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李白
  • 姓名:李白
  • 别名: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流寓碎叶
  • 出生日期:701年
  • 逝世日期:762年
  • 民族族群:

李白(701年-762年)唐朝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先世于隋末流寓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今苏联吉尔吉斯北托马克附近),李白诞生于此。五岁时,隋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白少有俊逸之才,博览群书,诗赋出众,任侠好剑,立志济世安民。20岁前后游历成都、峨眉山,结交隐者道士,道家、纵横家的思想和任侠作风都直接哺育了他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奔放飘逸诗风的形成。他不屑于走科举入仕之途,而是希望通过隐居学道、交游名士,壮大自己的声誉,以求干谒直取高位,实现其“安黎元”、“济苍生”、“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宏愿。约在2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游洞庭,东游金陵、扬州,后至湖北安陆,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此后约10年,以安陆为中心,北游洛阳、太原,东游齐鲁,寓居任城,与孔巢父、裴政等隐居徂徕山,纵酒狂歌,号“竹溪六逸”。后南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郯中。天宝元年(742),经吴筠举荐,被玄宗征召入京,又由太子宾客贺知章荐为供奉翰林。因不受重用,且自负傲岸,又为权贵谗谤,于天宝三年(744)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此后12年,以开封为中心,再度漫游,足迹遍齐鲁、江浙、燕赵,后隐居庐山屏风叠。安禄山叛乱第二年(756),怀着平叛安国的热忱,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璘与肃宗争帝后败,受累入狱浔阳,次年,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困苦漂泊于武昌、浔阳、宣城。上元二年(761),李光弼追歼史朝义,他仍从军效国,因病中途折回。至当涂,投靠族叔李阳冰。代宗宝应元年(762),诏命李白为左拾遗,但诗人已病重垂危,是年冬病逝于当涂,卒年62岁。李白一生在政治上一无所成,他那满腔热忱与社会黑暗的䃥击,迸发出光焰万丈的诗篇。他热爱祖国,胸怀宏愿;傲岸不屈,视权贵为粪土;狂放不羁,追求个人自由。这些特性熔铸成了他的浪漫主义精神,灌注在他的创作中,成为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对黑暗和不合理的现实的批判,对盛唐之际恢复和发展诗歌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出身富商和经历的特殊,他的诗歌也明显含有消极因素。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瑰丽清新,题材丰富多彩。他长于乐府歌行和七古、五七言绝句,凝结着他向民歌和前人学习的结晶,体现了他大胆创新的精神。杜甫称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辉煌的艺术珍品。他的诗今存有990余首。有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较详备。

猜你喜欢的书

石门集

石门集

诗文集。元人梁寅(1303—1389)撰。七卷。寅字孟敬,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元末辟为集庆路儒学训导,以亲老乞归,隐居教授。明洪武初征修礼书。书成将授官,称老病辞还,结庐石门山。四方之士多从之学。称“梁五经”或石门先生。寅对易、书、诗、春秋、周礼、礼记等皆有训释。另对历书、格物等亦有研究。著述不下数千卷,皆失传。唯是集尚存。史载马氏玲珑山馆抄本为最早本,清人编《四库全书》时以该本与新喻县刻本互校成为今本。以诗为主,存二百首。文二卷,仅记、序十七篇。诗多拟古乐府。抒情婉曲,寄托深远。虽文采入流但气魄不足,内容亦显空洞。有《四库全书》本。

燕山外史

燕山外史

章回小说。清陈球著。八卷。是 书以明代冯梦祯《窦生传》为素材敷演而成。书 叙明永乐间燕人窦绳祖游学嘉兴,恋贫女李爱 姑,爱姑感其情,以身相许。不久,窦为其父所 迫与临淄宦族联姻,遂一去不返。爱姑被金陵 盐商所骗,辗转沦落青楼,幸侠士马遴相助,得 归窦生。然窦妻甚妒,对爱姑百般凌辱,窦生不 能堪,携之乘夜出逃,遇乱离散。窦生归里,财 产已空,妻厌贫求去,不久爱姑亦归。窦生及 第,官至山东巡抚。爱姑生一子,寻觅乳母,竟 为前妻,窦仍优容之。后窦生偕爱姑尸解仙去。 全书通篇用骈俪文体,独树一帜,文字简奥,情 节曲折,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谓其“语必四 六,随处拘牵,状物叙情,俱失生气”。约成书于 嘉庆四年(1799),初刻约在嘉庆十六年。另有 光绪初傅声谷注释本、光绪五年(1879)上海广 益书局傅注石印本、光绪十二年重刊本(以上 作八卷)、光绪三十二年上海江左书局石印本、 民国三年(1914)醉经堂书庄石印本(以上作二 卷)、民国十九年上海新文化书社铅印本、民国 二十年上海大中书局傅注铅印本(以上作四 卷)。近有1987年春风文艺出版社排印本。

陆游诗选

陆游诗选

1957年3月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陆游诗歌选本。共选注陆游诗歌260余篇。每首诗配有详细的“解题”和“注释”。“解题”详细地介绍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注释”对诗中的生僻字、典故、史实做了准确详明的解释。这是一部进入陆游诗歌世界的可靠选本,出版以来,广受学界好评。

京华慷慨竹枝词

京华慷慨竹枝词

词集,[清]吾庐孺著。竹枝词,古代富有民歌色彩的诗,形式是七言绝句,语言通俗,音调轻快。常用来描写某一地区的风土人情。在《京华慷慨竹枝词》中,则是“杂咏”清末民初的改革和诸多新生事物、物件等。此类词多为讽刺、嘲弄和开玩笑。如词中有讥讽学者空谈的:“高谈雄辩惊四筵,吐嘱欧风醉欲颠。博去功名心便死,算来不值一文钱”。词中挖苦当时政治空气的不佳,如《议员》:“轻车疾马走燕京,天下兴亡在此行。只为个中滋味好,大家所以负苍生。”讽刺当年官场:“读书入学莫徘徊,可以升官又发财。禽兽衣冠天下遍,人人都向此中来”。

江州司马青衫泪

江州司马青衫泪

元杂剧剧本。简称《青衫泪》。马致远撰。旦本。谓吏部侍郎白居易,结识长安善弹琵琶的妓女裴兴奴。时值唐宪宗盛精图治,认为文臣中多尚浮华,各以诗酒相胜,不肯尽心职守,且以白居易、柳宗元等人为最,故将白居易远谪江州。裴兴奴则立志守节,不肯再接他人。江西浮梁茶商刘一郎来长安做买卖,看中兴奴。遂与鸨母定计,造一假书,言白居易病死江州。兴奴在鸨母的威逼下,嫁茶商远去。白居易之友元稹官拜廉访使,采集民风,路过江州。月夜,与居易江上小宴,闻有弹琵琶者。唤过相见,方知是兴奴。兴奴复归居易。元稹回朝,奏明唐宪宗,认为白居易无罪远谪,理应召回,宪宗允之。元稹亦将白、裴相爱之事奏上,请求圣裁。宪宗让兴奴上殿诉其原委。最后亲断:兴奴归于白居易。虔婆与刘一郎伪造书信,诬人身亡,虔婆杖60,刘一郎流窜远方。此剧据白居易《琵琶行》演绎而成,但思想意义已大为削弱。且白谪江州之由与史实不符,与《琵琶行》中情节亦多有出入。此剧楔子在第一、二折之间,与通常杂剧体例不同。明人顾大典《青衫记》传奇,即本此剧增饰而成。现存主要版本有《改定元贤传奇》本,脉望馆校《古名家杂剧》本,顾曲斋刊本,《元曲选》本,《柳枝集》本。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

简称《明法品内立三宝章》。佛教著述。唐法藏述。二卷。是《华严经》之《明法品》的论释书,但所释概念和命题并非全部取自《明法品》。全书分七章:(1)“三宝章”,分八门论述佛法僧三宝;(2)“流转章”,分十门论述生灭流转;(3)“法界缘起章”,分四门解释法界缘起;(4)“圆音章”,分四门讲佛说法的神异;(5)“法身章”,分四门解释法身概念;(6)“十世章”,分两门论述十世;(7)“玄义章”,回答有关“缘起无碍”等十个问题。七章题目之后注“七科已上并未入疏”。见载于日本《大正藏》。