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

印光
  • 姓名:印光
  • 俗姓:赵,名丹桂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晚清民国郃阳(今陕西合阳)赤城人
  • 出生日期:1861
  • 逝世日期:1940
  • 民族族群:

印光(1861—1940),晚清民国郃阳(今陕西合阳)赤城人。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法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继庐行者。幼随长兄折桂习儒,涉猎佛典。清光绪七年(1881年)在终南山莲花洞寺从道纯法师出家,次年驻留湖北竹溪莲华寺苦修,归心净土宗。十二年至红螺山资福寺专修净土道场,后赴普陀山法雨寺隐居研习三藏经典三十年,升首座。1921年出版《印光法师文钞》,又发愿募印《安士全书》以广流通,声名大振。1923年在南京创办放生念佛道场,发起募捐修建三汊河法云寺及佛教慈幼院,被公推为筹备会名誉会长。后参与组织江苏监狱感化会并莅监说法,并应聘于上海残疾院、佛教净业社说法。1928年参与发起筹备全国佛教代表大会,推动新僧运动。1930年春将历年印行佛化及劝善书籍所存版籍,移交佛教净业社附设弘化社继续印行,移住苏州报国寺修行,主持木渎灵岩山寺,建立净土宗第二念佛道场,提倡宗风。并校订明藕益大师所辑《净土十要》,鉴定《物犹如此》《戒杀弭劫编》等,搜访增订《清凉山志》,重编《净土圣贤录》等,编著《初机先导》《净业津梁》《在家学佛法要》等。与太虚、圆瑛在佛教界资望最高,有宗学专家、僧界泰斗之誉。1935年与班禅大师一起被推为菩提学会首任正、副会长,翻译藏传佛教经典,次年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登坛开示。1937年通告中国佛教会,誓死反对班禅大师更改佛诞日之议。抗战爆发后拒与日伪合作,富有爱国民族气节。班禅圆寂后,接管菩提学会事务。自奉俭约,捐赈极多。在灵岩山寺坐化后,其舍利子分置各寺,被尊为中国净土法门第十三代莲宗世祖。著有《印光法师嘉言录》《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增广印光法师文钞》等。

猜你喜欢的书

元和郡县图志

元和郡县图志

南宋淳熙三年(1176)张几仲首次刊刻,图已亡佚,因而现传有志无图,故又称《元和郡县志》。唐宪宗元和年间宰相李吉甫撰。原书四十二卷,今传本只有三十四卷。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全书分十道四十七镇,记述了各州的户口、物产、州县的沿革、山川险易、古迹史事等。每镇篇首皆有图。今图已散佚,文大部尚存。这是我国现存最古的一部舆地总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佛学研究十八篇

佛学研究十八篇

梁启超著。中华书局1936年初版,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影印再版。概括起来有5方面的内容。1.佛教史的整理,有《印度佛教概论》、《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等文。对印度佛教的产生,及输入中国后发生的变化做了全面的综述。指出印度佛教受古希腊的影响而建立,传入中国开始是作为一种方术宗教由海路经南方传进,后来逐渐发展成带有学术性的宗教。并且由于中国南、北环境的差异,使中国佛教形成了“南方尚理解,北方重信仰”的两种风格;2.佛教经典的疏理,有《说四阿含》、《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等文。对一些比较重要的经典作了考证、校勘及分类,指出其在中国流布的变迁,强调研究经典的正确研究方法和必要性。还对历史上一直有争议的经典提出了自己看法,认为《四十二章经》、《理惑论》、《大乘起信论》等都是后出的伪经或伪书;3.佛经翻译史的考察,有《翻译文学与佛典》、《佛典之翻译》等文。整理了历代译经目录,提供了译经史脉络,概括出译梵为汉的特点,即因为南、北地理的差异,形成译文意译、直译的不同风格,译出时间越晚的经典、则越不容易读懂;4.中印佛教交流的回顾,有《佛教与西域》、《千五百年之中国留学生》等文。把印度、西域来华的僧人,中国去西方求法的佛教徒一一作了归纳,根据他们的情况,划分为西域期、罽宾期、天竺期3阶段,旨在阐明古代中国并不是一个闭关自守、不假外求的国家;5.佛教义理发凡,有《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佛教心理学浅测》等文。

古韵标准

古韵标准

中国音韵学著作。江永撰,戴震参定。有音韵学丛书本。江永(1681—1763),字慎修,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中国清代经学家、音韵学家。终生居于乡里授徒。长于比勘,深究《三礼》,对先秦名物、礼乐制度、锺律声韵都有深入研究。一生著述甚丰,有《周礼疑义举要》、《礼书纲目》、《音学辨微》、《四声切韵表》、《乡党图考》、《律吕阐微》、《深衣考误》等。成书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以前。4卷。江氏之前,研究古韵的人多把《诗经》、《楚辞》与汉魏六朝唐宋等不同时代的韵文相提并论,没有标准。江永确定一个标准,即以《诗》韵为研究古韵的主要依据,以经传骚子的用韵为佐证。这样,才能与方音偶押、后人用韵相比较,参校异同,考其流变。这是此书的主旨,也是书名的由来。

渊源道妙洞真继篇

渊源道妙洞真继篇

渊源道妙洞真继篇,原题「真元门生李景元集」。景元生平不详。据书中引述北宋朗然子(刘希岳)之语,盖出于两宋之际,原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分三篇,皆有经有注,上中二篇言医家脏腑经络理论。以十二月建、十二辟卦、十二律、十二方、黄道十二宫、十二分野,分别配属脏腑经脉。下篇经文以医论仙,以内丹搬运黄河逆流之法附会医家脏腑经络说。注文增入儒家君臣父子、忠孝仁义之教。从内容文字看,本书盖与宋金之际道教真元派有关。

红雾

红雾

《红雾》是张资平的长篇小说,1930年11月上海乐华图书公司出版。张资平的作品反映“五四”时期青年男女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热烈追求,以及陈腐的封建伦理道德和金钱势力对他们的束缚。他以客观平实的写作态度,清新流畅的笔调,再加上甜熟柔婉的情致,使张资平的作品很快一纸风行,同时也以众多的女性形象完善了新文学人物画廊的谱系,在文学史占有一席之位。

明末佛教研究

明末佛教研究

《明末佛教研究》所收四篇稿件,是对明末的居士佛教、禅、净、唯识,作了全面性的调查研究,所用的工力和时间,相当可观,对于资料的搜集、分类、研判,多半是在精读多读的方式下产生。明末佛教,在中国近代的佛教思想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上承宋元,下启清民,由宗派分张,而汇为全面的统一,不仅对教内主张“性相融会”、“禅教合一”以及禅净律密的不可分割,也对教外的儒道二教,采取融通的疏导态度。诸家所传的佛教本出同源,渐渐流布而开出大小、性相、显密、禅净、宗教的局面。到了明末的诸大师,都有敞开胸襟,容受一切佛法、等视各宗各派的伟大心量,姑不论性相能否融会,显密是否一源,台贤可否合流,儒释道三教宜否同解,而时代潮流之要求彼此容忍,相互尊重,乃是事实。是故明末诸大师在这一方面的努力,确有先驱思想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