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

- 姓名:印光
- 俗姓:赵,名丹桂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晚清民国郃阳(今陕西合阳)赤城人
- 出生日期:1861
- 逝世日期:1940
- 民族族群:
印光(1861—1940),晚清民国郃阳(今陕西合阳)赤城人。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法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继庐行者。幼随长兄折桂习儒,涉猎佛典。清光绪七年(1881年)在终南山莲花洞寺从道纯法师出家,次年驻留湖北竹溪莲华寺苦修,归心净土宗。十二年至红螺山资福寺专修净土道场,后赴普陀山法雨寺隐居研习三藏经典三十年,升首座。1921年出版《印光法师文钞》,又发愿募印《安士全书》以广流通,声名大振。1923年在南京创办放生念佛道场,发起募捐修建三汊河法云寺及佛教慈幼院,被公推为筹备会名誉会长。后参与组织江苏监狱感化会并莅监说法,并应聘于上海残疾院、佛教净业社说法。1928年参与发起筹备全国佛教代表大会,推动新僧运动。1930年春将历年印行佛化及劝善书籍所存版籍,移交佛教净业社附设弘化社继续印行,移住苏州报国寺修行,主持木渎灵岩山寺,建立净土宗第二念佛道场,提倡宗风。并校订明藕益大师所辑《净土十要》,鉴定《物犹如此》《戒杀弭劫编》等,搜访增订《清凉山志》,重编《净土圣贤录》等,编著《初机先导》《净业津梁》《在家学佛法要》等。与太虚、圆瑛在佛教界资望最高,有宗学专家、僧界泰斗之誉。1935年与班禅大师一起被推为菩提学会首任正、副会长,翻译藏传佛教经典,次年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登坛开示。1937年通告中国佛教会,誓死反对班禅大师更改佛诞日之议。抗战爆发后拒与日伪合作,富有爱国民族气节。班禅圆寂后,接管菩提学会事务。自奉俭约,捐赈极多。在灵岩山寺坐化后,其舍利子分置各寺,被尊为中国净土法门第十三代莲宗世祖。著有《印光法师嘉言录》《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增广印光法师文钞》等。
猜你喜欢的书
银色鱼鳞谜案
杜克伦城堡是苏格兰高地上一个阴森可怕的地方。 一天深夜,在城堡里发现了玛丽·格里高尔的尸体,她是迪克兰的莱尔德家的妹妹。 她在卧室里被刺死,但房间是反锁的,窗户是锁着的。 唯一能找到罪魁祸首的线索是放在玛丽尸体旁边地板上的银鱼鳞。 邓达斯被派往杜克伦调查此案。格里高尔一家和他们的仆人们很快,也许是太快了,就解释说玛丽是一个善良仁慈的女人。 邓达斯发现了一个更复杂的事实,这个死去的女人的性格残暴。 不久,同样不可能的死亡事件又发生了,一切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迷信的当地人认为附近水域的鱼类是罪魁祸首,但对邓达斯探长来说,天才的业余侦探尤斯塔斯·海利出现了,为这个最邪恶的阴谋找到了一个更合乎逻辑的解决方案。
蚕经
又称《养蚕经》,是我国明代一部讲养蚕的专书。作者黄省曾。《明史·艺文志》农家类著录一卷。有《百陵学山》本、《广百川学海》本、《丛书集成》等本。此书分艺桑、宫宇、器具、种连、育饲、登簇、择茧、缲板、戒宜等九章,分别记述了养蚕的整个过程和技术,反映了我国明代养蚕业的发展。宋元时代,嘉兴、湖州已是全国蚕桑业最发达的地区。但宋元以前的古蚕书都是北方人所作,论述黄河中下游的蚕桑方法。黄省曾的《蚕经》最早记述嘉兴、湖州的栽桑养蚕方法,全文不到2500字。
续资治通鉴纲目
《续资治通鉴纲目》,明代成化中,商辂等修。亦称《宋元资治通鉴纲目》。载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庚申,至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丁未共408年史事。全书共27卷,为续南宋朱熹(1130-1200)《通鉴纲目》而纂,是明代一部重要的官修史著。
四书正误
共6卷,清初哲学家颜元编,为读南宋朱熹《四书集注》和讲解《四书》所作的笔记。后由门人辑录成册。今有《大学》、《中庸》、《论语上》、《论语下》、《孟子下》各一卷。除注释外,多为批评程朱的内容。《四书正误》认为宋儒理学的“明理”,是“离了治情讲心性,离了平好恶讲治情,离了待人接物讲平好恶,所以为禅宗”(卷一)。脱离现实的理学是流入了佛教禅宗一路。“前圣鲜有说理者,孟子忽发出,宋人遂一切废弃,而倡为明理之学。不知孟子之所谓理义悦心,有自己注脚。曰仁义忠信,乐善不倦。仁义又有许多注脚……今一切抹杀,而心头玩弄,曰孔颜乐处,曰义理悦心,使前后贤豪皆笼盖于释氏极乐世界中”(卷六)。意谓理学之“理”并非儒家经典原义,而是源于佛教。认为“理”不过是事物的“条理”,“理者,木中纹理也,指条理言”(卷六)。批评理学以作事会妨碍“存心”、“尽心”的明理工夫,鼓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勇于任事,努力作事。“不任其事是程子特见。若吾儒隐居求志,凡兵农礼乐,为君为相为百职,职掌机宜,哪一件不去理会……无志小儒、章句禅寂之士不得假此以文其陋。”(卷三),批评理学的“即物穷理”只是读书穷理,对与实际事物有关的学问则茫然无知。“自汉宋来,学字已误,况博乎!况问、思、辩、行乎……学,学礼、学乐、学射、御、书、数等也。博学之,则兵农钱谷,水火工虞,天文地理,无不学也……以多读为学,圣人之学所以亡也。”(卷二)理学家只是“静坐读书,居不习兵农礼乐大业,出不建富民教民之功”(卷四)。1923年收入《颜李丛书》。
人谱
明末刘宗周的重要伦理学著述之一。分为正篇和续篇。论述了关于人的本性和道德修养方法的理论。受阳明心学影响,他认为心即性,具有至善的道德价值。“无善而至善,心之体也。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人谱正篇·人极图》)。 指出一旦达到了至善的境界。则无所为善而所为无不善,这种至善的本性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人之所以为人的所在。“积善积不善,人禽之路也。知其不善以致于善,始于有善,终于无不善。提出心是一种独体,是一切道德情感意念尚未萌发时的精神状态,故心即性作为无善而至善的道德本体,具有至善的道德价值,亦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所在。
自爱经
一卷,东晋昙无兰译。佛受舍卫国王四街道请,说三种自爱之法。有两商人见之,一人心念赞佛,一人心念毁佛,毁者,随即轹死,赞者,寻得作国王。请佛至其国内供养,佛为说最重五罪,一不忠孝,二恶心向罗汉,三谤佛,四破僧,五毁盗三宝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