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兰雪轩

- 姓名:许兰雪轩
- 别名:
- 性别:女
- 国籍:朝鲜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563
- 逝世日期:1589
- 民族族群:
许兰雪轩(1563~1589)朝鲜王朝中期诗人。原名楚姬,号兰雪轩,又号景樊。生于文化氛围比较宽松的两班贵族家庭,父亲许晔和哥哥许筬、许篈是当时文坛知名之士,弟弟许筠是著名小说家。自幼聪慧多才,8岁作汉诗《广寒殿玉楼上梁文》,传达了想摆脱身为儿童和女性的诸多枷锁,前往仙界的想法,受时人称道,被传为神童。得益于父亲的通达,自幼和弟兄一起接受教育。在哥哥许篈的引荐下,跟随当时蜚声文坛的诗人李达学习诗文。
15岁嫁于南人名门家庭出身的金诚立,开启了一段不幸福的婚后生活。夫家思想保守,受过良好教育,有着非凡才华的许兰雪轩不但得到婆婆的理解,还经常受到虐待;固执又不知变通的丈夫也对其敬而远之,经常以科举考试为由,流连在外。与此同时,许兰雪轩的父亲许晔和最喜欢她照顾她的哥哥许篈相继离世,家世逐渐衰落。后来,她的两个孩子又相继因病夭折,自己又流产。各种忧伤愁苦折磨着孤独郁郁不得志的许兰雪轩,她的健康也渐渐受到了影响。悲伤之余她写诗预言了自己的死亡——“碧海浸瑶海,靑鸾倚彩鸾。芙蓉三九朵,红堕月霜寒。”一语成谶,她于27岁时离世。许兰雪轩离世后,金诚立和南阳洪氏再婚,不久后战死于壬辰倭乱。
许兰雪轩临终之前,让人把她所有的诗作都烧毁,传说中足有满满一屋子的作品全都付之一炬。但其弟弟许筠感慨于姐姐的非凡才华,觉得被烧毁的诗作过于可惜,所以将姐姐留在娘家的诗作,以及他平时心中暗记的作品整理成《兰雪轩集》出版。生活的坎坷以及不能接受自己才华的社会和家庭造就了许兰雪轩抑郁、伤感的气质。她的诗多写别离、相思、怀旧,处处透露着凄苦的心情。也不乏有感慨社会现实中种种问题的诗文。其诗文中出现的筑城役夫和练兵习武的边防将士形象,描述的贫苦农民悲惨遭遇,以及表达的对统治阶级无能抵御外敌的忧虑,都表现了她对国事的关心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贫女吟》中写贫苦的少女,寒冬深夜,两手冻得僵直,还在为别人做嫁衣裳,表达了她心中的不平。还有的诗用鲜明的对比手法,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此外,还有一些诗篇吟咏了男女爱情和山水景物。作为朝鲜时代的天才女诗人,她的才华也得到了朝鲜后期士大夫们的认可。
许兰雪轩的作品很早就传来中国。1598年明人吴子鱼随军东援朝鲜,从许筠处得其诗200多篇。1606年,许筠在朱之蕃出使朝鲜之际将《兰雪轩诗集》予以馈赠。朱之蕃看后颇为惊叹,遂将《兰雪轩集》带回明朝,附上明朝使臣梁有年的序文刊行,引起当时文人的轰动。沈德潜认为她的一些作品“风格意度俱好”。进入18世纪,许兰雪轩的诗又经东来进行贸易的日本人传到了日本,在日本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但是,也有人发现许兰雪轩的部分诗文疑似参考了中国唐诗。无论如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作为一个女诗人能留下这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才能还是毋庸置疑的。
许兰雪轩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十日惊奇
霍恩在意识模糊的状况下醒来,分不清自己身处的时间、地点,以及身上那块像血渍般的污痕从何而来。他只知道他又失忆了,又无意识地离家了,搞不好还犯下什麼滔天大罪……他决定向过去有一面之缘的艾勒里.昆恩求助,艾勒里也决定担任起贴身侦探的角色,监控哈渥发病时不能自主的举动,并调查可能的病因。当艾勒里接下哈渥家乡的地址,赫然发现他竟然住在莱维尔,那个充满罪恶、悲剧的「灾难之城」,艾勒里决定压低姿态悄声回去,但即将发生在莱维尔的一切已经注定成为艾勒里的梦魇。在这短短的十天当中,何只是一波接一波出人意表的惊奇,更彻底扭转了艾勒里.昆恩的一生。这不仅是侦探昆恩性格上的转捩点,是作家昆恩重要的创作转向,亦是世界短篇推理之王爱德华.霍克所称「下一世代的推理读者有可能会将这本书视为昆恩作品的最高成就」之代表作。
金锁玉关
风水堪舆类著作。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丁玲著。写于1946年11月至1948年。作品以华北一个叫暖水屯的村子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农村土地改革运动中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了中国农村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及各个阶级不同的精神状态,艺术地再现了广大农民在党领导下已经踏上的光明前途。暖水屯开展了土改斗争,但群众仍未充分发动起来。恶霸地主钱文贵老谋深算,狡猾阴险,他过去曾积极地为国民党政权和日本侵略军效劳出力,现在又凭着他特有的阶级敏感,在共产党解放了暖水屯的时候,让儿子钱义去参军,成了一名“军属”,并把女儿嫁给村治保员张正典,与贫雇农联亲,还搞美人计逼迫侄女黑妮去找农会主任程仁。同时,他又伙同娼妇白娘娘、小学教员任国忠搞迷信,造谣言,散布变天言论,诬陷干部和积极分子,他还和儿子搞假分家,分散田产财物,自己名下只留少量土地,扬言他家不过是个中农,企图把水搅混,转移斗争目标。暖水屯的穷苦人都对钱文贵怀有深仇大恨,但又耽心钱文贵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因而不愿过早地显露声色。在这种情况下,斗争一度出现了曲折,不但部分村干部,就连土改工作组长文采,都认为钱文贵应该划成中农,而富裕中农顾涌却被错划为富农。土改斗争不能顺利进行下去。县委宣传部长章品来到暖水屯,他一方面依靠党的政策,一方面充分发动群众,和工作组、村干部一起检查了错误,总结了教训,统一了认识,终于把钱文贵押上了历史审判台,取得了土改斗争的胜利,贫苦人民真正获得了解放,并掀起了支援解放战争的高潮。这部小说是作者创作生活中最重要的收获,也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我国长篇小说创作取得的突出成绩,曾荣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
谈龙录
诗话著作。清赵执信撰。此书一卷,书题得名于首则记载:王士禛、赵执信和洪昇三人谈龙论诗,王士禛本于“神韵”说的立场,不同意洪昇“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的见解,主张“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赵执信左袒洪昇,强调须有完龙在握:“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此处表明赵执信论诗与“神韵”说的分歧所在:王喜轻逸,赵重质实;王擅长即小见大,赵主张以大概小。二人之诗观,形同水火。赵执信服膺冯班、吴乔,书中自记曾三客吴门,遍求吴乔之《围炉诗话》而不得。吴乔的“诗中须有人在”一语,成为《谈龙录》批评王士禛的主要出发点。如指出王士禛《南海集》中诗多矫情,谓“清新俊逸”的诗风易流于“涂饰”。又谓时人(暗指王士禛)虽反对明七子的着唐人之优孟衣冠,但自己又穿上了宋人的优孟衣冠,所申均系“诗中须有人”之意。《谈龙录》批评王士禛,除了诗学观点对立的原因之外,还由于两人之间的私事诟厉。因此,《谈龙录》在记事议论之馀还夹带攻讦语调,颇有碍其立论的客观性。如他一面承认王为大家,以朱彝尊与之并立,但又不无微词,批评“朱贪多,王爱好”,以致遭到后世的讥议。有《清诗话》本。
我生有涯愿无尽
《我生有涯愿无尽——漱溟自述文录》是最完整的梁漱溟自传。梁漱溟自称不是哲学家、国学家,只是“问题中人”,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相号召,毕生所求惟在人生与社会(中国)两大问题的解答。从清末,历民国,到新中国,北大教书,乡建运动,发起民盟,廷争面折,时代变迁,世相百态,作者皆以细腻坦诚的笔触客观叙述,九十多年人生轨迹中自学之历程、情感之所依、思想之嬗变以及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之社会实践等诸多方面纤毫毕现。本书由梁漱溟长子梁培宽先生历时27年,前后增删5次,编纂而成,是了解梁漱溟先生的人生经历、学术思想以及生活感悟的最可靠资料。
史记译注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