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柔

- 姓名:晓柔
- 俗姓:杨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平阳北港凤巢人
- 出生日期:1827
- 逝世日期:1886
- 民族族群:
晓柔(1827-1886),俗姓杨,字广和,法号卍莲,平阳北港凤巢人。七岁离家外出就学于师,九岁又入学,一年后失学。此后牧牛、砍柴,“驰逐于梨场瓜圃之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二十,在玉苍山法云寺剃度出家。道光二十七年(1847)在天台山国清寺受具足戒。咸丰四年(1854),从某寺永智禅师参悟“破本分”;六年(1856)夏,又从国清莲禅师参悟“破重关”。同治四(1865)冬,在宁波阿育王寺修舍利殿毕,忽然彻悟:“佛法遍一切处,了不可得,只在寻常日用而已。”始知此前“破本分”、“破重关”,其实都未得要旨。曾以鄞江妙叶大师所作《真妄心境图》为彻证大事之缘,于光绪元年(1875)刊所著《净土证心集》时,将该图选入集中。
晓柔曾从永嘉寂光寺宇坚法师处得到古德一松和尚遗稿《法华讲录》。后来虽然到处游历,但都随身携带。光绪二年(1876),在会稽(今绍兴)传灯寺思修其稿,穷思究竟,直至十二昼夜时,忽然梦见白光遍照,似乎听到“得意无心为本”,六字显著于前,醒来时顿觉身心畅快。于是对《法华讲录》删繁订错,补足其义,并列入《法华经》正文,又以讲录分疏于下,改名《法华演义》(又名《妙法莲花经演义》)刊行。
晓柔一生涉足江、浙、闽一带,讲经三十余期。光绪十年(1884),晓柔在上海龙华寺开讲天台宗的宗经《法华经》,是近代在上海地区最早弘传天台思想的法师。当时前往听讲的人很多,近代高僧谛闲(1858-1932)也是其中之一。《中国天台宗通史》一书记载:谛闲法师曾向晓柔问学,颇得奖掖。而后光绪十二年(1886),谛闲法师被授为传持天台教观四十三世祖,一生讲经说法四十馀年,岁无虚日。晓柔晚年常住瑞安常宁寺。光绪十二年,在瑞安常宁寺示微疾,七日不食。侍者问:“大师生何处?”回答说:“西方净土。”十二月初三日,端坐而逝。世寿六十岁,僧腊四十年。
猜你喜欢的书
景景室医稿杂存
中医,医话,陆晋笙撰,刊于1932年。本书收载陆氏医论六十余篇,对不少学术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如药对证,虽和平之品大病亦可奏效,邪未清不可补,治病宜先治其实等。后半部分收集作者所写医著序文六十篇。
春柳莺
章回小说。题“南北鹖冠史者编、石庐拚饮潜夫评”。四卷十回。叙石池斋与梅凌春、毕临莺婚姻事。明嘉靖、隆庆间,才子石池斋与友至古香亭赏梅,见“凌春女子”题诗,心生倾慕,弃扬州梅翰林书馆之聘,往访凌春女子。田又玄诡言来苏游览的毕临莺为凌春女子,使石生往淮安寻访,已则冒名往扬州梅府就馆。石生在淮安与毕临莺传诗通情,又受所赠玉箫。事泄,毕父诬石为盗,石生仓皇逃出,北上应试中探花。石生始终不忘题诗女子,求新交钱公子,代谋凌春。钱公子乃毕临莺女扮男装,献诗词得梅家父女赏识,遂娶梅小姐。新婚之夜,述此事原由,于是二女同嫁石生。故事虽为才子佳人小说,然情节曲折,构思巧妙,描摹人情世态,时有可观。有康熙元年(1662)序刊本、清坊刻本、民国中上海半斋出版社铅印飧秀簃藏本。近有1983年春风文艺出版社排印本、1987年中华书局《古本小说丛刊》本以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本。
蚺蛇胆
传奇。全称《新编杨椒山表忠蚺蛇胆》,又名《表忠记》。清初丁耀亢撰。事据史传,参以《鸣凤记》,写明嘉靖时严嵩父子霸持朝纲,与仇鸾等结成朋党,残害忠良。杨继盛苦读及第,因愤朝政昏暗,上疏弹劾仇鸾,被贬官。后严、仇内讧,仇鸾遭诛,杨继盛得以迁升,复奏严氏父子之罪,被逮入狱。王世贞遣人送蚺蛇胆入监为杨疗伤,杨继盛以蚺蛇之胆不如自己忠烈之士胆大而拒之,昂然就刑。后严氏父子败,杨继盛冤情得伸,朝廷为之塑像建庙。此剧文词雄奇,颇有可观。今存顺治年间原刊本,前有顺治十六年(1659)年郭棻序,收入《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从郭序,知此剧为奉命写作,后因作者不愿修改,未能进呈。
乐府古题要解
唐吴兢作。上下二卷。汉武帝设立乐府后,乐府诗作者大量涌现,乐府诗作蔚为大观。吴兢即搜采汉魏以来古乐府,纂为10卷,把大量的乐府诗辑入集中,并作说明研究。但这10卷本今已不传,传者仅2卷本的《乐府古题要解》。书分乐府诗为相和歌、拂舞歌、白纻歌、铙歌、横吹曲、清商曲、杂题、琴曲等类,类后有总说,并各列曲题,题下收录本题命名缘起、古辞和后代仿作,资料详赡赅备。为乐府诗研究者所重视,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多采录其文。根据阅读各家文集、传记所得,记述一百多首曲子名字的由来,计相和歌二十六首、短箫铙歌九首、横吹曲九首、舞曲五首、清商曲七首、琴曲六首、杂曲四十六首。对研究汉、魏、六朝音乐具有参考价值。
重编天台诸文类集
重编天台诸文类集,卷十,宋如吉编。
说罪要行法
佛教律仪书。唐义净撰。一卷。述说忏悔之法。内容有三部分:一为月半、月末二时忆所犯罪,并对人“发露”,以除罪;次为“每食罢发愿法”;三为“洗净法”。此书见载于诸版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