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柔

- 姓名:晓柔
- 俗姓:杨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平阳北港凤巢人
- 出生日期:1827
- 逝世日期:1886
- 民族族群:
晓柔(1827-1886),俗姓杨,字广和,法号卍莲,平阳北港凤巢人。七岁离家外出就学于师,九岁又入学,一年后失学。此后牧牛、砍柴,“驰逐于梨场瓜圃之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二十,在玉苍山法云寺剃度出家。道光二十七年(1847)在天台山国清寺受具足戒。咸丰四年(1854),从某寺永智禅师参悟“破本分”;六年(1856)夏,又从国清莲禅师参悟“破重关”。同治四(1865)冬,在宁波阿育王寺修舍利殿毕,忽然彻悟:“佛法遍一切处,了不可得,只在寻常日用而已。”始知此前“破本分”、“破重关”,其实都未得要旨。曾以鄞江妙叶大师所作《真妄心境图》为彻证大事之缘,于光绪元年(1875)刊所著《净土证心集》时,将该图选入集中。
晓柔曾从永嘉寂光寺宇坚法师处得到古德一松和尚遗稿《法华讲录》。后来虽然到处游历,但都随身携带。光绪二年(1876),在会稽(今绍兴)传灯寺思修其稿,穷思究竟,直至十二昼夜时,忽然梦见白光遍照,似乎听到“得意无心为本”,六字显著于前,醒来时顿觉身心畅快。于是对《法华讲录》删繁订错,补足其义,并列入《法华经》正文,又以讲录分疏于下,改名《法华演义》(又名《妙法莲花经演义》)刊行。
晓柔一生涉足江、浙、闽一带,讲经三十余期。光绪十年(1884),晓柔在上海龙华寺开讲天台宗的宗经《法华经》,是近代在上海地区最早弘传天台思想的法师。当时前往听讲的人很多,近代高僧谛闲(1858-1932)也是其中之一。《中国天台宗通史》一书记载:谛闲法师曾向晓柔问学,颇得奖掖。而后光绪十二年(1886),谛闲法师被授为传持天台教观四十三世祖,一生讲经说法四十馀年,岁无虚日。晓柔晚年常住瑞安常宁寺。光绪十二年,在瑞安常宁寺示微疾,七日不食。侍者问:“大师生何处?”回答说:“西方净土。”十二月初三日,端坐而逝。世寿六十岁,僧腊四十年。
猜你喜欢的书
全三国文
《全三国文》是清人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一集,75卷,是一部三国文章总集。其对于研究三国一代的历史、文化、文学的重要价值,已为学界广泛肯定。
叶氏录验方
方书。3卷。南宋叶大廉撰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此书汇集叶氏先世所传及平时常用效验方。分为诸风、伤寒、气、补益、痼冷、积热、痰饮、咳嗽、泄痢、妇人、小儿、杂病、眼目、咽喉口齿、疮肿伤折、汤方、香谱、备急方凡17门,录灵宝丹、万金丹、万金散、梦仙备成丹、透骨散、心安丹等580方。方多为丸散剂。每方记传方人及主治、药物、分量、制法、用法等。所收治伤寒神捷解肌汤、补心气七宝丹,皆有佳效。本书于南宋时,“江淮间人,多信用之”。现存日本文政六年(1823年)皮纸抄本。
大洞炼真宝经修伏灵砂妙诀
道教炼丹著作。唐代衡岳真人陈少微撰,在本书《序》中,陈氏称其遇至真之人授以“灵砂要诀”,又追述该要诀的师承系统为:丁真人→吴天师→许仙君→至真之人。全书共7篇,主要论述丹砂的产地、性状及其反复煅炼的处理过程。书中描述了矿产丹砂的性状后指出,优质的光明砂、白马牙砂和紫灵砂方可服饵,而溪砂、土砂、杂砂则不宜选用。这些看法虽然是基于服丹砂可成仙这一错误理论而提出的,但积累和丰富了对于各种丹砂的认识。在前人化学性质炼丹(即硫化汞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上,书中进而将不同的汞合金或汞化合物作为中间产物,要求对其作“伏火”处理,这比单纯的硫化汞的合成与分解更为复杂,操作难度更大,反映出盛唐时期化学炼丹实验的进步。在实验的基础上,书中对质量守恒定律作了朴素的叙述:“马白牙一斤(旧制十六两为一斤),抽汞得十二两,而含石气四两。紫灵砂一斤,抽汞得十两,而含石气六两。石气者,火石之空气也。”这里对石气成分的概括虽不确切,但其已认识到,物质在化学反应的前后总质量不变这一规律。是书收入明《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
玉玦记
明代传奇剧本。郑若庸撰。《曲品》著录。写山东王商,上京应试,妻秦庆娘赠以玉玦,欲其决意早归。王商落第,留居临安,结识钱塘妓女李娟奴。金军掠山东,秦庆娘避难途中,被降金叛将张安国所虏,剪发毁容,誓死拒绝张安国的强婚。王商金尽被妓院逐出,得道士吕公帮助,暂寓庙中,发愤攻读。李娟奴复识富豪昝喜,待其资财罄尽,遂与鸨母毒杀之,投于江中。数年后,王商状元及第,奉命劳军,归途为金军所执,囚于金山寺,乘夜斩将,逃回都中,以功授京兆尹。李娟奴谋财害命案发,由王商审理,处以极刑。会元帅张浚破张安国军,送俘囚入都,王商发现庆娘,夫妻得以团聚。剧情与唐人小说《李娃传》有相似处,但作者一反同情妓女的立场,而是谴责她们无情无义,凶狠毒辣,以另一侧面暴露了封建社会的丑恶面目。全剧头绪纷繁,显得芜杂。文辞典雅工丽,好用故事,上承《香囊》,下开《明珠》、《玉合》诸剧骈绮之风气。今存明万历间金陵富春堂刻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以影印。另有《六十种曲》本,较为流行。
瓯北诗话
诗论。清人赵翼(1727—1814)撰。十二卷。翼有《瓯北诗钞》已著录。此编前十卷评论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元好问及明代高启、清代吴伟业、查慎行十家。并有《陆放翁年谱》一卷。后二卷论韦应物、黄庭坚诸人之诗及诗格诗体。著者论诗主旨是“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即强调新创。其论韩愈曰:“韩昌黎生平所心摹力追者,唯李杜二公。顾李杜之前,未有李杜,故二公才气横恣,各开生面,遂独有千古。至昌黎时,李杜已在前,纵极力变化,终不能再辟一径。唯少陵奇险处,尚有可推广,故一眼觑定,欲从此辟山开道,自成一家,此昌黎注意所在也。”
讷溪奏疏
一卷。明周怡撰。周怡,字顺之,号讷溪,太平(今属安徽当涂县) 人。嘉靖进士,任吏科给事中时对当朝有势力的大臣弹劾不遗余力,多次因此而下狱。隆庆初年再度起用为太常少卿,陈新政五事,因语多刺中贵,忤旨,被外调为登莱青兵备佥事,谥号恭节。《讷溪奏疏》收录有周怡在吏科的十一篇奏疏和二篇太常寺奏疏,书后附有《乞休》一疏。此集由周怡之弟周恪编次,许谷作序文。有《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指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