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堂慧远

- 姓名:瞎堂慧远
- 俗姓:彭
- 性别:男
- 朝代:南宋
- 出生地:眉山人
- 出生日期:1103
- 逝世日期:1176
- 民族族群:
瞎堂慧远(1103—1176)为南宋时期佛教禅宗临济宗的代表人物之一。禅师姓彭氏,名慧远,眉山人,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十二月十六日巳时建生。禅师父亲名宁,母亲宋氏,其家“先世儒业”。禅师十三岁时(北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其兄出家为僧。禅师问其兄出家“欲何为乎?”其兄曰:“求解脱耳。”禅师曰:“然则,我亦可为也。愿与兄偕。”这一愿望得到了父母的支持,禅师遂于当地的药师院出家。
瞎堂慧远禅师出家后,药师院僧宗辩“问质所疑,辩察其异,语之曰:吾不用你侍奉也。其往参丛林,度有成而归,吾犹未老也”。于是禅师离开药师院往成都大慈寺,习经论学四年。他大致于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1)离开大慈寺后,“乃游诸方,叩请甚众”。然后返回峨嵋山,往灵岩寺依止绍徽禅师(黄龙慧南禅师四世孙、浮山真禅师法嗣)习禅二年。
禅师听说五祖法演门下“三佛”之首的圆悟克勤禅师住持成都昭觉寺,声名卓著,便去拜谒,由此成为圆悟克勤禅师的法嗣。有一天,圆悟禅师普说,师豁然有得,仆于众中,掖起之,乃曰:“吾梦觉矣。”“至暮,与圆悟问答无滞。圆悟大喜,以偈赠师,有‘奋铁舌转关捩’之语,众目为‘铁舌远’。自此机锋峻发,率常屈其上首”。
瞎堂慧远禅师依止圆悟克勤禅师十余年。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春,眉州太守延请禅师居象耳山,不赴。这一年,圆悟克勤禅师示寂,瞎堂慧远禅师叹曰:“哲人云亡,继之者谁乎?”乃扁舟下峡南游,时年约三十三岁。
瞎堂慧远禅师初抵淮南,住龙蟠山寿圣寺(滁州龙蟠山寿圣禅院)。一年后,迁琅邪山之开化寺,旋又移婺之普济寺、衢之定业寺,后至衢州光孝寺。瞎堂慧远禅师在这几所寺院住持时间近二十年,且均留下了开示语录收录在《瞎堂慧远禅师广录》(以下简称《广录》)中。当时圆悟克勤禅师最得意的传衣法嗣大慧宗杲禅师被谪梅州,有传师偈颂往者。宗杲禅师骇曰:老师暮年有子如此也!因以书寄法衣。及至宗杲禅师归来,与慧远禅师相遇甚欢,极口称誉之,自是人益归重。
绍兴二十四年(1154),瞎堂慧远禅师在侍郎曾开的延请下,过南岳,住持南台寺。在赴南岳南台寺时,受到已经道著于湖湘间的龙王琏禅师与方广行禅师质难,慧远禅师随机开答,辞旨深奥,议论超诣,诸人都甘心环拜座下。
绍兴二十七年(1157),慧远禅师五十五岁,离开南台,迁往台州护国寺。此后师又分别在隆兴元年(1163)和乾道元年(1165)再移驻天台山国清寺及台州浮山鸿福寺。天台山号称佛国仙山,在佛教史上有四大丛林,分别为国清、万年、护国及太平,瞎堂慧远禅师即住持了其中的二所。
瞎堂慧远禅师于乾道三年至五年(1167—1169)之间驻锡于苏州虎丘寺,禅师正是在该寺开堂说法“接物无倦”而“道益显著”,其声望渐为士大夫及朝廷所知晓,而“名达阙下”。而后,瞎堂慧远禅师便奉诏住皋亭山崇先寺,不久,与主事者不合,退居杭州凤凰山麓的迎照庵。然而坐席未暖,禅师便又应诏住持杭州灵隐寺。
乾道六年(1170)十月,禅师开堂于灵隐,直至淳熙三年(1176)示寂为止,他均住持灵隐寺。在灵隐寺期间,瞎堂慧远禅师曾八次受到宋孝宗的召见,其中一次为乾道八年(1172)正月二十八日宋孝宗“车驾幸灵隐”入寺与佛海瞎堂禅师谈禅,另外七次则为召佛海瞎堂禅师入宫谈禅,并赐号“佛海禅师”,召见的详细情形及交谈内容均记录于《广录》卷第二及卷第四。
瞎堂慧远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伊丽莎白女王与埃塞克斯伯爵
伊丽莎白女王与埃塞克斯伯爵间的往事,是一个浪漫动人但又残酷悲情的历史故事。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在知天命的年纪与未及弱冠之年的埃塞克斯相遇,自此以后,两人的组合便是极为浪漫的,同时也是非常危险的。他们之间交织了各种情感纠葛和利害冲突,既有男女之情的爱恋,也有权力之争的博弈,这使得他们之间的关系注定复杂多变、飘忽不定。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之后,女王与伯爵的关系将朝着不可预测的方向发展,最终的结局会是怎样的?
瓦妮娜·瓦尼尼
《瓦妮娜·瓦尼尼》是司汤达于1829年写的短篇小说,收录于《意大利遗事》。1829年发表的《瓦妮娜·瓦尼尼》,是一篇短篇。它通过烧炭党人彼埃特罗与罗马贵族小姐瓦妮娜的爱情,歌颂了意大利的民族解放运动,歌颂了为民族解放而献身的烧炭党人。瓦妮娜是个倾国倾城的美女。她虽然出身于阀阅世家,但视富贵如浮云,心甘情愿地追求一个出身低微,身负重伤,又被官方通缉的逃犯。为了爱情,她甘愿舍弃一切,甚至不惜自己的名声。但为了得到彼埃特罗的爱,她竟然告密出卖了彼埃特罗手下的战士,破坏了他们的起义。她当初爱上彼埃特罗,是钦佩他为民族解放奋斗的大无谓精神。但由于私心的支配,她的爱情到头来变成了正义事业的阻力。
美丽与毁灭
《美丽与毁灭》是一面镜子,映射出作者自传性色彩;也对美国暴发户的贪婪及纽约夜生活的挥霍、蒙蔽天赋的虚掷浪费,极尽令人刺目之嘲讽。一对新婚夫妇——安东尼•帕奇和葛罗丽亚——讲究而拘谨遇上轻挑又浪漫,像是红茶加巧克力的组合;他们追求奢侈华丽的上流生活,依凭上一辈的财富不事生产,终日纸醉金迷以致道德、经济、健康不断扭曲、沦落。该书反映了20年代“美国梦”的破灭,展示了大萧条时期美国上层社会“荒原时代”的精神面貌。
快园道古
笔记。明张岱著。二十卷。是书略仿刘义庆《世说新语》,设盛德、学问、经济、言语等共二十门。卷各一门。虽多为作者先世、亲朋及一些名流雅士的遗闻佚事,但内容广博,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笔简练,博雅诙谐。如卷一二“小慧”:“唐伯虎出游遇雨,过一皂隶家,出纸笔求画。伯虎画海狮数百,题其上云:‘海物何曾数着君?也随盘馔入公门。千唤万唤不肯出,直待临时敲窟臀。’”卷一四“戏谑”:“成化末,刑政多乖。阿丑剧戏于上前,作六部差遣状,命精择之。一人云:‘姓公名论。’主者曰:‘公论如何去不得!’一人曰:‘姓公名道。’主者曰:‘公道如今行不通!’后一人曰:‘姓胡名涂。’主者曰:‘胡涂如今才是当行!’”寓庄于谐。此书未见刊刻,原稿久佚。1989年浙江古籍出版社排印出版了近期发现的一个清代残抄本,存卷一至卷五,卷一二至卷一五共九卷。前有张岱于顺治十二年(1655)所作小序。
大清律例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清朝初入关时,沿用明律,至顺治三年(1646)制定《大清律集解附例》,后经康熙、雍正两代屡次增订,乾隆时重修,对原有律令逐条考证,于乾隆五年(1740)编成《大清律例》。该法典从开始修律到最终完成历时近百年,是清朝具有代表性的法典。篇目分为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7篇,47卷,包括律436条,律后附有例1409条。
元好问传
《元好问传》是著名学者朱东润先生漫长学术生涯的绝笔之作。经始于八四,八五年,完稿于八七年,此传不仅写出元好问的一生,写出他的追求和坚持、妥协和经营、委曲和痛苦,更写出从靖康之变到崖山覆亡一百五十年间重大关键史事,以及在辽、金、夏、蒙古环伺恶斗中,金、宋王朝的最后失败,中华民族经历了史上惨烈的苦难。作者不回避元好问为崔立撰碑、投书耶律楚材、依附严实、谀颂张柔等行为之可圈可议,更以同情立场对身处乱世之诗人无从主导命运有所理解,对元好问文学成就有充分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