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以湉

- 姓名:陆以湉
- 别名:字薪安,一字定圃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桐乡县人
- 出生日期:1802
- 逝世日期:1865年
- 民族族群:
陆以湉[tián](1802-1865年)。清代医家。字薪安,一字定圃,号敬安。浙江桐乡县人。幼年攻读四书五经,多闻博识。青年即教授生徒。尝于道光年间中举人,1836年(道光十六年丙申)进士,并以知县分发湖北,后以父命改从教职,并选授浙江台州教授、杭州府教授。后以母老请辞回乡,家境不佳。嗣后又赴上海、杭州执教讲学,不久即辞世。曾主持分水(今桐庐)近圣书院以及杭州紫阳书院讲席。其弟及子因病误治亡后,专心钻研医道,医术精湛。编著有《冷庐杂识》,《冷庐医话》,《再续名医类案》、《冷庐诗话》、《苏庐偶笔》、《吴下汇谈》等。《冷庐医话》载医范、医鉴、慎疾、保生等内容。全书多以病名为纲,叙述杂症之治疗及亲身所见所闻,且多有医史文献资料,颇有历史价值。另又有丰富个人经验,叙述其切身体验,诊断强调望、闻、切、问,并要求四诊互参,治病主张全面分析病症,机变活用,反对一己之偏,滥用或喜用某种药物,其议论亦多中肯,切中时弊。
陆以湉,清医学家。字薪安,一字定圃。浙江桐乡人。曾任教谕。工医。学理经验俱富,尝摭拾闻见,随笔载述,撰成《冷庐医话》五卷(1858年),载医范、医鉴、慎疾、保生等内容,并以病名分类,叙杂证治疗历验及见闻,多医史文献资料。论述精广,并多个人识见,故在医话著作中素负盛誉。临证注重问诊,谓“脉理渊微,知之者鲜,推问可究病情”,且云“《伤寒论》六经提纲大半是凭乎问者”。亦强调舌诊,谓“临症视舌,最为可凭,然亦未可执一”。其评论医家,多切中肯綮。如谓赵献可喜用“六味”,张景岳喜用参桂,立言一偏,遂滋流弊。主张“详察其失,节取其长”。治疗经验丰富,察病入微,处方审慎,考证药物亦精,指出在方药中如有一味与所治病证不合,亦可造成弊害。另编撰有《冷庐杂识》、《再续名医类案》等。兄陆瀚,亦精医。
猜你喜欢的书
名家方选
方书。1卷。日本山田元伦(浅井惟亨)辑,刊于安永九年(1780年)。此书汇辑日本古今汉方医名家秘方,分上部、中部、下部、外因、内因、水饮、疮肿、废痼、妇女、小儿病及解毒、杂集方共12门,方270首。方多为诸书稀见,如治头痛用姜黄汤,小儿久咳用忍冬、鹧鸪菜、甘草,喘息用砒霜、豆豉、枯矾等。现存初刻本及文化二年蓍伊兵卫刻《名家方选》正、续集合刊本。
新本郑氏周易
东汉郑玄撰,南宋王应麟辑,清惠栋增补。三卷。《四库全书》本。郑玄《周易注》佚后,王应麟曾辑有遗文一卷,后人附刻于《玉海》之末。然王辑本皆不标明采自何书,各条次序先后或与经文不应,亦有遗漏未载者。惠栋遂因其旧本,重为补正,凡应麟书已载者,一一考求原本,注明出处;其次序先后,亦悉依经文厘定;更搜采群籍,上经补二十八条,下经补十六条,《系辞传》补十四条,《说卦传》补二十二条,《序卦传》补七条,《杂卦传》补五条;移应麟所附《易赞》一篇于卷端;删去所引诸经《正义》论互卦者八条,而别据郑玄《周礼·太师注》作《十二月爻辰图》,据其《月令注》作《爻辰所值二十八宿图》,附于卷末,以驳朱震《汉上易传》之误。《四库全书提要》称其“信而有征,极为详核”,又云:“虽因人成事,而考核精密,实胜原书。应麟固郑氏之功臣,栋之是编,亦可谓王氏之功臣矣。”其后,丁杰、张惠言又重订《周易郑注》十二卷,则是在王、惠二本的基础上复为增补厘正,宜资参览。
本论
哲学著作。北宋欧阳修著。分上、中、下三篇。全书从儒家立场辟佛。认为佛法所以流毒千年,祸患中华,历经打击而势焰愈烈,实在于儒家正统学说的衰微,“尽去三代之法而王道中绝”。故战胜佛教的最有效途径是倡明儒学之“本”,采取因势利导的渐禁方法。“莫若修其本以胜之”,“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为反映欧阳修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在哲学史上有一定影响,与韩愈《原道》并称。收入《欧阳文忠公文集》。
七千佛神符经
亦称《七佛神符经》、《益算神符经》、《益算经》等。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主要宣扬神符的功效,谓佩戴各种神符,可得诸佛护佑,添寿益算,破灾招祥。经中有不少道教语汇,卷末并附神符十五道,道教色彩甚浓。本经自《大周刊定众经目录》以来一直被判为伪经,故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金光明最胜忏仪
佛教忏仪书。宋知礼集。一卷。述说“金光明忏仪”中的“最胜忏仪”。内容相当于《金光明忏法补助仪》中“十科事仪第六”的三至六法。但未标题目,仪文也较简略。此书见载于明清诸版大藏经。
无量寿经义疏
凡二卷,或一卷。隋代慧远撰。又称无量寿经疏、大无量寿经疏、大经义疏、净影大经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系康僧铠所译无量寿经之注释书。于文前举出二藏二教之教判,以无量寿经为菩萨藏顿教所摄;次释经名,分科经文,一一解释文义。本书为无量寿经现存最古之注疏,其分科及三愿分类等方法,为古来之净土诸家所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