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 姓名:李白
- 别名: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流寓碎叶
- 出生日期:701年
- 逝世日期:762年
- 民族族群:
李白(701年-762年)唐朝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先世于隋末流寓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今苏联吉尔吉斯北托马克附近),李白诞生于此。五岁时,隋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白少有俊逸之才,博览群书,诗赋出众,任侠好剑,立志济世安民。20岁前后游历成都、峨眉山,结交隐者道士,道家、纵横家的思想和任侠作风都直接哺育了他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奔放飘逸诗风的形成。他不屑于走科举入仕之途,而是希望通过隐居学道、交游名士,壮大自己的声誉,以求干谒直取高位,实现其“安黎元”、“济苍生”、“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宏愿。约在2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游洞庭,东游金陵、扬州,后至湖北安陆,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此后约10年,以安陆为中心,北游洛阳、太原,东游齐鲁,寓居任城,与孔巢父、裴政等隐居徂徕山,纵酒狂歌,号“竹溪六逸”。后南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郯中。天宝元年(742),经吴筠举荐,被玄宗征召入京,又由太子宾客贺知章荐为供奉翰林。因不受重用,且自负傲岸,又为权贵谗谤,于天宝三年(744)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此后12年,以开封为中心,再度漫游,足迹遍齐鲁、江浙、燕赵,后隐居庐山屏风叠。安禄山叛乱第二年(756),怀着平叛安国的热忱,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璘与肃宗争帝后败,受累入狱浔阳,次年,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困苦漂泊于武昌、浔阳、宣城。上元二年(761),李光弼追歼史朝义,他仍从军效国,因病中途折回。至当涂,投靠族叔李阳冰。代宗宝应元年(762),诏命李白为左拾遗,但诗人已病重垂危,是年冬病逝于当涂,卒年62岁。李白一生在政治上一无所成,他那满腔热忱与社会黑暗的䃥击,迸发出光焰万丈的诗篇。他热爱祖国,胸怀宏愿;傲岸不屈,视权贵为粪土;狂放不羁,追求个人自由。这些特性熔铸成了他的浪漫主义精神,灌注在他的创作中,成为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对黑暗和不合理的现实的批判,对盛唐之际恢复和发展诗歌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出身富商和经历的特殊,他的诗歌也明显含有消极因素。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瑰丽清新,题材丰富多彩。他长于乐府歌行和七古、五七言绝句,凝结着他向民歌和前人学习的结晶,体现了他大胆创新的精神。杜甫称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辉煌的艺术珍品。他的诗今存有990余首。有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较详备。
猜你喜欢的书
古今之争
本书收录了C.S.路易斯就古今之争这一问题进行思考的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有条主线,即古今之争或古今之别。路易斯针对现代性中的问题提出,不懂古今之争,反思现代性只能流于以近期新流行的“后现代”思潮反“现代”这一粗俗模式,并对之予以伦理性批判。书中所选文稿,包含无数精彩论断。无论是对生命图景的比喻性描绘,还是对日常生活难题的独到观察,都饶有趣味而发人深省,甚至直击人心;路易斯对“古今之争”的见解,也无疑有利于治疗我们的“时代势利病”。
郁冈斋医学笔尘
医学笔记著作。2卷。明王肯堂(守泰)撰。秦伯未选辑。王氏原著名《郁冈斋笔麈》,4卷。秦氏予以选辑,将其中有关医药之论述编成此书。上卷包括稀痘秘方、寒热因用等25节,下卷有发热、胁痛等14节。内容以阐述医理及杂病证治为主,并记有少量医案及验方。1929年上海中医书局出版排印本。
癸巳论语解
亦称“南轩先生论语解”。南宋张栻撰。十卷。成书于乾道九年(1173年),是年岁在癸巳,故名。此书在写作过程中,曾与朱熹往复商讨。考《朱子大全》集中备载与栻商订此书多至一百一十八条,又订其误字二条。张栻改正者仅二十三条,余则悉仍旧稿。学术论辩,相互开益,不必以朱子为是以栻为病,何况有始异而终同者。全书按《鲁论》编次,每卷解两章。重在讲义理,贵在诠解孔子“仁”的思想。如解“人不知而不愠”时,曰:“盖为仁在己,岂与乎人之知与不知乎!”解“巧言令色鲜矣仁”,曰“此所谓巧言令色欲以悦人之观听者,其心如之何?故为鲜矣仁。若夫君子之修身谨于言辞容色之间,乃所以体当在己之实事,是求仁之要也”。书中多处援引程子之言来阐发其理学思想。如引程子“四箴”来解“克己复礼”。并认为“学者果欲从事于圣门,则可不以颜子为准的哉”!解“樊迟问仁”,谓“仁者视万物犹一体,而况人与我同类乎!故仁者必爱人。而其所以爱人者,乃仁之所存也”。此论与程颢思想如出一辙。虽其中杂有维护封建礼教,主张安贫乐道的诠解,但不失为一本具有自己思想特色的诠解《论语》的著作。有《四库全书》、《丛书集成》本。
华严经选译
华严经九会三十九品,无法一一注释,故只能加以节选。本书节选了八十《华严》中《十地品》、《如来出现品》和《入法界品》的部分段落。所以要选这三品,是因为这些品的内容,是《华严经》经义的核心部分,因而在流行过程中特别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十地品》和《入法界品》,早在龙树以前就作为单行本于印度流行过。龙树、世亲还专门为《十地品》造论弘扬。在汉译中,这三品也均曾作为单独的经译出,流行一时。其中如《十地品》有八种单译本,《如来出现品》有四种单译本。《入法界品》除有三种单译本外,更有般若三藏将其扩大内容,增广文字,添加了普贤十大行愿和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成为汉译《华严经》三大译本之一——四十《华严》。
贤首五教断证三觉拣滥图
清续法集,门人严指校。一卷。是华严宗教义的图解书。书前有序,后有注解。“五教”指小、始、终、顿、圆的判教;“断证”指消除“执障”,证悟“法界”;“三觉”指“本觉”、“妙觉”、“圆觉”。认为“此三觉五位能判教相之权实也”。又认为此图表为“略示梗概”,如欲进一步理解华严教义,需阅读《贤首五教义》等书。清康熙九年(1670)曾将此图竖行抄录,康熙二十年(1681)又将此图横行抄录。认为学者通过横竖不同次序阅读,既可“作迷本逐末看”,又可“作返妄归真看”,从而见“其行布中而实圆融无碍焉”。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禅宗杂毒海
凡二卷。又作大慧禅师禅宗杂毒海、普觉宗杲禅师语录、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法宏、道谦编,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一册。本书之名系由大慧之语‘参禅不得,多是杂毒入心’而来。内容辑录先德之机缘法语、参禅居士追忆记、方外道友赞、佛祖赞等。其后,明代僧仲猷祖阐将本书增编为十卷,广搜诸师之偈颂,包括佛诞、成道、初祖、众赞等,计三十余项,七三二首,刊行于洪武十七年(1384)。清顺治十一年(1654),梅谷行悦继祖阐之后又增八七○余首。康熙年间,临济宗僧迦陵性音将十卷删减,重编为八卷,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四册。其内容次第为佛赞、杂赞、投机、钞化、杂偈、道号、山居等,卷八附录普明牧牛十颂及梁山牧牛十颂。刊行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为宋、元偈颂之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