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

- 姓名:乾隆
- 别名:清高宗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711年
- 逝世日期:1799年
- 民族族群:
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清世宗胤禛第四子。
二十五岁即帝位,年号乾隆。在位崇文尚武,先后弭平准噶尔部并大、小和卓木割据势力,底定西部疆域。乾隆二十年(1755),申鸦片烟禁。五十八年(1793),严拒英国特使马嘎尔尼之蛮横要求,挫败其殖民主义侵略图谋。开馆纂《四库全书》,命修《清通志》、《清通典》,续修《清会典》、《大清一统志》。又大兴文字狱,诛连之广,犹甚康熙、雍正时。晚年宠信和珅,纲纪日弛,而清王朝亦由极盛而中衰。在位六十年,自号“十全老人”,谓文治武功,为古今帝王之最,实乃自炫过甚之辞。后传位太子,仍主要政。嘉庆四年(1799)卒,庙号高宗。
弘历效法玄烨,于乾隆十六年(1751)、二十二年(1757)、二十七年(1762)、三十年(1765)、四十五年(1780)、四十九年(1784)六次南巡,扬州为必经之地。究其本意,当在深化满汉融合,彰显政通人和之乾隆盛世。而其心目所注,一在经济,一在文化。
经济。厚农重商,尤重盐业营销。乾隆年间,两淮灶户逢灾之年,循例每予赈济,而营运有卤耗,则额定食盐每引(当时约350斤左右)折去损耗50斤。总商资金匮乏,间亦充发皇帑白银低息借贷。于是灶户无忧,盐商滋利,两淮盐业趋于极盛,盐商资本较明代增值10倍之多,总量7000余万两,与户部存银大略相当,为朝廷财经大厦之主要支柱。自乾隆十三年(1748)至六十年(1795),两淮盐商因军需之捐,即输银1510万两;而康熙至嘉庆年间,总计输银近4000万两。“盐课居赋税之半,两淮盐课又居天下之半”,其“损益盈虚,动关国计”。而扬州之繁华,亦得力于盐业之盛。以盐商资本之多项投入,扬州之农业、商业、交通、运输、建筑、工艺、文化、教育、戏剧、曲艺、医药、印刷、饮食、休闲、园林诸业,亦由兴旺而鼎盛。当是时,扬州市井相连,舟车辐辏,生齿蕃滋,商贾云集,于世界十大城市中位居第六。有统计云,当日清廷国库之入,占世界总量之32%,扬州独占8%,为其他城市之莫可比并者。而扬州园林之美,更为盛极一时。城郊大小园林凡110余处,泰半为盐商所建。由北门至平山,两岸十余里,楼台相接,步移景换,有“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之说。弘历尝谓,自“行在以来,莫若扬州适意者”。由是可知,以扬州为中心之两淮盐商,演绎着康乾盛世之百年辉煌,而当日之扬州,乃康乾盛世之辉煌缩影也。
文化。正反两手,交互为用。弘历首次南巡,曾道经江宁,往祭明太祖陵。驻跸扬州之日,每派员于史公祠致祭史可法,四十一年(1776)赐谥忠正。时户部侍郎彭元瑞以所得之史可法像及其家书合卷进呈,弘历亲题“褒慰忠魂”四字,制诗一首于卷端,令勒石史公祠壁,以垂久远。其诗有云:“凡此无非励臣节,鉴兹可不慎君纲。”祭明朝开国之君,祀明朝死节之臣,泯去满汉形迹,唯存君臣之体,为其君临天下正名也。乾隆四十五年(1780),于天宁寺西侧建文汇阁,先后颁藏《古今图书集成》并《四库全书》各一部,谕令派员司其事,俾士子得抄录传观。四十六年(1781),又于扬州设词曲局,修订古今曲剧1013种。每至寺观园林,或题匾赠联,或吟诗纪行。举其要者,匾如:天宁寺之“大观堂”、“静吟轩”;高旻寺之“邗江胜地”、“江表春晖”、“罨画窗”;法净寺之“蜀冈慧照”;康山之“康山草堂”。联如:“众水迴环蜀冈秀,大江遥应广陵涛”(高旻寺);“窗意延山趣,春工鬯物情”(天宁寺);“淮海奇观,别开清净地;江山静对,远契妙明心”(法净寺)。南巡期间,在扬州留诗180余首。诗多理学气,间亦掺入禅意,偏于说教,大多枯涩乏味,然短制如七绝,犹有可观者,如《小金山》二首:“俯仰烟霞尽可招,试求高处只三霄。客来正值新秋景,白日凉颸天泬寥。”(其一)“嵚岖嶻嶪许谁攀,想象罗天咫尺间。不必扬帆过扬子,小金山胜大金山。”(其二)并非工笔细描,而于“想象”中作心灵感悟,别具审美情趣,诚扬州风物之一助也。然弘历之于汉文化,固有推衍弘扬之功,亦有戕害摧残之行,犹其所佩之双刃剑也。乾隆四十三年(1778),扬州东台县故举人徐述夔《一柱楼诗稿》中,有“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搁半边”之句,为户部右侍郎刘墉所举发。时徐述夔及其子徐怀祖皆已故去,弘历盛怒之下,下令开棺戮尸;其孙徐食田、徐食书及诗集之校对者均斩监候;已故礼部尚书沈德潜,曾于诗集前为徐述夔作传,命夺官、罢祀、削谥,仆其墓碑,此即耸动一时之“一柱楼诗案”。由康熙、雍正而乾隆,文字狱愈演愈烈,天下士子如惊弓之鸟,朝不保夕。龚自珍《咏史》有云:“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然中国文化之发展,固有其自身之规律在,亦有其前驱先路之俊彦在。乾隆后期,稍晚于吴派与皖派,扬州学派又巍然崛起。斯派博大而通,汇而能融,融经学、史学、文学、天文、舆地、历算诸学科为一炉,以“致用”为锐器,光大学术,探讨国是,关注民生,执学界牛耳凡数十年。此扬州人引为自豪者,亦弘历宜所乐见者也。
弘历有诗集《御制诗》传世,总41800首,固有臣下代作,而己作宜有过半之数。
猜你喜欢的书
石门文字禅
宋代诗文别集。30卷。释惠洪撰。据《四部丛刊》初编收入的明径山寺刻本所题,该书为作者门人觉慈所编,释氏收入大藏支那撰述中。此书卷1至卷8为古诗,卷9为排律、五言律诗,卷10至卷13为七言律诗,卷14为五绝、六绝,卷15至卷16为七绝,卷17为偈,卷18,卷19为赞,卷20为铭、词、赋,卷21至卷24为记、序、记语,卷25、卷26为题,卷27为跋,卷28为疏,卷29为书、塔铭,卷30为行状、传、祭文。卷首有明代万历二十五年(1597)达观和尚所作序文。清代修《四库全书》时即据此本采入。作者身为僧人,诗中却时作绮语,故有“浪子和尚”之称。他在创作上主张“文章五色体自然,秋水精神出眉目”(《鲁直弟稚川作屋峰顶名云巢》),极推崇苏轼、黄庭坚,而黄庭坚也称赞他韵胜不减秦观、气爽绝类徐俯。在江西诗风大炽之际,其诗雄健俊伟,清新奇警,辞意洒落,气韵秀拔,正可谓独树一帜。至于其小词,则情思婉约,颇似秦少游。
中国文学评论
《中国文学评论》收录了李健吾先生从事创作以来,对中国文学发表的一系列评论文章。这些文章主要选取自1949年以前,按创作或发表时间排序,尽量保持了作品原貌。书中评论的对象广泛,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多种文学体裁,以及众多知名与不知名的作家作品。李健吾以其独特的文学视角和敏锐的批评洞察力,对这些作品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精彩点评。《中国文学评论》不仅展示了李健吾作为文学评论家的卓越才华和独特风格,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启示。它既是文学爱好者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窗口,也是文学研究者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参考。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领略到李健吾先生深邃的文学素养和敏锐的批评眼光,也可以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上清紫精君皇初紫灵道君洞房上经
《太素上清致帝君五神气法》述存思左目、右目、左手、右手和肺部五童子及身中三部二十四神。《太上七元九辰经洞房八解门玉字》述存思北斗九星之神。《太上回元隐道除罪籍内篇》述存思北斗九星之神以解罪出过。
石匮书后集
明末清初张岱撰。张岱,字宗子,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清兵南下,入剡溪山著书。文笔清新,时杂诙谐。在其自撰墓志铭中有“少为纨袴子弟,极爱繁华”及“好精舍、好美婢……”12“好”等文字。作品多写山水景物。自明崇祯元年(1628)起,自行编著明史,取材截止于明熹宗末年,五易其稿,历时27年,勒定成书,名《石匮书》。清康熙初年,在友人谷应泰处看到崇祯朝邸报,又续成后集。《石匮书后集》全书63卷(其中8卷有目无书),有《烈皇帝本纪》、《烈皇后本纪》、《献愍太子本纪》三本纪、《烈二王世家》、《明末五王世家》、《戚畹世家》三世家及五十七列传。书中对袁崇焕、史可法、张煌言等抗清人物均立专传,并予以颂扬。同时,大力宣扬忠于明朝的人物和事迹。撰有“死义”、“殉难”等列传10余个,表现了对明朝无限怀念、眷恋的感情。但对农民起义军却极端仇视,诬蔑为“乱贼”、“逆贼”、“盗贼”,将李自成归入“盗贼列传”,即使如抗清名将李定国等也不为立传。由于是当代人写当代史,且采用部分少见资料,故此书对研究明末史实有一定参考价值。《石匮书后集》在清朝原为禁书,以钞本流传。乾隆二十年(1755)始有许景仁作序的初刻本。乾隆六十年有金烜再刻本。以后还有嘉庆二十五年朱文然刻本,兴德十四年陈锦刻本,1918年绍兴印刷局印本(此书线装一册,蔡元培作序)等。1959年中华书局用杭县叶景葵卷庵藏书重新排印出版。
圣观自在菩萨梵赞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
共八赞,皆梵语。
梁高僧传
佛教史书。亦称《梁高僧传》。南朝梁慧皎著。十四卷。为类传体。除“序录”一卷外,共分十门:一、译经,二、义解,三、神异,四、习禅,五、明律,六、亡身,七、诵经,八、兴福,九、经师,十、唱导。每门之后附以评论。载自东汉永平七年(64)至梁天监八年(509)间僧人共二百五十七人,附见二百余人。因时地所限而详于江左诸僧,略于北方僧人。所谓“伪魏僧”仅得四人。其《序录》述本书宗旨为:前代所撰多曰名僧,然名者实之宾也,若实行潜光,则高而不名;寡德适时,则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纪;高而不名,则备今录。此后唐道宣著《续高僧传》,北宋赞宁著《宋高僧传》,明如惺著《大明高僧传》,体例大致依此,合称《四朝高僧传》。本书历代藏经均收。金陵刻经处更名为《高僧传初集》,分十五卷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