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玉春

萧玉春
  • 姓名:萧玉春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湖南蓝山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萧玉春(1829—1878)‌,字璧卿,湖南蓝山人,同治年间江西永新知县,地方治理与文化保护的代表人物。萧玉春出身科举,同治元年(1862)中举,四年(1865)考取进士,后历任江西安义、万年、永新、湖口、宜丰等地知县,三度出任乡试同考官。其政绩尤以同治十一年(1872)任永新知县期间最为卓著,政务方面‌,他整顿地方治安,针对龙田村浮桥讹诈、市集滋事等问题,制定规条,以教惩并施平息乱象;‌文教领域‌,主持修纂《永新县志》(1874年成书),分十门二十六卷,补录兵革、人物等史料并详注文献来源,其《天文志》被《江西省志》采录,该志后于2018年校点再版;此外,他撰写《秀水书院记》、为地方文献《禾川书》作序,推动当地教育与文化传承。萧玉春博学多才,精通史地、天文、历算及医术,曾校订《蓝山县志》并撰《蓝山县志笔记》。其家族亦受荣荫,光绪元年(1875)父封中宪大夫,母诰封恭人,叔父赠朝议大夫。光绪四年(1878),萧玉春卒于宜丰知县任上,年仅五十岁。此外,萧玉春著有《读书随笔》《读史随笔》《醉红录》等作品。

萧玉春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斯巴达克斯

意大利作家法埃洛·乔万尼奥里的长篇小说。成书于1874年。故事以罗马竟技场的角斗表演揭开序幕。角斗士中的强者斯巴达克斯不甘于这种残酷的杀人游戏,带77名角斗士、造反暴动。他们的起义队伍迅速发展,不断歼灭奴隶主军队,但终因领导指挥不力和内奸破坏,最后12000多名战士全部死在战场,斯巴达克斯也壮烈牺牲。这部小说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形象地反映出奴隶社会的各种斗争,热情歌颂了以斯巴达克斯为代表的奴隶们的英雄壮举。这是欧洲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历史文学巨著。中文有译本。

战国子家叙论

战国子家叙论,本书为傅斯年先生残稿,共15章,是对战国时代各思想流派与思想家的考察。其中“十一 独行之士”、“十二 坚白异同之辨”有目无文,自注“以上两章非仓卒所能写就,待后补之”。

楚辞今注

汤炳正著。此书以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为底本重新作注,特点在于注释简明扼要,疏解融会贯通。它不仅使二千年前屈宋鸿裁及两汉遗篇,能以清晰的面貌再现于今,为阅读、欣赏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而且注释出入古今,既取旧说之长,又采新说之精,颇能反映学术界楚辞研究所达到的水平;另外全书无论是注释字词还是疏解篇意,都以著名楚辞学专家汤炳正先生长年形成的理论体系为主导,在已出的同类书中自具“求真”务实的本色。

杨仲宏集

元诗别集。8卷。全称《翰林杨仲宏诗集》。杨载撰。《四库全书》曾据内府藏本编入别集类。书首有明嘉靖十五年(1536)梅南翁撰《重刻翰林杨仲弘诗集序》。并有原序2篇:至大二年(1309)裴庾序、致和元年(1328)范梈序。卷1为五言古诗,卷2—4为五言律诗,卷5为七言古诗,卷6—7为七言律诗,卷8为五七言绝句。杨载为元诗四大家之一,诗名较大。集中所收的诗篇,题画、赠答、送别等应酬之作所占比例很高,作品表现的生活面比较窄小,往往是有工整可诵的句子,少见通篇具佳的好诗。据焦竑《国史经籍志》载,杨载诗集原本为4卷,现存8卷本应为明人所析。他的名句如“风雨五更鸡乱叫,江湖千里雁相呼”,“窗间夜雨消银烛,城上春云压彩旗”都曾受到称赏。而长诗如《古墙行》、《梅梁歌》也曾传诵一时。据范竑序,杨载死时其子年幼,文稿散失。友人杜伯原将其平生所写诗篇汇辑刊刻于武夷山中。至明代传本甚少,梅南翁见到旧本1帙,字多磨灭,便经亲自校订,刊行于世。本集有明嘉靖十五年辽藩刻本,曾影印编入《四部丛刊》,流传比较广泛。

春秋尊王发微

十二卷。孙复撰。举进士不第,退居泰山学《春秋》,着此书。此书是现存最早的宋代《春秋》学专着。此书上祖唐啖助、赵匡、陆淳废传解注,以经求经,直寻大义之风,又兼宗韩愈排斥佛教,以为佛家是以春秋乱中国之旨,力主“尊王攘夷”。如此书于隐公“元年春王正月”下云:“孔子之作《春秋》也,以天下无王而作也,非为隐公而作也。然则《春秋》之始于隐公者非他,以平王之所终也。”此为尊王。又如僖公元年“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极邢”条下云:“齐桓公每天遂以来二十年”用师征伐皆称人者,以其攘夷狄、救中国之功未着,微之也。”而于此言“师”,乃因其“攘夷狄、救中国之功渐见,少进之也。”此为攘夷。历来治《春秋》者,皆谓《春秋》一书寓意褒贬。如庄公八年《经》“秋,师还”,《穀梁》以“还”为善辞,而《左传》亦云“君子是以善鲁庄公”,这是褒。又如隐公八年《经》“郑伯使宛来归祊”,《穀梁》以名宛为“贬郑伯、恶与地”,这是贬。而《公》、《穀》所谓的《春秋》大义,主要也在于褒善贬恶。然孙复发孟子所谓“《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之意,认为《春秋》有贬无褒。如僖公九年九月戊辰葵丘之会,《公》、《穀》根据日月例,以为是美桓公尊天子。然此书却云:“桓公图伯,由帅诸侯,外攘夷狄,讨逆诛乱,以救中国。经营驰骤,出入上下三十年,劳亦至矣。然自服强楚,其心乃盈,不能朝于京师,翼戴天子,兴衰振治,以复文武之业。前此五年致王世子于旨上,今复致宰周公于葵丘,观其心也盈已甚矣!……此葵丘之盟,桓公之恶从可见矣。”诚如南宋大学者朱熹所说,《春秋》只是直书其事而善恶自见,并没有在文词字句中隐寓什么褒贬,诸儒之言褒贬者已属无稽之谈,而孙复所创之“有贬无褒”之说更是臆度妄断。孔氏《春秋尊王发微》首开宋代以苛议说《春秋》之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引常秩批评孙复之言曰:“明复为《春秋》,犹商鞅之法,弃灰于道者有刑,步过六尺者有诛。”叶梦得着《石林春秋传》,于诸家义疏多所排斥,但特别反对孙复此书,认为孙复不深于礼乐,故其言多自抵牾,有甚害于经者,虽概以礼论当时之过,而不能尽礼之制,尤为肤浅。尽管诸儒对孙复此书多所批评,但此书在当时影响极大,开了宋学之先河。现存有宋抄本,清《通志堂经解》本等。

梵网经菩萨戒本私记

梵网经菩萨戒本私记,卷上,新罗元晓造,日本静照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