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蕴

- 姓名:学蕴
- 俗姓:王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洱海(祥云)人
- 出生日期:1613
- 逝世日期:1689
- 民族族群:
学蕴禅师(1613~1689),号知空,俗姓王,洱海(祥云)人,幼时父母卜卦,言“尔命似不可处族,当出家以永天年”。14岁入鸡足山寂光寺,投水月和尚剃度为僧。
知空出家后,精修戒律,并以大力、野愚、彻庸诸大师参究佛学,在旃檀林老僧崖下建玉霖轩闭关习静数年,后登水目山谒无住禅师。知空受无住点拨启示,“外之,苦内外圆明如一轮皎月,自谓快爽,难以喻人,复叩证于无住”,得到无住印可。无住对知空深为器重,欲将曹洞宗法传付与他。此时,正值南明永历十二年(1658)六月,知空未嗣法而辞无住下山,在滇西道上遇着奉永历帝之命到楚雄、永昌平叛的晋王李定国。知空将李定国邀至鸡足山,“请免山中徭役”。被允许后,随同李定国到了昆明,向永历帝“表贡山果”。永历给予褒奖,钦赐寂光寺为“护国兴明之寺”。当年十二月,吴三桂率清兵入滇,永历仓惶西逃。知空在鸡足山无法立足,遂只身进入楚雄崇山峻岭中的九台山,“把茅三载”,在居士姚泰廷山巨资帮助下兴建了气势恢宏的“大方广寺”。受到在昆明慈云寺传法的临济宗密行寂忍大师的赞誉,命人到九台山,传临济宗三十三世与他,赐法名学蕴。从僧人墓碑考证,滇中地区查到“觉续广读书,学通宗道成,教知悟祖师”15字演派。学蕴法名,是入九台山后密行寂忍所传。
知空除住持大方寺外,还到各地弘法,曾应非相之请在水目山升座时说:“水目佳山,是出佛产祖之地,声传六诏,灯续五天,人杰地灵,昔之净妙、皎渊诸大老,曾于此山、此刹、此座之上,大阐玄风,挥弘祖道。若论道之一字,彼诸大老亦不曾前,山僧今日亦不曾后。大众会么?会则盖天盖地,无古无今,运水搬柴,尽是神通妙用;不会则礼佛看经,都成业识茫茫,无本可据。今日众僧既于山僧处求受心地戒法,须知即心是戒,即戒是心,心戒无二,万善从生。”可谓快人快语,超凡洒脱,讲求心戒一体,即心是佛。
知空精研佛乘,能诗善文。从现存学蕴撰书的《凌云方丈若海师祖寿藏铭》、《开山檀越姚公之墓铭》看,其书法洒脱遒劲,“笔墨纵横,运气生动”,自成一体。其诗文流畅且深悟禅理,如“吾家远住在天边,此去江南路万千,三千灵文山岳大,五灯慧命一丝悬。洞庭渺渺天连水,黔国悠悠地接滇,将此身心奉尘刹,兴教无碍祖师禅。”还有,“凿破鸿濛无觅处,且随风月下瀛州。”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知空于1689年圆寂,终年77岁,其弟子奉肉身于楚雄九台山“临济正宗三十三世知空禅师寿塔”。进士陈士烙之为撰写塔铭:“大师檀山,蕴名空字,诞洱水阳,鸡足出世;得少林髓,传临济棒,述天童云,为宗门无;戒光定力,自少而然,摄化群品,名闻八埏;道高腊长,巍巍丈夫,百季幻色,归此浮图。”概括了大师生平。
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卷一,“明季滇南高僧辈出第二”,列知空学蕴为明季滇南高僧,载曰:知空学蕴,洱海王氏,徐霞客游记十三,己卯九月初九条:“入野和静室。野和为克新徒,自居寂光,以其徒知空居此。年少而文,为诗虽未工,而志甚切,以其师叔见晓寄诗相示,并已稿请正,且具餐焉。”即此人也。幼入寂光寺祝发,初从大力、野愚、彻庸及西蜀了凡诸宿参究,虽并承其教,而疑情不释。后居玉霖轩,闭关习静数年,随参无住,住深许之,欲付以法,俄而辞去。永历至滇,命晋王李定国平楚雄永昌叛军,凯旋时学蕴遇于道中,因止晋王至鸡山,请免山中徭役,晋王允之,复随至昆明,表果山果,明帝嘉之,赐勅寂光为“护国兴明之寺。”国变后,入九台,把茅三载。
担当和尚赠诗云:“别久休嗟路不通,九台高峙在空中,怪来闻问无温语,独有凝寒可赠公。”
学蕴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修辞鉴衡
诗话与文论汇编。二卷。元王构撰。上卷论诗,下卷论文,采集宋人诗话、笔记、杂记而成,是元人对宋人诗文评价的辑录之作。王理《序》云:“《修辞鉴衡》之编,所以教为文与诗之术也。”又云:“尚辞者义亏,植意者事逸。义亏竭塞,事逸耗枯,皆不足以达辞辅理,于道则眊矣。”王构辑录宋人诗文评语,意在提供一种写作的“鉴衡”,即意与辞之间的谐调、双美。比如卷一,既引张表臣《珊瑚钩诗话》“诗以意为主”说,又引葛立方《韵语阳秋》“作诗贵雕琢,又畏有斧凿痕;贵破的,又畏粘皮骨”,即可见全书主旨之一斑。《修辞鉴衡》的另一价值,即宋人散佚诗话,多赖以保存。如《诗宪》,《蒲氏漫斋录》等。《诗宪》据郭绍虞《宋诗话考》,为南宋时书,作者本山谷、惠洪、范温说诗,明确揭示“夺胎”之法与“蹈袭”、“因袭”、“转易(翻案)”的区别与联系,是宋人诗学中极有价值的理论。《蒲氏漫斋录》关于江西诗派的“点化”一法,也有甚准确的评说。对研究两宋诗学颇有裨益。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最初用修辞这个熟语正名本学的,却是元代王构(肯堂)。”认为王书虽不甚精,但可作修辞专书的滥觞。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则认为《修辞鉴衡》不能视为第一本修辞专书,第一本应是《文则》。
听雨丛谈
《听雨丛谈》所记多为作者耳闻目睹之事,也有部分录自他书或有关案牍。其内容甚杂,而以涉及清代满洲及旗人风俗制度为多。如卷一“红绒结顶”、“花翎”、“羽缨冠“、“四禊袍”、“黄马褂”、“绿压缝靴”、“执事乐人服色”、“黄缰紫缰”,卷五“朝珠”,卷六“钿子”,卷十二“繖扇制度”、舆制”等条,对清廷及满族服饰器用的有关情况作了细致记载。在宗教祭祀及婚丧习俗方面,则有卷五“满洲祭祀割牲”、卷六“满洲祀先不用炷香”、卷十一“祭马神”、“丹旒”、“分祭幛”、卷十二“插戴”诸条,其中提供的某些情况,确非熟知内情者不能道。又说八旗中满洲、蒙古、汉军祀之礼,各有差异,以汉军而论,“从满洲礼者十居其一二,从汉人礼者十居七八。内务府汉姓人,多出辽金旧族,如满洲礼者十居其一二,如汉军礼者十居三四耳”(卷六“颁胙”条)。反映了当时各族间文化相互影响的情况。
宝船
3幕5场儿童话剧。写于1961年初。初载同年3月《人民文学》。同年12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初版。收入1982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老舍剧作全集》第3卷。现收入《老舍文集》第12卷。1961年9月,此剧由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在上海首次演出。这是一部根据江苏铜山民间故事改编的儿童剧。剧本描写少年王小二以自己的勤劳善良获得了有仙术的李八十的好感,得到李八十赠与的宝船,在发大水时救起了大蚂蚁、蜜蜂王、仙鹤等,也救了自称好人的张不三。张不三设计骗取了宝船献给皇上,做了宰相。王小二在李八十和小动物们的帮助下,来到宫中,夺回宝船,并把张不三变为狼,把皇上变为猪,胜利回家。作品歌颂了诚实、正义、乐于助人的好品质,抨击了贪婪懒惰、不劳而获。
阿弥陀经疏钞问辩
阿弥陀经疏钞问辩,一卷,明袾宏述,附续问答。以上三种出云栖法汇,见新编续藏。
妙吉祥平等观门大教王经略出护摩仪
一卷,赵宋慈贤译。说息灾增益敬爱降伏四种之护摩法。一讪底(此言息灾),当作圆炉,二补瑟置(此言增益,或言富贵。),炉如半月,或作八角,三页舍(此言敬爱),炉作四角,四阿尾左啰(此言降伏),炉作三角,炉中烧一切物而作供养,各有咒印,名为护摩,或翻火祭。
相宗络索
佛学著作。王夫之著。成书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共29节。收入《船山遗书》(太平洋书店本)和《船山全书》(岳麓书社本)。依《成唯识论》、《解深密经》等经典,对法相宗的主要概念、范畴,如八识、九缘、十二支、五位唯识、八识转成四智等进行简要的阐释。认为众生轮回“流转之根祸生于末那,还灭之法,即以斩断末那为擒王破竹之元功”。第七末那识是诸恶的纲宗,一切斩断末那,即能转识成智,证圆成实性,修成正果。对法相宗的渐悟说加以发展,认为“相宗显标渐教,密示顿宗,在人自悟耳”,以禅说相,是其独到见解。船山生平未尝佞佛,但在批判佛教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同时,对于其在理论思维上的成果,尤其是法相宗在认识论上“大辨体其至密”(《周易外传》卷一)的分析方法,亦有所吸取。如《思问录外篇》以“志”释第七末那识,以“量”释第八阿赖耶识,认为“人之所以异乎禽者,唯志而已矣”,把有无坚定正确的志向,作为人禽、君子与小人的根本分野,显示船山既入佛又辟佛、能入能出、出入自如的思想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