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雪

- 姓名:薛雪
- 别名:字生白,号一瓢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吴县(今属江苏)人
- 出生日期:1681
- 逝世日期:1770
- 民族族群:
薛雪(1681~1770),清医学家。字生白,号一瓢,晚年自号牧牛老朽。吴县(今属江苏)人。乾隆初两征鸿博不就。善诗,工画,尤精于医,与叶天士齐名,皆为温病大家,学术上各有心得,或因歧见而不相下。传薛氏自名居处曰“扫叶庄”,然每见叶氏处方善者,亦称赏之。临诊多奇验。治学不拘成说。指出《素问》、《灵枢》,虽多繁辞,“实万古不磨之作”。于张景岳串二书为《类经》之举甚为赞赏。尝选辑《内经》原文,成《医经原旨》六卷(1754年),广集诸家之说,亦颇多阐发。擅治温热病,于湿热病传变及辨治尤多新见。谓“湿热乃太阴、阳明同病”,“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明确脾胃乃湿热病变中心,治当明湿与热孰轻孰重,细察人体正气盛衰,决定立法用方。此说见于所著《湿热条辨》(即《湿热论》),后世多宗其说。章虚谷曾加注辑入《医门棒喝》;王孟英加按增补,名《薛生白湿热病篇》,成为《温热经纬》中五大论之一。另有《薛生白医案》、《扫叶庄医案》四卷,多录时病、内科杂病及外、妇、儿科诸证验案,述症简明。唐大烈《吴医汇讲》录薛氏《日讲杂记》八则,阐医理及用药等。另有《膏丸档子》、《伤科方》等,据考亦为薛氏撰。后世多业医者,族孙承基,以医鸣世。门生有邵登瀛、吴坤安、金锦、王丹山等,皆有医名。
猜你喜欢的书
基督的最后诱惑
每一个人身上都爆发着一场神与人的斗争,与此同时,每个人也都渴望二者和解。灵魂和肉体愈强健,斗争就愈能产生丰硕果实,最后获得的和解也愈完美。这本书不是一部传记;它是每一个痛苦挣扎的人的自白。作者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给正在痛苦挣扎着人们提供一个典范,叫人们看到不该惧怕痛苦、诱惑或死亡,因为这三者都是能征服的,而且它们已被征服了,耶稣受过痛苦,从那时起痛苦能成为神圣的父亲,耶稣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一直在同诱惑斗争,诱惑终于被击败!耶稣死在十字架上,从这一时刻起,死亡就永远被征服了。这是三十年来最富争议性的小说,拍成了一部轰动全球的电影。《纽约时报书评》称其为“一个强烈感人的故事,关于一个伟大的灵魂的胜利”;《旧金山纪事报》称其为“灵魂的炸药”;《时代周刊》称其为“烙印般的、高远的、撼人的小说”。 作者相信每一个自由的人读了这本充满爱的书以后一定会比以前更爱基督,也更懂得爱基督。
彩虹几度
《彩虹几度》是川端康成创作于1956年的中篇小说,讲述了颇为独特的同父异母三姐妹百子、麻子和若子的故事,时代背景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京都,即战后不久,故事主线清晰,支线杂而不乱,父母辈的纠葛、三姐妹之间疏离又彼此挂念的关系都有着细腻的描写,是川端文学长河中的珠玉之作。小说一开头便以清丽的笔触,勾勒出稍纵即逝的彩虹形象。彩虹的艳丽华美、无根无着,正是书中女主人公们命运的象征,作品以京都及周边古雅的风俗情韵为背景,刻画了三姐妹爱恋与生命的悲欢。
文说
元代文章理论著作。1卷。陈绎曾著。本书传本久佚,也未见著录。今本是清代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本书是为应付科举考试而撰写的时文程式。全书分列8条,论行文之法,即养气、抢题、明体、分间、立意、用事、造语、下字。陈绎曾强调炼意的重要性,认为要取反复思考得来的“精意”。他论用事,有正用、反用、借用、暗用、对用、扳用、比用、倒用、泛用等9法。论造语,分为正语、拗语、反语、累语、联语、歇后语、答问语、变语、助语、实语、省语、对语、隐语、婉语等14语。谈到下字,分谐音、审音、袭古、取新4法。论及“取新”时说:“凡下字于出奇处,宜用新字面,须寻不经人道语,亦须的当、新奇、不怪僻。今读之若出于自然乃善。”这些见解或失于琐碎,但据此可以看到元人对文章写作的重视。本书是为应试举子而写,所以其立论“大旨皆折衷于朱子(朱熹)”(《四库全书总目》)。陈绎曾还写有《文筌》8卷,有传本,但《四库全书》未收,仅列名于诗文评类的存目。《文说》除收入《四库全书》,还曾编入《文学津梁》丛书。
萧常续后汉书
纪传体三国史。南宋萧常撰。47卷。萧常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乡贡进士。父寿朋病陈寿《三国志》帝魏黜蜀,欲为更定,未及成书而卒。萧常因述父志,费时20载撰为此书。以蜀国为正统,起昭烈帝刘备章武元年(221),迄后主刘禅炎兴元年(263)。分帝纪2卷,年表2卷,列传18卷,以吴、魏为载记,凡20卷。又别为音义4卷,义例1卷。因蜀汉昭烈帝续汉献帝,故名《续后汉书》。取材以《三国志》为主,多援引裴注,建安以前或据范晔《后汉书》。是书义例精审,笔削谨严,颇得史法,然偶有讹误。有《丛书集成初编》本,附有清郁松年撰《续后汉书札记》1卷。
绝观论
禅宗著述。唐法融撰。一卷。是一部论述法融系(即牛头宗)禅法的代表作。本书假立“缘门”(弟子)和“入理”(老师)“二人共谈”,阐述本系禅法,故亦称《入理缘门》。所述禅法以诸法性空的般若思想为基础,以“忘情为修”为特色。唐代日本求法僧最澄带回日本的经籍目录就有此书,说明此书在唐代中叶还在国内流行,但其后即失传。20世纪初发现于敦煌遗书中。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
无着菩萨造 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七十七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