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止净

许止净
  • 姓名:许止净
  • 别名:名业笏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江西彭泽人
  • 出生日期:1879
  • 逝世日期:1938
  • 民族族群:

许止净(1879—1938),名业笏,江西彭泽人。清光绪甲辰翰林。住馆八年,后隐居。一九一七年,归心学佛,专志净土。于一九二二年,赴普陀朝礼大士,并谒印光大师求皈依,法名止净。始持长斋。发心编写‘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历史感应统记’、‘佛学救劫编’三书,次第完成流通,凡具正知见之缁素,皆叹其佛理高深,文学精粹。一九三六年,再求印公为授菩萨戒。止净虽博通经教,而全同愚夫愚妇,老实念佛,求生净土。逢僧必拜,见佛必礼。止净体弱多病。一九三八年五月,避难庐山牯岭黄龙寺,因疾奄卧。至闰七月,病势略瘥。九月初一日,招同居寺中之姚半僧至前,以后事相托。继则莞尔曰:‘今早梦见佛来,遍身璎珞,相好光明。向我道:我来看汝。我即礼拜。少顷梦醒。毋乃世尊慈悲,特来安慰我耶?若更得示现接引,令我带业往生,则大幸矣!’语已即合掌曰:‘西方再见!’自是不复出声,唯专心默念佛号。至初三早晨七时,安祥西归。通身冷透,头顶犹温。入龛时,遍身柔软如棉,俨若老僧入定状。面色光泽,逾于平时。正所谓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祥,如入禅定。遗体留寺念佛七日,依法火化,骨灰留存黄龙寺。寿六十有三。生平佛学著作有《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历史感应统纪》、《佛学救劫篇》,并辅助印光大师编撰《四大名山志》。

许止净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朝野遗记

朝野遗记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宋佚名氏撰。 《四库总目》入子部小说家类。有《古今说海》本、《历代小史》本、 《说郛》本、《学海类编》本、 《逊敏堂丛书》本、《说库》本,皆一卷。《四库总目》曰: “载南渡后杂事。称宁宗为今上,而又有宁宗字,又称理宗为今东宫,颇为不伦,亦似杂宋小说为之。”书中记人记事,颇见亡国之痛,又恨奸臣当道,志士被戮。然不少篇章枯燥平淡,仅个别故事较生动。如《秦桧妻》:秦桧妻王氏素阴险,出其夫上。方岳飞狱具,一日,桧独居书室,食柑玩皮,以爪划之,若有思者。王氏窥见,笑曰: “老汉何一无决耶?捉虎易,放虎难也。”桧掣然当其心,即片纸付入狱。是日岳王薨于棘寺。字句不多,没有肖像、动作的描写,用催促秦桧害岳飞的一句话,把王氏阴险狠毒、与秦桧狼狈为奸的嘴脸勾划了出来。

梅真同他们

梅真同他们

四幕剧,林徽因著,载《文学杂志》创刊号(1937年5月),1卷2期、3期(1937年6月、7月)。(第一幕)30年代的一个冬天,李宅的丫环梅真同李家四小姐李文琪商议着请李的同学朋友来家吃饭。这时被亲戚们误认为有口头婚约的李家大小姐李文娟的“男友”唐元澜来问李家二少爷李文靖从外地回来了没有。唐元澜对李文娟并无感情,而亲友们却尽力撮合。(第二幕)李太太一直把梅真当干女儿看待,从小送她上学,这次请客,李太太要邀请梅真出席。而李家大太太却视梅真为丫环,并想把梅真介绍给一个亲戚作妾。李文琪和朋友黄仲维互相爱慕,终于互相吐露心声,并决定在晚上的宴会上宣布订婚。唐元澜对梅真早有暗恋,向梅真表明之后,梅真说她在暗恋着李文靖,由于社会地位不同,不敢向他表白,并伤心地哭起来。唐上前安慰梅真,被李文娟看到并发生误会。(第三幕)李文娟见到唐和梅真在一起误认为二人有情,非常气愤,并把此事告诉了女友张爱娟。李文靖回家后得知妹妹李文琪与黄仲维相爱,非常高兴,并告诉妹妹自己喜欢梅真。此时张爱娟来告诉他们说梅真与唐元澜有情。李文靖得知后愤然地要到外地去,李文琪告诉梅真张爱娟的传言后,梅真痛苦万分。

金刚顶普贤瑜伽大教王经大乐不空金刚萨埵一切时方成就仪

金刚顶普贤瑜伽大教王经大乐不空金刚萨埵一切时方成就仪

金刚顶普贤瑜伽大教王经大乐不空金刚薩埵一切时方成就仪轨,一卷,佚名,日本佚名题记。外题大乐金刚成就仪轨,尾题普贤瑜伽经大乐金刚薩埵成就仪轨。

物不迁正量证

物不迁正量证

物不迁正量证,一卷,明道衡述,无似道人跋,内题证上有论字。

大乘起信论广释

大乘起信论广释

佛典注疏。唐昙旷撰。原著五卷。是对《大乘起信论》的论释。敦煌遗书藏本。因卷一佚亡,故本疏科分不清,但全书逐一疏释《起信论》文句,委曲详尽,并常依唯识宗观点评论《起信》。澄漪在《大乘起信论略述序》中评论本书谓:“包含事理,网罗邪正。无执而不口改,有疑而不皆遣。”《广释》完成后,昙旷又撰有《大乘起信论略述》二卷。本书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其中第五卷末有题记:“大历八年(773)六月十七日,齐奉道写。”证之大历九年六月一日昙旷自序《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决》,可知本书抄写于昙旷在世时,较为可贵。日本书道博物馆藏有卷五一件,题记谓:“大历八年六月十七日,马奉芝写。”或即中村不折藏本。

分别善恶所起经

分别善恶所起经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明十善十恶之果报,兼说饮酒有三十六失,后有偈,颂善恶二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