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关智訚

- 姓名:雪关智訚
- 俗姓:傅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上饶
- 出生日期:1584
- 逝世日期:1637
- 民族族群:
雪关智訚(1584—1637),明代禅僧。俗姓傅,字六雪,又名道訚,号雪关,上饶傅崇俭之子,父丧早。八岁辞母。依景德传出家。参博山元来,究船子藏身公案,偶入槽厂,见磨鼻拽脱有省,呈偈于博山。博山曰:“据子见地,天下人把不住,我却不肯点头。”乃掩关,谢客悬镜。返参,作“雪关歌”呈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始印可之。天启丁卯。出住玉山县瀛山寺。崇祯辛未。继席博山。丙子。赴浙之虎跑大慈妙行诸刹请。未几,博山元来圆寂,遂往来瀛博之间。后观察曹氏请往鼓山,再兴湖墅,佛事庄严。丁丑。浙归抵瀛山。示微恙。临终曰:“吾今可以谢喻弥陀矣。”遂微笑而逝。寿五十三。腊三十七。建塔于博山莲华峰之西原。黎川黄端伯撰塔铭。所著有《摘灯录》。《炊香堂诗文书》。有《雪关禅师语录》(成峦等录。开詗编)十三卷,黄端伯为之撰序。《雪关和尚语录》六卷(传善辑)传世。(《续灯正统》卷四○、《五灯全书》卷六三)
猜你喜欢的书
偏见
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天赋并非只有创作一端,他同时也是一位眼光独到的文学艺术评论家。在写作小说之余,他写有大量书评及艺术评论,二十五岁时即出版散文评论集《欢乐与时日》,另有部分散文评论在其去世后结集为《驳圣伯夫》一书出版。散文集《偏见》所收篇目凡五十三篇,依创作时间先后分为五辑,基本覆盖普鲁斯特整个创作期,极具研究参考价值。其中《夏尔丹与伦勃朗》《反对晦涩》《论福楼拜的“风格”》诸篇历来备受普鲁斯特研究者的重视。
紫清指玄集
内丹学著作。宋代白玉蟾撰。本书为白玉蟾弟子彭耜所编白氏遗著之一,包括白氏生前有关内丹修持的论文以及遨游各地道观名刹有感而发的小品文,与同道友人应对的诗词歌赋等,就中尤以五论(《玄关显秘论》、《修仙辨惑论》、《性命日月论》、《谷神不死论》、《阴阳升降论》)、一赋 (《金液还丹赋》)、三文(《学道自勉文》、《东楼小参文》、《冬至小参文》)、四歌《大道歌》、《必竟凭地歌》、《快活歌》二首)为精要,阐发丹道养生之理,记述毕生参道练功心得,为后世所宗。载 《道藏精华录》。
洪吉童传
朝鲜王朝光海君(1608~1623)在位时的著名小说家、诗人许筠所著古典小说。共1册,印刷版。有朝鲜文和汉文两种版本。受中国《水浒传》的影响,揭露壬辰之乱之后的社会的黑暗面,尤其是作者将自己改革腐败政治、破除嫡庶差异的进步思想加以形象化。洪吉童原为传说中的起义英雄,小说中的洪吉童是个大封建官僚(丞相)家庭的庶子。因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虐待和社会的歧视,愤然离家出走,参加农民起义队伍,组织起“活贫党”,被推举为首领。他带领起义队伍杀富济贫,惩治贪官污吏。并拒绝接受朝廷招安,最后到硉岛建立理想王国。小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暴露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倾向。但由于时代和作者阶级地位的限制, 作者笔下的“理想王国”不过是儒家所标榜的“尧舜盛世”而已。文字优美,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是朝鲜第一部国语小说。它的问世开创了朝鲜小说从汉文转向朝鲜文的新纪元,对朝鲜小说乃至其他文学形式的发展都起了推动作用。亦曾出现过李明善所著《洪吉童传》,但内容大同小异。
古戍寒笳记
近代白话章回小说。64回。叶小凤(叶楚伧)著。初载《七襄》(上海)1914年11月27日至1915年1月17日第1期至8期,不完。小说丛报社(上海)1917年12月出版铅印单行足本。卷首有1917年10月王大觉《序》、同年9月范烟桥《序》、同年10月凌景坚《序》、同年12月吴绮缘《序》。卷末附1917年10月姚民哀《跋》。1988年5月吉林文史出版社(长春)翻印,列为“晚清民国小说研究丛书”之一。小说描写清初各地抗清义师风起云涌,奋勇抗清的情景。男主角杨秋,是位文武全才,被清廷逮捕,充军宁古塔,行至塞外,被红石山的反清义军救出。此时明室遗民大批来到关外,准备起义抗清。清廷得到风声,派八王爷到辽东征讨,无功而回。杨秋等人潜伏在红石山中,积聚力量,训练义军。
崇正辩
南宋哲学家胡寅著。作者站在维护儒家正统思想的立场上,针对自晋迄唐宋高僧佛徒之言行,一一加以驳斥。认为佛设此教,“反以利乐害其心”。佛教是“离天性之自然而对立其德。”佛法入中国,“有以惑人之耳目而移人之心意”。指出“佛之道,以空为至,以有为幻,此道学者所当辨也。”“佛化教人以心为法,起灭天地而梦幻人世,擎拳植佛,瞬目扬眉,以为作用,于理不穷,于义不精,几于具体而实则无用,乃心之害也。”斥责佛教的生死轮回说,指出“盖圣人以生死为分内事,无可惧者”,儒者应“安静而逝”并认为佛教的“心无”说不合圣人之教,古大圣人,“不言无心也。心不可无,无则死矣”。有南宋嘉定三年(1210)郑肇之刊本。
华严经感应传
全一卷。唐代胡幽贞刊纂。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传。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本书原为法藏之弟子惠英编成二卷。建中四年(783),四明山胡幽贞重新整理成一卷。内容为华严经信仰者之感应事迹,可作为唐代华严经信仰之研究资料。明代袾宏之华严经感应略记、清代弘璧之华严感应缘起传、清代周克复之华严经持验记,皆为同类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