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

- 姓名:韩愈
- 别名:字退之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 出生日期:768年
- 逝世日期:824年12月25日
- 民族族群: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唐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后人称他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又因死后谥号是“文”,又被称为韩文公。他三岁丧父,由兄嫂抚养,7岁攻读,13岁便能写文章。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几经求仕,屡受挫折。曾在宣武节度使董晋,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幕下,任过观察推官、节度推官。直到贞元十八年(802)才谋得一个四门博士的官职。艰难的经历磨炼了他的意志,也加深了他的阅历。贞元十九年(803),迁监察御史,不久因上《论天旱人饥状》,得罪权臣,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贞元二十一年(805),宪宗继位,被任为江陵法曹参军,不久召为国子博士。元和十二年(817)随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的叛乱,为行军司马。得胜回朝,升为刑部侍郎。两年后,宪宗迎佛骨,韩愈深恶痛绝,上《论佛骨表》犯颜直谏,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改为袁州刺史。元和十五年(820),穆宗继位,召为国子祭酒,后因平息镇州兵乱有功,升为吏部侍郎。长庆三年(823),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次年,病逝长安。终年57岁。
他在政治上,提倡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反对藩镇割据,主张“仁政”,反对横征暴敛。秉笔直谏,不畏权贵,刚正不阿,体恤民情。在潮州和任京兆尹期间,政绩裴然。但他激烈反对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又表现出在政治上的保守性。在思想上,维护儒家道统,排斥佛教、道教。在文学上,提倡古文,反对六朝以来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强调文以载道和惟陈言之务去,力求革新文体,适合反映现实和表达思想内容。他撰写了大量具有现实意义和战斗性的散文,其文名篇甚多,雄奇奔放,丰富多彩,被誉为“唐宋八家之首”。在他的倡导和柳宗元的支持下,出现了一批古文作家,形成古文运动,给散文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他的诗歌创作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具有多种风格,或雄劲奇险,或质朴清新。其诗散文化的特点,对宋代诗歌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于李、杜之后,开创了一个新诗派。韩诗追求新奇,强调“以文为诗”,难免流于险怪,也影响了诗的韵味。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韩愈在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古文理论与创作实践的成就上,它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由骈文到散体古文改革完成的标志。韩愈所说的“文”的概念含义是相当广泛的,它虽然也包括文学散文在内,但主要是指一般的应用文章,也包括学术著作在内。他所提倡的古文运动,与后来“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一样,是属于语体改革的问题,而并非单纯文学运动。他的古文理论严格地说是一种文章学理论,但它的一些基本原则亦适用于文学创作。韩愈的古文理论包括文与道两个方面,他是为了弘扬儒道才提倡古文的,《题欧阳生哀辞后》一文中说:“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韩愈所提倡的“古道”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之道。他在《原道》篇中说自孟子以后“道统”就断了,他就是要继承这个“道统”。韩愈提倡“儒道”,有现实的政治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另一方面是为了排佛老,反对因崇尚佛老而耗费资财,增加百姓负担,造成政治经济上的严重困难。同时他对儒道的内容,在实际上也有所革新,并且也融入了其他诸子百家的某些内容。所以还是有进步意义的。为了“明道”,就要在文体上进行改革,学习先秦两汉的散体古文,而反对八代以来泛滥一时的骈文。故苏轼《韩文公庙碑》说他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韩愈提倡先秦两汉的“古文”,强调“道”是内容,“文”为形式,“文”是为了表现“道”的,形式应当为内容服务。“道”是目的,“文”是手段。同时他特别强调学习古文也不是模仿古人,而必须重在创新,要“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飞天书》),“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认为“惟古于辞必己出”(《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他特别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在古文写作中的作用,认为它是写作成败的关键。他发展了孟子关于善养“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的说法,认为必须“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方能“气盛”,“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答李翊书》)
从文艺思想方面说,韩愈影响最大的是“不平则鸣”说。他认为“不平则鸣”是一个普遍现象,它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都存在着。不论是人还是物,遭遇到“不平”都要“鸣”。物受到外来冲击,打破了他自身的平衡与稳定,就要“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人的正常思想与感情不能自由抒发也要“鸣”,“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以上均见《送孟东野序》)鸣,不是一种消极的遭到不平后的自然反映,而是一种对现实的积极干预,为自己受压抑的意找到一条能够疏通的道路,它是人们在现实中受到迫害、摧残而又不肯屈服,所表现出来的强烈反抗要求。这是对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发愤著书”说的发展。韩愈所肯定和赞扬的“善鸣”者,范围很广,不仅有周公、孔子等儒家圣人,也包括老庄、杨墨、屈原、司马迁等,而在唐代,他认为陈子昂、陶渊明、李白、杜甫、元结、孟郊等亦均为“善鸣”者。所以“不平则鸣”亦并非都是遭到不幸才鸣,而是指有理想抱负尚不能充分实现,感情激动了就必然要鸣,鸣亦有高下,有以道鸣与以术鸣之不同,更有善鸣不善鸣之别。更为可贵的是韩愈在《荆谭唱和诗序》中指出真正有不平而善鸣者,不是王公贵族,而是“羁旅草野”之士,那些穷愁潦倒的文人。他提出了“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的重要见解。他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文学艺术发展中的一个带普遍性的现象,人们学术文化事业上的成就往往是和仕途上的发展成反比例的。韩愈自己也是如此,他说自己“薄命不幸,动遭谗谤,进寸退尺,卒无所成。性本好文学,因困厄悲愁无所告语,遂得究穷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沈潜乎训义,反复乎句读,砻磨乎事业,而奋发乎文章。”逆境的考验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和毅力,激发人的奋发精神,促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后来欧阳修又进一步提出了“穷而后工”之说。韩愈在诗歌创作上喜欢雄奇怪伟的美学风貌,所谓“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荐士》)主张努力发挥人工之巧,而达到天工之妙。同时又以写散文的方法写诗,开辟了后来宋诗“以文为诗”新道路。他在创作思想不像佛老那样注重“虚静”精神境界的培养,而强调只有在内心激情翻腾的状态下才能写出好作品,而虚静淡泊只会使创作激情消解,他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论张旭之书法创作就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后来苏轼在《送参廖师》一诗中就提出了不同看法。这正是儒家和释老在创作思想上分歧的一种表现。虽然韩愈也赞扬庖丁解牛的神化境界,但他是从专心一致,“不治他伎”,集中全力去发挥人工之巧的角度去肯定的,与庄子原意是完全不同的。
猜你喜欢的书
示教千则
该书共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为韵文篇,后一部分为散文篇。在韵文篇中,商羯罗比较集中地讲述了他的哲学观点,可以把这一部分看作是他所写成的哲学教科书。在韵文篇中,商羯罗以激烈的语句来对包括顺世论、佛教、数论等其他派别加以批判和排斥,可见他哲学的原则性是非常强。散文篇中,商羯罗采用的是温和的平易近人的师生对话的形式,以导师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回答弟子的提问。
脉因证治
综合性医书。二卷(一作四卷)。旧题元·朱丹溪撰。本书刊于至正十八年 (1358)。共十万余字。记各科病证六十三种。卷上二十七证; 卷下三十六证,又医论六篇。因论述各证以论脉诊、病因、证候、治法为序,故名。本书系采集《丹溪心法》、《活法机要》、《格致余论》等书的有关内容编辑而成,而非朱氏之作。现存最早为清乾隆年间刻本。
刘公案
本书以清代名臣刘墉(刘罗锅)为主人公,共收录公案小说《刘墉传奇》、《罗锅逸事》、《满汉斗》、《双龙传》、《青龙传》等5种。讲述了平断冤狱,惩办贪官污吏的故事,突出了主人公正气凛然,执法如山但又睿智幽默的性格。此书语言生动质朴,故事悬念迭起,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与吸引力,是清代早期的一部颇有特色的公案小说。作品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风格,气派和特色,极强的适应我们民族的欣赏习惯,且政治思想积极,内涵深刻,对社会进步和文学发展有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
左史谏草
一卷。宋吕午撰。吕午字伯可,歙县 (今属安徽歙县)人。嘉定四年(公元1211)进士,官至起居郎、右文殿修撰、漳州知府。其事迹见于《宋史》本传。《左史谏草》收有吕午的奏议六首,后附其子吕沆的奏议一首、家传诗文之类、吕氏节女事等。吕午两为谏官,皆以风节自励、知无不言闻名。理宗多次称他议论甚明、论边事甚好。本集的六首奏议都是理宗嘉熙二年 (公元1238)所上,对宋代宰相台谏之弊尤其详恳。对了解宋末时事有一定帮助。吕午另有文集《竹坡类稿》,今已散佚,唯有此集中的六首奏议得以保留。吕午的其它遗文在《新安文献志》诸书中尚有散见。此书有 《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半村野人闲谈
《半村野人闲谈》不分卷。明姜南撰。姜南,字叔明,号蓉塘,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明正德十四年(一五一九)举人。是书为作者纂辑典章制度、人物故实笔记,多记前代事。今据《艺海珠尘》本整理。
法海经
一卷,西晋法炬译。为海八德经之别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