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玉春

萧玉春
  • 姓名:萧玉春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湖南蓝山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萧玉春(1829—1878)‌,字璧卿,湖南蓝山人,同治年间江西永新知县,地方治理与文化保护的代表人物。萧玉春出身科举,同治元年(1862)中举,四年(1865)考取进士,后历任江西安义、万年、永新、湖口、宜丰等地知县,三度出任乡试同考官。其政绩尤以同治十一年(1872)任永新知县期间最为卓著,政务方面‌,他整顿地方治安,针对龙田村浮桥讹诈、市集滋事等问题,制定规条,以教惩并施平息乱象;‌文教领域‌,主持修纂《永新县志》(1874年成书),分十门二十六卷,补录兵革、人物等史料并详注文献来源,其《天文志》被《江西省志》采录,该志后于2018年校点再版;此外,他撰写《秀水书院记》、为地方文献《禾川书》作序,推动当地教育与文化传承。萧玉春博学多才,精通史地、天文、历算及医术,曾校订《蓝山县志》并撰《蓝山县志笔记》。其家族亦受荣荫,光绪元年(1875)父封中宪大夫,母诰封恭人,叔父赠朝议大夫。光绪四年(1878),萧玉春卒于宜丰知县任上,年仅五十岁。此外,萧玉春著有《读书随笔》《读史随笔》《醉红录》等作品。

萧玉春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古代文学史著。萧涤非著。初稿完成于1933年,系作者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时的论文。中国文化服务社1943年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修订本。全书共分6编,第一编为《绪论》,依次探讨了乐的起源与先秦乐教、乐府的产生及其沿革、乐府的界说与分类、五言诗出于西汉民间而不始于班固、乐府变迁的大势等问题。作者认为,汉魏以后,民间乐府与贵族乐府实行分化,由此导致乐府的变迁;乐府并非诗之一体,实则一切诗体皆从乐府而出,先有五言乐府而后有五言诗,而非先有五言诗而后产生了五言乐府;曹操诸人“借古题而写时事”的拟古乐府,变两汉质朴之风,开私家模拟之渐。其余5编依次阐述两汉、魏(附吴)、晋、南朝、北朝(附隋)乐府。作者认为,汉代民间乐府如《君子行》、《长歌行》、《猛虎行》等显然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由于汉代儒学定于一尊,男女间多能以礼义节制情感,因此《公无渡河》、《东门行》、《艳歌行》等抒情类乐府多重在描写夫妇之情爱,而不像南朝乐府多写男女相思及刻画女性。由此并证明《孔雀东南飞》必产生于儒家思想独尊的时代,决不能作于六朝。在《魏乐府》一编中,著者着重探讨了曹氏父子在乐府史上的成就和地位。对于晋乐府,作者从历史风俗中留心探讨,力求以乐府补史传之所阙,言之有据,富有启发意义。在《南朝乐府》一编中,作者从史事上证出诗歌,从诗歌证出地理,从地理上考见政治,从政治上窥及制度与当时人民的风尚及其思想,材料丰富,论证详明,尤其是论吴声歌中的双关语最为独到。至于北朝民间乐府,著者主要从地理风俗、民族性格等方面论述了乐府产生的环境及其特点,并就南北朝乐府的异同作了比较。作者当年的论文导师黄节在对该论文所作的审查报告中指出,“统观成绩全部,皆能从乐府本身研究。知变迁,有史识;知体制,有文学;知事实,有辨别;知大义,有慨叹。”可以看作是对本书较为恰当的评价。

上清天宝斋初夜仪

上清天宝斋初夜仪

上清天宝斋初夜仪,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宋元上清派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卷首有短序称:「上清天宝斋者,学道之人求仙要诀。学受上清毕法之后,得行此斋。」又称此斋法 「先为帝王国主祈福,次为祖祢请恩,洗涤宿瑕,忏谢新过,功行圆满,道德著充,自然成仙,白日腾翥」。书中先列举修建天宝斋所用信物,其次为斋仪程式。有点灯、入坛、唱道、请三师、上香、读神咒、诵章、告八愿等仪节。

戒子益恩书

戒子益恩书

本文选自《后汉书·郑玄传》。益恩是郑玄唯一的儿子,曾举孝廉,就在郑玄写下这篇戒子书后不久,益恩便死于黄巾起义的战乱中。建安元年(196),七十岁的郑玄身染重病,他担心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给唯一的儿子益恩写了封教子书信。戒子书是古代家训的一种形式,从先秦开始,古代家训文化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到汉代便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家训,如杨贵的《病且终令其子》、司马谈的《命子迁》、樊宏的《戒子》、崔瑗的《敕妻子》等。与其他的戒子书不同,郑玄的戒子书较少赤裸裸的道德说教,雍雍穆穆,隐然含诗礼之气。郑玄以主要篇幅阐述了自己一生的求学经历和人生志向,通过对自己亲身经历的娓娓述说,表达了自己淡薄名利,一心追求学问的坚定志向。

华严法相槃节

华严法相槃节

华严法相槃节,一卷,宋道通述并序及题记,文质题记。

曼殊室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

曼殊室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

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与《大方广菩萨藏经中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法》同

太子瑞应本起经

太子瑞应本起经

凡二卷。又作太子本起瑞应经、瑞应本起经、瑞应经。吴·支谦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册。本经为佛传中早期成立者,其内容之编排或记述之体裁,大抵皆与‘修行本起经’类似,两经均采十七岁纳妃、十九岁出家之说。记述释尊之过去因地至成道后济度三迦叶等事。有关四门出游、出城时内殿之描写,与车匿诀别,尤其降魔成道之记载,气势磅礴雄浑,为重要佛传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