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兰雪轩

- 姓名:许兰雪轩
- 别名:
- 性别:女
- 国籍:朝鲜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563
- 逝世日期:1589
- 民族族群:
许兰雪轩(1563~1589)朝鲜王朝中期诗人。原名楚姬,号兰雪轩,又号景樊。生于文化氛围比较宽松的两班贵族家庭,父亲许晔和哥哥许筬、许篈是当时文坛知名之士,弟弟许筠是著名小说家。自幼聪慧多才,8岁作汉诗《广寒殿玉楼上梁文》,传达了想摆脱身为儿童和女性的诸多枷锁,前往仙界的想法,受时人称道,被传为神童。得益于父亲的通达,自幼和弟兄一起接受教育。在哥哥许篈的引荐下,跟随当时蜚声文坛的诗人李达学习诗文。
15岁嫁于南人名门家庭出身的金诚立,开启了一段不幸福的婚后生活。夫家思想保守,受过良好教育,有着非凡才华的许兰雪轩不但得到婆婆的理解,还经常受到虐待;固执又不知变通的丈夫也对其敬而远之,经常以科举考试为由,流连在外。与此同时,许兰雪轩的父亲许晔和最喜欢她照顾她的哥哥许篈相继离世,家世逐渐衰落。后来,她的两个孩子又相继因病夭折,自己又流产。各种忧伤愁苦折磨着孤独郁郁不得志的许兰雪轩,她的健康也渐渐受到了影响。悲伤之余她写诗预言了自己的死亡——“碧海浸瑶海,靑鸾倚彩鸾。芙蓉三九朵,红堕月霜寒。”一语成谶,她于27岁时离世。许兰雪轩离世后,金诚立和南阳洪氏再婚,不久后战死于壬辰倭乱。
许兰雪轩临终之前,让人把她所有的诗作都烧毁,传说中足有满满一屋子的作品全都付之一炬。但其弟弟许筠感慨于姐姐的非凡才华,觉得被烧毁的诗作过于可惜,所以将姐姐留在娘家的诗作,以及他平时心中暗记的作品整理成《兰雪轩集》出版。生活的坎坷以及不能接受自己才华的社会和家庭造就了许兰雪轩抑郁、伤感的气质。她的诗多写别离、相思、怀旧,处处透露着凄苦的心情。也不乏有感慨社会现实中种种问题的诗文。其诗文中出现的筑城役夫和练兵习武的边防将士形象,描述的贫苦农民悲惨遭遇,以及表达的对统治阶级无能抵御外敌的忧虑,都表现了她对国事的关心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贫女吟》中写贫苦的少女,寒冬深夜,两手冻得僵直,还在为别人做嫁衣裳,表达了她心中的不平。还有的诗用鲜明的对比手法,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此外,还有一些诗篇吟咏了男女爱情和山水景物。作为朝鲜时代的天才女诗人,她的才华也得到了朝鲜后期士大夫们的认可。
许兰雪轩的作品很早就传来中国。1598年明人吴子鱼随军东援朝鲜,从许筠处得其诗200多篇。1606年,许筠在朱之蕃出使朝鲜之际将《兰雪轩诗集》予以馈赠。朱之蕃看后颇为惊叹,遂将《兰雪轩集》带回明朝,附上明朝使臣梁有年的序文刊行,引起当时文人的轰动。沈德潜认为她的一些作品“风格意度俱好”。进入18世纪,许兰雪轩的诗又经东来进行贸易的日本人传到了日本,在日本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但是,也有人发现许兰雪轩的部分诗文疑似参考了中国唐诗。无论如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作为一个女诗人能留下这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才能还是毋庸置疑的。
许兰雪轩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太上玄司灭罪紫府消灾法忏
太上玄司灭罪紫府消灾法忏,不题撰人。从内容文字看似出于唐宋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内载一百五十位天尊名号。世人上香祝启三清上圣等众神,至心归命一百五十位天尊及四大真人,躬身忏谢,祈求诸神「校罪玄司之日,罪逐冰消;行灾紫府之时,灾随雾扫」。故名「玄司灭罪紫府消灾法忏」。
京华烟云
又译《瞬息京华》,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林语堂著。旅居美国期间用英文写成。美国纽约约翰·黛出版公司1939年出版。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1941年曾出版过郑陀、应元杰合译的中文本、越裔的节述本。还有张振玉1977年译本。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1986年据张本重印,收入该社的《拿来参考丛书》。林语堂(1895—1976),中国现代作家。原名和乐,又名玉堂,福建龙溪(漳州)人。早年留学美、英、德三国,获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德国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等职。先后创办过《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提倡过“幽默文学”。主要著作还有《剪拂集》、《大荒集》、《吾土与吾民》、《风声鹤唳》、《苏东坡传》等。本书分上下两本,是由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以中国近现代社会为背景,叙述了一些人物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和思想的演变。如作家所钟爱的人物“道家的女儿”姚中兰,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越来越背离了庄子哲学,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和群众抗日的洪流里,实现着做一个普通老百姓的愿望。书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反映了中国封建王朝、官僚政治、吃人礼教的腐朽没落,以及民主要求的高涨、民族意识的觉醒等。本书是作者的代表作,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出版后,在国内外曾发生广泛影响,在国外长期畅销不衰。但书中有不少政治偏见。
隋唐两朝志传
又名《隋唐志传通俗演义》。十二卷一百二十二回。明罗贯中 撰。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叙述自隋公杨坚受周主禅即帝位建立隋朝(581年)至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之间二百九十多年的隋唐两朝历史故事。是集自隋公杨坚于陈高宗大建十三年辛丑岁(581)受周主禅即帝位起,历四世禅位于唐高祖,以迄僖宗乾符五年戊戌岁(878)唐将高元裕戮王仙芝止,凡二百九十五年。记述了隋唐两朝重大事件和主要战争,两朝重要人物皇帝、名将、忠臣、义士、仁人等。罗本《隋唐两朝志传》,乃隋唐系列小说的祖本,如熊大木的《唐书志传》、褚人穫的《隋唐演义》,后来的《隋炀帝艳史》、袁于令的《隋史遗文》都由此演变而来。明万历刊本,题“东原贯中罗本编辑”,“西蜀升庵杨慎批评”。书末云“万历己未岁(1619)季秋既望金阊书林龚绍山绣梓”。卷首有杨慎序,另有林瀚序,谓曰:“访有此作,求而阅之,始知实亦罗氏原本,因于暇日遍阅隋唐(诸)书所载英君名将忠臣义士,凡有关风化者悉编为一十二卷,名曰《隋唐志传通俗演义》。”罗氏原本难见,林本存日本东京尊经阁。
天父诗
宣传太平天国道德的诗集。刊刻于1857年,共五百首,大部分为洪秀全所作,集中反映了洪秀全的伦理思想,具体来说有以下几部分内容:(一)以“正直善真”为根本原则,反对“邪曲恶假”,指出“人妖分别在邪正,邪些是妖正是人,邪些极贱正极贵,邪些该砍正该升。”(二)提出宫廷生活的道德规范,即炼正遵旨;姊妹和睦;虔诚欢喜;炼好心肠;炼好情面;炼好声气;不好眼毒;爱人如己。(三)人的思想、行为与幸福、快乐之间关系是:思想、行为“正直善真”,则人就应该获得幸福和快乐;思想、行为“邪曲恶假”,则人就当罚为痛苦和灾祸。(四)重新强调太平天国初提出的“十款天条”的伦理意义。人要奋发向上,扬善疾恶,而行为举止、言谈话语都要“遵条遵命”,谨慎行事。(五)提出了“四不”,即不要起歪心,不要起邪心,不要起奸心,不要起贪心。(六)要争取“十多”,即要功劳多,要享福多,要好心多,要贵气多,要好样多,要威风多,要暗好多,要光荣多,要真凭多,要尊贵多。(七)强调要爱人不要害人,指出“爱人爱自己”,“害人害自己”,善恶终有报等思想。(八)提出“四失天伦”论,即子不敬父失天伦,弟不敬兄失天伦,臣不敬君失天伦,下不敬上失天伦。这部诗集反映了太平天国复杂而又重要的伦理思想。
匪石郑成功传
匪石撰。十七节。资料大半依据日本书籍如《郑成功》、《台湾郑氏记事》、《郑成功传碑》、《野史台湾传》,以及申报馆《台湾外纪》、黄澄《泣闽录》等。叙述明末时势,郑成功的幼年及其起兵抗清、收复台湾,以及成功死后,其孙克塽降清的情况。末附《郑成功世系表》、《郑成功年谱》。
广百论本
全一卷。又称四百论颂、广百论。圣天(提婆)造,唐代玄奘译。约成书于三世纪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本书由五言之二百偈颂组成,内容分八品,即破常品、破我品、破时品、破见品、破根境品、破边执品、破有为相品、教诫弟子品等。主要在破斥外道、小乘所说诸法实有之妄执,阐明真空无我之理。圣天另著有百论、百字论。百论由鸠摩罗什译出,为广百论本之纲要书;百字论由菩提流支译出,为百论之纲要书。本论梵文本称为四百论颂,汉译本应为原文四百颂十六品之后半,乃相对于百论而称广百论。护法就本论作注释,成为广百论释论。又于月称所作梵文中论注(Prasannapada^),及汉译之中论、顺中论、佛性论、般若灯论、入大乘论、大乘中观释论、成实论等,皆引用四百论之说,可知四百论流传之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