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

韩愈
  • 姓名:韩愈
  • 别名:字退之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 出生日期:768年
  • 逝世日期:824年12月25日
  • 民族族群: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唐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后人称他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又因死后谥号是“文”,又被称为韩文公。他三岁丧父,由兄嫂抚养,7岁攻读,13岁便能写文章。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几经求仕,屡受挫折。曾在宣武节度使董晋,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幕下,任过观察推官、节度推官。直到贞元十八年(802)才谋得一个四门博士的官职。艰难的经历磨炼了他的意志,也加深了他的阅历。贞元十九年(803),迁监察御史,不久因上《论天旱人饥状》,得罪权臣,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贞元二十一年(805),宪宗继位,被任为江陵法曹参军,不久召为国子博士。元和十二年(817)随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的叛乱,为行军司马。得胜回朝,升为刑部侍郎。两年后,宪宗迎佛骨,韩愈深恶痛绝,上《论佛骨表》犯颜直谏,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改为袁州刺史。元和十五年(820),穆宗继位,召为国子祭酒,后因平息镇州兵乱有功,升为吏部侍郎。长庆三年(823),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次年,病逝长安。终年57岁。


他在政治上,提倡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反对藩镇割据,主张“仁政”,反对横征暴敛。秉笔直谏,不畏权贵,刚正不阿,体恤民情。在潮州和任京兆尹期间,政绩裴然。但他激烈反对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又表现出在政治上的保守性。在思想上,维护儒家道统,排斥佛教、道教。在文学上,提倡古文,反对六朝以来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强调文以载道和惟陈言之务去,力求革新文体,适合反映现实和表达思想内容。他撰写了大量具有现实意义和战斗性的散文,其文名篇甚多,雄奇奔放,丰富多彩,被誉为“唐宋八家之首”。在他的倡导和柳宗元的支持下,出现了一批古文作家,形成古文运动,给散文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他的诗歌创作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具有多种风格,或雄劲奇险,或质朴清新。其诗散文化的特点,对宋代诗歌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于李、杜之后,开创了一个新诗派。韩诗追求新奇,强调“以文为诗”,难免流于险怪,也影响了诗的韵味。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韩愈在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古文理论与创作实践的成就上,它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由骈文到散体古文改革完成的标志。韩愈所说的“文”的概念含义是相当广泛的,它虽然也包括文学散文在内,但主要是指一般的应用文章,也包括学术著作在内。他所提倡的古文运动,与后来“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一样,是属于语体改革的问题,而并非单纯文学运动。他的古文理论严格地说是一种文章学理论,但它的一些基本原则亦适用于文学创作。韩愈的古文理论包括文与道两个方面,他是为了弘扬儒道才提倡古文的,《题欧阳生哀辞后》一文中说:“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韩愈所提倡的“古道”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之道。他在《原道》篇中说自孟子以后“道统”就断了,他就是要继承这个“道统”。韩愈提倡“儒道”,有现实的政治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另一方面是为了排佛老,反对因崇尚佛老而耗费资财,增加百姓负担,造成政治经济上的严重困难。同时他对儒道的内容,在实际上也有所革新,并且也融入了其他诸子百家的某些内容。所以还是有进步意义的。为了“明道”,就要在文体上进行改革,学习先秦两汉的散体古文,而反对八代以来泛滥一时的骈文。故苏轼《韩文公庙碑》说他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韩愈提倡先秦两汉的“古文”,强调“道”是内容,“文”为形式,“文”是为了表现“道”的,形式应当为内容服务。“道”是目的,“文”是手段。同时他特别强调学习古文也不是模仿古人,而必须重在创新,要“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飞天书》),“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认为“惟古于辞必己出”(《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他特别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在古文写作中的作用,认为它是写作成败的关键。他发展了孟子关于善养“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的说法,认为必须“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方能“气盛”,“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答李翊书》)


从文艺思想方面说,韩愈影响最大的是“不平则鸣”说。他认为“不平则鸣”是一个普遍现象,它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都存在着。不论是人还是物,遭遇到“不平”都要“鸣”。物受到外来冲击,打破了他自身的平衡与稳定,就要“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人的正常思想与感情不能自由抒发也要“鸣”,“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以上均见《送孟东野序》)鸣,不是一种消极的遭到不平后的自然反映,而是一种对现实的积极干预,为自己受压抑的意找到一条能够疏通的道路,它是人们在现实中受到迫害、摧残而又不肯屈服,所表现出来的强烈反抗要求。这是对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发愤著书”说的发展。韩愈所肯定和赞扬的“善鸣”者,范围很广,不仅有周公、孔子等儒家圣人,也包括老庄、杨墨、屈原、司马迁等,而在唐代,他认为陈子昂、陶渊明、李白、杜甫、元结、孟郊等亦均为“善鸣”者。所以“不平则鸣”亦并非都是遭到不幸才鸣,而是指有理想抱负尚不能充分实现,感情激动了就必然要鸣,鸣亦有高下,有以道鸣与以术鸣之不同,更有善鸣不善鸣之别。更为可贵的是韩愈在《荆谭唱和诗序》中指出真正有不平而善鸣者,不是王公贵族,而是“羁旅草野”之士,那些穷愁潦倒的文人。他提出了“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的重要见解。他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文学艺术发展中的一个带普遍性的现象,人们学术文化事业上的成就往往是和仕途上的发展成反比例的。韩愈自己也是如此,他说自己“薄命不幸,动遭谗谤,进寸退尺,卒无所成。性本好文学,因困厄悲愁无所告语,遂得究穷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沈潜乎训义,反复乎句读,砻磨乎事业,而奋发乎文章。”逆境的考验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和毅力,激发人的奋发精神,促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后来欧阳修又进一步提出了“穷而后工”之说。韩愈在诗歌创作上喜欢雄奇怪伟的美学风貌,所谓“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荐士》)主张努力发挥人工之巧,而达到天工之妙。同时又以写散文的方法写诗,开辟了后来宋诗“以文为诗”新道路。他在创作思想不像佛老那样注重“虚静”精神境界的培养,而强调只有在内心激情翻腾的状态下才能写出好作品,而虚静淡泊只会使创作激情消解,他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论张旭之书法创作就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后来苏轼在《送参廖师》一诗中就提出了不同看法。这正是儒家和释老在创作思想上分歧的一种表现。虽然韩愈也赞扬庖丁解牛的神化境界,但他是从专心一致,“不治他伎”,集中全力去发挥人工之巧的角度去肯定的,与庄子原意是完全不同的。

猜你喜欢的书

元宪集

元宪集

又名《宋元宪集》。诗文别集,北宋宋庠(996—1066)撰。三十六卷。庠字公序,初名郊,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后迁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进士,曾任平章事、枢密使,被包拯弹劾,出任地方官。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封莒国公,谥元宪。原集久佚,清乾隆间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卷一至卷十五收各体诗及词赋八百三十八首,卷十六至三十六收颂、表、制文、札子、行状、墓志铭、祭文、祝文、序、记等各体文五百八十三篇。庠与弟祁少时同作《落花》诗“一夜春风拂苑墙,归来何处剩凄凉。汉佩冷临江失,金谷楼危到地香”,脍炙得名,其诗中名章秀句,络绎缤纷,乃晚唐纤体。其文多馆阁之作,沉博绝丽,均为一代之作者。 《蚕说》一篇,阐述封建社会奢侈之风种种弊端,用骈偶铺叙、夸张烘托之法,词藻华美,语句整齐,代表北宋初期之文风。有《丛书集成初编》本,《武英殿聚珍版书》(活字、福建、广雅书局)本,《湖北先正遗书》本。另《四库全书》本作四十卷,题名《宋元宪集》。今人栾贵明自残存《永乐大典》中又辑得十六条,见《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可补清人辑本之缺遗。

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

笔记。南宋洪迈(1123—1202)撰。七十四卷。迈字景卢,号容斋,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绍兴进士,历官端明殿学士。博学多闻,对经史百家,医卜星算,无不深究,凡有所得,随笔记之而成是书。分《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五集,前四集各十六卷,《五笔》写至十卷而卒。内容包罗甚广,资料丰富,凡经史百家,文学艺术及宋代掌故,人物评价均多涉笔,尤详于宋代典制。书中有关诗歌部分,后人辑为《容斋诗话》。另著有《野处类稿》、《夷坚志》、《万首唐人绝句》等书。此书元明均有刻本,今有《四部丛刊续编》本通行。一九七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清刻本整理标点出版(二册)。

电世界

电世界

高阳氏不才子(许指严)撰。原载《小说时报》第一年第一号,宣统元年(1909)九月出版。标“理想小说”,署高阳氏不才子撰,共十六回,部分章节附有插图。1910年10月22日至1911年1月10日,《广益丛报》第248—256号(第8年第24—32期)重刊。此次以《小说时报》初刊本为底本,进行点校、排印。叙一百年后出现的一位电王黄震球的故事。黄震球以陨石炼就名为“鍟”的新原质,可于空中发电,制成电手枪,将入侵之西威国全部飞行舰击落海底,并将敌国都市烧成焦土,威震全球诸国。电王飞至南极,掘金铸币,使世界富足;发明太阳灯,使南极变为温暖世界。注重教育,遍设学堂,普及电化教育;又重视交通、农业,讲究卫生,提倡节育,受万民爱戴。后电王见世界人类孳生,新编探险队,制电船向地下开辟殖民地。不料此地竟成了淫盗之窟,使电王极为感伤,遂乘电船升空而去。作者通过这一科学巨人的事迹,表现了作者科学救国、征服自然的理想,想象丰赡,情节奇幻。结尾电王出世,更令人深思。

歇浦潮

歇浦潮

长篇小说。朱瘦菊著。1916年至1921年5月在《申报》连载。主人公钱如海是一名成功的冒险家。他开设富国水火人寿保险公司发了财,还监守自盗,将存放一批假鸦片的仓库烧毁,又赚了一笔黑心财。书中还写袁世凯称帝时革命党利用租界展开秘密斗争。而袁世凯则收买革命党的叛徒,千方百计将党人引入华界,捕捉后施以极刑。作品用较多篇幅描写了这场“诱捕”与“反诱捕”的斗争。另外还写文明戏的堕落、富人家庭间的各种矛盾等。该书后又有续作《新歇浦潮》。书中以无数短篇连缀而成,擅长从姨太太群的角度来反映民国初期上海社会情状,揭露穷形极相,酣畅淋漓。该书与《广陵潮》被视为姐妹篇。

乙酉扬州城守纪略

乙酉扬州城守纪略

宏光元年四月二十五日,大兵破扬州。督师太傅太子太师建极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史可法死之。史公,字道邻,顺天大兴人,始为西安府推官有声,历迁安庐兵备副使,升巡抚,丁母忧,服阕起,总督漕运,巡抚淮阳,久之拜南京兵部尚书。当是时,贼起延绥,蔓延遍天下。江北为贼冲,公与贼大小数十百战,保障江淮。江南、江北,安危皆视乎公。公死而南京亡。

禅宗直指

禅宗直指

全一卷。清代石成金(字天基,号惺斋)撰,其子峷年、嵩年校刻。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二册。系石成金所著传家宝四集中之一部分。内题传家宝禅宗直指,内题之下附有‘明心见性须知,成佛成祖要法’十二字;故知本书旨在阐说明心见性、成佛作祖之要法。内容初以密传参禅要法四十六项,详细论述悟道功夫之法门;次以密传佛法通旨十项,释明世人对佛法之若干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