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慎

- 姓名:许慎
- 别名:字叔重
- 性别:男
- 朝代:汉代
- 出生地:东汉汝南召陵
- 出生日期:约公元58年
- 逝世日期:147年
- 民族族群:
许慎(约公元58年—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师事贾逵,博通经籍。曾任太尉南阁祭酒、洨长等职。他在当时,是一位有名的经学家,社会上流行着“五经无双许叔重”的颂辞,可以想见他的学术地位是很高的。他著有《五经異义》和《淮南子註》(均已亡佚,有清人辑本)诸书,而一生精力更集中在《说文解字》一书的撰述。《说文解字》不独保存了古代和汉代的汉字,更重要的它是一部富有创造性的有系统、有条理的字书。在此书中他发明並阐述了文字构造的原意,既说明独体的“文”,也解释合体的“字”,所以名为《说文解字》。全书共十四篇,並叙目为十五篇(後人改篇称卷),分五百四十部,收录了九千三百五十三文。
许慎作《说文解字》,替中国文字学奠下了坚实的基础,给後世编纂字书立下了明确的规范。这部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许慎写成《说文解字》,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前有所承,陆续发展而成的。拿它的体例来说,许氏在《叙》中着重指出:“分别部居,不相杂厕。”和史游在《急就篇》所雲“分别部居不杂厕”,一脉相承,将那按偏旁联贯字羣的办法,扩而充之,成为分立部类的体例。凡形旁相同的字都集中编在一部,以共有的形旁作部首,许多部首又依形体的相近与否来编排後先相承的次序。这样,便将极其纷杂繁多成千上万的汉字,都有条不紊地收录在一起了。这一方法,是前所未有的。是许慎继承史游“分别部居”之法,加以改造而创立的一种新体例。将过去歌括体的字书,一变而为有系统、有条理的著作,是他的重大贡献。
在内容上,许慎继承了以前的丰富文化遗产,自经史羣书以及汉赋,都成为搜集资料的源泉。他的儿子许冲在汉安帝时将《说文解字》进之于朝,並上表介绍此书的内容道:“六艺羣书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䖵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联繫许慎自己在《叙》中所说:“万物咸睹,靡不兼载”,不能算是誇大。有了这样丰富的资料,非运用崭新的方法和条理来归纳它、部勒它,不足以持简驭繁,以类统杂。他在《叙》中提出的“方以类聚,物以羣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繫联”,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它的所以能成为一部伟大著作,被後世所推崇,不是偶然的。直到今天,它的编述体例,仍为新修字典的工作者所沿用。
猜你喜欢的书
创造进化论
法国哲学家、生命哲学创始人柏格森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1906年在巴黎出版。书中,柏格森提出并论证了他关于“生命冲动”的理论和直觉主义的方法。他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自我即连绵不断的生命之流,静止的概念分析无法揭示自我动态变化的特征。自我作为一种力量显现于生命体之中,可以用来解释生命体中生命与本能和理智的创造进化;本能和理智是对付环境和周围事物的工具,前者的优越之处在于能够把握到生命体流变的本性,缺点是局限于个体而没有上升到意识;后者相反地、有意识地超出个体,发现一般真理,但仅仅停留在外在形式之上。人有直觉才能超越本能与理智各自的局限达到自我意识,完满地把握绝对的实在。柏格森认为,生命的冲动是绵延,即一种延续性。进化是生命冲动的持续性展开,是创新。在他看来,不但在生物有机体中普遍地存在着一种类似于人内心的生命冲动,而且一切事物中都充满着活动,都具有生命。他把生命冲动的运动比作喷泉、烟火、蒸气的喷发。认为生命冲动顺着其自然方向向上喷发,就产生了生命体和精神,逆着其自然方向向下堕落,产生了无生命的物质。在这两种倾向的汇合处,构成生物有机体。柏格森认为,生命冲动是一种自由意志的体现,它不遵从任何必然的规律,它是盲目的,生命不是单独一个人,而是指生命的全体,实际上是指宇宙意志。柏格森在本书中的观点,代表着他从主观唯心主义立场向客观唯心主义立场的转变。
小沧浪笔谈
四卷。杂著。清阮元撰。元(1764—1849年),字伯元,号芸台,晚号怡性志人,揅经老人,江苏仪征人。官至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傅,卒谥文达。此书为作者游记性质的杂记,以“小沧浪”为名是因作者曾游大明湖小沧浪亭的原因。作者自序云:“作居山左二年,发泰山,观渤海,主祭阙里,又得佳士百余人,录金石千余本,朋辈触泳,亦颇尽湖山之胜……回念此二年所历之境…且随笔疏记之”。本编主要记作者的游历之事、朋辈所做诗词、金石方面及作者的考证等内容。此书和作者另著《定香亭笔谈》相类,金石文字虽杂于书中,但以搜罗宏富、载录详明著称。书前有作者嘉庆三年(1798年)所作《小沧浪笔谈序》一篇。有《丛书集成初编》本。
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
《灵宝中盟经目》第十七种著录《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经》1卷,为六朝灵宝经。敦煌遗经有本经残卷。吉冈义丰、大渊忍尔均认为第三部分为后人增入。吉冈还认为本经出自萧梁初年。述考校功曹及三元品戒罪目。
趼呓外编
二卷六十篇,附录一篇。作者署名“南海趼人吴沃尧”。光绪二十八年暮春(1902年4月)上海书局出版,石印巾箱小本,二册,改题《政治维新要言》。卷首有作者《趼呓外编序》,末署“光绪辛丑嘉平月南海吴沃尧趼人氏识于海上趼廛”。本卷即据以点校收入。《趼呓外编》是吴趼人的政治论文集,包括《保民》《制度》《说邢》等多篇文章,他从社会制度入手,相信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可以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传习录译注
三卷,明王守仁著。由王守仁的弟子徐爱、钱德洪等所编辑,包括王守仁与弟子的问答及信札。三卷分上、中、下,上卷为徐爱、陆澄、薛侃、王嘉秀、郑朝朔、唐诩等与其师的问答;中卷收入王守仁论学书信及教约,共九篇;下卷收入钱德洪、黄以方、黄省曾等所记与其师的问答,未附《朱子晚年定论》。此书较全面地体现了王阳明的心学学说。他提出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见于《传习录》中。他说的: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孝,见兄自然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的“良知说”,及其“致良知”的“知行合一”说,亦见于此书等等。因而,此书成为研究王阳明心学最重要的参考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诸子百家丛书》,将该书与《象山语录》合为一部出版。
列子译注
8卷。旧题周列御寇撰。原本已佚,今本出于晋人收集。其内容庞杂,多宣扬道家虚无思想,兼言佛儒及神仙之说,但保存了较多的古代寓言,神话及民间故事,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散文发展颇有影响。《列子》注本以晋张湛注最早,有《四部备要》本。《四部丛刊》本题作《冲虚至备真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