妹芬以才名被选入宫,乃举家迁入京师。官至秘书郎。后辞官退隐,专攻典籍。数岁病卒。左思在当时就有文名,但其作品流传下来的仅有赋3篇(《齐都赋》、《三都赋》、《白发赋》)、诗14首。其中以《三都赋》和《咏史》诗最负盛名。
历代名贤确论
一百卷,作者不详,但在此书前面,有明人吴宽写的序言,在序言中,他称书中对名贤的论述,都出自唐宋人之手,而且散见于这些人的文集中,由于这些评述过于零散,不便于查阅,所以他对其整理编纂,辑成此编,以便观览,但对于书的作者,吴宽并未载明,史家也多评说不一。此书成书后,由锡山(今江苏无锡)钱孟浚刊刻,使这本书得以流传于世。在这本书中,观其评骘人物,是从三皇至五代时期,作者对这些人物按代分系,并标列主名,凡是在当代极为有影响的,则称“通论”加以区别。此书虽然没有标明“十七史”这样的名称,但考核其始末,正合十七史之数,故在《宋史·艺文志》中有“名贤十七史确论”,由此,足以得到佐证。书中,有多处引唐人之文,如罗隐论子高梅子真、张渭论刘宋代晋诸篇,而唐人文集中皆未载录,可见其中也保留了不少有价值的东西。此书为浙江巡抚采进本,编入《四库全书》 史部史评类。
群书治要译注
一称《群书理要》。唐魏征、虞世南、褚遂良、萧德言等编。五十卷。书成于贞观五年(631)。太宗李世民欲览前代得失,因命辑录经史诸子有关治道政术者,纂成此编。叙自传说中的五帝至晋历代帝王兴衰事迹,旨在阐明兴邦治国要义。包括经书十卷,十二种;史书二十卷,八种;子书二十卷,四十七种。所本诸书多属唐初善本,有裨校勘。内收《晋书》二卷,为十八家晋史遗文,尤为珍贵。桓谭、崔寔、仲长统、袁准、蒋济、桓范政论,亦赖本书得存梗概。国内久无传本。今本系本日本宽政、天明、尾张诸本刊出,缺卷四、十三、二十共三卷。有《四部丛刊》本等。此为译注本。
无量寿大智陀罗尼
一卷,赵宋法贤译。纯咒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