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井白石

- 姓名:新井白石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日本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657年3月24日
- 逝世日期:1725年6月29日
- 民族族群:
新井白石(1657年3月24日-1725年6月29日),日本江户幕府中期儒学家、政治家和史学家。初名玙,名君美,字在中、济美,通称勘解由,号白石,别号此阳、锦屏山人、天爵堂、勿斋等。自幼聪颖,热心钻研,有“神童”之称。出仕不顺,从木下顺庵学朱子学,并由其推荐,于1693年36岁时任府藩主(诸侯)松平纲本(后为德川家宣将军)的侍讲。1709年松平纲本继伍德川纲吉将军为江户幕府第六代将军,改名为德川家宣,成为日本最高统治者,白石遂被提拔为幕臣,成为家宣近侍,参与幕政。1712年家宣死后,继续辅佐第七代将军、年仅4岁的家继。1716年家继夭折,德川吉宗继任将军后,白石失势而引退,专心著述至去世。在1709年~1716年间,白石整顿日本财政,铸货币,强行限制中国、荷兰商船到长崎的贸易以防止金银外流,提倡仁政,改革外交礼仪,纠正朝鲜使节的礼节,将对德川将军之“大君”之称改为“日本国王”,使江户幕府文治达到高峰,这一时期史称“正德之治”。白石一生著述极丰,计79种193卷,主要有《读史通论》、 《藩翰谱》、《古史通》、 《古史通或问》、 《史疑》、 《西洋纪闻》和自传体回忆录《析焚柴记》等。他以批判的精神,对日本历史和古典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在历史方面贡献突出。他在日本通史、政治史、经济史、交通史、外交史诸领域均有独到见解,其影响颇为深远。白石的百科全书性的研究,提供了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奠定了近代历史学研究基础,为近代史学开了端绪,严格意义上的日本历史学是从白石开始的。他奠定了批判的启蒙精神。在德川封建制度下,发展了批判的合理主义史观。其《读史余论》重点在评论部分,纵横论说时世推移演变,思考其由来,剖析人物心理和行为,对日本史上各种人物的批判十分严峻,毫不留情。白石的史注重实证,追求历史真实,并认为历史应为现实服务,期待历史的现实效用功能。白石通过对历史进行分期表现其对历史演变和发展的认识,首次对日本历史进行分期,使用了“上古”、“中世”等概念,并在记述史实时不拘泥于时间的长短。《析焚柴记》以个人觉醒为前提,不仅描写个人,而主要是通过回忆描写记述了当代历史,这亦是先驱性的名著。白石史学又有与儒学结合,不能彻底坚持其合理主义和自由、批判精神,并带有维持德川幕府现状的保守思想。
新井白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霍华德庄园
《霍华德庄园》是福斯特最重要的长篇代表作之一,在著名的兰登书屋“现代文库”评出的“20世纪100部最佳英文小说”名单中位列第38名。 小说围绕着一幢美丽的古老庄园——霍华德庄园展开故事,通过描写两姐妹的婚姻生活,向人们呈现了20世纪初英国社会在工业化和机械文明的冲击下所面临的种种社会矛盾,探讨了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经济、阶级、性别、文化等问题。 福斯特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饱含幽默和反讽,既有精巧严整的情节,又极富象征乃至哲理意味,将艺术性与可读性完美地融为一体。
卍
《卍》是谷崎润一郎的中篇小说,讲述了四个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卍(读音wan,四声,同 “万”),在日语中为纵横交错之意,在本书中象征了两男两女、同性异性间纠缠不清的爱欲。故事中,主角柿内园子与丈夫孝太郎的婚姻关系乏善可陈,她在艺术学校认识了漂亮热情的德光光子后,重新点然对爱情的渴望。光子面对园子毫无理性的崇拜,成就感无法抑制地扩张,两人开始了亲密交往。光子的男友绵贯荣次郎为性无能者,他嫉妒园子拥有的光子的爱比他多,旋即展开报复。此后,孝太郎也介入三人恋情,并与光子发生关系。四人的丑闻曝光后,光子、园子与孝太郎集体殉情,三人承诺死后不再争夺爱情……作者在本书中再次以令人窒息疯狂的耽美恶魔主义表现丰饶的官能之美,即便败德,也要歌咏爱情。因为他认为,爱让死比生更幸福;为解放被束缚的灵魂而因爱殉道,是所有崇拜爱情之人最圣洁的皈依仪式。
九云梦
朝鲜王朝肃宗年间,小说家金万重所著长篇古典小说。原文为朝鲜文,后译成汉文。手抄本。作者反对用汉文写小说,主张用本民族文字创作,才是真正的国文小说,这部小说就是这一主张的实践。有两种不同的记录:一是作者因反对肃宗废闵王妃而被流放到南海之后,在流放地写了这部小说;一是在被流放离开家的前一夜,为了安慰母亲在一夜之间写了这部小说。作品以中国唐代社会为背景,虚构了一个爱情故事:五台山莲花峰六观大师的大弟子性真和尚奉师命前往洞庭龙宫会见龙王,途中遇思凡的八仙女,定情而返,禅学之路因而受阻。大师大怒,将性真和八仙女打入地狱,可是阎罗王十分怜悯他们,将他们送还人间。性真投胎于淮南杨家,取名杨少游,聪颖过人,少年时状元及弟,后戍边时屡立战功,被封为燕王。他先后同八仙女转世的贵胄秦彩凤、洛阳名妓桂蟾月、江北名妓狄惊鸿、京城郑小姐及其侍女春云、周王的妹妹兰阳公主、吐蕃刺客沈枭烟、龙女白凌波结婚,享尽荣华富贵。后经高僧点化,顿时大彻大悟,与八位夫人一起恢复本来面目,同皈佛门“极乐世界”。这部小说的主题是人的一切富贵、功名、荣华,只不过是一场春梦。作品语言生动,文字优美,情节富于浪漫色彩,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对后世的小说创作有很大影响。特别是作品用朝鲜文创作,对国语文学的发展作出不可低估的贡献。大部分国文古典小说都未能摆脱传奇故事,而这部作品却探讨人生问题,而且这部小说将儒教的伦理思想和道教思想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国语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小说表现了作者对一夫多妻制的欣赏态度和封建贵族阶级“人生如梦”的没落思想以及佛教的虚无思想,是不足取的。
禅宗杂毒海
凡二卷。又作大慧禅师禅宗杂毒海、普觉宗杲禅师语录、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法宏、道谦编,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一册。本书之名系由大慧之语‘参禅不得,多是杂毒入心’而来。内容辑录先德之机缘法语、参禅居士追忆记、方外道友赞、佛祖赞等。其后,明代僧仲猷祖阐将本书增编为十卷,广搜诸师之偈颂,包括佛诞、成道、初祖、众赞等,计三十余项,七三二首,刊行于洪武十七年(1384)。清顺治十一年(1654),梅谷行悦继祖阐之后又增八七○余首。康熙年间,临济宗僧迦陵性音将十卷删减,重编为八卷,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四册。其内容次第为佛赞、杂赞、投机、钞化、杂偈、道号、山居等,卷八附录普明牧牛十颂及梁山牧牛十颂。刊行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为宋、元偈颂之集大成者。
持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
一卷。不著撰人。《金刚经》全称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早由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译出。以后出现多种译本,主要有唐玄奘、义净译本等。此经以一实相之理为体,以无住为宗,以断疑为用,以大乘为教相。卷末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被称为一经之精髓,即对现实世界不执着或留恋。由于此经以空慧为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篇幅适中,不过于繁多,也不过于简略,故历来弘传甚盛,特别为惠能以后的禅宗所重视。本记对持诵金刚经所见闻的灵验功德予以记述,旨在增信,扩大弘法。本书中所载持诵金刚经灵验事,始自梁代招提寺僧琰法师至宝氏法师,共有十八事。主要有:僧琰师事、赵文昌事、遂州人事、畦彦通事、宝至寺僧法藏事、苟居士事、王陁事、崔善冲事、唐晏事、宝氏事、魏旬事等。据所载灵验之事写作文笔,与初唐撰述相同。据卷末所附开元皇帝赞金刚经功德文考察,很可能此书作于唐开元年间,或当时好事之人因唐玄宗作有金刚经赞,而辑此灵验功德记。考其灵验功德之事,多有与道教灵验之事相通之处。如书中有载周武死入地狱等野史杂言。该书对研究佛道教在灵验方面的相互影响与借鉴问题可供参考。现有版本是敦煌卷子本。
月明菩萨经
佛说月明童子经。一卷,吴支谦译。此经为月灯三昧经之一分。佛对月明童男(即月光童子)说法财二施,及过去之智止太子以身肉疗比丘之病。月灯经以之作智意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